小學數學是培養學生基本數學素養、邏輯思維能力和應用能力的學科,教材作為教育的基礎,對于師生來說至關重要。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簡稱人教版)的教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選為全國統一教材,其所展現的內容規劃、教學理念和策略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現行的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具有啟蒙性、思想性、教學性與應用性等特點,內容按照“情境展現一自主探索一建立模型一綜合運用”的基本模式進行編排,呈現了清晰的學習重點與模塊線程(啟發思考一合作學習、溝通交流一內化、整理一解決問題)。分析對比新舊版教材,有助于教師基于現行教材的特點,合理設計教學內容和方法。
小學數學教材的演變
我國的小學數學教材經歷了階段性演變,在版本使用政策上,從最初的全國統一使用人教版教材,到人教版與地方版(如蘇教版、北師大版)并存,再回歸到統一使用人教版,經歷了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回顧這一時期的變化可以發現:一方面,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的內容編排從注重基礎計算轉變為注重解決實際問題,教學理念從注重知識傳授轉變為注重素養提升,載體形式從紙傳統紙質載體演變為融媒體載體。同時,需要配合環保要求循環使用教材,還要考慮與信息技術、電教設備、多媒體、人工智能的結合應用及插圖變化等多方面因素[1]。另一方面,縱觀改革開放以來的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發展情況,可以看到教材演變分為恢復與重建、素質教育探索、“新課改”實施、核心素養導向與“新課標”全面實施五個階段,每個發展階段都存在教材政策、內容特點、教學理念等的調整與變化(見表格)。

教材是教師教學的依據,也是學生學習的基礎。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研究、分析與整合。自2024年秋季學期開始,中小學數學教材進入新舊版過渡階段。2022年數學“新課標”的落實,表明新版數學教材的教育理念與目標有了很大變化,包括系統性設計、課程內容結構、學業質量標準等,而新教材更易于為學生所接受。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閱讀、分析、高效使用教材[2]。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新舊版對比
現行的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以黨的教育方針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指導,堅持數學學科的育人價值,體現了課程標準的系統性、連續性與發展性,并融入了時代發展元素。
政策驅動與教育理念迭代。對比發現,從“基本知識 + 基礎技能”的“雙基”教育到注重“三維目標”的視線,再到“核心素養”的培養,人教版小學教學教材的教育理念在不斷地進步,反映了國家人才培養目標的升級,體現了教育政策的變化與教育觀念的迭代。
內容編排的科學化與生活化。與舊版對比可以發現,新版教材的知識點從舊版的線性排列轉向螺旋式遞進,更注重幼小銜接與學段貫通;低年級的計算壓力有所增加,更加關注數學原理和解題過程,且鼓勵學生進行自我思考、自我分析與解題回顧。同時,新版教材的案例設計從抽象的公式學、演、算轉向了實用的生活情境演練,如地鐵購票、科技館研學、日程規劃等,更偏向于解決實際問題。

載體形式的多元化與生態化。隨著移動終端的普及,智能手機、平板電腦走入千家萬戶,當前的教材形式已經從傳統的黑白紙質印刷品發展為“紙質+數字”的混合模式,同時還要兼顧環保與交互需求,有的還配有輔助教學資源(如人工智能教輔)。載體形式的變化反映了時代發展的特點與技術的發展水平,未來教材的載體形式可能更趨向于數字化和智能化。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變遷帶來的啟示
近幾年,某小學教材因插圖存在“人物精神風貌不佳\"“不美觀向上”“不嚴肅規范”“不細致準確”等問題引發社會廣泛爭議。此次教材插圖事件,雖然反映出教材編輯出版中的一些問題,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教材行業的革新和完善。因此,教材的編寫要從政治安全、科學嚴謹、審美適配三方面出發,同時通過數字化轉型來滿足市場日益復雜的多元需求。
1.對當前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市場的分析
從政策驅動與行業發展趨勢來看,2022年后,教材出版政策收緊,教育部將教材審查周期從五年縮短至三年,同時強化“三審三校”制度,推動行業向“精品化”方向轉型,加強了對教材的審查。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不僅要面對政策的改變,還需要注意市場需求分化的情況。
市場需求分化表現為一線城市家長更關注教材的國際化與數字化(如跨文化內容、增強現實互動),而農村地區家長更注重教材的基礎性及是否為低成本的標準化教材。面對這一市場表現,一方面,自2017年人教版教材市場占比提升、地方版教材逐步退出,以猿輔導、作業幫等為代表的民營教輔機構開發的配套數字教輔開始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倒逼傳統出版行業加速數字化教材的出版與傳統教材的轉型;另一方面,消費者需求有所升級,比如家長要求知識的傳授要從“知識傳遞”轉向“核心素養培養”,希望數學教材強調“解題過程與反思”而非單純的答案正確,而教師則希望教材配備“教學資源包”,如教案模板、試題庫等,以減輕備課壓力。
由此可見,人教版教材需兼顧政策變化與市場需求變化,還要考慮使用者的需求,避免因過度簡化導致對教輔材料的依賴。同時,科技的發展與進步對教材質量和師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伴隨教材的數字化轉型,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個性化學習輔導與支持是未來教材的發展方向。
2.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編寫建議
據人民網“教育頻道”2022年8月22日報道,教育部組織國家教材委員會專家委員會近350位專家,對中小學在用的359套2487冊國家課程教材等進行全面審讀;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組建排查整改工作專班,組織專門力量對中小學地方課程教材、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評議推薦教輔進行全面審讀,對進入中小學校園的課外讀物進行全面排查。教育部表示,將進一步拓寬渠道,廣泛聽取一線教師、學生和家長等方面的意見建議,健全日常修訂機制,不斷改進完善教材,并表示社會各界可通過教材問題快速反映通道隨時提出意見建議。由此可見,我國對教材編寫的開放性與透明度的重視。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一直以來多被選為通用教材,作為基礎學科教材,在編寫方面第一要注意政治導向正確、避免價值觀滲透,比如要加強對教材編寫人員的政治審查,要求編寫團隊簽署意識形態責任書,增設黨史、國史專家參與審核的環節,以確保意識形態、政治導向正確。第二,在編寫中要注重審美標準的導向性與兒童心理適配性相結合,比如新版教材選用中央美術學院的團隊進行插圖和插畫設計,強調要突出陽光、快樂、積極向上的兒童形象;此外,還可成立“兒童審美專家組”,定期對學生、家長和教師開展調研,了解兒童的實際喜好,確保教材內容符合幾童認知與審美需求。第三,注重教材內容的嚴謹性與科學性,對比新舊版教材,會發現舊教材存在知識點不完整(如歷史事件僅描述表象或片段)、邏輯欠缺(如數學問題缺乏步驟解析)等問題,建議引入“學科交叉審核機制”,例如數學教材需經教育學家、心理學家、數學家聯合審定,以保證知識體系的嚴謹性與科學性[3]。第四,建立教材編寫團隊建設與責任追溯機制,建議公布教材編寫團隊成員背景,實行利益回避制度,確保有多方進入審核機制,嚴格做好把關工作。第五,要注重數字化與新技術應用,新版數學教材已引入“歡樂購物街”等生活化場景模擬,增強了實踐性,未來的教材可以根據學生的答題數據動態調整難度,實現個性化學習。
與舊版教材相比,現行的人教版小學數學新教材主要有六大變化,包括教學觀念、內容結構、可讀性、技術應用、幼小銜接和教學方法創新等,這些變化體現了當前最新的教育目標與教育需求。當教育理念從“知識灌輸”向“能力培養”過渡;從“結論導向”向“過程導向”轉變,強調思維訓練與自主學習,都說明基礎教育一直在發展與進步。事實上,小學數學教材的演變,既是教育改革的歷史見證,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未來發展的方向標。在新時代背景下,教材需持續優化,以回應社會對公平、質量與創新的期待。
參考文獻
[1]劉啟蒙,董瑤瑤,謝志勇,等.新世紀小學數學教材研發歷程回:循證視角下的個案研究[J].數學教育學報,2024(6):45-54.
[2]馬云鵬.《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理念與目標解讀[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22(5):1-6.
[3]李坤麗,唐佳麗.數學教材研究的特征與趨勢及其挑戰——第四屆國際數學教材研究與發展會議的啟示[J].數學教育學報,2023(4):96-102.
本文系“十四五”新疆陶行知研究會課題《“雙減”背景下小學高段數學課后作業優化設計與對策研究》(基金項目號:XJKT-24591)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寧市第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