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階段在學生閱讀習慣與能力培養進程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關鍵地位,對兒童的終身學習之旅具有深遠影響。傳統閱讀教學側重于知識的單向灌輸,使兒童的閱讀熱情與潛能難以被有效激發。在當今教育創新蓬勃興起的時代浪潮下,小學閱讀教學迫切需要加快腳步,積極探尋契合學生個性化需求的嶄新模式,全力打造充滿活力的閱讀課堂。唯有如此,方能助力幾童在當下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精準攝取閱讀的豐富養分,逐步養成受益終身的良好閱讀習慣,為未來發展筑牢根基。
激發閱讀興趣的多元策略
1.情境創設引航閱讀熱情
情境教學能將抽象文字具象化,賦予閱讀別樣魅力。如在教學《白雪公主》時,教師可以精心布置教室,懸掛彩帶模擬城堡,擺放道具營造森林氛圍,讓幾童戴上角色頭飾化身為童話人物。當他們身處這般夢幻情境,仿佛親眼看見主人公的遭遇,會迫不及待地深入文本,探尋故事的精彩之處,文字會以鮮活生動的畫面呈現在他們眼前。
為了讓情境創設更加豐富多彩,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資源。例如在教授描寫四季景色的課文時,播放相應季節的高清視頻,讓幾童直觀地感受到季節的特點,與課文中的文字描述相互印證,加深理解。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兒童參與情境的創設過程,如在學習歷史故事時,讓幾童分組制作簡單的歷史場景道具,在此過程中,兒童不僅對故事背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在閱讀課文時會更有代入感[1]
2.關聯生活拉近閱讀距離
生活是閱讀的源泉,閱讀是生活的映射。學習描寫自然景觀的課文前,教師可組織兒童戶外觀察,如春日賞花、秋日觀葉。待學習《美麗的小興安嶺》時,兒童因有親身經歷,對文中四季更迭、動植物變化的描寫會倍感親切,腦海中浮現熟悉畫面,閱讀仿若老友重逢,閱讀興趣也在這共鳴中生根發芽。
教師還可以鼓勵兒童將生活中的點滴記錄下來,形成自己的生活日記或短文集,然后在課堂上分享。這樣,兒童在閱讀他人作品時,會更容易發現生活中的美好與趣味,同時也能提高自己的觀察力和表達能力。例如,在學習描寫人物的課文后,讓兒童觀察身邊的同學、老師或家人,寫一篇關于他們的短文并在小組交流分享,能讓兒童更好地理解人物描寫的方法,感受到閱讀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分層閱讀指導,因材施教的精準落實
1.基礎薄弱學生的扶持
基礎薄弱兒童對閱讀心有怯意,需教師耐心幫扶。自制識字卡片是有效手段,一面寫生字,一面配趣插圖,課間以游戲形式,如“識字大闖關”“生字接龍”等幫助學生鞏固識字。選擇閱讀文本時,可從簡單繪本入手,教師逐頁引導,手指文字,逐字逐句陪讀,用通俗語言解釋文意,使兒童逐步積累詞匯,增強閱讀自信[2]。隨著兒童識字量的增加,可引入文字稍多、情節簡單的橋梁書,教師引導兒童邊讀邊圈畫不認識的字,讀完后一起解決生字難題,同時鼓勵學生簡單復述故事內容,鍛煉表達與閱讀的連貫性。
教師還可以為基礎薄弱的幾童建立個人閱讀成長檔案,記錄他們的識字量增長、閱讀速度提升等情況,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制定個性化的閱讀計劃。例如,對于識字困難的學生,可以增加識字卡片的使用頻率,并且結合生活中的實物進行識字教學;對于閱讀速度較慢的學生,可以通過限時閱讀訓練,逐漸提高他們的閱讀效率。同時,家長在家中也可給予學生適當的閱讀支持。
2.中等水平學生的提升
對有一定基礎的中等生,則應注重技巧點撥。如在記敘文閱讀中,教他們如何抓六要素梳理故事脈絡,概括內容。課堂上組織討論,交流閱讀心得,讓學生在思維碰撞中深化理解,向深度閱讀邁進。在學習科普類文章時,教師讓學生分組探究文中科學原理,促使學生主動查閱資料、深入思考,提升對知識的整合與運用能力,拓寬閱讀視野。
教師還可以推薦一些具有挑戰性的拓展閱讀材料,如經典文學名著的簡易版、優秀的科普雜志等。在閱讀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批注式閱讀,記錄自己的疑問、感悟和思考,培養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開展閱讀競賽活動,如知識搶答、故事續寫比賽等,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和閱讀積極性。
3.學有余力學生的拓展
對閱讀能力強的學生,則鼓勵他們撰寫讀書報告、開展小型讀書分享會,引領其在閱讀海洋暢游,探索知識深度與廣度。如讀完《魯濱遜漂流記》后,讓學生自主查閱資料,分析魯濱遜性格成因,在讀書分享會上分享,從文學欣賞、歷史背景、人性剖析等多維展現閱讀成效,激發深入閱讀熱情[3]。
教師還可以引導他們進行跨學科閱讀,將文學閱讀與歷史、地理、科學等學科知識相結合。例如,在閱讀歷史小說時,讓學生研究小說所反映的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情況,通過閱讀不同類型的書籍和資料,拓寬知識面,培養綜合素養。此外,鼓勵學生參與文學創作活動,如詩歌創作、短篇小說寫作等,提高文學創作能力。
閱讀與表達融合,以讀促寫,讀寫共進
1.仿寫練筆,夯實表達根基
讀完一篇美文,即可趁熱打鐵引導學生仿寫。學《桂林山水》后,可仿照文中排比、比喻句式描繪家鄉山水,在模仿中領悟修辭手法運用竅門,將閱讀內化為寫作,提升文字駕馭能力。仿寫不同風格文章,可豐富學生的寫作手法。
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進行仿寫指導,詳細分析句子結構、修辭手法、描寫手法等方面,讓學生掌握仿寫的要點。例如,在學習描寫人物外貌的段落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作者是如何抓住人物的特征進行描寫的,然后讓學生仿照這種方法描寫自己身邊的人。同時,教師可以建立仿寫作品展示平臺,如班級博客、墻報等,將學生的優秀仿寫作品展示出來,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
2.續寫創編,激發創意火花
故事類文本常有懸念,可借此訓練續寫。如學完《坐井觀天》,可讓學生想象青蛙跳出井口后的奇遇并編寫新篇,既加深對原文理解,又放飛想象,鍛煉構思與敘事能力,實現讀與寫相輔相成。
教師可以組織續寫創編比賽,提供一些有趣的故事開頭或情節片段,讓學生發揮想象力進行續寫。在比賽過程中,鼓勵學生創新思維,不拘泥于傳統的故事結局。同時,邀請其他學科教師參與評價,從不同角度給予學生反饋和建議,拓寬學生的思維視野。此外,可將優秀的續寫作品編輯成冊,作為班級閱讀材料,讓學生互相學習和借鑒。
閱讀評價革新,全方位激勵成長
1.過程性評價貫穿始終
摒棄單一期末考核,關注學生日常閱讀。課上,觀察學生參與度、小組合作表現;課后,查看讀書筆記,記錄閱讀成長。定期組織閱讀打卡,依據打卡情況給予及時鼓勵,激發學生持續保持閱讀熱情。每周評選“閱讀之星”,獎勵心儀書籍或精美書簽,激勵學生積極參與閱讀,養成持續閱讀習慣。
教師可以利用信息化工具,如閱讀應用軟件,記錄學生的閱讀時間、閱讀量、閱讀書籍種類等數據,更加全面地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同時,根據閱讀進度和興趣愛好,為學生推薦個性化的閱讀書籍和閱讀任務。例如,對于喜歡科幻小說的學生,可以推薦一些經典的科幻作品,并設置相關的閱讀問題和討論話題,引導學生深入閱讀和思考。
2.多元化主體參與評價
打破教師單一評價霸權至關重要。引入學生自評與互評,能讓學生審視自身閱讀收獲與方法優劣,促進彼此學習與成長。
教師可制定詳細評價標準與量表,使評價有章可循[4]。如學生自評互評時,從閱讀態度是否積極、方法是否得當、收獲是否豐富等方面考量;家長評價則聚焦閱讀時間長短、習慣養成好壞、興趣有無提升等。此外,定期組織評價交流活動,讓學生和家長分享評價中的經驗心得,在交流中共同提升評價能力,進一步優化閱讀教學效果,推動學生閱讀素養不斷提升。
小學閱讀教學創新實踐的啟示
1.重塑教育理念是基石
教師需從知識灌輸轉向興趣驅動、素養培育,以學生為中心設計教學,將閱讀種子深植學生心田。教師要尊重學生獨特閱讀節奏與喜好,提供多樣化閱讀材料,營造寬松閱讀氛圍,讓閱讀成為學生自主追求的樂趣與日常。
教師可以通過開展閱讀興趣調查、閱讀分享會等活動,了解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需求,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可以組織閱讀主題活動,如“童話世界之旅”“科幻探險之旅”等,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閱讀的樂趣。
2.持續專業精進是保障
教師要不斷鉆研閱讀教學前沿理論,豐富教學“武器庫”,提升教學質量。定期參與線上線下閱讀教學研討,學習最新教學技術,精準推送閱讀資源,優化教學效果。
教師可以通過參加教育學術會議、閱讀教學培訓課程等,與同行交流經驗,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可以利用網絡資源,獲取最新的教學資訊和研究成果;可以開展教學反思活動,定期回顧自已的教學過程,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改進教學方法。
3.家校共育是關鍵助力
教師應聯動家長,推進親子閱讀,指導家庭閱讀,為孩子閱讀成長鋪就堅實道路,讓閱讀融入家庭日常生活,為孩子營造全方位閱讀環境。
教師可以通過舉辦家長講座、親子閱讀活動等多種方式,提高家長對閱讀的重視程度,提供親子閱讀指導;可以建立家校閱讀溝通平臺,如微信群、QQ群等,及時與家長交流孩子的閱讀情況,共同促進孩子的閱讀成長。
這些創新實踐,涵蓋興趣激發、分層教學、讀寫融合與閱讀評價革新等策略,為小學閱讀教學提供了全方位范例。期待更多教師汲取經驗,在教育田野耕耘,讓閱讀成為孩子童年最美陪伴。通過持續踐行創新策略,不斷優化教學環節,小學閱讀教學必將迎來蓬勃發展新局面,為培養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卓越創新思維的新一代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胡艷.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創新探究[J].考試周刊,2018(19):45-46.
[2]高麗霞.閱讀帶給我的思考與啟示[J].安定新語,2024(12):78-79.
[3]吳磊.新課標下的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J].吉林教育,2019(23):56-57.
[4]倪海坤,俞中虎,譚文琴.提高農村小學閱讀教學的途徑和方法[J].課程教育研究,2019(22):89-90
作者單位:四川省內江市隆昌市金鵝街道山川九年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