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古詩教學不僅能幫助學生領略文學的美感,更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審美情趣和文化素養。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和課程標準的深化,初中語文古詩的教學方法也應隨之調整和創新。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引導他們從古詩中發現藝術之美和情感之深,是每一位語文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本文旨在探討如何通過落實核心素養要求、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結合歷史背景分析古詩以及細讀文本,幫助學生更好地鑒賞古詩,進而提升他們的語言能力和文學素養。
初中語文古詩教學原則
1.情感滲透與德育融合
古詩飽含感情和深刻的思想,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應將古詩視為情感教育的載體[1]。古詩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形式,古詩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是詩人思想、情感的凝結。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帶領學生感受詩人對人生、對自然、對社會的思考,并轉化為學生對生活、對文化和歷史的熱愛。在古詩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體會古詩所表達的道德理念、情感態度,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使古詩成為德育教育的重要載體。
2.注重鑒賞古詩語言的韻律美與藝術性
古詩語言簡練優美、富有節奏感,應在教學時引導學生感受古詩語言的妙處,領會古詩中的修辭、節奏和音韻等特色,提高學生的語言敏銳度。古典詩歌的形式美、音律美以及對比、對仗等修辭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的鑒賞力。教師應引導學生在古詩的朗讀、背誦中體味詩句的音韻變化和節奏感,體會作者的感情。
3.促進知識的內化與應用
古詩教學要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要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讓學生找到學古詩的情感聯系點及實踐應用點:一方面讓學生學懂古詩文章的表面含義,另一方面讓學生學懂古詩文章所蘊含的思想情感,并與自己的生活實際、人生際遇聯系起來看問題。這種方法可以發揮古詩學習的有用性、關聯性、親近性與貼近性,也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熟悉古詩的內容,并獲得深層次的理解,在理解中體會與感悟,達到學而理解、學而精于理解的最終效果。
初中語文古詩鑒賞教學策略
1.明確教學目標,落實核心素養
在古典詩詞鑒賞教學中,提升核心素養并不僅指對于學生古詩詞欣賞能力的培養,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古典詩詞把握歷史、文化、人生的智慧[2]。因而,古詩鑒賞教學目標,既包括教會學生詩歌知識和品讀能力,培養學生從古典詩歌中獲得情感、精神啟示,還包括使學生獲得語言運用與鍛煉、文化修養的提升、審美體驗以及思維發展的能力。教學目標的確立,可以讓學生在理解古詩的過程中,實現自身綜合素養的提升,達成全面發展的目標。
例如,在崔顥《黃鶴樓》一詩的品讀中,可明確設置如下幾個教學目標:一方面,理解詩的語言內容,懂得本詩每一句表達的意思和傳達的情感;另一方面,引導分析這首詩的修辭,欣賞詩歌的藝術表達;最后,要從本詩出現的歷史背景看黃鶴樓的文化意義,從詩歌創作中看黃鶴樓在中國文學中的文化意義。這樣的教學目標能夠指引學生從理解詩的內容著手,體會作者為何創作了這首詩歌,思考作者想要傳達的情感寓意,從而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我國古代詩歌文化,加深學生對中國古代詩歌的熱愛。在開展課堂學習前,可引導學生先理解詩的內容,以及詩的首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中的詩意,體會黃鶴樓歷史的悠久與輝煌;“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黃鶴不再回歸,白晝悠悠空蕩,描寫出了一種永恒而寂寥的意味,體現出作者面對流年飛逝、人世滄桑、世事無常、人事消磨的人生感悟。經過此部分分析,學生可以體會到詩人筆下景物的鮮活與畫面性,提升審美品格和審美藝術感受力。
2.營造學習氛圍,深化情境理解
古詩的教學不僅僅是對于文本本身的解讀,還需要通過營造適合學生學習的情境,讓學生對詩人所處歷史時代和心境進行解讀,從情境的設置當中身臨其境,感性化地體味到詩人所言所傳的情感,對詩歌有更深刻的體會。教學過程當中,教師要通過想象詩人所處歷史年代的社會背景、人生際遇、內心情境,幫助學生走入詩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他們的情感認知能力。
杜甫的《春望》是一首創作于戰亂之中的感時傷懷的詩作,情感豐沛。教師可以利用背景知識講解,幫助學生理解詩意。首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展現了戰后荒涼蕭條的景象,在春意盎然的季節中,詩人以冷靜的視角寫下了深深的孤寂與悲傷。此時的春天是指什么呢?春天里的草木如此繁盛,何以讓人感到悲傷呢?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上述問題,感受詩人此時此刻的心情,使學生了解詩人在面臨國家存亡與百姓危難時所表達的焦急與悲傷。頷聯,詩人用“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句子表現出了對所處環境的無奈以及自己的憂愁。此時教師可以進行情景導入,幫助學生了解此時詩人眼中的花與鳥有何不同?為何鳥因害怕而翩然離開?這些都是詩人內心情感波動的體現。在理解詩句的過程中,教師借助情境激發學生的思考,可以促進學生對本詩的深入理解與把握。
3.結合歷史背景,感知行文特色
古詩的創作往往和當時的社會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在教學中結合歷史背景分析,有助于學生對詩歌進行深入理解與整體把握,體會作者的創作初衷;結合詩人的生活際遇,能夠讓學生更加清晰地看到詩歌背后隱藏的思想及情感脈絡。詩歌的背景分析還可以讓學生在詩歌學習中著重從詩歌內容及形式兩個方向上感受和賞析詩歌,了解不同時代詩人不一樣的寫作技巧及風格[3]。
陶淵明《飲酒(其五)》是他在歸隱田園時期創作的,以描寫田園景物為主要內容,表現出詩人遠離污濁塵世、追求淡泊的心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歷史背景詢問陶淵明辭官不干、隱居田園的原因,從而引導學生聯想到此時的東普社會已經陷入了戰亂。“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顯現出陶淵明此時的生活環境人煙稀少,外界的喧囂和紛擾都不會影響他,而一切外在聲音和環境都可歸為自然。接著“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點明了陶淵明的心境,心境的遠離能夠令外在的喧囂與紛擾顯得微不足道。這里的“心遠”不僅是對現實的超脫,更是內心自由的一種歸宿,反映出詩人對于寧靜生活的極致追求。教師可以借助此處心境的遠離幫助學生理解陶淵明并非單純逃避現實,而是借助于這種心境的轉換以求實現自己的內心的寧靜與自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通過輕松悠然的采菊活動反映出陶淵明與自然相融相處的情感。從歷史背景的聯系上可以分析出此時詩人是通過隱居田園找到了自己精神的歸宿,而拋棄了官場的煩惱。用極為平淡的文筆敘述淡泊名利與追求自由的精神,這一行文風格是陶淵明田園詩的獨特風格。最后兩句“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傳達出陶淵明在與自然相結合、與自己內心契合時,對語言表達的超脫一他以“無言”的方式將自己內心所感悟到的自然、人生傳遞給讀者,這樣的意境描寫體現出陶淵明特有的詩歌審美觀念以及他所追求的內心安寧的生活哲學。
4.深度閱讀文本,鑒賞語言魅力
從詩歌的具體語言文字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在某個特定時期或環境的影響下流露出的豐富情感,感受到詩人在詩歌藝術構思中獨具匠心的布局。語言的魅力不僅僅體現在字詞的選擇運用中,也體現在詩句的停頓、修辭運用、意境營造上[4。所以在引導學生進行詩歌的具體分析解讀過程中,應讓學生反復斟酌詩歌的語言結構,感受詩歌語言中的音樂美、形象美、情韻美,感受詩歌獨有的藝術感染力。
李賀在《雁門太守行》一詩中以準確而細膩的景物描寫,給人強烈的視覺與聽覺沖擊,例如“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黑云\"\"城欲摧”的視覺景象形成了壓城的緊張氣氛,仿佛戰斗一觸即發,而“甲光向日金鱗開”則寫出了兵器的金屬質感、戰鼓激昂的昂揚斗志與將士的拼搏奮發。物象對比、融合的描寫方式構成了緊張氛圍,令人仿佛置身沙場。“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運用了音響與色彩描寫,構成了壯闊的邊塞場景,角聲之“滿天”以及“秋色里”的描寫渲染了場景之緊張,形成磅礴的歷史感,而“塞上燕脂凝夜紫”中的“燕脂”“夜紫”為顏色描寫,使邊塞場景變得鮮活而殘酷。“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通過物象“紅旗”“霜重”營造戰爭慘烈的氛圍,更表現了戰士們豪情壯志的英雄情懷,“霜重”與“鼓聲不絕”所形成的戰斗肅寂、壓抑感,襯托了一種無聲無息的悲戚與守望,情感變得豐沛,而且構成了壯美悲涼的戰斗場面。詩的尾聯,“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則用精練的語言發出誓死殺敵報國的決心。詩人將語言進行高度概括和簡化,寫出為國捐軀的英雄氣概,使全詩的情感達到了最高境界,既展示了戰爭的激烈、英雄的氣概,也抒發了忠勇和激情。經過深讀、鑒賞詩歌語言,學生能感受到李賀這首邊塞詩的語言魅力和情感強度,亦能感受到詩人通過詩的語言結構、意象描寫所構建出的震撼人心的畫面。
古詩是中國文化的寶貴精神財富之一。經過千年的傳承與積累,璀璨的古詩名篇始終閃耀于一代代中國人的內心世界。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對古詩的解讀和鑒賞,既可以提高學生對詩歌語言美的感受,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古詩教學不光是一種知識的傳播,更是一種文化的教育,它在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學等方面能力培養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搭建一個通往中國人精神世界與文化生活的橋梁。
參考文獻
[1]曾麗丹.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創新實踐[J].語文世界,2024(32):73-74.
[2」李雪靜.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實踐探索[J].基礎教育論壇,2024(20):80-82.
[3]王岑岑.基于多重情境驅動的初中古詩詞教學研究[J].華夏教師,2024(34):60-61.
[4]楊明.淺論構建初中語文教學中古詩詞賞析教學新模式[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4(9):233-236.
作者單位: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實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