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本文所引入的“新時代”一詞,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歷史定位保持高度一致的。“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關于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視野、從改革開放近四十年歷程和十八大以來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的方位上,所作出的重大科學研判。”[1]這是一個具有承前啟后的決定性意義,迎來歷史性偉大轉折的新時代。這個新時代,中國在政治、文化、科技、經濟等領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而中國民族歌劇作為中華民族藝術文化寶庫的構成部分之一,伴隨著新時代的腳步同樣大放溢彩。
無論從中國民族歌劇的發展歷程來看,還是查閱來自國家藝術基金(2013成立)以來的立項數據[2],新時代中國民族歌劇猶如雨后春筍般取得了一系列顯著的成果。中國民族歌劇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構成部分,歷經百年滄桑巨變,曾幾度扶搖直上,也曾幾經步履維艱,而縱觀新時代背景下的二十幾年來,民族歌劇的發展可謂風起云涌。與側重于對歌劇藝術形態的研究不同,筆者從民族歌劇題材選擇及舞臺表現等方面來探討歌劇作品中所蘊含的人民性內涵。
一、題材選擇的多樣性與廣泛性
新時代中國民族歌劇在題材選擇上展現出豐富的多樣性與廣泛性,而這背后所蘊含的人民性是其藝術價值與社會意義的核心體現。題材作為歌劇創作的基石,其多樣性與廣泛性的拓展是民族歌劇適應時代、貼近人民的關鍵。人民性是中國民族歌劇的靈魂,它貫穿題材選擇與創作的始終,使歌劇作品能夠與廣大人民群眾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具有深厚的社會根基。
(一)現實生活題材
新時代民族歌劇中的現實生活題材多聚焦當代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普通百姓的日常奮斗、家庭情感,到社會熱點問題的呈現。“近年來,以主旋律、民族精神題材為基調的文藝作品在敘事上、表達方式上持續精進,在創作者孜孜不倦的探索下,紅色民族精神主旋律題材的作品取得了良好的進步。”[3]例如,一些作品以基層扶貧干部的工作為藍本,展現脫貧攻堅過程中人民群眾的堅韌與奮斗,以及干部與群眾之間深厚的情誼。如民族歌劇《扶貧路上》以“時代楷模”黃文秀的事跡為藍本,生動地展現了深刻的人民性,成為一部扎根人民、反映人民生活、為人民而歌的優秀作品。黃文秀研究生畢業后,毅然放棄大城市的優越生活,回到家鄉投身扶貧工作。這一情節展現了她將個人命運與人民緊密相連,把人民的需求放在首位,為了家鄉人民擺脫貧困,實現美好生活而奮斗的精神。她的選擇體現出個人與人民之間深厚的情感紐帶,彰顯出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這種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正是人民性的核心體現。這部歌劇以獨特的藝術魅力,將黃文秀的扶貧故事搬上舞臺,通過音樂、舞蹈、表演等多種藝術形式,使廣大人民群眾能夠直觀地感受到扶貧工作的艱辛與偉大。它以貼近人民生活的題材,引發了觀眾的強烈共鳴,讓人民在欣賞藝術作品的同時,也能從中看到自己的生活,感受到黨和國家對人民的關懷,實現了藝術作品與人民群眾的深度互動,這正是人民性在藝術傳播與接受層面的重要體現。
(二)歷史文化題材
歷史文化題材通常指以近現代革命歷史為背景,如講述長征、抗日戰爭等歷史階段的歌劇,重現先輩們為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所做出的巨大犧牲,傳承紅色基因。如民族歌劇《沂蒙山》以抗日戰爭時期的沂蒙山革命根據地為背景,生動地展現了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感人故事,其蘊含的人民性是作品的核心價值與靈魂所在。歌劇講述的故事緊緊圍繞沂蒙地區的百姓展開。劇中的主要人物海棠、林生、孫九龍等,都是普普通通的沂蒙人民。他們原本過著平靜的生活,因戰爭的爆發,毅然投身到保家衛國的戰斗中。海棠為掩護八路軍傷員,不惜犧牲自己的親生骨肉;林生在戰斗中英勇無畏,為了抗擊日寇舍生忘死;孫九龍從一個普通的獵戶成長為堅定的抗日戰士。這些人物的經歷展現了沂蒙人民在國家和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彰顯出人民在歷史進程中的偉大力量,體現了人民作為歷史創造者的主體地位。
作品的音樂和唱詞充滿了濃郁的沂蒙地方特色,大量運用了沂蒙民歌的元素,如《沂蒙山小調》的旋律貫穿始終。這些熟悉的曲調、質樸的唱詞,讓觀眾深切地感受到沂蒙人民的生活氣息和情感表達。音樂中既有對沂蒙山水的贊美,也有對百姓日常生活的描繪,還有對戰爭苦難的傾訴以及對勝利的渴望。“《沂蒙山》在創作、傳播、接受階段也體現了‘大眾’‘底層’兩個屬性,而這也是民族歌劇獲得廣泛認可的群眾基礎。”[4]這種貼近人民生活、反映人民心聲的藝術表達,使作品能夠深深觸動觀眾的心靈,引發強烈共鳴,體現了藝術源于人民、服務人民的本質屬性,是人民性在藝術創作中的直觀呈現。
(三)地域民俗題材
各地區獨特的民俗文化也為民族歌劇提供了豐富素材。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傳統節日、民間傳說等被搬上舞臺,如一些以少數民族歌舞為特色的民族歌劇,展現了少數民族獨特的文化魅力,促進了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同時也讓觀眾領略到中華大地多元文化的風采。
“民族歌劇《康定情歌》作為一部弘揚‘兩路’精神的原創歌劇,呈現出鮮明的時代性和民族性。”[5]作品以四川康定地區為背景,以家喻戶曉的民歌《康定情歌》為線索,生動展現了獨特的民族風情與深刻的人民性,在藝術創作中讓人民的生活、情感與力量得以充分彰顯。歌劇的故事源自康定地區普通民眾的生活,主角李蘇杰、達娃等人物是康巴兒女的典型代表。李蘇杰作為漢族青年,懷揣著建設康巴的理想來到這里,達娃則是熱情善良的藏族姑娘,他們的愛情故事在鍋莊舞、趕馬幫等充滿生活氣息的場景中展開。劇中對康巴地區的傳統習俗,如藏族的婚喪嫁娶、節日慶典等細節描繪,讓觀眾看到普通百姓真實的生活狀態,體現出對人民日常生活的尊重與關注,這些生活元素構成了人民性的堅實基礎。
二、舞臺表現的創新與互動
民族歌劇作為綜合性的藝術形式,其舞臺表現的創新與互動是體現人民性的關鍵切入點。通過創新舞臺表現形式,與觀眾加強互動交流,能夠使民族歌劇更貼近人民群眾,增強其在當代社會的文化影響力與藝術感染力。“由于目前我國民族歌劇藝術的作品數量、觀眾數量與藝術表演人才數量都較少,民族歌劇藝術也逐漸出現疲態跡象,阻礙了民族歌劇藝術的進一步發展。新時代,我們還應積極利用現代技術,通過構建網絡新媒體、建立傳統歌劇庫、完善人才培養體系等方式,確保藝術傳承,實現歌劇創新。”[6]
(一)舞臺表現創新中的人民性
舞美設計對于民族歌劇營造真實情境、增強觀眾代入感至關重要。新時代,民族歌劇會通過創新舞美設計,打造貼近人民生活場景的舞臺空間。如:“民族歌劇《運河謠》的創作者們沒有選擇大制作,而是采用中國傳統美學結構的原則進行設計,總體風格如同一幅流動的水墨畫,簡練、寫意且充滿詩意,給了觀眾足夠的想象空間,并采取提煉放大的做法,與音樂更加貼切。”[7]舞美設計以京杭大運河為背景,逼真地展現了運河兩岸的自然風光和市井生活。運用多媒體技術與實景道具,使觀眾仿佛置身于運河邊,親身感受劇中人物的生活環境。這種追求情境真實感的舞美設計,讓觀眾更容易理解劇情,感受到歌劇中所描繪的人民生活百態,拉近了歌劇與人民群眾的距離,體現了人民性。
(二)舞臺互動中的人民性
(1)觀演互動模式的構建。觀演互動是民族歌劇體現人民性的重要途徑,一些民族歌劇演出采用現場互動環節,如在演出前設置觀眾分享環節,邀請觀眾講述與歌劇題材相關的個人經歷。在演出過程中,演員與觀眾進行眼神交流、簡單對話等互動,打破舞臺與觀眾席之間的隔閡。例如在一些紅色題材民族歌劇中,演員邀請觀眾一起合唱經典革命歌曲,激發觀眾的參與熱情,使觀眾不再是被動的欣賞者,而是成為歌劇演出的一部分,增強了觀眾對歌劇的情感認同,體現了人民性。(2)線上互動平臺的拓展。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民族歌劇積極拓展線上互動平臺。通過社交媒體、視瀕網站等平臺發布歌劇片段、幕后制作花絮等內容,吸引觀眾關注并參與討論。這種線上互動模式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更多的人能夠參與到民族歌劇的欣賞與交流中,使民族歌劇更好地服務廣大人民群眾,體現其在新時代的人民性。(3)社區、校園推廣中的互動。民族歌劇走進社區、校園開展推廣活動,也是實現舞臺互動與人民性結合的重要方式。通過社區、校園推廣活動中的互動,民族歌劇深人人民群眾的生活中,提高了人民群眾對歌劇藝術的認知度和參與度,體現了其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人民性。
新時代中國民族歌劇在舞臺表現的創新與互動中體現人民性具有重要意義和豐富內涵。通過舞美設計等方面的創新以及觀演互動、線上互動、社區校園推廣互動等多種互動模式的構建,使民族歌劇更好地貼近人民群眾,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傳承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在未來的發展中,中國民族歌劇應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不斷探索創新舞臺表現形式與互動方式,在新時代的文化舞臺上綻放更加絢爛的光彩,為人民群眾帶來更多優秀的藝術作品。
此外,在角色塑造上,新時代民族歌劇更加注重人物的立體化與真實感。不同于以往單一的英雄形象,現代歌劇中的角色設計更加復雜,既有人物光輝的一面,也有其脆弱和矛盾的一面。通過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深入刻畫,觀眾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角色所經歷的情感與困境。例如,在一些民族歌劇中,女性角色不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賢妻良母,而是獨立、自信,有自己追求的現代女性。這種轉變不僅反映了社會對女性地位的重視,也為觀眾提供了更豐富的情感體驗。“以《白毛女》為標志的中國民族歌劇發展至今,女性角色與女性文化一直是其創作的重要標志與核心內容,幾十年來,中國歌劇中流傳最廣、傳唱最多的旋律幾乎都是女主人公的主要唱段。”[8]
又如,民族歌劇《李清照》以宋代女詞人李清照跌宕起伏的一生為藍本,在展現其才情與命運的同時,也蘊含著深刻的人民性,將個人命運與時代背景下普通民眾的生活和情感緊密相連。歌劇中的李清照,不僅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詞人,更是一位有血有肉、充滿人性光輝的女性。她敢于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追求自由和愛情,堅持自我。她的這種精神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自由平等的向往和追求。她在困境中不屈不撓,面對生活挫折依然保持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文學藝術的執著,這種精神力量能夠激勵廣大人民群眾在面對生活困難時勇往直前,展現出人民在困境中頑強拼搏的精神風貌,體現出人民性中蘊含的對人民精神力量的贊美與弘揚。由浙江音樂學院推出的歌劇主演鄭培欽說:“在民族歌劇舞臺上她呈現了以‘虛實相生’表演塑造‘形神兼備”的李清照形象。”[9]
結束語
中國民族歌劇歷經多年發展,承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與人民情感。在新時代,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成為文化藝術領域的重要使命。在“中國民族歌劇長達70余年的創演實踐中,許多歌劇表演藝術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向中國戲曲學習、向西方歌劇學習的基礎上,不斷形成中國特色”[10],新時代中國民族歌劇在人民性的呈現上,展現出許多新穎且富有活力的特征。通過題材的多樣性與廣泛性選擇、舞臺表現的創新與互動,民族歌劇不僅能夠更好地傳達人民的聲音,也能在傳承和創新中實現藝術的不斷發展。未來,隨著社會的不斷演變,民族歌劇必將繼續在人民性方面探索新的可能,以更好地反映時代的脈搏,滿足人民的文化需求。在未來的發展中,民族歌劇應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不斷拓展題材領域,創新表現形式,強化人民性,為中國文化藝術的繁榮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論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J].采寫編,2017(6):4-8.
[2]羅嵐馨.國家藝術基金對中國歌劇發展影響探究(2014—2023)[J].歌劇,2024(3):92-97.
[3]徐曉燕.紅色底蘊下的民族精神敘事表達:以民族歌劇《扶貧路上》為例[J].中國戲劇,2024(12):54-55.
[4]張娟.歌劇《沂蒙山》:基于人民性的獨特表達[J].中國戲劇,2024(10):31-32.
[5]廖昌永.歌劇《康定情歌》導演構想與中國歌劇之思[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23(3):6-18,4.
[6]平麗華,姚潔.新時代下民族歌劇藝術傳承發展的實踐路徑[J].戲劇之家,2024(9):22-24.
[7]王曉霞.重放熠彩的民族歌劇《運河謠》[J].四川戲劇,2013(6):131-132.
[8」楊立軍.略論20世紀中國民族歌劇女性藝術形象塑造的主要特征[J].音樂創作,2014(3):122-123.
[9]鄭培欽.用歌劇綜合美塑造千古第一才女形象:民族歌劇《李清照》的創作與表演有感[J].中國戲劇,2024(11):69-70.
[10]居其宏.中國民族歌劇表演藝術的美學建構[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23(3):2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