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千百年來,木洞山歌以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在農耕、節慶、祭祀、婚嫁等場合廣為傳唱,形成了獨特的民俗文化景觀。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現代生活方式的變遷以及流行音樂的沖擊,傳統民歌的生存空間被極大壓縮。傳統山歌的演唱場合逐漸減少,原生態演唱形式也因表演化的改編而發生改變。與此同時,現代音樂審美正向多元化、個性化發展,聽眾對音樂的接受方式也更加依賴數字化平臺。如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讓木洞山歌在保留原有藝術特色的基礎上,滿足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并在當代音樂體系中找到合適的位置,是一個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
一、巴渝木洞山歌的歷史與文化淵源
(一)歷史沿革——從巴渝歌舞到木洞山歌的形成
巴渝木洞山歌的歷史源遠流長,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古巴國時期的民間歌舞。古巴國,地處今天的重慶,當地居民常以歌舞表達情感,參與社交互動,并在各種社會儀式中通過音樂來增強社區的凝聚力。據《華陽國志》記載,巴人在周武王時便以能歌善舞著稱。這種早期的巴渝歌舞,以高亢激昂的旋律和生動的表現形式,逐漸演變成木洞山歌。明清時期,隨著文化的交流和社會的發展,木洞山歌逐漸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1]。它吸收巴渝地區的民俗元素,如傳統祭祀、農耕生活等,融入了豐富的地方色彩,成為傳承歷史、文化和社會知識的重要手段。
(二)地理環境——長江沿岸與巴渝民俗文化的交融
木洞山歌的發展與巴渝地區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重慶位于長江和嘉陵江的交匯處,自古以來便是交通要塞和文化交流中心。長江沿岸的水資源和獨特的地形地貌,為當地居民提供了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多樣的生活方式,這些因素都深刻影響了木洞山歌的內容和形式。長江流域的自然景觀和季節變化常被編織進歌詞之中,如農耕、漁獵和節氣變換等。這些歌曲不僅反映了人們對自然的依賴和敬畏,也體現了巴渝人民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哲學。此外,長江作為一條重要的文化和商貿通道,也促進了不同文化間的交流,木洞山歌在吸收本土文化的同時,也融入了外來的音樂元素,形成了多元化的音樂特征。
(三)社會功能——勞動、祭祀、娛樂與傳承
木洞山歌在社區中扮演著多重角色,它不僅是勞動者在耕作、捕魚等勞動中調節心情和緩解疲勞的方式,也是社區成員通過歌唱來傳達情感和增強群體認同感的重要途徑。在長久的農耕文化中,木洞山歌成為一種重要的口頭傳統,歌詞中對自然環境的描寫和對勞動生活的贊美,傳遞了世代居民對土地的敬仰和對自然規律的理解。在傳統祭祀活動中,木洞山歌也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歌曲在祭拜祖先、慶祝豐收等儀式中具有祈福和驅邪的功能,表達了人們對神靈的敬畏及對和諧與幸福生活的祝愿。此外,木洞山歌還是社區娛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婚禮、慶典、節日等社會活動中,人們通過演唱山歌不僅能增添節日的氣氛,還能增進社區成員之間的情感聯系。
二、巴渝木洞山歌的藝術特色
(一)旋律高亢,音調跌宕
巴渝木洞山歌的旋律特點是其最顯著的藝術標志之一。這種音樂形式通常采用高亢、激昂的旋律線條,能迅速激發聽眾的情緒,使人感受到一種從山林間進發的原始力量。其音調跌宕起伏,反映了巴渝地區山川地貌的復雜多變,如同山路的蜿蜒起伏,給人以視覺和聽覺上的震撼。以《美麗傳說話木洞》為例,開頭就用一串急促上升的音符引入,仿佛是山間奔騰的溪流,隨后轉人一段長音的拉長,模仿了山谷中的回音,旋律中的這種高低起伏映射出巴渝山水的壯麗景色。在歌曲的高潮部分,旋律變得更加高亢和寬廣,象征著山岳的雄偉與河流的壯闊,充分體現了木洞山歌音調跌宕的特點[2]。
(二)歌詞通俗,口語生動
巴渝木洞山歌的歌詞是其另一大特色,這些歌詞多采用當地方言編寫,語言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氣息和地方色彩。歌詞內容廣泛,包括日常生活、愛情故事、勞動感受、自然景觀等多個方面,生動的口語表達讓歌曲更貼近民眾的生活,也更易于傳唱和流傳。例如,在《美麗傳說話木洞》中,歌詞“哥哥開山嘛扇子兒妹子兒,栽桑養蠶嘛扇子兒妹子兒”使用了典型的巴渝方言兒化音,生動形象地表達了當地人的勤勞勇敢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體現了木洞山歌歌詞通俗易懂、詼諧幽默且富有表現力的特點。
(三)演唱方式多樣,咬字吐字講究
巴渝木洞山歌的演唱方式多樣,每一位演唱者都有其獨特的演唱風格和技巧。這種多樣性不僅體現在聲音的變化上,更體現在對歌曲每個字的發音上,以確保歌曲的情感表達和文化意蘊得以完整傳達。演唱者通常使用地道的巴渝方言,通過特定的咬字和吐字技巧,以增強歌曲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以《巴渝情歌》為例,其演唱充分展現了木洞山歌在咬字吐字上的獨到之處。演唱者在演繹歌曲時,會特別強調詞語的起始和結束音,使每個字都飽含感情且清晰可辨。例如,在歌詞“山高水長情更長”中,演唱者會在“情”字上做延長處理,通過聲音的漸強和漸弱,表達對家鄉深沉的情感,使聽者能感受到歌曲中的深情厚誼。
此外,演唱方式的多樣性還體現在使用不同的聲音技巧上,如假聲、真聲的轉換以及獨特的顫音技巧,這些都是木洞山歌演唱中的常見元素。例如,在《長江水》中,演唱者利用顫音技巧表達對長江的敬畏和贊美,使歌曲既有力度又不失溫柔,極具感染力。
(四)音樂結構簡練,節奏變化自由
巴渝木洞山歌的音樂結構通常較為簡練,不拘泥于復雜的音樂形式,而是注重歌曲的流暢性和節奏的自由變化。這種結構上的簡練使得山歌易于被學習和傳唱,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以《漁舟唱晚》為例,整首歌曲雖然基于簡單的旋律循環,但在演唱者的處理下,每一遍的唱法都有細微的變化,使簡單的旋律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此外,歌曲的節奏雖然基于一個基礎模式,卻能隨著演唱者情感的起伏自由地加快或放慢,體現了演唱者對節奏的精妙把握和對情感的深刻表達[3]。《過山龍》則是另一首展示節奏自由的典型例子。該歌曲在演唱時節奏快慢不一,會根據歌詞內容的變化做出相應的調整。比如,在描繪山景的雄偉壯闊時,節奏變得寬廣、緩慢且沉重;而在表現行走的輕快感時,節奏則變得快速、跳躍。節奏與歌詞的意境完美契合,使整首歌曲既有節奏的多樣性,還能保持整體的和諧統一。
三、當代審美需求的特征
(一)現代聽眾的審美傾向
在現代社會中,聽眾的音樂審美傾向表現出多樣化和個性化的特征。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人們可以輕松欣賞到各種風格和流派的音樂,從古典音樂到現代流行音樂,從民族音樂到電子音樂,廣泛的選擇讓個體的音樂品味更加多元化。現代聽眾特別青睞于那些能提供獨特聽覺體驗和情感共鳴的音樂作品,如將傳統民族音樂與現代流行元素相結合的音樂,常常能吸引更廣泛的聽眾[4]。
此外,現代聽眾對音樂的審美也展現出對創新和創造性的高度欣賞。他們傾向于支持那些能突破傳統音樂界限、融合不同音樂文化元素的藝術家和作品。在流行音樂領域,這種傾向則體現在對那些獨立音樂人或樂隊的追隨方面,這些音樂人或樂隊往往能提供與眾不同的音樂風格和新穎的表現形式。
(二)跨文化音樂交流的影響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跨文化的音樂交流成為審美發展的重要動力。不同文化背景下音樂元素的融合不僅豐富了世界音樂的多樣性,也推動了音樂審美觀的國際化[5]例如,非洲鼓點的節奏被融入現代舞曲中,亞洲的五音音階被用于西方的電子音樂制作中,這些融合創造出全新的音樂體驗,影響了全球聽眾的審美趨勢。
跨文化的音樂交流使一些地區性的音樂風格獲得全球性的認可和流行。例如,拉丁音樂的節奏和情感表達方式被大眾廣泛接受,成為全球流行音樂場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外,跨文化音樂交流也促進了大眾對不同音樂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加深了人們對多元文化的認識和欣賞。
四、木洞山歌藝術特色與當代審美需求的結合路徑
(一)創新曲風,增強市場適應性
傳統的木洞山歌以五聲音階為基礎,旋律高亢,節奏自由,歌詞口語化,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然而,現代聽眾的音樂審美更趨向于旋律流暢、編曲豐富、節奏明晰的風格。在這樣的背景下,木洞山歌的曲風需要在保持傳統韻味的同時進行適當創新,使其更符合市場的需求。旋律的調整可以考慮在傳統音階的基礎上加入現代和聲,使音樂的層次更加豐富,以增強聽覺上的吸引力。節奏的改良則可以借鑒流行音樂的編排方式,讓木洞山歌的節奏感更強,以此吸引更多的年輕聽眾[6]。
編曲的創新可以采用現代音樂制作技術,使木洞山歌的表現形式更加多樣。傳統的木洞山歌主要依靠民間樂器伴奏,如二胡、笛子和揚琴,但在現代音樂制作中,可以嘗試加入吉他、貝斯、電子合成器等現代樂器,使其在音色上更具沖擊力。在旋律和伴奏的融合過程中,需注意保持木洞山歌原有的音樂風格,避免過度商業化而失去文化價值。歌詞的調整同樣至關重要,傳統木洞山歌的歌詞多以鄉土生活、自然景觀和情感表達為主題,采用較為直白的語言。在現代改編的過程中,可以嘗試在保留地方方言特色的基礎上,融入更多具有時代感的表達方式,讓其更符合現代人的情感需求[7]。
(二)多元化演繹,推動跨界融合
木洞山歌的演繹方式主要以獨唱和對唱為主,旋律自由,富有即興色彩。在現代音樂市場中,多元化的演繹方式可以使其展現出更多的可能性。通過與其他音樂類型相結合,木洞山歌可以突破傳統單一的表達方式,創造出更多新穎的表現形式,在更廣泛的文化語境中煥發生機[8] 。
音樂的跨界融合是拓展受眾群體的重要手段。木洞山歌可以嘗試與流行音樂相結合,借鑒流行音樂的旋律編排,使其更符合現代聽眾的審美習慣。近年來,一些民歌通過與電子音樂、搖滾、爵士等現代音樂類型相融合,成功進人年輕人的音樂世界。木洞山歌也可以嘗試這一模式,在保持民歌特色的同時,融入流行元素,以增加市場吸引力。除了音樂形式的跨界,木洞山歌還可以與其他藝術門類結合,進而拓展其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戲劇、舞蹈、電影等藝術形式都可以成為木洞山歌的新載體。在舞臺劇或音樂劇創作中,木洞山歌不僅能充當配樂,還可以作為劇目的核心音樂主題,融入綜合藝術表現之中。
(三)舞臺化呈現,提升觀賞價值
傳統木洞山歌的演出多為鄉村聚會、民間廟會或節慶活動中的即興表演,表演形式較為簡單,觀賞性相對有限。在現代文化產業的發展背景下,舞臺化的呈現方式既能增強木洞山歌的藝術表現力,也能提升山歌的吸引力。通過專業化的舞臺設計,木洞山歌不僅能在地方文化活動中得到更好的展示,也能進人更大規模的藝術平臺,拓寬傳播渠道。舞臺設計的精細化可以使木洞山歌的表演更加生動。通過燈光、投影、多媒體技術的結合,可以創造更具視覺沖擊力的舞臺效果,使觀眾在聽覺之外還能獲得視覺上的雙重體驗[9]
大型文化活動和音樂節也是木洞山歌舞臺化呈現的重要方向。在全國性或國際性的音樂節上,木洞山歌可以以創新編排的方式登臺演出,從而讓更多觀眾接觸到這一傳統藝術。此外,在文化旅游推廣活動中,可以將木洞山歌作為特色演出項目,結合地方文化資源,打造沉浸式的藝術體驗,讓木洞山歌在商業化與文化傳承之間找到平衡點。
(四)教育與傳承,增強公眾認知
木洞山歌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教育的推動。在音樂教育體系中,應積極推動木洞山歌的教學,將木洞山歌作為地方文化課程的一部分,讓年輕一代在學校學習階段就能接觸到這一傳統音樂形式。地方高校和藝術院校也可以開設相關課程,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演唱,讓學生深人理解木洞山歌的音樂特點和文化價值[10]。
數字技術的普及為木洞山歌的傳播和學習提供了新的可能。通過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在線音樂課程等渠道,可以建立系統化的木洞山歌推廣體系,在更大范圍內傳播木洞山歌。傳統音樂的傳承不僅需要依賴專業的教育體系,也需要通過文化活動、演出、比賽等形式,讓更多人參與其中。木洞山歌的推廣可以結合民俗節慶、地方旅游活動等,讓人們在文化體驗中加深對這一藝術形式的認知和熱愛。
結束語
木洞山歌作為巴渝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獨特的藝術價值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在當代社會依然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和傳播價值。面對現代化的挑戰和機遇,木洞山歌通過創新與融合,不僅擴展了其藝術表現形式,也增強了與廣大聽眾特別是年輕一代的情感連接。通過教育與傳承的推動,這一傳統音樂形式得以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煥發新生,并展現出獨特的文化韌性和時代價值。
參考文獻:
[1]龔永紅.竹枝歌與木洞山歌禾籟、啰兒調的淵源初探[J].黃河之聲,2021(12):88-90.
[2]田知于.重慶木洞山歌語言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1.
[3]童曦月.重慶木洞山歌演唱研究:以《木洞榨菜》為例[D].重慶:西南大學,2020.
[4]劉宇婷.巴渝木洞山歌《美麗傳說話木洞》演唱分析[D].重慶:西南大學,2020.
[5」周傳勇.民俗傳播視域下國家級非遺項目木洞山歌的傳播實踐研究[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20.
[6]栗婷.河曲民歌二人臺的審美認同研究[D].太原:中北大學,2024.
[7]杜韋,蘆堅強.中華傳統文化要覽[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24:277.
[8]葉斌斌.清江流域土家族喪歌的文化文本研究[D].西寧:青海師范大學,2022.
[9]郝雯婧,王雪梅,許志強.四川非遺文化整合與傳承[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21:316.
[10]秦蓓.木洞山歌融入中學音樂教育現狀調查研究:以重慶市巴南區三所中學為例[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9.
作者單位:南充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