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階段,是學生行為模式形成的關鍵時期,加大對學生的法律素養培養力度,能夠有效預防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行為。中學教育中的法律意識培養,不僅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法律,還可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進而知法、懂法、守法、用法、護法,明白自己在不同社會場景下的權利和義務,并在面臨風險和侵害時,能夠采取合法的方式進行自我保護。
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中學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修養和法治素養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那么,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可以通過哪些方式與途徑改進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模式、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呢?筆者從初中階段法律知識教學人手,通過設計科學的教學計劃、新穎的教學方法等,以更高的站位、更廣的視野開展道德與法治教育,以有效提高中學生的法律素養。
一、激發興趣,引導參與
興趣是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的原動力,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主動探索知識,從而更好地吸收和理解知識。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各種方法和手段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幫助他們在快樂中學習,實現全面健康發展。
課堂上,要想提高學生對法治教育的學習興趣,提高法治教育的質量和實效,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使學生在參與和互動中學習;可以選擇生動有趣的教學素材,如具有感染力的法律案例、形象生動的圖片等,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增強學習動力;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到司法機關參觀等實踐活動,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法治教育的現實意義;可以在法治教育中融入情感教育,引導學生感受法律的公正、公平,培養道德情感和價值觀;可以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和合作,讓家長了解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共同關注學生的法治教育,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圍。
二、創設情境,遵守規則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的同時,也應有效利用教學情境,以德、法為先,將教學內容中的情境延伸到現實生活,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課本上的理論知識,為其身心的健康發展和今后的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比如,教學“法律在我們身邊”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從普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人手。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PPT內容或播放視頻,創設交通情境,請學生分析畫面中的人或車違反了哪些交通規則,并請學生講述正確做法。其次,教師在設置該情境教學內容時,可以向學生重點強調知法、守法的重要性,讓學生認識到生命的可貴,時刻將安全牢記于心。
此外,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法律的尊嚴不容踐踏”。比如,教師可以舉例——小陳通過網絡認識了幾名女生,隨后假冒某公司總裁對她們實施欺詐,非法獲取金額從5萬到十幾萬元不等。案發后,小陳因假冒他人身份,以及偽造公章、證件、公文等,數罪并罰被判處10年有期徒刑,罰金若干。結合案例,教師要引導學生牢記:法律是社會公共秩序的基石,是維護社會穩定和公平的重要工具。它代表了國家的意志和公眾的利益,是規范公民行為、保護公民權利的法律準則。任何個人或組織都不得違反法律規定,否則將受到相應的法律制裁。
三、了解時政,深化認知
在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在選擇教學素材時,對于新舊教學素材的選取,要做到相互兼顧,既要選取與教學相關的時政素材,也要選取一些既有成果又有實際意義的案例,并將其和教學內容進行整合,以更好地為教學服務,并促使其價值與功能得到更好的體現。所以,這也要求教師在設計課程教學時,應遵循“把所選的材料與要教學的課程相融合\"的基本要求。
比如,教師教學《生命的思考》一課時,可以挑選出一些熱門的、學生熟悉并能產生情感共鳴的時政新聞,提高學生的注意力,使其對所接觸的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再如,教師在開展與法律相關的教學活動時,可以從“校園暴力”“校園貸\"等角度入手,讓學生深刻認識此類事件危害性的同時,了解相關的法律法規,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四、著眼現實,聯系拓展
相對于小學生而言,中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程度的思維能力與判斷能力,但由于比較缺乏社會生活經驗,對道德與法治課的部分教學內容依然有疏離感。在此情況下,道德與法治課教師不妨嘗試議題式教學,將社會實際和有關教育探索活動有機地聯系在一起,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探討、應用所學知識,進而更好地理解教材內涵。
比如,在講授“公民基本權利”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設置題目供學生討論:“A遭到B騷擾,被B非法囚禁在家中失去自由。經過偵查,警察發現A與B之間存在經濟、情感方面的糾紛,B在騷擾、非法囚禁A之前,曾長期尾隨A。該案例中,A的哪些公民權利受損?為什么?\"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開展討論,讓學生在討論過程中了解公民最基本的權利,并懂得如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拓展有關知識,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權利和應履行的義務,幫助學生樹立法治意識,提升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核心素養。
五、教學實踐,守法護法
引導學生知法、懂法、用法、守法、護法,是道德與法治課培養學生法治意識的根本目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可以圍繞教學內容、結合案例情境提出問題,引發學生自主討論,促使他們能夠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比如,在教學《法律伴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首先可以圍繞“見義勇為\"這一話題,為學生提供案例:武漢的一名10歲女孩兒在被歹徒劫持后,她趁到餐館吃夜宵之際,假裝被食物噎住呼吸不暢而痛苦,分散歹徒的看管之心,并巧妙示意餐館老板幫助報警,最終被警察安全解救。然后,教師可設置“面對歹徒行兇,你會怎么做\"等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最后,教師聽完學生的討論結果后,點出本節課的教學自標:“作為未成年人,不論是體力還是心智,都不具備優勢。在面對違法犯罪行為時,如果沖動魯莽,不但無法終止犯罪,而且很容易讓自己受到傷害。因此,我們不但要善于斗爭以減少犯罪所造成的傷害、保全自己,而且要靈活機智,積極借助他人或社會的力量,同違法者作斗爭。”
六、角色扮演,樹立意識
在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角色扮演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幫助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法治意識。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教學活動時,首先要明確當堂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根據所選教學內容合理安排角色扮演教學活動的時間,并引導學生自主設計角色扮演方案。
比如,在教學“理解權利義務\"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構建多個教學情境,讓學生在體驗不同角色的過程中,更好地樹立法治意識。
情境1——法庭審判
將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扮演原告和被告,另一組扮演法官、律師等角色。模擬法庭審判的過程,可以讓學生了解訴訟程序、證據規則、辯護技巧等基本概念,并幫助他們樹立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識。
情境2—社區巡邏
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小組成員分別扮演警察(巡邏隊員)社區居民等角色。通過模擬社區巡邏過程,學生可以了解警察(巡邏隊員)的工作日常與職責、社區居民會面對的社區安全問題,進而增強其公民責任感和法治意識。
情境3—家庭糾紛調解
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的學生分別扮演家庭糾紛調解員、家長、孩子等角色。通過模擬家庭糾紛調解過程,學生可以了解如何通過溝通、協商等方式解決糾紛,有效提高了學生的情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角色扮演,不僅能夠增強道德與法治課堂的趣味性,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認識,充分發揮自己的課堂教學主體作用,進一步強化自身的法治意識和法治觀念。
綜上所述,道德與法治課程可以培養出新時代具備法律素養、具有良好道德品格的公民,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作出積極貢獻。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并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產生濃厚興趣。此外,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進一步優化課堂教學效果,不斷提升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質量,為建設法治社會打好基礎。
(本文系2023年漯河市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法律素養培養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LHKT2023155)
(責編 于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