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旨在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法治意識。教師在教學中融人地域文化,有助于豐富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提高教學的吸引力和實效性。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融入地域文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地域文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不充分。地域文化資源豐富多樣,但其育人價值尚未被充分挖掘。以鞏義康百方莊園為例,作為近代豫商文化的代表,其前輩商人身上體現了誠信經營的理念以及勤勞節儉的品質,對小學生來說有豐富的教育意義。但目前這些理念和精神大多還停留在靜態展示層面,缺乏與參觀者的有機互動,小學生難以通過直觀體驗和互動實踐來深人理解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
地域文化資源與課程內容之間缺乏系統梳理。由于缺乏與文化資源相關的具體案例和故事,康百萬莊園文化里的家國情懷、誠信經營、勤勞節儉等內蘊難以激發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學生也無法從中體驗誠信經營的智慧、家國情懷的內涵以及勤勞節儉品質的真實性和重要性。
地域文化資源與課程內容的融合缺乏有效策略。小學生認知能力有限,理解和接受抽象的地域文化有一定的難度,而有的教師對地域文化的教學轉化能力不高,缺乏將地域文化資源與教學融合的有效策略,導致康百萬莊園文化資源在教學中的利用率也不高。
地域文化資源的利用在教學中缺乏完善的評價方式。對于康百萬莊園文化資源在教學中的評價,存在著評價方式單一、缺乏對學生學習過程的關注等問題,難以全面反映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實際表現。同時,缺乏明確、具體的評價標準,評價的激勵作用尚未充分發揮。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融入康百方莊園文化的教學策略
策略一:項目式學習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的教學建議提出,要積極探索議題式、體驗式、項目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參與體驗。小學道德與法治項目式學習是一種以項目為載體,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內容轉化為具體的項目任務,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實踐體驗等方式完成項目任務,從而實現課程教學目標的教學模式。
康百萬家族從創業初期,到后來的富甲一方,始終保持勤勞節儉的傳統。如康家主事人每天早起晚睡,親自參與家族企業的管理,他們在生活中非常節儉,從不浪費糧食和財物。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二年級下冊“傳統美德我弘揚”單元,介紹勤勞節儉等傳統美德。三年級下冊“勤儉節約是美德”單元,引導學生理解勤儉節約的重要性。四年級上冊、六年級上冊都有對勤勞節儉更深入的探討。結合這些,設計相關的項目式學習方案。如,以“探尋康百萬莊園,感悟勤勞節儉之美”為項目式學習主題,成立“康家故事我來講”“勤勞節儉創意手工”“康家生活角色體驗”“勤勞節儉標語創作”四個項目組,通過實地參觀和體驗,深人體會勤勞節儉品質。
策略二:研學實踐
研學實踐教學策略對學生而言,有助于增強體驗感和認知深度、培養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激發學習主動性,從而促進其價值觀的形成。
康百萬家族在商業上取得巨大成功,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誠信經營。在歷史記載中,康家在商業交易中始終堅守誠信為本的原則。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二課《我很誠實》中,引導學生懂得誠實的內涵,懂得誠實就是實話實說、不說謊、不騙人等。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同伴與交往》第二課《說話要算數》中,讓學生明白誠實守信的重要性。結合康百萬莊園誠信經營的理念和教材內容,設計研學實踐方案,主題為“探尋康百萬莊園的誠信文化一誠信做人、說話算數的經商與治家之道”。學生可以利用網絡資源、圖文資料等,了解康百萬莊園的相關信息。研學參觀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建筑外觀,認真品讀楹聯,感受康家對誠信理念的重視與傳承。
策略三:情境體驗
情境體驗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自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具體場景,以引起學生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教學情境的創設,可通過問題情境、生活情境、角色情境、辯論情境等,引發學生認知的沖突,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引導他們在情境中運用跨學科知識來解決問題,樹立正向價值觀。
例如《我家的好鄰居》一課,在講述“鄰里間的溫暖”這一板塊內容的時候,就可以融人康百萬莊園文化中關于睦鄰友好的故事。再比如,在講述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我和我的同伴》第三課《我很誠實》這一課的時候,在進行“誠信故事會”的活動中,除了書上的故事,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演一演有關康百萬“懷山堂賣藥”的故事。
策略四:評價量規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融人地域文化的探究中,設計相應的評價量規,借助量規建立任務與評價之間的聯系,能有效地開展學習,達成學習目標。
在學習活動開展前,教師創設真實的學習任務情境,將評價量規前置,充分發揮量規的“自標導向”功能,使學生對于學習目標有清晰的認識,思考有效的學習方法,朝著學習目標前行,不斷調整方向,提升自我。在素養導向的課堂里,教師關注課堂教學全過程,借助評價量規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行為表現進行反饋,引導學生積極主動自覺高效地投人學習的過程。
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教師除了要遵循教學目標,解析教學內容,還應把評價納入教學實施的環節,讓每一次評價成為教學活動的連接點,檢測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表現,也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有所反思,針對下一個教學活動隨時調整學習策略。
(本文系2024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融合地域文化的創新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JCJYC2410010608)
(責編 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