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學校義務教育生活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6年版)》關于小組合作是這樣描述的:“鼓勵學生合作交流,使學生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shù)學知識與技能,獲得基本的數(shù)學活動體驗。\"同時明確了要讓培智兒童“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養(yǎng)成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學習習慣”,在課堂上提高小組合作的實效。在此,筆者結合自己日常教學的嘗試,分享三點體會。
一、營造寬松的教學氛圍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營造寬松的教學氛圍,把握恰當?shù)暮献鲗W習時機,鼓勵學生大膽交流、相互啟發(fā)。例如,在教學《分類》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小動物請客\"這個情境導入新課:“大家都去小猴子家做客,小猴子可開心了!看,它給大家準備了這么多漂亮的氣球,該怎么分類呢?\"教師要使學生明白,把同類的物品放到一起就叫分類。“老師為大家準備好了學具,大家想不想動手來分一分呢?”由此,培智兒童的探索欲望被激發(fā)出來。接著,教師要求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說一說、分一分。
二、選擇合適的小組成員
培智兒童的個體差異性比較大,即使同一班級孩子之間的智力水平、認知基礎、心理素質等都存在較大差異,小組成員的組成需要教師花一番心思。我的做法是,班上有13名培智兒童,按其學習能力可以分為ABC三類。A類3人,B類6人,C類4人。按照性格、成績、動手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差異性和互補性原則,將13名培智兒童分成三組。第一組A類1人,B類2人,C類1人;第二組A類1人,B類2人,C類2人;第三組A類1人,B類2人,C類1人。這樣既能保證優(yōu)勢互補,又便于開展公平競爭。
三、注重小組長的培養(yǎng)
小組長在智力水平、學習能力、心理素質、語言表達等方面,都應該屬于這個小組的優(yōu)等生,教師要注意培養(yǎng)小組長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
例如,在教學《認識年月日》時,教師拋出問題:大家能不能像老師這樣,把年歷中每個月的天數(shù)整理一下呢?下面請小組合作完成兩個任務——
1.看看手中年歷卡上每個月分別有多少天?寫在對應的表格中。
2.按順序讀一讀,從表格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在小組合作中,教師可以讓小組長負責組織、記錄,讓每個學生依次說出一個月有多少天,然后統(tǒng)一意見,記錄在表格里。最后,再組織小組成員一起按順序讀一讀,看看從表格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通過小組合作,學生在相互啟發(fā)中發(fā)現(xiàn)了大小月的分布規(guī)律。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學生經歷了與他人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感受到了成功的樂趣。
在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同時,教師要走近學生,認真觀察、了解培智兒童對數(shù)學知識的學習進展情況,及時進行指導,把學生的探索引向深入,讓知識為這些特殊的孩子帶來樂趣、帶來成長。
(責編 再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