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8月,新四軍軍部移駐到涇縣云嶺,并駐扎了近3年時間。初來云嶺,面對陌生、全新而且形勢復雜的環境,怎么打開工作局面,融入群眾、組織群眾,凝聚起強大的群眾力量,是擺在新四軍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新四軍在涇縣地區開展一系列的群眾工作,為群眾排憂解難,提高群眾的生活水平,并充分發揮群眾的力量支援抗戰,涇縣地區也因此成為一塊紅色的熱土。
走村入戶,新四軍自發幫助困難群眾
涇縣地處皖南山區。作為宣紙的發源地,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民風質樸。隨著全面抗戰的爆發,日偽頑多方勢力在皖南地區交錯,當地群眾飽受戰亂影響。同時,由于戰時交通不暢,涇縣人民賴以生存的宣紙產業紛紛倒閉,人民生活困難,宣紙這門傳統手工藝面臨失傳消亡的危險。新四軍來到云嶺之后,了解到村民的生活困難,便全力幫助村民恢復生產,改善生活。
新四軍到云嶺后及時了解當地及周邊狀況,根據實際需要,給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物質利益。根據羅里村村民的回憶,軍部在云嶺期間,新四軍經常主動承擔起羅里村等周邊村莊困難家庭的農活,幫助村民渡過生活難關。新四軍的衛生所及醫院給當地群眾免費看病,不分白天黑夜,惡劣天氣,只要接到群眾有看病的需求,就拿起藥箱,提上馬燈,前往村民家中。醫生護士若遇到困難群眾,就自發用自己津貼救濟,事后也不聲張。新四軍就是這樣通過一點一滴的小事,默默地為群眾排憂解難。在當時,新四軍軍部旁邊的葉子河上有一座獨木橋,平時群眾來往很不方便,特別是雨雪天氣就更加危險。面對出行不便的云嶺村民,軍部決定出資組織軍民齊心修建橋梁,建成后葉挺軍長還在兩側書寫“軍民合作,抗戰到底”八個大字,這座橋被當地群眾稱為“軍民橋”。這段軍民合作共同修建橋梁的佳話,至今還在皖南地區傳頌。同時,新四軍對于涇縣地區的宣紙產業發展非常重視。剛到云嶺不久,軍部的領導同志就到小嶺一帶考察,出資、籌備興辦了宣紙生產合作社。最終,在1940年初第一個宣紙生產合作社在小嶺辦起。隨后,宣紙生產合作社的數量不斷增多,年產宣紙達到400多噸。這不僅解決了當地群眾吃飯等問題,發展了地方經濟,也挽救了宣紙傳統制作工藝,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另外,新四軍還通過舉辦識字班等形式,提高群眾的文化水平。據羅里村村民回憶,對于當時知識水平較低的群眾,在農閑季節,新四軍在各村莊舉辦識字班,印刷識字課本,鼓勵村民前來學習。同時,鼓勵當地婦女積極加入婦抗會,為了滿足戰時物資的需要,婦抗會不僅發動所有成員參與到制作軍鞋的活動中,還發動羅里村所有的婦女都參與進來。由于軍鞋做多了,布料不夠用,她們就自發把家中的床單捐獻出來用來制作軍鞋,僅羅里村一個村莊就做了400多雙軍鞋。為推動給新四軍制作軍鞋活動廣泛開展,鄉親們還專門舉辦了贈送軍鞋儀式。軍部領導對婦抗會成員以及參與制作軍鞋活動的婦女進行了表彰,項英副軍長還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
嚴守紀律,新四軍贏得當地群眾信任
由于地處信息閉塞的山區,加上抗戰時期國民黨頑固派在皖南地區的歪曲宣傳,一開始云嶺人民對這支陌生的軍隊存有戒備心理。然而,以鐵的紀律著稱的新四軍,始終嚴守《十條軍規》等各項紀律要求,逐漸取得了群眾的信任與支持。
新四軍軍紀嚴明,首先表現在新四軍將領帶頭嚴格要求自己。作為新四軍軍長的葉挺,堅持和戰士一同就餐,對于安排單獨就餐的行為進行嚴厲批評;項英副軍長也是將配發的物資送給傷員,新四軍將領們始終嚴守各項紀律,在軍隊中樹立了良好的典范。同時,新四軍將士們也始終牢記各項紀律。在自發為農戶們做農活時都自帶水壺,面對農戶們的慰問品也是婉言謝絕,很多群眾被新四軍的這些行為所感染。
在保護鄉親的軍事斗爭中新四軍更是始終發揮表率作用。羅里村村民根據回憶講述了這樣的故事:在云嶺地區成立的護村隊主要負責巡邏保衛群眾安全等工作。1940年1月,在面對日偽軍攻打云嶺新四軍軍部時,護村隊便自發組織人員前往前線陣地。葉挺軍長得知此消息后,立刻騎馬追趕往前線奔赴的護村隊。追上護村隊后,葉挺軍長嚴厲地強調護村隊的職責是保衛村莊和軍部的安全,面對前線猛烈炮火是軍隊的職責,他便隨即帶領新四軍軍隊趕往前線作戰。新四軍通過這種身體力行的實踐,將革命的理想與信念融入日常行動,也讓當地群眾看到了這支一心為民的人民軍隊,激發了當地群眾的抗戰熱情。
軍民團結,共克艱難險阻
新四軍嚴明的紀律要求與一心為民的工作作風,逐漸消除了與當地群眾的隔閡,建立起魚水情深的軍民關系。也因此在涇縣地區涌現出很多群眾支援新四軍的感人事跡。
此外,當地群眾與新四軍齊心協力挖戰壕,修建防空洞,修建各類軍事防御設施;為了讓新四軍能夠更好地開展工作,云嶺新村的村民主動將自己的住所讓給新四軍戰地服務團辦公,村民也因此與新四軍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同時,經過動員,在涇縣地區很快建立起了“工抗會”“婦抗會”“青抗會”等組織,當地群眾在日常生活中就這樣積極參與新四軍各類工作,為新四軍軍部的各項工作提供了堅實的力量。
當地群眾踴躍加入新四軍。在皖南地區流傳著“吃菜要吃白菜心,當兵要當新四軍”的歌謠,僅1939年就有2000多名云嶺子弟加入新四軍。皖南事變發生后,部分新加入新四軍的云嶺人民借助熟悉地勢的優勢,始終堅守在山區進行抗戰。其中有一位叫陳保才的云嶺群眾,看到新四軍為云嶺人民做的事,慢慢地走近新四軍,加入了新四軍。參軍不久便遭遇了皖南事變,陳保才在突圍中回到了云嶺家中。由于當時云嶺地區是白色恐怖重點區域,頑軍經常搜家搜山。陳保才就秘密和自衛隊員等人拉起了一支游擊隊,上山堅持斗爭,頑軍隨即進行封山,最終,在游擊隊員下山找尋糧食時被捕。被捕后,陳保才經歷了軟硬兼施的逼問,被酷刑折磨得骨頭都已變形,始終沒有透露半點新四軍的信息。而當地群眾更是冒著生命危險掩護新四軍傷員,茂林鎮鳳木匠被敵人在指縫里釘進松樹枝時,也沒有說出救助的新四軍將士隱蔽的地點。這種互助互濟、生死與共的革命情誼,逐漸形成的軍護民、民擁軍,軍民一體的感情深深感染著今天的我們,也讓新四軍與涇縣這塊紅色的熱土,無論歷經多少年始終緊密連接在一起。新四軍與人民群眾之間深厚的感情,也讓我們了解到,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與群眾一同團結協作,就能夠化解各類艱難險阻。
新四軍軍部在云嶺期間,注重從人民群眾身邊小事入手,解決好人民群眾最急需的問題,拉近與群眾的距離;通過嚴明紀律、嚴以律己的作風,逐漸取得群眾的信任,從而緊緊團結、依靠群眾,凝聚起最廣泛的群眾力量,與群眾建立起深厚的軍民情,不斷推動著抗戰各項工作的開展。紅色基因需要不斷地傳承,新四軍緊密聯系群眾、緊緊依靠群眾,與群眾結成深厚的情誼更是今天我們學習的典范。
作者單位:宣城市干部教育培訓現場教學基地管理辦公室(中共涇縣縣委黨校)教務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