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傾聽,再表達。傾聽是溝通的起點,也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當孩子不愿意做某事,父母的第一反應往往是責備或命令。然而,這種做法往往會讓孩子感到被忽視,甚至引發更大的抵觸情緒。父母可以先耐心傾聽孩子的想法,這能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
表達感受,而非指責。在溝通中,表達自己的感受比指責孩子更為有效。比如當孩子把房間弄得亂七八糟時,父母可以表達自己的感受:“看到你把房間弄得這么亂,我感到很煩躁,因為我覺得這樣很不整潔。”這種表達方式讓孩子明白父母的想法,而不是直接引發抵觸情緒。相比之下,指責性的語言如“你怎么這么邋遢,房間亂成這樣”,往往會讓孩子感到被攻擊,從而產生反抗心理。
巧用非語言溝通。與孩子溝通時,可以適當使用非語言溝通的方式,比如用微笑、點頭等表情給予孩子肯定和鼓勵;根據孩子性格和接受程度,給予擁抱、輕拍肩膀等肢體接觸,傳遞溫暖和支持。如孩子遇到困難情緒低落時,一個擁抱能讓他們感到安慰。
共同尋找解決方案。當沖突發生時,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尋找解決方案。比如孩子總是晚睡,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我們怎樣才能讓你早點睡覺,同時又不影響你的興趣愛好呢?”可以引導孩子思考不同的解決方案,并評估每個方案的可行性。通過共同尋找解決方案,父母和孩子都能在過程中學會如何更好地合作和溝通。
編輯"喬可可"187224846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