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類社會邁入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時代,數字技術和數字經濟在成為影響一國綜合國力和國際戰略地位的關鍵要素的同時,也逐漸成為各國推動外交數字化轉型的核心動力,促使各國在制定外交議程過程中將數字要素納入考量范圍,推出數字外交政策、打造數字外交工具箱,爭奪數字地緣政治競爭中的主動權和話語權。在當前中美數字戰略競爭加劇的背景下,由于數字產業結構限制和數字技術發展緩慢,歐盟面臨著數字化轉型慢、對外數字依賴性高的困境。歐盟在“數字主權”的目標驅動下,將數字外交定義為“改變地緣政治力量平衡的關鍵參數”,推出系列數字外交政策,謀劃布局新時代歐盟數字外交規劃,意圖通過外交數字化轉型拉動歐盟數字化轉型,提高歐盟的數字影響力,使歐洲以獨立自主的姿態重登世界數字舞臺。
目前國內學界對數字外交的研究相對較少,主要從兩個方面展開:一是張曉慧、王存剛2從數字技術角度出發,指出數字外交是外交工具和外交平臺的數字化轉型,分析數字技術對外交方式和傳播策略的影響。二是姚璐3]、董青嶺[4]、魯傳穎5從數字博弈角度出發,強調數字外交是外交工具、外交模式和外交政策的多層次變革,而非數字技術與傳統外交的簡單融合,并就數字外交在國際數字地緣競爭中的重要性做出陳述。結合研究現狀來看,目前較少有國內學者從政策分析的視角對數字外交展開研究。因此,本文以歐盟數字外交政策作為研究對象,在總結歸納歐盟數字外交政策的政策工具和政策目標的基礎上,確定歐盟數字外交政策特點及其未來發展趨勢,為中國如何在中美歐三方數字博弈的背景下完善我國數字外交政策體系、推動我國外交數字化轉型和加強中歐數字外交關系提供思考和建議。
一、數字外交內涵
伴隨著數字技術的成熟與廣泛運用,數據、算法、半導體等數字要素已經深入到人類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環節。智能化、數字化已經成為當前人類社會生活的主要特征。以數據和算法為核心的數字技術正悄然演變為統治一切的新興權威。在這一背景下,數字外交作為關乎國家命運和民族興亡的國際數字革命,其內涵也隨著技術進步和數字地緣政治博弈的加劇而不斷演化。
早在1984年,美國學者艾倫·C·漢森(AllenC.Hansen)在其撰寫的《計算機時代的公共外交》一書就計算機化世界的公共外交問題探討時,數字外交概念便初具雛形。2001年,美國學者威爾遜·迪扎德(WilsonP.Dizard)在著作《數字外交:信息時代的美國外交政策》(DigitalDiplomacy:U.S.ForeignPolicyintheInformationAge)中首次提出“數字外交\"概念,自此,數字外交開始受到國家、國際組織等國際行為體的重視。學界結合約瑟夫·奈(JosephNye)提出的軟實力概念,進一步對數字外交定義進行完善,即“這種新型外交是對‘高度互聯、網絡化、超高速、以媒體為中心的動蕩的世界’的回應\",標志著數字外交開始進入外交2.0時代。在這一階段,政界和學界聚焦于數字外交的工具屬性,認為\"數字外交是利用數字工具發展公共外交”。直到2017年,數字傳播技術的急速發展徹底顛覆了傳統外交的方法、環境、規則、工具,推動數字外交進入全民外交、無邊界協議的新階段,即以個性化定制為特點的數字外交3.0時代。自此,政策界和學界開始意識到,將數字外交簡單地定義為“利用數字技術展開外交活動并實現外交目標的過程”已無法涵蓋數字外交這一概念的所有單元,轉而將數字外交內涵解釋為\"外交的數字化轉型”,其中主要涵蓋三個方面:外交進行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的轉型,即“國際關系數字化和數字權利再分配問題導致的外交環境轉型”;外交談判中政策主題的轉型,即“網絡安全、人工智能、數據治理等數字議題引領的外交議題轉型”;外交實踐中外交工具的轉型,即“社交媒體、在線會議、人工智能分析等數字工具推動的外交工具轉型”。
二、研究設計
(一)歐盟數字外交政策的樣本選擇
新冠肺炎疫情和俄烏沖突的爆發使歐盟開始意識到數字資源成為地緣政治競爭的關鍵動能和全球影響力的晴雨表。2019年6月7日,歐盟理事會就2020年后歐洲的數字未來提出“提升整個歐洲數字和經濟競爭力以及數字凝聚力\"的,為歐盟數字外交政策走勢定下基調。2023年6月23日,歐理會批準關于歐盟數字外交的結論,強調歐盟在全球事務中要采取更有力、連貫的行動和政策。因此,以國際學界對數字外交政策的分類作為依據,即全面數字外交政策、提及數字化的外交政策、涉及數字關系的外交政策和外交部網站上傳達的數字政策8,對2019-2023年間歐盟數字外交政策進行篩選,最終獲得10份有效政策,
(二)數字外交政策分析二維框架搭建
從政策工具、政策目標等維度對政策進行梳理分析有助于理解政策的實施情況和效果。“政策目標-政策工具”的二維框架已多次被運用于兒童藥物保障、女性科技人才等政策主題研究中,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因此,選擇政策目標和政策工具兩個維度搭建歐盟數字外交政策的二維分析框架。
1.政策目標維度
行為體制定的對外政策以不同程度的自覺性和清晰度同時追求不同的目標。漢雷德指出,對外政策目標的分析,應同時考慮共識和適應性,即對外政策形成的國內環境和對外政策在外部世界的可行性。在數字空間之戰逐漸成為全球權力斗爭的中心舞臺的背景下,歐盟基于自身產業結構限制,面臨著難以形成獨立數字經濟鏈和數字轉型慢的困境。同時,隨著中國數字技術和數字經濟的飛速發展,以美歐為代表的西方勢力正面臨失去數字話語權和競爭優勢的局面。歐盟為應對數字地緣政治日益嚴峻的挑戰,制定了以維護數字安全、推動歐洲數字化轉型為核心的“數字十年之路\"政策計劃,其中包括數字技術、數字經濟、數字主權等多個數字外交政策領域。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依據國際體系中存在的政治邏輯、經濟邏輯和知識邏輯,將歐盟數字外交政策目標確定為“維護歐盟數字安全”\"推動歐盟數字化轉型”\"培育歐盟數字市場”“拓展數字外交關系”四個方面。
2.政策工具維度
政策工具是政策主體為達成政策目標而采取的重要手段,政策工具理論研究也在政策過程理論研究過程中逐步深化。目前學界對政策工具的分類存在多個流派。豪利特和拉米什將政策工具分為混合型工具、強制型工具和自愿性工具;羅斯威爾依據政策工具產生的不同影響將政策工具分為供給型工具、環境型工具和需求型工具。本文依據羅斯威爾的政策分類方法,將歐盟數字外交政策分為供給型工具、環境型工具、需求型工具三種類型。其中,供給型工具是指政策對歐盟數字外交活動的推動,通過人才培養、資金投入、技術更新、制度完善四項政策措施推動歐盟數字外交活躍度與影響力;環境型工具是指歐盟數字外交政策通過構建歐盟數字規則、影響國際數字外交格局為歐盟數字外交打開局面,包括法規管制、數字競爭、財務金融三項政策措施;需求型工具是指歐盟為將國際社會和世界各國廣泛納人數字外交活動所采取的措施,包括政商合作、服務共享、聯盟構建、貿易管制四個方面。(見圖1)

(三)歐盟數字外交政策文本內容編碼
研究采用內容分析法對歐盟數字外交政策進行編碼、分類以及頻數統計,利用質性分析軟件NVIV012按照“政策編號一參考點編號\"的規則對10份歐盟數字外交政策進行編碼。編碼過程始終遵循獨立和統一并重原則,對政策工具和政策目標分別按照相關關鍵詞進行識別與分類,對于性質模糊的編碼條例經過多次討論后重新分配,最終共得到756個分析單元。
三、基于二維框架的歐盟數字外交政策
(一)歐盟數字外交政策目標政策目標編碼結果如表1所示,

第一,歐盟數字外交政策將完善自身作為首要目標。作為一個經濟和政治聯盟,歐盟對外政策制定不僅要立足傳統國家對外政策立場,還要從集體社會身份的角度出發,將互惠性、成員國偏好等因素納入政策目標制定的考量范圍。2推動歐盟數字轉型和維護歐盟數字安全作為歐盟數字外交政策占比最高的兩個目標,不僅體現了歐盟依托現實主義理論提出的對安全需要的限定,更展現了歐盟在政府間主義的加持下,意圖通過推動歐盟數字化轉型促進歐盟成員國緊密聯系,進而形成“歐盟數字化模式\"的價值取向。
第二,歐盟數字外交政策意圖改變數字依存格局。拓展數字外交關系和培育歐盟數字市場作為歐盟數字外交政策中重要的對外目標,盡管其占比略低,但仍能體現出歐盟擺脫對中美的數字依賴和轉變歐盟數字經濟結構的決心。一方面,歐盟與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就數字轉型等領域展開合作,積極構建歐盟-拉美數字聯盟,希望借助拉共體減少對中美兩國的依賴。另一方面,歐盟不斷推進新技術產業發展,將技術投資和市場培育列為優先事項,擴大歐盟在經濟領域規則體系下的國際影響力,進一步完善歐盟“戰略自主”體系中的\"經濟主權\"和\"技術主權”。
(二)歐盟數字外交政策工具
政策工具編碼如表2所示。
第一,加速供給側變革,推動歐盟外交數字化轉型。在三類政策工具中,供給型政策工具以5 3 . 9 6 % 的占比遙遙領先于環境型政策工具和需求型政策工具,展現歐盟期望通過自身變革推動歐盟數字化轉型,實現提高歐盟數字“技術主權”和戰略自主的目標。在供給型政策工具中,占比1 9 . 4 4 % 的技術更新工具和占比 2 0 . 3 7 % 的制度完善工具與占比 7 . 0 1 % 的人才培養工具和占比7 . 1 4 % 的資金投人工具相輔相成,共同描繪歐盟數字化轉型路徑。一方面,歐盟將數字技術視為數字化轉型的基石,意圖通過增強數字創新能力,克服對外技術依賴,彌補歐盟與中美的數字技術鴻溝。《人工智能報告白皮書》《2030數字指南針:數字十年的歐洲之路》等政策性文件明確表示歐盟將在5G、人工智能、關鍵基礎設施等方面加大投資力度,推動歐盟數字技術變革,確保歐盟擁有必要的人才和技術成為該領域的絕對領導者;另一方面,歐盟意圖通過建立一個更強大、靈活、協調的體制機制來推動歐盟數字化轉型,強化歐盟在全球數字外交活動中的策略和行動。歐盟數字外交政策從國內數字治理到國際數字合作構建戰略框架,保證歐盟數字化轉型的協調。

第二,完善頂層設計,重塑歐盟數字外交環境。環境型政策工具總體遜色于供給型政策工具,但仍然是歐盟維護數字安全、培育數字市場的重要抓手。其中,占比 3 . 5 7 % 的財務金融和占比2 . 3 8 % 的數字競爭工具的使用頻率遠小于占比
1 6 . 7 9 % 的法規管制工具。這一點表明盡管歐盟十分重視通過競爭和金融手段提高歐盟數字影響力,但歐盟產業結構限制和美國科技公司壟斷導致的歐盟數字市場碎片化,數字工具武器化導致的歐盟數字安全危機,迫使歐盟不得不加速完善頂層設計,制定嚴格的法律框架維護歐盟數字市場和數字安全。一方面,歐盟通過《數字市場法案》等加強對美國科技巨頭的監管,激發歐洲中小企業活力,推動統一數字市場建立;另一方面,歐盟通過了《通用數據保護條例》等一系列法律,完善歐盟數字安全保護框架,增強歐委會的監管能力,以有效維護歐盟數字安全。
第三,推動聯盟擴容,填補歐盟數字外交需求。在需求型政策工具中,聯盟構建工具以1 2 . 0 3 % 的占比遠超服務共享、政商合作與貿易管制三類工具。此外,政商合作工具相較于服務共享、貿易管制兩項工具更為常用。這一結果說明歐盟積極推動政府與私營部門、學術界以及民間社會的合作,意圖通過“二軌外交\"努力落實“戰略自主”“數字主權\"等概念和話語體系。但在當前全球數字治理規則體系下,歐盟仍未能徹底擺脫通過構建政府間數字聯盟進而強化歐盟在國際數字領域中的影響力、執行力的傳統路徑。《理事會關于歐盟數字外交的結論》《塑造歐洲數字未來》等政策文件中均表示應鞏固歐盟與美日等國的合作伙伴關系,深化貿易和投資伙伴關系,強化多方技術和產業領導力,構建一個全面、協調的數字聯盟,進而促進公平競爭,確保關鍵供應鏈安全。
(三)歐盟數字外交政策的特點
第一,歐盟數字外交政策呈現\"泛安全化\"特征。安全是“超越一切政治規則和政治結構的一種途徑,實際上就是一種所有政治之上的特殊政治”,而“‘安全化'因此可以被視為一種更為激進的‘政治化'描述”[13]目前,歐盟數字外交政策將眾多條例同安全問題緊密相連,增加了信息安全、網絡安全、科技安全等新型數字問題的非傳統安全色彩。《理事會關于歐盟數字外交結論》明確表示要加強對人工智能、5G、半導體、量子技術等新型數字產業的安全部署及標準化治理,并在《數字市場法案》《數字服務法》等一系列法規中呈現出排他性規范安全訴求。4同時,歐盟數字外交政策將歐盟數字安全風險指向中國,強調對華合作中的“安全議題”。歐盟在涉及互聯互通領域的交通和數字項目中加強對中國投資的安全審查,某些成員國甚至將中國排除在合作對象之外。15總的來說,歐盟數字外交政策仍采用“安全敘事”的話語策略,將安全利益與數字議題結合,從而借助安全議題的優勢實現“以經塑政”的戰略目標。16]
第二,歐盟數字外交政策呈現“戰略自主\"追求。歐盟“戰略自主\"概念的提出是適應當前內部與外部新形勢、維護自身安全與國際競爭地位的戰略舉措。7隨著中美在數字領域競爭愈加激烈,歐盟認識到自身在數字產業和數字安全方面的脆弱,也深刻意識到在\"戰略自主\"框架下提速數字化轉型的緊迫。歐洲政治戰略中心在2019年出臺的《重新思考數字時代的戰略自主權》報告中指出“戰略自主\"不應局限于安全防務問題,而應在隱私與數據、產業創新、網絡安全等數字領域加以拓展。8隨后歐盟出臺的數字外交政策也因此呈現出“戰略自主\"追求。一方面,歐盟數字外交政策強調通過對產業、勞動力及公共服務的全面數字化轉型增強歐洲工業和戰略自主權。歐盟委員會在《2030數字指南針:歐洲數字十年之路》中表示,歐盟將通過建設數字基礎設施、培養數字人才和推動公共服務數字化來增強歐盟的戰略自主性。19另一方面,歐盟積極推動同東亞、南亞和北美的數字合作伙伴關系,實現供應鏈多樣化,克服歐盟對中美兩國的數字依賴。總的來說,歐盟數字外交政策中“數字主權”“技術主權\"等重要話語表述均建立在“戰略自主”框架下,具有鮮明的“戰略自主”追求。
第三,歐盟數字外交政策呈現“機會主義\"態度。法國國際關系研究所發布的報告《中國/美國:歐洲失衡》指出,數字時代全球化產生了堅韌的技術和經濟相互依存關系,使得任何脫鉤的舉措都將承擔高昂的代價。因此,歐盟為保持與美國對話的同時避免對華脫鉤,在數字外交政策中呈現出一種“機會主義\"態度。歐盟一邊積極推動美國-歐盟貿易技術委員會成立,努力促成歐美在人工智能、半導體等數字領域合作達成共識,并將該技術聯盟視為應對中國挑戰的關鍵;另一邊則具有將中歐關系視為良性競爭關系的傾向,強調中歐關系應是包含對抗、競爭、合作等多重要素的數字關系,并反對與中國數字經濟脫鉤。[20從歐盟數字外交政策來看,歐盟已深刻認識到其平衡中美關系的“第三極”身份,并在與美國展開數字合作以降低對華數字依賴的同時,遠離美國“新冷戰\"對華政策,保留中歐進一步合作的可能性。
四、歐盟數字外交政策趨勢及對華影響
數字外交作為國家和國際行為體爭奪國際關系權力、協調新型沖突、談判數字依存關系的新型外交方式,其外交行為取決于數字外交政策的指導。歐盟數字外交政策發展趨勢對歐盟數字外交行為及國際數字格局均具有重要影響。
(一)歐盟數字外交政策安全化趨勢加劇對華“保護主義”傾向
隨著全球數字地緣政治將數字技術爭奪提升至戰略層面后,全球數字地緣政治態勢、大國數字地緣戰略與國際格局的調整之間開始發生激烈碰撞,為國際關系帶來新變化。2在當前中美數字地緣政治激烈競爭的背景下,歐洲論壇主席(EuropeanForumAlpbach,EFA)弗朗茨·菲施勒在歐洲論壇開幕式上稱“歐洲正在面對自由與安全的兩難選擇”。盡管中美兩國均被歐洲視為國際自由主義秩序的挑戰者,但在“西方缺失”的全球秩序下,中國仍是歐洲的首要安全威脅。這一認知加劇歐盟數字外交政策結構的失衡,加深歐盟數字外交政策安全化、政治化色彩的同時,催生了歐盟數字外交政策對華議題的“保護主義\"傾向。一方面,歐盟數字外交政策采取“選擇性脫鉤\"或“去風險\"措施,強化排他性政策,克服對中國的數字依賴。另一方面,歐盟堅持在數字技術全球治理中嵌入西方民主價值觀,構建中西數字技術壁壘,力圖將中國排除在國際數字治理框架外。例如,歐盟在《人工智能報告白皮書》中提出,歐盟將繼續與志同道合的國家共同基于歐洲規則與價值觀推動國際人工智能技術監管與發展,22這實際上增加了中歐合作成本,體現了歐盟“聯美抗中”,爭奪國際數字主導權的真實意圖。
(二)歐美對華數字機制政策化趨勢加劇中歐“政經分離”現象
美國在特朗普任內奉行\"美國優先”的現實主義政策和“蠻權力”外交,使跨大西洋聯盟關系跌入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最低點。[23拜登上臺后,美國對外政策再度回歸多邊主義和盟友體系,跨大西洋聯盟關系也再次回暖。并且隨著中國數字經濟崛起和“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歐美對華數字競爭機制也逐漸向政策化發展。2020年6月,歐盟提議構建歐美“中國問題\"對話機制,重點討論經貿投資、數字技術、安全、價值觀等議題。同年12月,歐盟在《歐美關系新議程》中提議歐美確定共同技術議程,并呼呼成立美國-歐盟技術貿易委員會(TTC)。[24TTC明確指出歐美在5G基礎設施安全、供應鏈安全等方面的共同利益,并就對華出口管制等“中國議題\"達成共識。隨著俄烏沖突的爆發,歐盟進一步強調TTC在跨大西洋關系中的核心作用,明確表示歐美將深化在6G、人工智能、在線平臺和量子技術等數字方面的合作,這些合作領域中都暗含著對中國競爭與遏制的影子。歐美數字外交政策的協調進一步深化了歐盟在多極格局現實中面臨著扮演地緣經濟和地緣政治角色時出現認知分裂、利益分歧和政策扭曲的矛盾[25,加劇中歐關系政治對立和經濟共生的復雜景象。因此,盡管歐盟希望在政策路徑上實現對華合作與競爭的平衡,但其與美國在數字領域對華共識的加深仍將迫使中歐關系向“政治冷、經濟熱”的\"政經分離\"方向發展。
(三)歐盟數字外交政策“門戶自立”趨勢營造中歐數字合作契機
“數字主權”作為“戰略自主”在數字領域的延伸,正逐漸演變為歐盟數字外交政策的主流話語和長遠目標。當前歐盟將數字外交政策重心從非洲轉向拉美、加勒比地區,推動數字外交政策與“全球門戶”計劃的同頻共振。此舉旨在完善“全球門戶\"計劃框架,凸顯歐盟追求“數字主權”的政治訴求和在全球數字領域“自立門戶”的期望。一方面,在\"數字主權\"理念與\"自立門戶”期望的驅動下,歐盟開始將多極化納入其政策語言,并逐漸與中國的多極化理念重合。盡管數字技術政治化和外交的數字化轉型對中歐關系的影響正在加深,但是隨著中美關系的轉變以及美對歐戰略壓力的上升,歐盟試圖尋求一種“自己的方式\"塑造中歐關系,以維護歐盟的“數字主權”[26與美國以零和博弈思維看待與中國的數字關系不同,歐洲對中國數字技術的謹慎態度更多源自數字市場準人、技術標準制定及全球數字產業鏈的競爭。因此,盡管歐盟與美國價值觀相近,但其仍愿意為中歐數字合作保留安全空間,以平衡中美歐三方數字格局。歐洲議會對外關系部對外政策總司在《充滿挑戰時期的中歐貿易和投資關系》報告中明確指出,盡管中國對歐洲技術領域的投資在不斷增長,導致歐洲面臨著失去技術優勢的擔憂,但歐洲仍將探索與中國共處的合作方案。27另一方面,歐盟“數字主權\"理念也進一步驅動了中歐數字對話的廣泛性。2023年9月18日,中歐高層數字對話就平臺和數據監管、人工智能研究和創新等數字領域展開討論,并就減輕供應鏈、關鍵基礎設施和技術安全的風險提出重要意見。因此,對中國來說,盡管歐盟數字外交政策中的“數字主權”意識并未徹底顛覆歐盟對華態度,但其仍有利于中歐在數字領域進一步的務實合作。
結語
隨著中美歐三方數字地緣政治競爭的加劇,歐盟基于“戰略自主\"和“數字主權\"觀念對歐盟數字外交政策作出調整,并進一步強調技術更新、制度完善等政策工具的使用,以實現推動歐盟數字化轉型、維護歐盟數字安全等政策目標。隨著歐美在數字外交方面的協調,歐美對華認知和對華數字外交政策出現趨同,導致中國在數字外交議題領域面臨更大的壓力。面對歐美數字外交政策的協調,我國一方面要在“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底線思維基礎上,從頂層設計的角度作出中國數字外交中長期戰略規劃,構建中國數字外交政策體系;另一方面,我國應充分研判數字外交新形勢,強化數字平臺、數字監管技術、人工智能等數字外交工具,運用中國數字外交工具優勢切實推進以數字安全、數字產業和數字技術為核心要素的中國數字外交三位一體現代化進程,塑造“政治上更多影響性、經濟上更多包容性、技術上更多競爭性\"的大國外交形象。
參考文獻:
[1]張曉慧,肖斌.傳播策略與大國數字外交:基于美俄關系下俄羅斯數字外交的案例分析[J].世界經濟與政治,2021(11):134-155,159-160.
[2]王存剛,劉洋.論英國的數字外交:以GREAT行動為例[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20(2):78-92.
[3]姚璐,何佳麗.數字外交的變革及其博弈態勢[J].現代國際關系,2023(2):60-79,146.
[4]董青嶺.人工智能與數字外交:新議題、新規則、新挑戰[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3(4):78-85.
[5]魯傳穎.數字外交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人民論壇,2020(35):98-101.
[6]郝文佳.數字外交的特點、路徑與挑戰[J].中國信息安全,2022(10):61-65.
[7]Diplomacydata.DigitalDiplomacy:ABroadPerspective[EB/OL].[2023-12-25].htp:/diplomacydata.com/digital-diplomacy-a-broad-perspective/.
[8]Diplo.Digital diplomacy in2024[EB/OL].[2024-03-18].https://www.diplomacy.edu/topics/digital-diplomacy/.
[9]李新宇,邵蓉,白銘鈺,等.我國兒童藥保障政策文本量化分析:基于政策工具、政策目標的二維框架[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22,15(8):68-73.
[10]徐倪妮.中國省級女性科技人才政策研究:基于政策“工具—目標\"的二維分析框架[J].中國人事科學,2023(9):24-34.
[11]Roy Rothwell,Walter Zegveld.Industrialinovationandpublicpolicy:preparingforthe98Osandthe99sM].Lodon:Frances Printer,1981:19-30.
[12]Daniel,C,Thomas,etal.ToWhatEndsEUForeignPolicy?ContendingApproachestotheUnion'sDiplomaticOjectivesandRepresentation[J].TheHagueJournal ofDiplomacy,2012,7(1):11-29.
[13]張超,吳白乙.“泛安化陷阱\"及其跨越[EB/OL].[2023-10-02].http://gcu.pku.edu.cn/info/2268/3812.htm.
[14]European Council.heDgitalSrvicesActpackageEB/O]2-1-6]htps:/digital-strategceuropaeulcisdigital-services-act-package.
[15]劉作奎.歐盟互聯互通政策的\"泛安全化\"及中歐合作[J].理論學刊,2022(1):72-81.
[16]管傳靖.功能化和安全化:大國戰略競爭與亞太經濟合作的雙向演進[J].亞太安全與海洋研究,2024(1):60-80,3.
[17]房樂憲,殷佳章.歐盟的戰略自主追求及其國際含義[J].現代國際關系,2020(11):57-63.
[18]EuropeanPoliticalStrategyCentre.RethinkingStrategicAutonomyintheigitalAge[EB/OL]2O23-12-26].ttpsopropa.eu/en/publication-detail/-/publication/889dd7b7-0cde-11ea-8c1f-0laa75ed71a1/language-en.
[19]Europeanommisio.Euroe'sDigitalDecade[EB/OL].02-1-26].ts:/digital-strategy.uropaeu/enpolicie/europes-digital-decade.
[20]European Commission.JointCommunicationtotheEuropeanParliament,theEuropean Councilandthe Council:EU-ChinaStrategic Outlook[EB/OL].[2023-10-04].https://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ALL/?uri=CELEX%3A52019JC0005.
[21]崔洪建.百年變局下的歐洲之變與中歐關系的起承轉合[J].歐洲研究,2023,41(1):17-27,5-6.
[22]魯傳穎.全球數字地緣政治的戰略態勢及其影響[J].當代世界,2023(5):37-43.
[23]European Co'mmission.WHTEPAPEROnArtificial Intellgence-AEuropeanapproach toexcellnceand trust[EB.OL].[2024-1-5].htps://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TXT/PDF/?uri=CELEX:52020DC0065.
[24]趙晨.特朗普的\"蠻權力\"外交與美歐關系[J].世界經濟與政治,2020(11):71-88,158.
[25]European Comission.EU-US:Anetransatlanticagendaforglobalchange.EB/OL]224--8]htps://ceuropa.eu/com-mission/presscorner/detail/en/ip_20_2279.
[26]崔宏偉.“數字技術政治化\"與中歐關系未來發展[J].國際關系研究,2020(5):21-40,155.
[27]Directorate-GeneralforExteralPolicyEU-Chinatradeandinvestmentrelationsinchalenging times[EB/OL]4--8].https://www.europarl.europa.eu/RegData/etudes/STUD/2020/603492/EXPO_STU(2020)603492_EN.pdf.
【責任編輯:許潔】
Characteristics, Trends and Impacts of EU Digital Diplomacy Polic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cy Tools
CHEN Shuo (SchoolofNationalecurity,People'sPublicecurityUniversityofhina,BeijingOoo38,Cina)
Abstract:With theadventof theeraofbigdataandartificial intelligence,digital diplomacyhas graduallybecomean importanttoolfor countriesaround the world to compete for digital geopoliticaldominance.Looking at the global digital diplomacy policy,theEU’sdigital diplomacy policy ismost closely linkedtogeopolitics, showing the characteristicsof“pan-security”,“strategic autonomy”and“opportunism\".In terms ofits impact onChina,theEU’sdigital diplomacy policy willprovide new opportunities for China-EUdigital cooperation while exacerbating the EU's“protectionism”on China issuesand the“political and economic separation”of China-EU relations.In thisregard,China needs to improve the digital diplomacy system,promote China's digital transformation,and buildacomposite digital diploma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and Europe based on top-level design,technological upgrading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Keywords:digital diplomacy;digital security; European Union; foreign policy; policy text quantification
(上接第10頁)
On the Protection of Legal Benefits of Insult and Defamation Crimes under the Threshold of Cyber Violence Governance
LI Siyuan (China-EUSchoolofLaw,China UniversityofPoliticalScience andLaw,Beijing1O2299,China)
Abstract:The legal interests protected bythecrimeof insultand defamationarenot controversial inthe academic and practical circles.However,with the increasing prominence ofcyber violence,the importance ofre-examining thelegal interests protected bythe crime of insult and defamation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prominent.Since both civil and criminallawhave made corresponding provisions forsuch behavior,itisobviouslymore reasonable toadoptamoderate positionofillegal monismininterpreting theprotectionof legal interestsofthiscrime.Neither humandignity,norsocialorderandnationalinterestsarethelegalinterestsprotectedbythiscrime,butthelegal interests protected bythiscrime shouldbetheright to reputation inthesenseofcivillaw,after privatizationand standardizationofthe right toreputationlimited.Onthis basis,cyber violencecanbe divided intolawful acts that do not have general unlawfulnes,civil violations that havegeneral unlawfulness but do not have punishable unlawfulness,and insults and defamation that have punishable unlawfulness.
Keywords:cyber violence; crime of insults;crime of defamation; right to repu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