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教育培訓教師承擔著知識技能傳授的重任,將農業生產技術與經營管理知識有效傳遞給農民,提升農業生產效率與農產品市場化水平;他們是文化傳承與精神文明建設的推動者,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并開展道德教育,增強農民文化自信與道德素養;他們鼓勵農民探索新生產經營模式,激發農村經濟多元化活力,是鄉村振興進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和農業農村部一號文件中,也提及加強農民技術技能培訓、加強農廣校力量建設等要求。提高農民教育培訓教師教學水平和育人能力成為支撐農民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環。
一、建設現狀
截至2024年12月,云南省農廣校組建了5400人的農民教育培訓師資庫,其中“全國共享師資”14人,“全省共享師資”73人,“雙師型”教師數量163人。教師類別涵蓋“鄉村振興實踐指導師”“農業創業講師”“農業經營管理講師”“思政課講師”“鄉村發展講師”等五大類別。專職教師由農廣校體系內教師組成,主要負責教育教學日常管理工作;兼職教師由全省農業科研院所專家、涉農職業院校專家、農機推廣機構專家以及長期從事農業工作、有實踐經驗的“土專家”等組成,主要負責農業技術培訓和農業技術指導。已經形成了一支結構較為合理的農民教育培訓師資隊伍,有力地支撐了全省的農民教育培訓工作。
二、經驗做法
一是加強培訓,注重農民講師的素質提升。近年來,云南省農廣校每年都會按期舉辦師資培訓班。遴選全省農民田間學校校長代表,全國、全省共享師資代表等優秀農民講師參加集訓。培訓邀請省內外農業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實踐經驗豐富的共享師資擔任授課教師。設置課程內容豐富多樣,涵蓋了云南省農民教育培訓的形勢和任務、農民講師實踐教學與案例分析、農民講師教學設計與授課技巧、農業創業創新培訓組織實施示范講解、農民田間學校建設與管理、農民文體賽事活動及案例現場體驗等多個領域。著力提升師資培訓能力和水平,培養了一批既具有教育教學能力、又具有實踐技能和指導能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二是以賽促教,注重農民講師授課水平的提升。省農廣校每年定期舉辦省級農民教育培訓教師說課大賽。2024年,參賽對象不僅有體系內農民教育培訓專兼職教師,還有省內農業職業院校、農民田間學校、農民教育培訓機構的優秀教師。比賽前夕,省農廣校組織選手進行集中培訓,并邀請省內專家集中輔導,從資料準備、教案設計、現場說辭、儀容儀表等方面給予指導和培訓。選拔了10名從事農民教育培訓的選手參加西部大區賽,5名優秀選手從大區賽中晉級決賽,并在決賽中獲特等獎1人、二等獎1人、三等獎3人、優秀微課獎1人等好成績。云南省農廣校也在此次說課大賽決賽中再次獲得“優秀組織單位獎”。
三是規范師資遴選,嚴格考核機制。按照“師德為先、教學為要、規范為基、發展為本”的基本要求,省農廣校對全省共享農民講師的遴選設立了明確和可操作性的標準,嚴把師資入門質量關。在師資使用過程中,定期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全面考核教師履職情況。通過調取農民教育培訓系統中的數據,核實教師參加培訓、開展授課、學員評價等方面的數據情況;通過邀請教師進行全省示范授課,參加每年省農廣校組織的說課大賽,全面了解師資履職盡責情況。對于履職優秀的教師,省農廣校在教學任務分配、師資培訓、評先評優等方面有所傾斜。
四是注重優秀學員培養,提升師資庫多元化建設。云南省農廣校特別重視優秀學員的培養,積極引導熟悉農民教育培訓情況、熱愛“三農”教學工作的優秀學員逐步向農民講師成長,學員馬智晶就是他們中的優秀代表。
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馬智晶被中央農廣校聘為全國共享鄉村實踐指導師,其間多次擔任云南省高素質農民培育班主任兼授課教師,受邀到云南玉溪、江川、昆明東川、安寧等地授課,培訓學員近2000人次。積極配合地方農廣校開展學員跟蹤服務工作,在云南昆明、玉溪、江川等幾十個縣市區開展學員跟蹤回訪服務30余次,入戶回訪學員100余人。連續兩年榮獲云南玉溪大營街實訓基地優秀班主任稱號,她的事跡先后被刊登在《昆明日報》《學習強國》等媒體平臺,微課《鄉村振興逐夢人》入選中央農廣校“興農微課堂”優質微課共享共用課程名單。此外,馬智晶還積極為學員牽線搭橋,促成學員間多項合作事宜,幫助學員宣傳對接滯銷農產品,深受學員尊敬與喜愛。
三、問題與不足
(一)師資來源結構不合理。從農業農村部農民教育培訓管理系統抽調的數據來看,目前云南省師資庫中,來自行政部門的師資占比為12.4%;來自農廣校的師資占比為12.5%;來自涉農院校、農業科研院所的師資占比為13.2%;來自農技推廣機構的師資占比33.2%;來自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的師資占比為10.8%;來自其他單位的師資占比為17.9%。以上數據說明,涉農職業院校、農技推廣服務機構等公益性機構的渠道主陣地作用得到發揮,但是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其他民辦機構的培訓教師較少,“土專家”“田秀才”等技術人員沒有充分發掘,使得農民培訓課程不夠接地氣。
(二)“雙師型”教師隊伍亟待擴充。“雙師型”教師是指導農民學員農業生產實踐,促進提升技術技能水平的重要力量,是全省農廣校體系專兼職教師隊伍重要的組成部分。全省的農民教育培訓教師授課的重點不能只停留在理論教學、課堂灌輸,要重視實踐指導,更要加強訓后跟蹤指導,“扶上馬送一程”。按照中央農廣校關于開展“雙師型”教師隊伍統計工作的通知要求,“十四五”期間,全國農廣校體系內“雙師型”教師要達到40%的目標,對照云南省目前“雙師型”教師存量的情況,尚有空間需要努力和追趕。
(三)未能充分運用好“教師課程評價”這一工具。每次培訓結束后,按照工作流程,都會在報名參訓的小程序上向學員開放“培訓評價”這一功能。學員大都會“走過場”地給予培訓好評,培訓班主辦方卻極少在課后和學員針對培訓班的課程設置、教師授課方式方法、培訓內容等進行深入交流。便無法向授課教師反饋意見建議,導致“點上有亮點,面上無進展”,培訓成了大雜燴式的供給,不能滿足學員的個性化需求。
(四)教師教學能力“短板”凸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但在實際培訓中教師的教學效果卻與農民的期盼存在差距,培訓的實效性遠遠達不到預期的目標。究其原因,一是部分教師不懂得教學的規律更不清楚農民成人的教學規律。二是不明白農民的心理活動及感受,不能準確運用和把握正確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三是受思維定勢的影響,他們大多只會采用傳統的灌輸式課堂理論教學方法,教師費盡力氣講,農民學員卻如同聽天書,培訓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及時、有效地提高農民教育培訓教師的能力和水平,成為一項亟待解決的緊迫任務。
四、思考與探索
(一)增補一批鄉村振興實踐指導師。省農廣校要在日常的培訓中、師資遴選中,培養和挑選出一批熟悉農民教育培訓情況、熱愛教學工作的農村基層負責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鄉村文化名師名家等充實到農廣校的師資隊伍中,使教師團隊多元化。讓他們利用自己的知識、技能和經驗,通過現身說法或技能上的“傳、幫、帶”將致富技能、致富信息傳遞給學員。此外,他們還能承擔把農業專家所講的一些深奧的“良方”“良法”“良機”有效地“翻譯”為通俗易懂的實用技術,手把手地對農民進行教導,實現農民與農業專家的無縫銜接,使培訓的針對性和互動性更加有效。
(二)全力填補“雙師型”教師差額。打造“雙師型”農民教育培訓教師隊伍需多管齊下。在選拔上,要拓寬渠道,每年的全國、全省共享師資的遴選,除了要關注農廣校體系內的專職教師,也要擴大范圍,從農業院校、科研機構、農技推廣部門以及經驗豐富的農民合作社帶頭人、農村創業能手等群體中挖掘人才,注重其專業素養與實踐經驗的雙重考量。在師資培訓方面,應構建完善的培訓機制,定期組織教師參加農業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的培訓學習,為教師提供實踐平臺,搭建教師跨州(市)、跨省交流的平臺,鼓勵其到先進地區考察交流,同時省農廣校應積極推動校企深度合作,企業為農民教師提供兼職崗位、實踐機會,學校為企業輸送專業人才作技術指導,讓農民教育培訓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能力。
(三)完善教師考核機制,鼓勵教師搭建交互平臺。農民教育培訓教師的考核要以工作實績為導向,以培訓效果和學員評價為參考,全面系統地評價教師的專業水平和專業能力,而不是單純地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建議建立教師培訓檔案與跟蹤機制,為每位教師建立培訓檔案,記錄培訓內容、培訓效果等信息,對他們培訓后的教學工作進行跟蹤,并把跟蹤服務質量納入教師考核中。鼓勵和支持教師搭建師生交互平臺:一則可以讓學員及時向教師反映在生產、生活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二則也可以讓教師通過學員的生產、生活變化情況檢查教學效果,并根據農民的反映和訴求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
(四)全面提升教師教育教學的能力。一是加大深入基層調研力度。農民教師應該是腳底有泥、額頭有汗、眼里有光的。只有深入基層,深入土地,才能更懂農業,更明白學員需要學習什么,怎么做才能幫助農民。只有這樣,教師才知道用怎樣的教學方法,讓農民學員學得更多、學得更好。二是加強自身教學素質的提高。2025年“農業新質生產力”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標志著中國農業正從“保供型”向“增值型”轉型。設施農業與智慧農業不僅是技術革命,更是產業形態、經營模式與農民角色的重塑。作為一名農民教師,是否已經關注到這些信息,并開始從自身作出學習以及教學的調整,這對于下一個階段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的成效取得至關重要。
云南省農民教育培訓教師隊伍建設的實踐,不僅是對鄉村振興戰略的積極響應,更是對農民綜合素質提升的深遠布局,必將為鄉村振興注入更多智慧與力量。
(作者單位:云南省農廣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