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業創業的廣袤天地里,勤奮是種子,創新是鋤頭,堅持是陽光,三者結合才能結出成功的碩果。”宿遷經開區漁樵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姚路路這樣說道。十多年來,姚路路扎根鄉土間,致力于現代農業發展,堅持生態循環、綠色高效的發展理念,不斷開拓創新,用青春澆灌鄉野沃土,以產業發展興農富農。
跟風跑入行" "回鄉辦起生豬養殖場
2004年,姚路路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江蘇宿遷,當時畢業就返鄉的大學生并不多,做農業的更是少之又少。在家人的鼓勵與支持下,姚路路創辦了一個小型生豬養殖場。聊起為什么會選擇養豬,姚路路說:“2007年生豬的價格創歷史新高,正處于豬肉售價的高拐點,那時的我憑借著一腔熱忱,對于養豬的市場分析、風險評估、發展規劃等都是空白的,盲目性很大,屬于跟風跑入行。”創業之初,不懂養殖技術、缺乏管理經驗的姚路路迷茫和動搖過,但她卻咬著牙堅持了下來,靠著自身的努力與勤奮,通過多種途徑來充電,不懂的地方,就一點點學、一次次問。她多次參加宿遷市舉辦的生豬養殖技術培訓班,向生產一線學、向同行前輩學、向養殖專家學。日積月累,姚路路由一個生豬養殖的“門外漢”,成長為在種豬選育、營養搭配、疫病防治等方面精通的養殖能手。
豬糞里淘金" "乘勢發展生態循環農業
近年來,國家對養殖污染治理越發重視,糞水達標排放已成為養殖企業生存和發展首要問題。環保的挑戰讓姚路路深切地感受到傳統養殖業發展的變革來了。一段時間里,污染、環評、取締等詞語多頻次出現在她的微信朋友圈。如果環保不達標,就無法通過環境影響評價,養殖場就要面臨關停,是選擇逃避退出,還是迎難而上,成為姚路路即將面臨的一次挑戰。
2016年,經過實地調研和深入思考,姚路路發現養殖業產生的糞肥之所以成為農村環境污染的元兇,根源在于種養脫節、資源利用不足,沿著這個思路,姚路路選擇用無土種植水生蔬菜的方式來利用糞肥。2017年,姚路路牽頭成立了宿遷漁樵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之初,就踐行“種植養殖相結合、有土無土互耕耘”的漁樵模式,關于“漁樵模式”,姚路路解釋道:其實就是種養結合,將水生蔬菜的種植與畜禽養殖相結合。具體來說,就是生豬養殖產生的糞肥,經過發酵后轉化為種植蔬菜的有機肥,在水面種菜、水底套養耐低氧耐肥水的魚類。自然水體無土種植是將自制浮床置于水面,在水面上種植水生蔬菜、花卉、藥材等,蔬菜下腳料還可作為畜禽的飼料。
運用“漁樵模式”,每畝種植塘每年可消納200頭以上育肥豬的糞肥量,約是旱田的20倍(常規的有土種植每畝只能消納7—10頭育肥豬的糞肥量),每畝每年可產出6萬斤的水芹毛菜,2萬斤的凈菜上市銷售,4萬斤的下腳料作為青綠飼料養豬喂魚,實現每畝每年4萬元的經濟效益。養殖場每天產生的糞水經過地下管道,全部收集到自然氧化塘,經過自然發酵后,投入到種植塘內進行循環利用。
如今,走進合作社的豬場沒有一絲異味,步入種植園里,能看到荷花綻放、水芹菜香、豬肥魚美的現代生態農業美景,合作社的種養結合的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成功了。2018年,央視以“豬糞里淘金”為題,對“漁樵模式”進行專題報道。節目播出后,引起熱烈反響,隨后很多媒體對“漁樵模式”進行宣傳報道,到合作社交流學習的各地企業和消費者絡繹不絕,其中不乏行業龍頭企業。合作社的“漁樵模式”受到了江蘇省農業農村廳的重點關注,被點評為“可復制性強,起到循環利用的示范作用”。
養殖行業糞污處理利用的需求,讓合作社看到了未來發展的前景。合作社組建了營銷團隊,通過展會、專家研討會、網絡自媒體等多種形式進行宣傳推介。經過多年的發展,“漁樵模式”已在全國建立200余個推廣基地,累計推廣面積超2萬畝。2024年合作社產值達3000萬元。
新農人出圈" "奔跑在鄉村振興大路上
姚路路多次參加高素質農民培訓班,為自己充電蓄能。參訓受益后,多次向合作社的社員們宣傳參加高素質農民培訓的收獲。后來,她被江蘇農民培訓學院選聘為兼職教師,多次走上講臺,分享個人創業經驗,合作社也成為宿遷市農民培訓現場教學點。
合作社的“畜禽—菜—漁”模式和四季水芹“金陵1號”品種申報了國家專利,四季水芹、兩角紅菱等多個品種獲得國家綠色食品等級認證。合作社被評為國家級示范合作社、國家級生態農場、江蘇省鄉土人才創新創業示范基地、江蘇省鄉土人才大師示范工作室等。姚路路也被評為江蘇省“鄉土人才”三帶能手、宿遷市三八紅旗手、宿遷市優秀科技專家等稱號。
合作社秉持著聯農帶農、共同富裕的發展理念,采用“項目+農戶”的經營模式,即合作社出種苗和技術,社員們出土地和人工,建立起了緊密的收益聯結機制,每個社員的年畝均凈收入可達5000元。在合作社的示范帶動下,合作社所在村居40多名無法外出務工的村民實現就近就業,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2023年,姚路路當選為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在全國兩會上,她提出了多份與鄉村振興和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相關的提案。姚路路說:“我和土地、村民有著深厚的感情,我們吸納的大多是本地年齡較大的勞動力,我常在想,等這批人逐漸老去、干不動了,還有沒有其他的勞動力能夠跟上,農業發展后繼乏人的困境如何破解,值得深入思考和關注。”
“很慶幸自己選擇了農業這條路,很自豪!未來我有信心乘著新時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東風,在鄉村產業發展上創造出更大的業績!”姚路路堅定地說。
(作者單位:江蘇農民培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