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民教育培訓是培養高素質農業人才、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舉措。上海浦東新區作為全國首批現代農業示范區,多年來一直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積累了豐富的師資隊伍建設經驗,但是依然存在諸多薄弱環節。本文基于浦東新區實際,從師資來源、能力結構和政策保障等方面進行分析,以期解決“誰來教、教什么、如何教”等問題。
一、師資隊伍建設的基本情況
(一)師資來源多元化,構建“一主多元”培養體系
以浦東新區農廣校為依托,凝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專家、農技推廣人員、“土專家”、農業企業精英等各層次人才,建設“一主多元”師資庫。浦東新區2024年高素質農民培育方案明確把“土專家”、農業經營管理人才等納入師資庫。圍繞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與當地一批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共建農民田間學校,開展實習實訓。聯合鄉村振興示范村、現代農業企業等共同開發“接地氣”的培訓課程,豐富師資構成。
(二)師資庫以中青年、較高學歷人才為主
浦東新區農民培訓師資庫入庫89人,覆蓋了不同年齡段,其中35歲以下占比約11.24%、36—45歲占比約46.07%、46—55歲占比約 28.09%、56歲以上占比約14.60%。學歷涵蓋中專、大專、本科、碩士和博士,其中以本科為主,占比高達56.18%,碩士占22.47%,博士占10.11%。職稱結構呈現多元化,中級職稱占比約19.10%,副高級占比約17.98%,正高級占比約6.74%。師資授課經驗豐富,平均評分較高,為農民教育培訓提供了堅實的師資力量。
(三)持續強化師資教學能力建設
浦東新區農廣校聯合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師范大學等院校舉辦師資研修班,開展智慧農業、Deepseek、成人教學方法論、成人教育心理學、標準化課程設計等內容的學習。同時結合本區產業發展實際,建設水稻大面積單產提升、蔬菜機器換人、果樹省力化栽培等8個產業教研組,打造“農技專家+高校學者+土專家”的協同教研模式,采取“理論研討+田間觀摩”等方式,更新課程內容、自編教材資料,不斷提高教學能力。
二、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師資結構與發展形勢不匹配
中青年師資比例相對較高,大多是直接從高校進入農技推廣部門工作,缺少農業生產一線工作經驗,在農民培訓中很難對接到農民真實需要的操作技能。職稱方面,中級以下的師資占比高達56.18%,缺乏高層次師資。來源上看,“土專家”在師資庫中的比例不足10%,且沒有經過系統化的能力建設培訓,自身豐富的實踐經驗還沒有充分發揮。教師主要來自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和科研院所,新產業新業態相應師資儲備明顯不足。
(二)培訓課程、形式與需求銜接不足
課程內容滯后,現階段的培訓以綠色種養技術、農產品市場營銷和品牌建設為主,物聯網、大數據、AI、智能裝備等智慧農業課程,以及區塊鏈溯源、農產品現代化流通、農文旅品牌營銷、鄉村休閑產品開發等三產融合課程較少。實訓場景單一,主要是本地的農民田間學校,區域性的產業聯動較少,更缺乏跨區的聯動實訓基地。目前大多數實訓基地依然停留在設施農業環境控制和綠色生產等實踐環節中,缺少產業融合的內容,無法使學員掌握產業鏈整合、品牌集群運營等能力。
(三)激勵機制與評價體系不完善
兼職教師(比如體制內的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等)待遇沒有得到制度性保證,65%左右的兼職教師僅有的待遇是差旅費補貼,而且沒有績效獎、職稱傾斜等支持政策,優秀教師長期兼職任教的意愿不強。另外,尚無健全的教師評價制度,主要依靠學員在課堂上對教師開展評價,無法對教師授課質量進行全面測評。師資庫“有進無退”,沒有分級評價和退出機制,30%以上的教師沒有及時更新教學課件內容。
三、優化師資隊伍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構建“雙師型”師資培養體系
系統化開展師資培養。完善分層分類培訓體系,根據不同年齡段教師制定不同的培訓方案。青年教師要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以老帶新、師傅帶徒機制,增加教學觀摩機會,選派青年教師到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主體開展項目合作、實踐鍛煉;中年教師要注重改善教學方法和提升課程建設能力;老年教師要把重點放在經驗和方法傳授上。同時,擴大鄉土專家師資庫,有計劃開展鄉土專家教師培養工作,著力提升授課能力和專業水平。
(二)深化校企合作與區域聯動
圍繞“引領區的現代農業,應當是現代農業的引領區”這一目標定位,調研分析鄉村新產業新業態人才需要,做好農民培訓項目設計和動態調整。整合優質資源,建立培訓共同體。共建產業導師工作站,與強村公司、現代農業企業合作設置“產業導師”崗位,并明確崗位職責、薪酬標準,讓企業技術骨干充分參與課程設計,擔任兼職教師,打造田間地頭的精品課程、培訓場景。拓展跨區域實訓基地,聯手浙滬蘇皖四地優質資源,比如浙江“千萬工程”示范村、未來農場,設置異地研學基地等。
(三)優化政策支持與評價機制
圍繞抓好農民培訓師資隊伍建設的頂層設計,健全激勵機制。對體制內農業技術人員,將農民培訓工作量與績效考核、職稱申報掛鉤。對于長期參與農民培訓的“土專家”,在評聘職稱時予以傾斜,在推薦參評各類鄉村人才榮譽的過程中予以優先考慮,同時設立“優秀農民講師”評選活動,提升榮譽感。推行動態評價機制,參照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認證辦法,將學員的技術應用、技能提升、收入增長等作為考量教師的重要指標之一,不斷優化師資庫。
(作者單位:1.上海市浦東新區農廣校;2.上海市農廣校;3.上海市浦東新區惠南鎮經濟發展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