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一后過訪無錫兩位國畫家錢松嵒、秦古柳的舊居,不巧均因閉館而止步門前。錢松嵒為新金陵派山水畫大家,曾任江蘇省國畫院院長、江蘇美協主席。秦古柳名氣沒那么大,卻也是成就斐然的書畫家和鑒藏家。他的畫氣格清森、元氣淋漓、縱逸灑脫。他還是多面手,于書法、治印頗有成就,主張以書入畫,尤擅行草漢隸。錢松嵒61歲前長住無錫,當地公認秦古柳的畫更勝錢松嵒一籌,畫價也比他貴。但有一件事的發生,使錢松嵒的命運驟然改變。
事情是這樣的:上世紀50年代,國家設立北京、上海和江蘇三大畫院。起因是周恩來總理發現一批優秀畫家散落民間,覺得應予集中并賦予相應的社會地位,讓畫家們可以心無旁騖地搞創作。于是畫家被分為兩撥,一類繼續散落民間,成為業余畫家;一類進入畫院編制,成為專業畫家。江蘇國畫院有意把秦古柳引進省畫院,然而生性散淡的秦古柳卻婉拒了這份盛情,江蘇國畫院遂轉邀同在無錫的錢松嵒赴寧,雙方一拍即合。有人至今都為秦古柳感到可惜,倘接受邀請,其藝術地位、待遇必有極大改觀。雖說加入三大畫院者并非個個拔尖,可秦古柳這樣的實力派,通過進入省畫院,躋身畫壇一流行列并無太大懸念。后來錢松嵒成為全國知名畫家,秦古柳還是地方性名頭,原因即在于此。
當年江蘇省國畫院著名畫家有傅抱石、錢松嵒、亞明、宋文治、魏紫熙等,作為新金陵畫派的代表人物,他們的成就確實令人矚目。在傅抱石的帶領下,江蘇畫家曾有一次“旨在反映新時代”的兩萬三千里寫生活動,錢松嵒亦參與其中。隨著《紅巖》《廬山》《古塞駝鈴》等一大批佳作的出爐,錢松嵒贏得極高聲譽,成為那個時代的代表性畫家。秦古柳筆墨功力不在畫院諸公之下,然蟄居故土,不求聞達,傳播渠道也有限,可說是自晦于時。不由讓我想起另一位在野派大家黃秋園,生前寂寞無聞,死后才贏得殊榮。而秦古柳走后,被亞明譽為“當代畫圣”,說“江南百年內罕有匹敵者”,卻并不能改變秦古柳非畫壇第一陣營的事實。1979年5月,當黃秋園知悉有關部門要為他舉辦個人畫展時,太過激動,竟突發腦溢血溘然而逝。秦古柳只活了67歲,當他的畫展在江蘇省美術館舉辦時,引起巨大轟動,可惜人已不在。
錢松嵒故居隱藏在南門小巷里,無錫方面曾建議將舊居改為紀念館,老人不同意,堅持叫“錢松嵒藏畫室”。秦古柳故居位于崇寧路某巷口,大紅色雙開門顯得格外醒目。這兩處故居附近,還有錢鐘書、張聞天、阿炳等人的故居,說此地“人文薈萃”應屬不虛。

近日,“古犀珍獻:上海博物館藏明清犀角器”在上海博物館人民廣場館展出。展覽從上博館藏中精選了百余件犀角器珍品,輔以青銅器、瓷器、玉器、竹木器、漆器等與犀角雕刻藝術相關的文物,多角度地呈現了明清犀角器的獨特魅力與深厚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