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哪吒之魔童鬧海》后市場饑渴太久,《時間之子》開局雪峰和海島部分一度令人振奮,那撲面而來的絢麗和想象力,讓人不禁暗嘆:國產片還得是動漫扛鼎。
也可能是女主角過于聒噪,大都會部分看著看著,亢奮終究潮退,就在巴不得善男信女趕緊修成正果了事時,劇本突然“咔吧”一聲來了個折疊,讓我猛然驚醒:原來一開始就不是線性敘事,而是兩條時間線的咬合剪輯,線性敘事的錯覺,乃編劇預設陷阱所致。有那么一瞬間,就像是被捕的獵物,臣服感拉滿。
《時間之子》編劇、導演于奧和周鐵男,后者是動漫界純新人,于奧則有《江湖畫》系列(包括《風語咒》)編劇資歷傍身,但導演崗于她依舊嶄新。
從動漫新人的角度看,影片的完成度相當高,除了劇本陷阱讓人稱道,視覺上的建樹也沿襲了近年國漫崛起的高水準。作為原創動畫,《時間之子》走的是年代奇幻風,不僅開篇雪峰美術場景抓人,一系列時間暫停或瞬移設計,可謂賞心悅目,兼容的動作戲,也甚博人眼球,由時間折疊引發的崩塌場景,亦不失大片風范。

有那么一瞬間,就像是被捕的獵物,臣服感拉滿。
影片值回票價不成問題,作為春節檔之后漫長真空期的小驚喜,亦能讓部分觀眾久旱遇甘霖,但要反芻起來,也有經不起消化的地方。
首先是關于時間的哲思不夠,在奇幻與科幻間舉棋不定。影片既然提出了時間的操控和代價,而且提到愛因斯坦時間理論,便需要給出相應的哲學體系。魔幻可以天馬行空,但科幻須有嚴謹依據。
哲思不夠也導致敘事缺少閉環。這類故事的范式,以《星際穿越》為例,通過現代物理為基礎的黑洞和維度文明假說,讓父親從高維向低維空間的女兒傳遞信號,既解人類滅絕之危,又讓兩條時間線的父女穿越團聚。《時間之子》中女主角“千曉”超光速的逆轉時間嘗試,卻無法沖破壁壘,給出穿越重聚的結局——究其因就是它沒有找到可支撐的理論體系。
解決方案并非沒有,如直接把西方屢試不爽的“可穿越回去,但無法改變歷史軌跡”之說搬來即是,或放到片尾字幕里當重逢彩蛋來用——千曉穿越回去重識十七——既避免現在這個悲情不解渴的結局,亦不影響前面的敘事結構和節奏。
當然,影片側重的是奇幻而非科幻,解決方案可更加簡單——如《魔戒》三部曲對魔戒的交代,在開篇說明關鍵道具“時輪”的來歷、功能和局限。先把世界觀交代清楚,再把殺手十七所在的黑幫體系給捋一捋,將人物的行為邏輯置身于體系的軌道,故事也就更上層樓。
盡管有一些小問題,但《時間之子》依舊不失為暑期檔來臨前的提氣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