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明確提出“充分利用自然與社區資源拓展幼兒學習空間”的教育要求。我園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一一流淌千年的大運河近在咫尺,這為幼兒園開展相關教育活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基礎。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問題逐漸凸顯,如蘇州滸墅關古鎮技藝面臨失傳危機、周邊資源開發出現同質化現象等,這些現實困境給資源的有效利用帶來了挑戰。在此背景下,我們聚焦核心問題“如何實現文化傳承與現代轉化的辯證統一”,以此推動幼兒園周邊本土資源的教育增值,讓這些資源更好地服務于幼兒的學習與發展。圍繞這一研究議題,我園持續不斷地探索與嘗試,整個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第一階段:資源初建與同質化困境
在江蘇省課程游戲化項目“六個支架”理念的引領下,幼兒園課程的實施需緊密貼合幼兒的現實生活,充分激發幼兒的主觀能動性,鼓勵他們以獨特的視角去感知和體驗課程?;诖死砟?,我們在區藍本課程框架的基礎上,嘗試從幼兒的視角去審視周邊資源,并積極引入家長這一重要的合作伙伴。具體而言,我們邀請家長在閑暇之余,陪伴孩子一同探尋周邊的本土資源,將幼兒感興趣、搜集到的資源詳細記錄并帶回幼兒園。與此同時,教師也帶領幼幾走出校園,通過實地走訪、觀察和繪畫等方式,廣泛利用各類周邊資源。隨后,師幼再共同對搜集到的資源進行討論和匯總,這些資源便成了我們珍視的課程素材。在整理匯總的過程中,教師發現所搜集的資源種類繁多、分布廣泛,涵蓋了幼兒園周邊10公里范圍內的各個社區。面對如此豐富卻又分散的資源,大家不禁陷入思考:如何將這些資源與不同領域的活動內容有效匹配?又該如何梳理這些資源,使其既清晰明了又便于利用呢?
在整合課程資源時,我們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與《指南》中各領域目標,經主題前審議梳理出“運河文化”“桑蠶文化”“自然物”“自然現象”“日用人造物”“社會機構與設施”“公共空間”等多類別的資源地圖。但在推進區藍本同質化替換工作的進程中,出現了資源篩選系統性欠缺、與兒童經驗聯結不足等問題。比如在大班開展區藍本替換后的主題活動“小腳走運河”時,我們想要圍繞運河上的橋梁資源,與幼兒一同探尋橋的變遷歷程。然而,現實情況是,如今幼兒日常接觸的皆是全新翻建的橋梁,過去老滸關極具代表性的南津橋、北津橋等早已拆除。這使得幼兒只能借助圖片資料來了解并對比不同時代的橋梁。因為脫離幼兒的實際生活經驗,所以活動效果并不盡如人意,幼兒難以從活動中真切感受到不同時代的橋梁給人們生活帶來的變化,更無法深刻領悟南津橋、北津橋對于滸關人的特殊意義。
二、第二階段:資源優化與結構化重組
1.立體化資源建構
對前期課程資源細致且全面的梳理與整合,為幼兒園課程的設計與開展筑牢了堅實基礎。不過,我們的目標并非僅僅局限于梳理幼兒園周邊的全部資源,而是致力于探索構建一種基于尊重與傳承本土文化的課程體系,對搜羅挖掘到的各類資源進行優化與結構化重組。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逐漸明晰了園本課程資源的邊界:以地理位置為重要依據,將豐富多樣的資源巧妙串聯起來,梳理歸納形成了“商業區”“古鎮”“大運河”“大自然”這四大板塊。這樣的劃分不僅在地圖上一目了然,也便于教師與幼兒結合資源的自然屬性設計適宜幼兒年齡特點和興趣的活動。

只有匹配本土資源的領域目標,且與活動設計建立密切關聯的資源,才能被稱作課程資源。為了進一步驗證資源的可操作性,我們開始了新一輪篩選,刪除不適合幼兒的部分,只保留那些能夠在幼兒生活、學習、游戲、運動等多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的資源。比如,依托“社區設施”資源,可以設計匹配社會領域的“垃圾分類”“職業體驗”“公共設施體驗”等活動,我們把可以利用的資源逐一標注在資源地圖上,同時清晰標示出每項資源的教育價值點。比如:像柳條、蘆葦稈這樣的自然物,可以用于編織活動,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與創造力;船工號子蘊含著獨特的韻律感,能為幼兒的音樂啟蒙提供豐富素材。
此外,我們還積極探索資源庫的應用方式,力求通過豐富多樣的游戲活動,讓這些資源真正走進幼兒的學習與生活,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就近取材”,充分發揮本土資源的最大價值。
2.傳統技藝活化挑戰
在深入挖掘與利用優質課程資源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傳統文化資源的傳承正面臨后繼乏力的困境。以滸墅關鎮的草席為例,這種被譽為“關席”的傳統手工藝品,已承載千年的歷史記憶。然而,如今熟悉草席編織技藝的傳承人卻寥寥無幾,這一逐漸消失的傳統技藝,無疑成了相關活動深入開展的重大障礙。為了應對這一挑戰,我們以滸墅關的草席編織技藝為靈感源泉,衍生出了豐富多彩的編織活動,包括自然物編織、毛線編織等。在幼兒與教師共同參與的編織實踐中,通過模仿草席的經緯編織方式,幼兒主動探索與嘗試的欲望被充分激發,從最初小班階段隨意地擺弄材料,到中班時開始嘗試平面編織,再到后來大班,幼兒勇敢地挑戰立體編織,甚至萌生出利用席機親手制作一條真正席子的想法,這一系列變化不僅見證了幼兒編織技能的逐步提升,更體現了傳統文化資源在幼兒教育中的獨特價值與無限潛力。
三、第三階段:創新再生與雙向循環模型
1.資源庫立體建構
硬件再造工程中,我們精心創設了桑蠶園與燈芯草種植區,完整展現了“種植 養護 加工”這一傳統工藝鏈條。隨著特色課程項自的逐步深入,幼兒園的課程環境已歷經兩輪的調整與優化,力求為幼兒打造一個既具教育意義又充滿樂趣的學習空間。為搶救與傳承那些正逐漸淡出人們視野的傳統手工業,如種桑養蠶、草席編織等,我們特別規劃并開辟了“桑蠶園”。該園區不僅涵蓋了桑樹種植園,還精心設計了養蠶養殖空間及曬蠶區域。值得一提的是:養蠶空間的布局規劃、前期籌備乃至最終布置,均由幼兒親自參與并全程主導,使之成為他們專屬的生態探索樂園。在“桑蠶園”內,隨著四季更迭,幼兒親身體驗桑樹的種植與養護,細心觀察蠶寶寶從孵化到成長的每一個階段。從澆水施肥、采摘桑葉,到剪撕桑葉、清理蠶沙,再到置換桑葉、幫助蠶寶寶搭架結繭,整個種桑養蠶的勞動過程,不僅讓幼兒深刻理解了生命的循環與自然的奧秘,更激發了他們對傳統手工藝的興趣與熱愛。與此同時,我們還開辟了燈芯草種植區,讓幼兒有機會親歷席草從播種到收獲的全過程,直觀感受編織藝術從原材料到成品的完整脈絡。通過對比不同材料下的編織技巧與成品特色,幼兒不僅開闊了視野,更在實踐中體會到了傳統手工藝的獨特魅力與價值所在。
軟件活化方面,我們著重于挖掘和整合內、外部資源,以開發保教人員的本土技能為核心,同時構建非遺傳承人的廣泛資源網絡,為幼兒營造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文化傳承環境。一方面,我園53名保教人員隊伍中,蘇州本地人47名,占比高達 8 8 . 7 % 。這些蘇州本地的保教人員不僅熟悉本土的風土人情,更掌握了一系列傳統技能,如編織手藝、糕點制作、種桑養蠶等,為開展本土文化教育提供了優越條件。我們充分利用這一優勢,開設了吳語小廣播站,并招募蘇州話小小推廣員,通過日常的吳語交流與文化活動,增強幼兒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以蘇州話童謠為例,我們引導幼兒通過聲音模仿、節奏把握、動作演繹等多維度的體驗方式,在歡聲笑語中感受童謠的韻律美與文化內涵。此外,我們還組織了“運河尋謠”活動,帶領幼兒深入運河兩岸,搜集船工號子、市井叫賣調等珍貴的聲音素材,并師幼共同創作《運河童謠集》,將傳統文學的保護與地方語言的傳承巧妙融入幼兒的一日生活。
另一方面,我們積極盤活家庭與社區資源,為幼兒搭建起一座連接傳統與現代的橋梁。在前期,我們深入挖掘家長資源,發現其中不乏各類傳統手工藝人與傳統文化傳承人,如草席編織非遺傳承人、手工旗袍制作傳承人、海棠糕手藝人、水稻種植專業戶、蘇扇手藝人、石拓傳承人,以及蘇州評彈演員、蘇州話培訓員等。同時,我們還對社區資源進行了細致梳理,包括豐富的文化資源(如童謠、傳統美食)和物質資源(如古建筑、蠶桑??茖W校、大碼頭等),為幼兒提供了接觸與了解傳統文化的廣闊平臺。進入中期,我們著重挖掘多樣化的活動形式,以加深資源間的互動聯結。我們將社會實踐活動納入課程內容,并逐漸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審議機制,為幼兒創造了更多認識生活圈周圍事物的機會,幫助他們在實踐中積累寶貴的生活經驗。到了后期,我們更是勇于突破傳統活動形式的束縛,帶領幼兒走出幼兒園,走向社會。通過舉辦優秀傳統文化短劇表演、傳統手工藝制作體驗及老物件講解等活動,形成了一個充滿活力與互動性的傳統文化共榮圈。
2.OBE教育理念課程資源篩選模型
為創新幼兒教育模式,我們積極探索并構建了“資源 活動→經驗”雙向循環模式,該模式深度融合了OBE教育理念(目標導向教育理念),通過精心設計的資源地圖,實現教育資源的精準匹配與高效利用,達成經驗預設與活動生成的動態平衡。在OBE教育理念的引領下,我們立足幼兒核心經驗的發展目標,結合各年齡段幼兒的學習特點與需求,編制了一份內容全面、覆蓋廣泛的資源地圖。該地圖采用顏色編碼系統,依據大、中、小班幼兒的年齡特征,直觀展示資源與幼兒經驗之間的關聯強度,為教師提供了一自了然的資源篩選指南,助力其精準定位與選擇適宜的教學資源。
在資源篩選與課程構建的過程中,我們充分利用資源地圖這一工具,實現課程資源與幼兒經驗的深度對接。具體而言,我們首先依據預設的教育目標,規劃相應的活動形式,旨在通過這些活動促進幼兒新經驗的獲得。同時,我們也重視從幼兒的實際經驗出發,反向推導所需資源,進而創造性地生成新的教育活動,以此形成“資源 活動→經驗”的良性循環機制。以大班年級組為例,他們以OBE教育理念的自標導向為指引,結合《指南》中五大領域的發展目標,預設了“端午節”主題活動的目標,進而設計了相關的系列活動,并依據活動需求,從資源地圖中篩選出最合適的課程資源,并遵循OBE教育理念的可視化原則,對這些資源進行具象化呈現,使抽象的知識與技能變得直觀易懂,極大地提升了幼兒的學習興趣與參與度。
基于本土資源創生的幼兒園課程,著實為我們帶來了很多驚喜,將本土資源課程化,關鍵在于把握文化傳承與兒童經驗之間的雙向互動邏輯。只有讓傳統文化在兒童的經驗世界中生根發芽,同時兒童的經驗又能為文化傳承注入新的活力,這樣的課程才能實現文化傳承與兒童成長的雙贏。未來,我們將進一步深化“互聯網 + 傳統文化”資源庫建設,探索數字孿生技術在傳統工藝再現中的應用,構建更具時空延展性的文化傳承生態系統,為幼兒園課程提供更為廣闊的文化素材,讓本土文化在幼兒園課程中得以更好地傳承與發展,讓幼兒在感受文化魅力的同時,也能成為文化傳承的小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