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種養區作為重要的自然教育場域,能為幼兒觀察生命現象、開展種植實驗提供真實情境,使幼兒通過合作種植培養責任意識和協作能力,提升幼兒的勞動素養和技能。然而,幼兒園種養區普遍存在空間規劃不合理、物種選擇單一、活動組織碎片化等問題,直接影響了其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價值和作用,亟須從環境創設、課程實施、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優化與提升。
一、種養區存在的共性問題及現狀分析
(一)空間與資源限制
由于城市化和土地資源緊張,許多幼兒園的種植用地面積難以滿足所有幼兒同時進行種養活動的需求,一定限度上限制了種養活動的規模和多樣性,影響了幼兒的參與度和體驗。而且幼兒園專業園藝工具配備率較低,往往使用生活用品替代專業工具(如用湯匙代替鏟子)。這種設備短缺的狀況不僅影響了操作規范性,也制約了種養活動的深入開展,最終降低了教育效果。
(二)教育理念與指導缺失
有些幼兒園在開展種養活動時,沒有明確教育目的和指導思路,導致活動缺乏針對性和系統性。在缺少專業知識的情況下,教師難以將活動與幼兒的日常生活和學習相結合,影響了活動的教育效果。另外,教師可能缺乏專業的農耕知識和經驗以及園藝知識,無法為幼兒提供深入的種養指導。這導致幼兒在種養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難以及時得到解決,影響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三)家長參與和配合不足
家長因工作忙碌或其他原因而不愿意參與種養活動,且忽視其對孩子的教育價值。這導致家長在幼兒園種養活動中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發揮,影響了活動的整體效果。而幼兒園與家庭之間的溝通和合作不夠緊密,也可能導致家長對幼兒園種養活動的了解和支持不足,從而影響了活動的深度和廣度。
(四)活動內容與形式單一
不少幼兒園種養區的存在是為了“應付”檢查或作為一種擺設,致使功能定位形式化,實際管理流于表面。一是種養種類單一:一些幼兒園的種植園地中只能看到幾種常見的植物,導致幼兒的種植體驗和認知范圍受限。這不僅限制了幼兒對植物多樣性的了解和探索,還影響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二是活動形式單一:部分幼兒園在種養活動中采用傳統的種植方式和方法,缺乏創新和多樣性。這導致活動形式單調乏味,難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和興趣。
(五)管理與維護不善
很多幼兒園因為戶外場地有限,要把更多的戶外空間做成游戲場和運動場,種植區也就在戶外的某個角落,這些角落存在土壤貧瘠、長期日照不足等問題,加上管理不善,從而影響動植物的生長和幼兒的種養體驗。部分幼兒園在種養活動中缺乏系統性和連續性,導致活動難以持續開展。

二、種養區與課程體系的融合路徑
(一)與幼兒全面發展的目標融合
種養區應成為幼兒觀察、探索、實踐的重要場所,促進幼兒在認知、情感、社會性和身體等多方面的發展。幼兒園要增強課程的實踐性,將種養活動融入課程,使種養活動更貼近課程內容,更加貼近幼兒生活。例如,我園將種植活動和二十四節氣的種植口訣結合起來,生成諸如種菜之類的兒歌或童謠:立春種豆角,雨水種生菜;驚蟄種辣椒,春分種南瓜;清明種黃瓜,谷雨種絲瓜;立夏種蕃茄,小滿種大蔥;芒種種紅薯,夏至種莧菜;小暑種甘藍,大暑種芹菜;立秋種白菜,白露種香菜;等等。這既能讓幼兒深入了解中國的非遺文化“二十四節氣”,還能由此了解農耕文化、食育文化等。
(二)合理規劃種養區,滿足課程環境建設需求
1.環境創設
幼兒園要科學、合理、有效地進行種養區空間布局。一是要基于現代農業技術和發展的可能開展種養區建設,如對種養區進行生態化建設,在樹上建松鼠籠子、紫藤架下建鳥籠、上坡頂上養鴿子、圍墻邊把兔子養殖和繡球進行空間錯位合理建設等;二是要把種養區建設和幼兒園的景與境融合起來,如讓幼兒在戶外游戲場中的小木屋旁栽上絲瓜或者南瓜,請他們認真觀察“四季的房子”;三是種養區的建設要注意生態營造,確保營造生態和諧的種養環境。合理規劃種養區的空間,既能有足夠的種植和養殖區域,又能滿足幼兒觀察、探索的需求。當然在種養活動中,幼兒園還要確保數量充足、安全衛生、適合幼兒使用的種植工具,以及養殖設備、觀察記錄工具等。
2.資源整合
資源整合講究的是因地制宜、合理種養、有的放矢。首先,幼兒園種養活動要考慮教師和幼兒的生活經驗、當地種養條件,以及幼兒園進行種養活動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如,在飼養雞鴨鵝等家禽方面,幼兒園需要考慮空間設施、衛生管理、數量多少、幼兒互動性操作的便利,以及是否擾民等問題。其次,幼兒園要考慮種養活動的長效性,讓幼兒對動植物的生老病死及繁衍等有全面的認知,開展積極主動的探究。對于種養活動,幼兒園要根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指南》和《綱要》)的要求,選擇、優化、整合種養內容,為幼兒的學習探究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支持。另外,幼兒園還要積極邀請家長、社區成員參與種養區的建設和管理,共同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
(三)加強種養活動與課程目標的融合
1.目標的切合是關鍵
每個年齡段和每個班級的教師都需要與幼兒共同研讀

《指南》和《綱要》,明確種養活動中需要達成的發展目標。《指南》科學領域中“目標3在探究中認識周圍事物和現象”的教育建議明確指出:
“引導幼兒在探究中思考,嘗試進行簡單的推理和分析,發現事物之間明顯的關聯。”教師可引導5歲以上幼兒關注和思考動植物的外部特征、習性與生活環境對動植物生存的意義。例如:兔子的長耳朵具有自我保護作用,植物種子的形狀有助于其傳播,等等。
“引導幼兒關注和了解自然、科技產品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系,逐漸懂得熱愛、尊重和保護自然。”教師可結合幼兒的生活需要,引導他們體會人與自然、動植物的依賴關系。例如:動植物、季節變化與人們生活的關系,常見災害性天氣對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等等。
2.內容的切合至關重要
對于種養對象,幼兒園應賦權給教師和幼兒,讓他們根據課程實施的需要以及季節變化,自主選擇適合的動植物進行種養活動。班級種養活動可與科學領域整合,如日常種養可選擇金魚、蠶寶寶等,讓幼兒觀察動物的生長變化,了解動物的習性和飼養方法。在種養活動中,教師應讓幼兒全程參與播種、澆水、施肥、除草、收獲等過程。教師與幼兒可根據班級實際情況開展科學實驗和自然觀察活動,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實驗、動物的習性觀察等。種養活動是幼兒園的集體活動,關于“養什么、養在哪里、誰負責養”等問題,可通過集體討論來決定。每天由負責該活動區域的幼兒完成所養殖動物的放養和牽回工作,以此
培養其責任意識和集體意識。
3.種養管理與課程管理的切合是保障活動效果的關鍵
種養活動看似是幼兒園日常管理中的瑣碎事務,但從幼兒的學習與發展角度來看,實踐遠比單純的講解更有效。許多幼兒園的種養活動往往在初期轟轟烈烈,但后期卻非常棘手。例如,寒暑假期間幼兒園飼養的動物如何安置就是一個現實問題。自從將種養活動納入不同年級和班級的課程體系后,我園將責任明確到各班級的教師和幼兒,不僅讓動植物得到了良好的過渡,課程也得以延續。同時,寒暑假期間家園關系也因此更加緊密。教師充分調動家長、幼兒以及門衛等多方力量,真正實現了家園社三方聯動。
(四)加強教職工對種養活動的培訓
教師作為課程的第一實施者和課程建設的重要參與者,其專業素養直接影響幼兒園種養活動的質量。隨著幼兒園教師隊伍年輕化趨勢加劇,部分教師因缺乏生活經驗,在種養活動的組織與實施中面臨諸多挑戰,成為制約種養區活動順利推進的瓶頸。因此,幼兒園應高度重視教職工種養知識與技能的培養,構建系統化的培訓體系。
首先,幼兒園要通過培訓提升教師對種養知識的掌握,包括植物學、動物學、生態學等基礎理論,以及種養活動與課程自標的關聯性。例如,如何利用食堂餐余垃圾進行堆肥處理,如何結合季節變化選擇適宜的種養對象,等等。其次,幼兒園要培訓教師學會運用觀察、提問、討論等教學方法引導幼兒參與種養活動,注重培養幼兒的探究能力、責任感和科學思維。例如:通過觀察植物生長過程,引導幼兒發現光合作用的原理;通過飼養動物,幫助幼兒理解生命與環境的依存關系。再次,幼兒園要通過培訓提升教師科學評價幼兒在種養活動中的表現和發展水平的能力,建立基于觀察記錄的評價體系,關注幼兒在探究、合作、表達等方面的成長軌跡。最后,幼兒園應組織全體保教人員參與沉浸式培訓,通過實踐操作、案例分析和團隊協作,確保每位教職工在課程建設與實施中發揮積極作用。
(五)家園共育:構建協同育人的種養課程生態
幼兒園課程建設的質量與家園合作的深度密切相關。家長作為幼兒教育的重要支持者,不僅能夠豐富教育資源,還能提升課程實施的適宜性和有效性。在種養區建設與實施中,家園共育的具體路徑包括:一是資源共建。幼兒園邀請家長參與種養區的規劃與管理,如提供種養工具、分享種養經驗、協助維護種養環境,共同為幼兒創設真實而豐富的學習情境。二是活動共育。幼兒園定期組織親子種養活動,如親子種植比賽、動物飼養觀察日等,增進親子關系的同時,讓家長直觀了解幼兒園課程內容與教育理念。三是反饋機制。幼兒園建立家園溝通平臺,通過家長會、問卷調查或線上反饋等方式,及時收集家長對種養區及課程實施的意見和建議,形成持續改進的閉環管理。通過家園協同,種養活動不僅成為幼兒科學探究的載體,也成為家園共育的紐帶,進一步推動幼兒園課程建設的科學化與人性化。
三、創新幼兒園種養區建設與實施
(一)多樣化種植體驗:拓展空間與技術維度
幼兒園可利用圍墻、欄桿及屋頂空間開展垂直種植與屋頂綠化,構建多層次的種植區域。這種設計不僅豐富了植物種類,還激發了幼兒對空間利用和植物生長規律的探索興趣。此外,幼兒園可引入無土栽培技術,設置水培種植區,使幼兒能夠近距離觀察植物根系的生長過程,了解植物形態特征,同時增強種養活動的趣味性和科技感。
(二)游戲化學習活動:以情境驅動探究與合作
基于幼兒的興趣點設計情境化種植游戲,如“土豆保衛戰”“捉蟲行動”等。這些活動通過游戲化的方式幫助幼兒在玩樂中掌握植物知識,同時培養團隊合作與問題解決能力。此外,可在種植園中設置“小農夫”“植物醫生”等角色扮演情境,讓幼兒通過沉浸式體驗感受勞動的樂趣與成就感,進一步提升參與度與投入感。
(三)親子互動與社區參與:構建協同育人的社會網絡
定期組織親子種養活動,如春播節、秋收節等主題節日,促進家庭與幼兒園的深度互動。這不僅有助于增進親子關系,還能讓家長直觀了解幼兒園的教育理念與課程目標。同時,幼兒園可與周邊社區合作,開展種植園共建活動,如邀請社區成員參與種養實踐或將其作為社區自然教育基地。這種合作模式能夠拓寬幼兒的社會視野,增強其人際交往能力與社會責任感。
(四)科學探索與觀察記錄:以實證思維培養科學素養
幼兒園可在種養區域設置專門的觀察與學習區,配備放大鏡、種子樣本、統計表、繪畫工具及展示板等材料,支持幼兒對植物生長過程進行系統觀察與記錄。結合種養實踐開展科學小實驗,如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基礎科學原理。通過實驗與觀察,幼兒能夠深入理解植物生長規律,培養科學探究精神與實證思維能力。
(五)環保教育與可持續發展觀念:融入生態倫理與社會責任
幼兒園可在種養活動中有機融入環保教育元素,如垃圾分類、節水節電等實踐內容,幫助幼兒從小樹立正確的環保觀念。同時,通過種養實踐引導幼兒理解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理念,即在滿足當代需求的同時不損害后代利益。這種教育方式有助于幼兒形成生態倫理意識與社會責任感,為其未來的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實踐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幼兒園種養區的建設與實施需從多樣化種植體驗、游戲化學習活動、親子互動與社區參與、科學探索與觀察記錄,以及環保教育與可持續發展觀念等多個維度協同推進。通過創新教育形式,種養活動不僅能夠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還能促進其科學素養、社會責任感與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為高質量的園本課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