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活動是意大利瑞吉歐教育體系的靈魂與核心。它是指兒童在教師的支持下,圍繞某個感興趣的“主題”或認識中的“問題”進行探究,從中發現知識、理解意義、建構認識的一種課程組織實施形式。教師在開展項目活動時,可以問題的形式激發幼兒的已有經驗,進而促進幼兒的深度學習,實現幼兒經驗的拓展與提升。筆者借鑒瑞吉歐“項目活動”這一組織形式,依托園內自然資源,展開了相關實踐與探索。
一、項目活動的開啟一以問題的形式探尋幼兒已有經驗
幼兒園里的小草隨處可見、種類繁多,與幼兒的生活也有著密切關系。戶外游戲時,我們注意到幼兒喜歡觀察、觸摸小草,對其有著濃厚的興趣。問題是項目活動探究過程中的第一步,教師可通過詢問幼兒想知道什么、想發現什么,進而形成待探究的問題。例如,教師可借助“春天幼兒園的小草有什么變化”等問題喚起幼兒的經驗,同時了解中班幼兒對小草的相關經驗及認識。接著,教師可通過問題“你最喜歡的小草是什么樣”,引導幼兒耐心觀察小草的細節特征,獲得對小草的進一步認識。最后,教師可以開放性問題“關于草,你還想知道什么”激發幼兒的不斷思考。通過這三個問題、層層推進,幫助幼兒圍繞小草的外形和變化展開深入思考。同時,教師可與幼兒邊互動、邊梳理:“原來有很多黃黃的草,現在多了些綠綠的草;有些草的葉子變寬了;所有的草都會開花嗎?我們幼兒園有多少種草呢?”讓幼兒在與環境的互動中,梳理、歸納,形成初步框架。
二、項目活動的架構一一將幼兒已有經驗和視角與核心經驗進行聯結
教師應耐心傾聽和記錄幼兒的語言,不從成人的視角解讀幼兒,架構項目活動的框架。在“一平方米草地”的項目活動中,教師根據觀察發現,幼兒對于草的認知更多聚焦在外形、種類、生長環境等方面。教師聯系幼兒的經驗與視角,整合了三方面核心經驗?!罢J知與能力”涉及三個角度:一是變化,涉及小草隨著季節變化而呈現出的不同形態;二是特征,涉及小草的形狀、顏色、味道、種類等;三是生長環境,涉及小草與生長環境間的關系?!扒楦信c態度”涉及對春天、小草變綠的感受,如溫暖、開心、喜歡等?!氨磉_與表現”涉及對小草的表現和游戲,關鍵詞是“變化、種類、情感”。
有了初步框架,教師便能進一步基于幼兒的經驗和相對應的發展價值進行具體的活動設計,并將活動目標對接核心經驗。如:教師請幼兒圍繞“生長環境”問題調查、討論小草的生長環境,不同生長環境下小草的特征、對小草種類的統計,等等。以這些問題指向的核心經驗設計相應的集體、小組、個別活動。在項目活動的架構階段,教師需要關注項自活動內容與幼兒已有經驗和視角間的關系,以及項自活動內容與幼兒學習發展自標間的關系。
三、項目活動的實施 推進過程中關注幼兒經驗的連續性
經歷了以問題的形式探尋幼兒的已有經驗、聯結經驗架構項目活動框架這兩個階段,接下來,教師開始思考在
項目活動的實施中如何支持幼兒的經驗生長,幫助幼兒進行深入探究、深度學習,建構連續經驗。
1.基于幼兒的需求支持其深入探究
在項目活動“一平方米草地”中,幼兒提出對草地的需求:“每個人看到的草都不一樣,我們想有一塊可以共同觀察和探究的草地。”固定的草地可以讓幼兒在長時間內在此探索,激勵他們更為深入地學習和探究。于是,教師和幼兒計劃尋找一片適合的草地,并開始思考和討論,如考慮草地是否方便大家觀察、小草的種類是否豐富多樣、場地是否安全等因素。他們在觀察探索中又萌生了新問題:一平方米的草地有多大?用什么材料圍?在這一問題的啟發下,幼兒先用手拉手的方法估量范圍,隨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利用米尺等材料測量長短。幼兒在探究“尋找一平方米草地”“探究一平方米草地有多大”“可以用什么材料圍”的過程中,運用不同的工具、材料,最終完成了一平方米草地的打造,其經驗也得到持續發展。
2.利用啟發性的問題促進幼兒的深度學習
通過關注幼兒的需求,教師看到幼兒在項自活動中的學習興趣和能力,體驗到教師對幼兒學習的助推作用。接下來,教師將通過啟發性的問題支持幼兒深度學習,提升幼兒的經驗。隨后,我們跟隨幼兒的興趣開展了“搜集一平方米草地中草的種類”的活動。首先,幼兒分小組用觀察、點數的方式,在筆和紙上進行簡單統計,各小組把統計結果呈現出來時,發現在同一塊草地中找到的草的種類數量是不同的。于是,教師適時提出“有什么辦法便于統計”的問題,幼兒在團體討論、嘗試的基礎上展開分工合作,把草坪分成幾塊,利用數字插牌進行標記的方式,習得了把大面積分成幾塊小面積進行統計的新經驗。有了教師的關注、尊重和支持,幼兒在學習和探索的過程中得以重構認知,經驗得到生長和延續。
四、項目活動的回顧一 一給予幼兒經驗的拓展與提升
在項目活動“一平方米草地”中,教師通過與幼兒對話、分析幼兒的興趣點、經驗點、挑戰點等,對項目活動的開展進行動態調整,形成“資源、活動、經驗”的閉環生長。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的方式進行學習,其經驗得到連續性發展。
教師和幼兒通過思維導圖的形式在班級主題墻上展示了可見的學習軌跡,我們從持續一個學期的“一平方米草地”活動軌跡圖上看到很多基于幼兒經驗生成的活動。過程中,我們將項目活動與五大領域相結合,打破了學科之間的界限,創設相應的教育環境,形成一系列親自然的教育教學活動。如在“尋找一平方米草地”“草地里有什么”等活動中,幼兒通過相互交流、分享,促進了彼此經驗的傳遞;在“統計一平方米草地”的過程中,幼兒獲得了關于小組協商與合作的經驗,其觀察對比、數學統計等能力都得到拓展與提升。通過回顧項自活動,幼兒實現了對自我經驗的架構,成為有能力的學習者,為后續的游戲、生活等提供了進一步的經驗支持。
“一平方米草地”項目課程結束后,師幼共同回顧活動實施歷程,及時反思、總結、調整。在活動中,教師也在不斷反思:是否通過驅動性問題及時捕捉幼兒經驗并提供支持策略;是否耐心傾聽和解讀,聯系《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核心經驗;是否鼓勵幼兒持續探究,重視幼兒經驗的生成性與連續性,豐富項自活動的內容;是否關注幼兒學習的整合性,促進幼兒各領域的協調發展;等等。
參考文獻
[1]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們教育出版社,2013.
[2]陳青.基于兒童視角的幼兒園綜合性主題活動優化探索[].幼兒教育,2022(1):23-28.
[3]張皎紅.班級項目活動的引發幼兒深度學習的策略[J].遼寧教育,2021(5):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