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社會對科學普及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汽車科普作為社科普及的重要組成部分,效果評估的科學性和精準性非常關鍵。本研究聚焦學校國家級汽車科普基地,闡述社科普及效果 AHP評價模型構建過程,進一步探討基于該模型的分層分類社科普及方案,同時構建 “實體館 +‘庫課館云’”,優化實體館展示,整合線上資源,推動線上線下融合,提升科普參與度。研究成果將有助于提升汽車科普基地的社科普及能力,拓展高校科普基地建設路徑,為同類型科普基地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受眾需求差異 社科普及效果 AHP 評價模型 汽車科普基地
學校國家級汽車科普基地承擔著向不同受眾傳播汽車文化、技術與科學知識的重任。然而,隨著社會的多元化發展,不同年齡、職業、教育背景的受眾對汽車科普內容和形式有著不同的期望。傳統的社科普及效果評價方法多以定性分析為主,難以準確衡量科普活動對不同受眾的實際效果,制約了汽車科普基地的發展和科普工作的深入開展。
1 構建AHP 評價模型
1.1 確定評價指標體系
在科普內容維度,第一,科學性,無論是汽車的結構原理、動力系統運行機制,還是各類先進技術的解析都應基于嚴謹的科學研究。第二,實用性,科普內容應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關,例如,汽車的日常維護知識、安全駕駛技巧等使受眾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場景。第三,趣味性,通過生動的案例或新穎的呈現方式激發受眾對汽車科普的興趣。在科普形式方面,引入虛擬現實技術讓受眾沉浸式體驗汽車設計過程,或利用智能導覽系統提供個性化科普服務[1]。
1.2 權重確定與一致性檢驗
第一,邀請汽車領域專家、教育專家、科普工作者等組成專家團隊,采用德爾菲法對準則層各維度及維度下各指標進行兩兩比較,構建判斷矩陣。例如,對于科普內容維度下的科學性和實用性,專家們認為科學性稍微重要于實用性,賦值為3,以此類推,得到所有指標的兩兩比較結果。
第二,通過計算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及其對應的特征向量,確定各指標的權重。假設經過計算,科普內容維度的權重為0.3,其中科學性權重為0.3×0.4=0.12,實用性權重為0.3×0.3=0.09,趣味性權重為0.3×0.3=0.09;科普形式維度權重為0.25,各指標權重按類似方法計算;受眾參與度維度權重為0.2,知識增長維度權重為0.15,態度轉變維度權重為0.08,行為影響維度權重為0.02。
第三,進行一致性檢驗,計算一致性指標CI、查找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RI,計算一致性比例CR=CI/RI。若CRlt;0.1,則權重確定合理;若CR≥0.1,需重新調整判斷矩陣,直至滿足一致性要求。
1.3 模型建立與驗證
將汽車科普活動的評價目標置于模型頂端作為總目標層;中間準則層包含已確定的科普內容、形式、受眾參與度、知識增長、態度轉變和行為影響等多維度評價指標,各指標依據其權重在層次結構中占據相應位置;底層為方案層,涵蓋汽車科普基地的各類具體科普活動。
在一次汽車新能源技術科普展覽活動中,通過現場問卷調查發現,參與人數達到300人(參與人數指標),約70%的受眾表示對新能源汽車技術的了解程度有顯著提升(知識增長指標),約60%的受眾表示更愿意在未來考慮購買新能源汽車(態度轉變指標),且有50人在活動后愿意參加下一次新能源汽車科普活動(行為影響指標)。將這些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后,代入評價模型進行計算,假設該活動在科普內容科學性方面的得分為0.85(滿分為1),趣味性方面為0.75等,根據各指標權重,計算得出該活動的綜合評價得分。例如,若科普內容科學性權重為0.3,趣味性權重為0.2,參與人數權重為0.1等,計算可得該活動綜合得分為0.85×0.3+0.75×0.2+(300/總潛在受眾人數)×0.1+……(依次計算各指標得分并求和)。選取汽車歷史文化講座、汽車維修技能培訓等具有代表性的科普活動,重復上述數據采集與計算過程,得到各活動的評價得分。
1.4 模型結果與分析
1.4.1 結果呈現
通過上述計算,得到汽車新能源技術科普展覽的綜合評價得分為[X]分(具體分數根據計算得出)。
1.4.2 結果分析
優勢:從得分來看,該活動在知識增長和態度轉變方面表現較好,說明活動內容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受眾對新能源汽車知識的需求,且對受眾的觀念產生了積極影響。科普內容的科學性得分較高,表明活動在知識準確性上有保障。
不足:參與人數指標得分相對較低,可能說明活動的宣傳推廣力度不夠,或者活動時間、地點等安排不夠合理,導致受眾范圍有限。行為影響指標得分也不高,可能需要進一步加強活動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引導受眾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
改進建議:針對參與人數不足的問題可以加強線上線下宣傳,與學校、社區等合作擴大活動影響力;對于行為影響較弱,可設置一些與新能源汽車使用相關的實踐任務或獎勵機制,鼓勵受眾在生活中應用所學;在科普形式上,探索與VR、AR等技術的結合,開發更具吸引力的互動體驗項目。
2 基于AHP評價模型的分層社科普及方案
2.1 參觀式科普方案
對于中小學生群體,科普方案注重以趣味性和啟蒙性為導向。在參觀路線規劃上,設置專門的“汽車探索之旅”路線,從汽車的外觀設計入手,引導學生觀察不同車型的獨特之處,如流線型車身對降低風阻的作用,運用動畫演示和簡單易懂的語言解釋汽車的基本構造,像發動機是汽車的“心臟”,負責提供動力等。在展示方式上,結合虛擬現實(VR)技術讓學生仿佛置身于汽車生產車間,親眼看見汽車的組裝過程,增強直觀感受[2]。
針對汽車專業學生和汽車愛好者,參觀式科普側重于深度和專業性。設計“汽車科技深度剖析”路線,講解過程中深入解析汽車發動機的工作原理,涉及熱力學循環、燃油噴射系統的精準控制等復雜技術;詳細介紹汽車底盤的懸掛系統、轉向系統的精密設計與調校,以及先進的電子控制系統如何提升車輛的操控性能。同時,安排專業技術人員現場解答疑問,鼓勵他們對汽車技術的發展趨勢、技術瓶頸等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2.2 體驗式科普方案
2.2.1 汽車模擬駕駛體驗項目
采用先進的模擬駕駛設備,該設備配備高精度方向盤、油門、剎車踏板以及逼真的駕駛場景模擬系統。模擬系統依據真實路況數據構建,包含城市道路、高速公路、山區道路等多種場景,同時融入不同天氣條件,如晴天、雨天、雪天等,以全面展示汽車在各種環境下的駕駛特性。在體驗過程中,通過傳感器實時監測駕駛操作數據,并結合汽車動力學模型,精確模擬汽車的行駛狀態。
2.2.2 汽車維修保養體驗項目
建立標準化的操作流程和專業的指導體系。在維修保養區域,配備齊全的汽車維修工具和設備,體驗內容包括汽車日常檢查項目,包括機油液位檢查、輪胎氣壓檢測、剎車片磨損檢查等以及簡單的維修操作[3]。專業技師在一旁進行全程指導,向體驗者詳細講解每個操作步驟的原理和重要性。例如,在更換機油時,解釋機油在發動機潤滑、散熱和清潔方面的關鍵作用,以及不同型號機油的適用范圍。
2.3 任務式科普方案
針對中小學生群體,設計一系列富有趣味性的任務。例如,“汽車知識拼圖挑戰”任務,將汽車的各個部件、汽車發展歷程中的關鍵事件等制作成拼圖碎片,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拼圖,并根據拼圖內容回答相關問題,如“汽車發動機由哪些主要部分組成?”對于汽車專業學生和具有一定汽車知識基礎的受眾,設置更具挑戰性和專業性的任務。例如,“汽車故障診斷與修復方案設計”任務,提供真實的汽車故障案例,要求他們運用專業知識,通過對故障現象的觀察、分析,借助專業診斷工具進行檢測,制定詳細的故障診斷流程和修復方案[4]。
3 “實體館+‘庫課館云’”的混合式科普體系
3.1 實體館的優化與提升
在展示布局方面,依據汽車科普內容的邏輯架構和受眾參觀習慣將展示區域劃分為汽車歷史文化長廊、汽車技術原理展示區、新能源汽車專區、汽車安全與環保展示區等不同板塊。在汽車歷史文化長廊,按時間順序陳列經典車型模型、汽車發展史上的重要文物以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汽車發明相關資料,通過場景復原和多媒體展示,生動呈現汽車從誕生到現代的演變歷程。在展示技術創新方面,利用增強現實(AR)技術為部分展品開發AR互動應用,當受眾使用移動設備掃描展品時,可在屏幕上呈現出汽車內部結構的三維立體圖像、工作原理動畫以及相關歷史故事和技術解析,實現虛擬信息與現實展品的深度融合。
3.2 “庫課館云”的建設與整合
3.2.1 在資源庫建設方面
第一,構建汽車知識文檔庫,涵蓋汽車技術手冊、學術研究報告、科普文章等多種類型的文檔資料,采用先進的文檔管理系統,實現文檔的快速檢索、在線閱讀與下載功能。第二,建立汽車圖像與視頻資源庫,收集高清汽車圖片、汽車制造過程視頻、汽車賽事精彩瞬間等豐富的視覺資源,通過圖像識別技術與視頻剪輯工具,對資源進行標注、分類與剪輯,方便受眾按需求查找與觀看[5]。第三,打造汽車在線課程庫,邀請汽車行業專家、高校教授錄制汽車基礎課程等系列在線課程,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受眾學習需求。
3.2.2 線上課程開發
設計汽車基礎知識入門課程,從汽車的基本構造、分類、工作原理等方面入手,采用動畫演示、實物拆解視頻等生動形象的教學方式,幫助初學者快速建立汽車知識框架。開設汽車專業技能提升課程,如汽車維修技術、汽車改裝技巧、汽車電子控制系統原理與維修等,課程內容緊密結合實際工作場景,通過線上虛擬實訓平臺、遠程指導等方式幫助學員提升實際操作能力。
3.2.3 數字博物館建設
運用先進的三維建模、虛擬現實(VR)、全景展示等技術手段打造線上沉浸式汽車科普體驗空間。對實體館內的展品進行高精度三維建模,確保模型的細節還原度與真實感,同時為模型添加豐富的交互功能,如模型拆解展示、內部結構透視、技術原理動畫演示等。
在對汽車展品進行高精度三維建模時,需要對模型的精度進行評估。設為三維模型,為實體展品,為模型上某點與實體展品對應點之間的距離,為測量點的數量。模型精度可以通過以下公式計算:
其中,為一個預設的最大允許誤差值。這個公式通過計算模型與實體之間的平均距離偏差占最大允許誤差的比例來評估模型的精度,越接近 1,表示模型精度越高。
為了評估用戶在使用 VR 技術進行互動操作時的體驗,我們可以設計一個簡單的用戶體驗評估圖表。(如表1)
對于全景展示技術制作的實體館線上全景導覽圖,我們收集了一段時間內的訪問量數據(如圖2所示)的折線圖。從圖中可以看出,隨著時間的推移全景展示的訪問量呈現出逐漸上升的趨勢,表明全景展示技術在吸引線上觀眾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
利用VR技術構建虛擬展廳,受眾可以通過佩戴VR設備身臨其境地在虛擬展廳中自由參觀,與展品進行互動操作,如打開車門查看內部裝飾、啟動發動機觀察運轉狀態等。全景展示技術用于制作實體館的線上全景導覽圖,受眾可以通過電腦或移動設備點擊熱點區域即可獲取展品的詳細介紹、相關視頻資料或語音講解,實現線上線下參觀體驗的無縫對接。
4 結論
本研究聚焦學院國家級汽車科普基地,通過系統分析確定評價指標體系及權重,完成一致性檢驗,確保模型可靠。分層社科普及方案涵蓋參觀式、體驗式、任務式科普,有效滿足不同受眾需求。“實體館+‘庫課館云’”優化實體館展示,建設豐富線上平臺,實現二者協同發展。未來,將持續優化模型與方案緊跟汽車技術與社會需求變化,推動汽車科普事業持續進步。
基金項目: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課題(課題編號:XSP24YBC046)。
參考文獻:
[1]陳鼎,黎新躍,凌宏輝.基于AHP模型的冷水江市鐸山鎮巖溶塌陷易發性評價[J].資源環境與工程,2024,38(06):698-706.
[2]王麒琳.基于AHP-熵權模型廣東省水資源承載力評價研究[J].水利科技與經濟,2024,30(12):89-92.
[3]鄒康一.新時代社科普及工作要推陳出新[J].新湘評論,2024(18):33.
[4]葛建偉,陳喬語.挖掘江陰非遺文化拓展社科普及路徑[J].絲網印刷,2024(16):119-121.
[5]萬英杰,何瑩.嘉善縣“科普一夏”社科普及志愿服務項目發布[N].嘉興日報,2024-07-3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