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前牽引裝置(前拖鉤)需滿足國標GB32087要求,本文通過分析廂貨MPV車型前拖鉤布置在左前縱梁前端導致前端碰撞區域結構剛性高,碰撞中縱梁無法壓潰,左右縱梁傳力不均、壓潰失穩,前圍板侵入量大無法滿足國標耐撞性要求等問題,優化前拖鉤布置于前防撞梁,優化左右前縱梁結構對稱設計,調整左右縱梁剛度設計,改善100%正面碰撞左右側縱梁變形模式,同時滿足前拖鉤強度要求和車型國標耐撞性要求,為廂貨MPV車型前端牽引裝置結構及布置優化提供參考。
關鍵詞:廂貨MPV 前牽引裝置 結構優化 100%正面碰撞
基于汽車使用場景多元化,消費者對汽車安全性能關注度越來越高。廂貨MPV由于貨廂容積要求前懸較短,正面碰撞前防撞梁及前縱梁壓潰吸能空間不足,導致碰撞侵入量大,損害駕乘人員安全。前牽引裝置(前拖鉤)要滿足國標GB32087要求,需具有良好的強度和剛性,不易發生變形[1-2]。本文通過分析某廂貨MPV前拖鉤布置形式對正面碰撞性能的影響,結合CAE分析,優化前拖鉤布置,有效降低正面碰撞左右側加速度差異,提升碰撞過程結構穩定性,減少前圍板侵入量,提升碰撞性能,為廂貨車前拖鉤設計提供參考。
1 原型車前拖鉤方案簡介
圖1所示為本文研究對象廂貨MPV車型:前懸較短,前排駕乘人員距離車身前防撞梁X向近,前端L104約為700~900mm。
原型車前拖鉤結構如圖2所示:前拖鉤布置左前縱梁前端,拖鉤螺管通過加強結構和縱梁焊接,防撞梁本體設計拖車鉤過孔。
1.1 原型車前拖鉤強度分析
本文原型車滿載質量為3000kg,前拖鉤應能承受最小靜載荷為14700N。如圖3所示,前拖鉤強度分析從5個方向施加靜載荷,施加靜載荷F[3-4]。基于CAE分析和過往車型開發經驗,將前拖鉤強度法規要求轉化為仿真設計指標,仿真分析時加載點最大位移小于20mm,拖鉤區域車身結構件應變小于5%即判斷能滿足法規要求。
原型車前拖鉤強度分析如表1所示:拉伸工況一/三、壓縮工況一/三 4個工況能滿足位移變形和應變要求;拉伸工況二/四/五、壓縮工況二/四/五 6個工況變形均超目標值要求,其中同時有3個工況應變超5%目標值,不滿足牽引裝置強度要求,存在結構失效風險。
1.2 原型車100%正面碰撞分析
根據國標GB 11551汽車正面碰撞乘員保護[5]要求及過往車型開發,原型車100%正面碰撞分析結果如圖4所示:
(1)前圍板最大侵入量為124mm,滿足目標值≤150mm要求;
(2)轉向管柱X向侵入量位移57.9mm,滿足目標值≤75mm要求;
(3)左B柱加速度峰值41.8g,右側45.3g,右側不滿足目標值≤45g要求,左右側加速度峰值差異3.5g。
CAE碰撞分析車身變形過程如圖5所示:圖a為碰撞初始階段;圖b為碰撞過程階段,圖c為碰撞結束階段。
原型車碰撞變形過程可以看出左前縱梁前端拖鉤區域結構剛性高,碰撞過程中近似剛體沒有發生變形,右前縱梁無對稱加強結構,碰撞初始階段車身與壁障接觸時右前縱梁前端先壓潰變形,左右縱梁傳力不均,結構失穩,碰撞中車身整體向右側彎折。前拖鉤結構布置在左前縱梁前端導致左右縱梁前端結構剛性差異,造成碰撞時右側B柱加速度增大同時左右側B柱加速度峰值差異大,結構耐撞性不佳。
2 前拖鉤結構優化
前拖鉤結構優化方案如圖6所示:拖車鉤套管布置到前防撞梁,拖車鉤加強板、前防撞梁本體弧焊連接,X向設計4個支撐翻邊10個焊點連接,防撞梁總成和縱梁采用4個M10螺栓連接。
2.1 前拖鉤強度分析
優化方案前拖鉤強度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拉伸、壓縮10個工況加載點位移均小于20mm,拖鉤安裝點應變均小于4.5%,滿足應變5%目標值同時安全裕度合理,失效風險小,可滿足牽引裝置法規要求。
2.2 前拖鉤優化結構正碰分析
前拖鉤優化結構100%正面碰撞分析結果如圖7所示:
(1)前圍板最大侵入量114.9mm,滿足目標值≤150mm要求,相比原結構侵入量減少9.1mm;
(2)轉向管柱X向侵入量52.2mm,滿足目標值≤75mm要求,相比原結構降低5.7mm;
(3)B柱加速度左側峰值為40.6g,右側為40.9g,滿足目標值≤45g要求,同時左右側差異為0.3g。
CAE碰撞分析前拖鉤優化結構車身變形如圖8所示:圖a為碰撞初始車身/壁障剛接觸階段;圖b為碰撞過程階段,圖c為碰撞結束階段。
碰撞變形過程顯示結構優化后左右縱梁碰撞壓潰穩定,左右側B柱加速度峰值差異0.3g,左右側同步壓潰變形,車身前圍最大侵入量、轉向管柱X向侵入量均有所降低,說明前拖鉤調整至前防撞梁上優化左右縱梁前端結構剛性,減少由于布置拖鉤結構引起的左右縱梁前端鋼性差異,可以有效改善正碰車身變形模式,提升碰撞性能。
3 結語
本文通過分析短前懸廂貨MPV車型前拖鉤布置在縱梁前端導致左右縱梁剛性差異,碰撞變形失穩的問題,通過調整前拖鉤布置于防撞梁上優化左右縱梁剛性匹配,正碰車身變形壓潰穩定,降低前圍板碰撞侵入量和B柱左右側加速度差異,提升車身正碰性能,為廂貨MPV車型前拖鉤設計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輕型汽車牽引裝置:GB 32087-2015[S].
[2]黃天澤,黃金陵.汽車車身結構與設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
[3]吳云兵,林德強,顧國微,等.輕型汽車牽引裝置試驗方法研究[J].汽車實用技術,2017(02):176-177.
[4]韓冬雪,丁曉明.汽車牽引鉤仿真分析及優化設計研究[J].企業科技與發展,2014(05):28-30.
[5]汽車正面碰撞的乘員保護:GB 11551-201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