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5.12.034
AbstractThe digital tansformationofeducationnot only broadens the channels for obtaining educational resources, but also provides support forthe professional growth ofrural teachers,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teachers from \"skiled\" to \"intelligent\",which is an importantpath to achieveeducational equity and improve educational quality.Based on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for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ruralteachers,this article explores ways to enhance teachers'digital teaching abilities from the aspects of strengthening teacher digital technology training,innovating rural education models,and improving educational policy support. It proposes a path to promote innovation in educational contentand methods,in order to achiev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Keywordsdigital transformation; rural areas;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基石,在學生全面發展和社會長期進步中具有重要作用?!督逃畔⒒?.0行動計劃》《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等政策文件的相繼出臺,為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與實踐指引。在此背景下,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已超越傳統教學技能的單一要求,呈現出復合化與跨領域的發展趨勢,要求教師具備較高的信息素養與技術整合能力,能利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數字技術開展創新教學實踐,并依托大數據分析優化教學設計與評估,不斷提升教學質量,縮小城鄉教育差距。
1教育數字化轉型對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新要求
1.1數字素養提升:應對技術革新的基本能力要求
數字素養不僅包括對硬件設施的操作能力,還涵蓋信息獲取、處理與應用的綜合能力,以及在教學中進行數字化資源整合與創新的能力。隨著國家對教育信息化的推動,鄉村教育逐步引入智能化設備和數字化平臺,如電子白板、虛擬學習環境、數字檔案系統等。對于鄉村教師而言,如何熟練操作這些設備并將其有效融入教學,是其專業發展過程中必須突破的門檻[。然而,當前許多鄉村教師的數字技術能力仍停留在初級階段,缺乏對數字化工具深度應用的認知與實踐經驗,導致其在教學中教育資源利用率不高,教學方式難以滿足信息化時代的需求。因此,鄉村教師需要具備批判性信息素養,能辨識并選擇優質的數字資源,避免信息泛濫或不當應用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還需提升技術與教學目標整合的能力,通過創新性教學設計和互動式教學實踐,將技術從“工具”轉變為“方法”,增強課堂的吸引力和實效性[]。
1.2創新教學能力:滿足教育變革的實踐需求
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線性灌輸為主的教學模式已無法適應信息技術賦能的多樣化教學場景。鄉村教師需要在教學中融入更多創新性元素,以適應學生“數字原住民\"的認知方式與學習習慣。其一,鄉村教師需具備多模態教學設計的能力。數字化時代,學生的學習活動不再局限于單一的文字、圖像或語音輸入,而是需要通過整合多種感官渠道實現全面認知。其二,鄉村教師需關注課程資源的本地化與創新性開發。在資源有限的鄉村地區,直接復制城市教學資源難以滿足本地需求,教師需結合鄉土文化與學生生活實際,開發既貼近現實又充滿趣味的課程資源。其三,創新教學能力的核心在于教學實踐的靈活性與適應性。鄉村教師需因地制宜地調整技術與課程的結合方式,采用數字資源或移動終端設備支持教學活動,確保技術應用的落地與實效性。
1.3數字倫理意識:引導學生健康成長的道德責任
在教育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教師要樹立數字倫理意識,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在使用監控系統或數字檔案記錄學生數據時,教師需嚴格遵循隱私保護原則,避免對學生行為的過度干涉或數據濫用。教師自身也需對技術依賴保持警惕,認識到技術是促進教育的工具而非目標,教師應避免盲目追求“技術炫技\"而忽略對學生人文關懷與情感交流的關注。此外,鄉村教師需具備批判性思維能力,能對網絡上的教育資源進行篩選與鑒別,確保教學內容符合學生心理發展規律與價值導向。通過樹立和踐行數字倫理觀念,鄉村教師不僅能優化自身專業發展,還能為學生營造一個健康、安全且有意義的數字化成長環境。
2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鄉村教師專業發展路徑
2.1加強數字技術培訓,提升教學能力
教育主管部門應根據鄉村教育的實際需求,制訂具有針對性的培訓計劃,確保培訓內容的專業性和系統性。培訓內容應涵蓋數字教育工具的使用、數字化教學設計、數字化資源的應用等方面,幫助教師全面掌握數字化教學的核心技能。培訓體系還應注重長期性和持續性,通過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模式,提供分階段、分層次的培訓內容,確保教師在不同的教學階段都能獲得所需的數字技術支持。例如,初級階段的培訓應重點關注基礎軟件的使用,如電子白板、智能投影儀等;中級階段可以深入互動式教學平臺、教育類App等的應用;高級階段則應加強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如何設計和優化數字化教學內容的能力[4。另外,教育部門應在教師培訓中增設數字倫理課程,幫助教師了解數字技術在教育中應用的倫理要求,包括數據保護、隱私安全、信息透明等基本原則。同時,培訓內容應涵蓋對數字技術可能帶來的社會影響進行反思和討論,引導教師認識到數字技術的潛在風險和道德問題,如數據濫用、偏見傳播、隱私泄露等。在日常的教育實踐中,教師應提升自我反思的能力,時刻關注自己在使用數字技術過程中的倫理行為,在使用教育平臺、學習工具、在線評估系統時,始終遵循數據保密、信息安全的基本原則,避免泄露學生的個人信息,避免濫用數據分析結果。在進行信息共享和數字平臺互動時,教師應保持高度的責任感和敏感性,對可能引發倫理問題的行為進行有效控制,確保技術的使用不會造成任何形式的不公或不當影響。
鄉村教師的教學能力不僅在于對理論知識的掌握,還應體現在將數字技術有效應用于課堂實踐[5]。因此,培訓過程中應注重通過實踐操作提高教師的技能水平。例如,組織教師進行數字化教育工具的實操培訓,針對鄉村教育的特點,提供一系列能夠直接應用于日常教學的工具和方法,如教育游戲、互動視頻、虛擬實驗等,使教師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激發其學習興趣和探索精神。在此過程中,應鼓勵教師進行自主創新和探索,借助社交媒體、教育論壇等平臺,進行教學經驗的分享和交流,促進教師之間的互動合作,推動共同學習和共同進步。除了傳統的教學設備如電子白板、投影儀等外,還應加強對新興教育技術工具的培訓,如在線教學平臺、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的應用,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在培訓中,教師還要學習如何將這些數字工具與教學內容相結合,設計出富有創意的數字化課程方案,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2.2創新鄉村教育模式,提高教學質量
在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教師不僅是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實施者,還是教育模式轉型的推動者和引領者[]。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從以下方面推動教學模式的創新。
一是融合數字技術,推動智能化個性化學習。例如,教師可利用智能化學習平臺,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力水平和發展速度,推薦適合的學習內容,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合適的節奏下學習;還可以利用AR/VR技術為學生創設豐富的學習場景,如模擬動物世界、歷史事件或自然景觀,讓學生在生動的情境中開展學習活動。
二是創設“游戲化學習\"模式,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游戲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而且能在愉悅的氛圍中實現知識的傳遞與技能的培養。例如,教師可以設計情境性的教育游戲,通過角色扮演、情景模擬、教育玩具等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合作交流,并在游戲中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游戲化教學能讓學生在互動中自發地學習,不僅提升了學習的趣味性,也增強了學生的創造力和社交能力。通過游戲化的評估與反饋機制,教師可以實時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與表現,幫助他們在游戲中鞏固所學知識并獲得成長。
三是促進教師與家庭、社會的協同合作,實現教育的全面性與個性化。教師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要扮演知識傳授者和教育引導者的角色,還要積極融入家長和社會教育的合作。在數字化時代,教師可以利用家?;ネㄆ脚_,與家長保持緊密聯系,及時反饋孩子在園、校中的學習情況和情感發展,引導家長參與教育過程,并為家長提供科學的育兒指導、教育資源共享及親子活動建議,從而實現教育一體化。同時,教師還應積極推動學校與社區和社會其他教育資源的合作,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和體驗。例如,教師可以與本地文化和藝術機構合作,組織線上或線下的主題活動,讓學生在真實的社會環境中進行學習和探索,使其在情感、品格、社交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
2.3完善教育政策支持,促進區域合作
國家和地方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專門針對鄉村教育的數字化轉型進行引導和支持,可以從財政支持、基礎設施建設、教育資源共享等多個維度予以保障。例如,政府應加大對鄉村地區教育基礎設施的投入,建設數字化設備和網絡平臺,確保鄉村教育機構能夠順利接入互聯網,使用現代化教育工具;出臺相關財政激勵政策,為鄉村教育提供資金支持,鼓勵教師參與數字技術培訓和教育平臺建設;規定鄉村教育的數字化發展目標和時間表,確保數字化轉型過程的有序推進。
由于鄉村地區教育資源匱乏,單一地區的教育政策難以滿足全面提升教育質量的需求,因此,政府要推動不同地區,特別是城鄉、區域間的教育合作與協同。具體而言,可以推動優質城市教育資源向鄉村地區流動,特別是優秀的教育內容、教師培訓資源和教育研究成果。比如,城市高校、教育科研機構、企業和社會組織等可以聯合開展數字教育資源開發和共享,建立跨區域的教育平臺,推動城鄉、東西部的資源對接,不僅有助于促進教育公平,還能夠為鄉村教師提供更多的學習與發展機會。區域教育合作還應包含教學、培訓、科研等各個領域,構建起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教育協同網絡,實現優勢資源的互補和共享。
此外,針對教師專業化發展,應完善教師激勵機制與評估體系。為此,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需要制定更加精細化的教師激勵政策,確保教師在專業發展過程中能夠得到應有的支持與認可。一方面,政府可以通過增加財政補貼、提升待遇、提供職業晉升機會等方式,吸引更多優秀教師到鄉村工作,尤其是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引導教師積極學習新技術、新理念,并應用到實際教學中。另一方面,教師評估機制也需要與時俱進,適應數字化時代的需求。在傳統的教師評估中,評價標準多為課堂教學完成情況,而在數字化轉型背景下,教師的數字技能、網絡教學設計能力、在線教學互動效果等方面也應納入考核指標,確保鄉村教師在數字化教育過程中得到公正的評價與反饋,同時促進教師對數字化轉型的主動參與與長期投入。
3結語
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路徑必須與教育數字化轉型深度融合,積極探索創新的教育模式,構建全面支持教師發展的生態系統。只有在政策支持、技術賦能和教師專業素養不斷提升的共同作用下,鄉村教育的質量才能得到持續提升,從而為鄉村教育的蓬勃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基金項目: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B類課題“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桂中民族地區鄉村幼兒教師專業發展路徑研究\"(LBJK2024B131)。
參考文獻
[1]鄒麗瓊.數字素養視角下學前教師診斷式教研能力探究[J].教育觀察,2024,13(24):69-71.
[2]王佳穎,徐敏超.新形勢下我國學前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困境與對策[J].現代職業教育,2024(21):149-152.
[3]于曉麗,何春月,曹林炎.“產教融合\"視域下高職學前教育教師專業發展:價值意蘊、現實問題和實踐對策[J].河北職業教育,2024,8(1):104-108.
[4]蔡迎旗,占淑瑋,張麗瑩.數字技術賦能學前教育可持續發展何以可能[J].教育研究與實驗,2023(6):95-102.
[5]馬毅飛.農村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基礎與行動策略[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23,22(5):81-87.
[6]肖興政,馮思翰.人工智能賦能新時代高質量學前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研究[J].四川輕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8(4):8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