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繁榮進步的靈魂,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文化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突出位置,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開展一系列重大部署,創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了極為豐富的理論成果,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取得根本性歷史性成就。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政治立場,唯有使文化建設扎根人民、服務人民,才能真正推動黨的領導優勢轉化為文化建設效能。因此,如何使黨的創新理論成果更加貼近群眾、深入人心,成為一項重要的時代課題,也是文化工作者必知必擔的使命。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指導,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廣播電視局、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聯合出品的大型通俗理論節目《文耀中華》在新時代新征程上、面對新形勢新要求作出了積極有益的創新探索。
政治高度:涵養時代“大格局”
《文耀中華》節目具有“大格局”,站在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政治高度,緊緊圍繞黨的創新理論和標志成果展開系統性詮釋推介。
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只有充分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內涵和豐富內容,才能不斷開創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
該節目立足“兩個大局”的時代坐標,將鏡頭對準習近平文化思想這一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12個篇章統籌思想闡釋、凝聚共識、現實關切、使命擔當、建設成果等各個方面,創新性地采用“演播室訪談 + 跟著總書記去打卡+文化大咖說 + 文化現場探訪 +一起學習”的豐富結構,穿插“網絡達人Vlog+AI短片
動畫短片”的多樣態呈現,對如何把握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辯證關系、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雙豐收,如何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網絡空間中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兩個結合”怎樣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歷史必然和發展邏輯,如何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歷史文化遺產,如何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等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如何理解黨領導和推動文化建設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以及如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等具體關鍵性問題展開深入分析,在多維立體的探討中使觀眾形成對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整體全面把握,感受到創新理論的深厚底蘊和強大力量,為觀眾提供了正確的思想引領,有力提升了傳播效能。
《文耀中華》節目,立足時代之基、呈現時代之變、回答時代之問、唱響時代之聲,真切體現了幕后文化工作者對自身使命的深刻認識和主動擔當,為新時代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創新表達提供了方法論啟示,貢獻了一場兼具政治高度與文化深度的標桿性傳播實踐。
思想厚度:薈萃名家“大先生”
《文耀中華》節目的另一個重要特點在于“大先生”云集,眾多重量級理論專家、文化專家、行業大家、傳播學者走上舞臺、走進演播廳,將發覆功深的研究成果展示給普羅大眾,共同打造出了這檔富有思想厚度的文化節目。
令筆者印象格外深刻的是,節目在介紹“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時代價值和實踐要求時,特別邀請到了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長、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莫礪鋒。莫教授在中國古代文學領域深耕近半個世紀,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位文學博士,一生致力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與傳播。在節自中,他向廣大觀眾暢談自己對古代文學的濃厚興趣、在南京大學求學治學的經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思考,指引青年學子心懷“文以化人”的信念,不斷從中國歷史文化中的優秀人物身上汲取力量,尤其是莫教授那句“普及工作也是專業學者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一下子就點明了《文耀中華》節目讓專業走向通俗、將厚重寓于青春的特質。

在探討說明“文化自信來自文化主體性”時,節目巧妙而精當地選取了“漢字”這一在文明傳承中最核心、最基礎的載體,并邀請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孫曉云分享她眼中的中國書法。孫教授認為,中國書法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字藝術,以漢文字為載體的中國書法,尺幅天地,構建了中國人的精神家園,文化是民族的根,漢字是文化的根。其實,自2024年開始,孫曉云教授就在南京大學主持開設了全國高校首創的《大美漢字》人文書法通識教育課程,帶領南大青年學子通過了解漢字、感受漢字、傳承漢字,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實踐者和弘揚者。


《文耀中華》節目,會集大家、講述大道,以高精尖的學術成果和扎實的育人積淀鑄就理論闡釋的深度,在從知識傳遞到價值共鳴的躍遷過程中,推動節目的思想厚度逐步轉化為觀眾的精神厚度,這份傳播智慧無疑為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生動范本。
實踐溫度:厚植共鳴“大情懷”
《文耀中華》之所以動人心弦,更在于它的“大情懷”,將創新理論闡釋寓于具體的故事和場景中,激發觀眾的情感共鳴,用實踐溫度鑄就發自內心的認同。無論是昆曲、瓷藝、蘇繡等古老技藝的現代傳承,還是數字文物保護、古城建筑修復改造等新興文化現象的蓬勃發展,節目都注重呈現其中的人和情感,以真實可感的生命軌跡詮釋著“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深層意蘊,讓觀眾在領略文化繁榮發展成果的同時,了解并感動于在技藝傳承、文物保護、科技創新等領域背后默默耕耘、不解追求的人的故事,引導觀眾在感動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此外,節目選取的各種案例事件,比如外賣員王計兵、貴州“村超”等故事,都是廣大人民群眾曾經親身經歷、高度關注的熱點,都是從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的不平凡的亮點,這些貼近民生、緊跟時代步伐的內容選擇,接地氣、冒熱氣,構建出具有時代特征的情感坐標系。
這種“大情懷”傳播智慧的背后,本質上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讓理論扎實落地,才能發人深省、擲地有聲;讓理論平易近人,才能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于人民大眾而言,當在節目中看到自己在文化實踐中的身影,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理論便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在具體日常的場域中活化為跳躍心間的情感共鳴——這正是《文耀中華》以實踐溫度鑄就文化認同的深層密碼,也是新時代文化節目創新突圍的必由之路。
歷史廣度:多維熔鑄“大歷史”
《文耀中華》節目雖然只有12集,但“大歷史”的思路貫穿始終,彰顯出突出的歷史廣度。在時間跨度上,節目既通過良渚城址、蘇繡、木版年畫等先民遺跡或文化遺產述說中華文明的輝煌歷史,又展示了“蛟龍號”潛水器、納米研究、脫貧攻堅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豐碩成果,創造性地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將絢麗的敦煌壁畫、國家版本館的宋代石刻天文圖搬進演播廳,讓古人的智慧成果以現代形式重新煥發光彩,不僅凸顯科技與文化的深度融合,而且在古今輝映間自然地構筑形成從歷史到現實的縱深感,充分展現了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和統一性。在空間視野上,節自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的重要指示精神,不僅注重挖透中國故事、廣匯中國聲音,強化外景尋訪環節,派出多路記者前往北京、貴州、云南等20多個省份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深度探訪,與藝術工作者、非遺傳承人等一線文化實踐者深入交流,而且還致力于探討如何面向世界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其中所介紹的中國援非醫療隊、知華友華的外籍群體、孔子與蘇格拉底的對話雕塑等生動實例,開啟了一個面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的窗口,在中外互動間無形地展現中華文化突出的包容性與和平性。

這種“大歷史”的敘事實踐,蘊蓄著文化自信底色上高度的歷史自覺。節目在時間與空間、物質與非物質的多維敘事中構建起“物一人一場”三位一體的文化闡釋體系,將歷史厚度轉化為傳播力度,使文明基因彰顯為時代精神。這種創新表達,對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予以立體詮釋,在新時代理論節目創作方面實現了重要的方法論突破。
引領力度:激蕩青年“大志氣”
高瞻遠矚的前沿理論、厚重精當的學術思想、根深葉茂的民族傳統融匯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鮮活的案例、豐富多彩的媒體元素中,成就了《文耀中華》這一檔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理論傳播精品,讓黨的最新創新理論成果以更加接地氣、更加有溫度的方式“飛入尋常百姓家”。
隨著時代的發展,“95后”“00后”逐漸成為文化建設、文化消費的主力軍,他們見證著國家的日益強盛,并在這一過程中,培養了更為堅定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當下日益升溫的博物館熱、文旅熱、“國潮”熱所反映的都是青年人對富有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優秀文化產品的熱切呼喚。
立足新形勢,面向新主體,《文耀中華》節目對“拍給誰看、講給誰聽”這一關鍵問題予以高度重視和深入思考。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基于自身工作經驗和工作特點,筆者深感節目成功地構建起一個青年人樂學、愛聽的文化理論場域,是“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青年”的絕佳方式。一方面,節目從細節故事著眼、讓思想綿綿成力的方式能夠極大縮短理論宣傳與青年學生群體受眾間的距離;另一方面,節目巧用內容喜好測評,尤其關注青年受眾的需求和反饋,精選內容進行再創作和投放,“我最喜歡的四位唐宋詩詞大家”“你永遠可以相信敦煌壁畫的無窮魅力”等系列短視頻在青年群體中反響頗佳。

筆者曾經在課堂上向同學們推薦了這檔節目。筆者真誠地希望,青年學生們能夠結合節目的播放內容,更加深入地體會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要義,既要“頂天”,樹立和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又要“立地”,扎根人民、服務人民,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還要“守正”,在紛繁復雜的環境中,堅持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動搖,堅持擁護黨的全面領導不動搖,堅持支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動搖,牢牢扎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更要“創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將理論思維轉化為破解現實難題的銳器,讓現代科技成為賦能文化創造的抓手,讓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智慧在當下持續涌流,真正成為兼具文化底蘊與創新能力的新時代建設者。
(作者系南京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編輯:杭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