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時代,信息技術高速發展,誕生了多種多樣的新興媒介。這些新興媒介相對于傳統媒介而言,擴充了傳播信息的容量,加快了信息傳播的速度。當前,農民工規模日益增長,研究大眾傳媒對農民工政治信任態度的影響有助于推進中國基層民眾的政治信任建設。由莊思薇所著的《大眾傳媒對農民工政治信任的影響研究》一書聚焦于中國農民工群體在全媒體時代中的政治信任問題。作者基于社會情境、媒介技術、受眾特征的多維分析框架,系統探討了大眾傳媒對農民工不同類型政治信任的影響機制,揭示了全媒體時代下國家意志如何通過媒介傳播影響民眾的政治信任態度。本書發現了農民工政治信任的“多層次、非均衡”特征,以及農民工媒介使用頻率、政治性內容關注度和媒介評價是影響農民工信任態度的核心變量等研究成果。這些成果將為數字時代的基層治理提供理論依據與實踐啟示。
新媒介重構信任。以往研究多從心理認知維度、政府績效維度、社會文化維度來探討某一社會群體政治信任問題。心理認知視角易將政治信任簡化為個體理性計算的心理過程,將這種可量化的數算方法分析放在當下,容易忽視農民工群體當前所處的真實社會環境。政治績效視角的前提是公眾能提前了解相關政策措施,但實際上公眾難以直接觀察、深入了解政治系統,從中得出的政治信任度研究稍顯不準確。相比于政治績效對于公眾政治信任的短期影響來說,社會文化因素作為社會資本,其對公眾政治信任的影響更為深遠,這也有許多學者探討。但本書作者考慮時代背景,深刻認識到大眾媒介早已與個人生活密不可分,創造性地將“傳播媒介”作為研究視角。這在理論層面上沉淀出媒介社會學與政治傳播學的交叉內容,也為理解新時代中國特殊群體的政治信任情況提供了有力參考。
新舊媒體的博弈。作者不僅從大眾媒體視角剖析傳播媒介對農民工的政治信任影響,并且考慮到媒介的新舊兩種傳播方式,將傳播媒介區分為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兩種,發現新舊兩種媒介對農民工政治信任態度的作用效果不一,打破了人們的思維定式。新舊媒體的博弈本質是技術理性與人文價值的深層角力,這種張力導致了農民工群體呈現出尤為復雜的政治信任圖景。傳統媒體通過權威話語體系構建的制度性信任與新媒體中民間話語結構的情感性信任形成認知博弈。由此產生的博弈并非簡單的線性關系,而是群體在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雙重接觸下,對不同媒介的接觸頻次、時長與內容偏好導致了政治信任的差異化建構,農民工群體的政治信任態度由此分裂出兩個方向。全媒體時代并沒有消弭媒介使用的階層鴻溝,反而通過算法邏輯重構了農民工群體的信息接觸模式。而算法邏輯的介入加劇了博弈。短視頻平臺的推薦功能加劇了信息繭房效應,農民工接觸到的信息是被選擇性呈現的。算法更傾向于推薦情緒化內容而非對信息的理性解釋。這充分揭示了全媒體時代媒介對政治信任的再塑造作用。

書名:大眾傳媒對農民工政治信任的影響研究
作者:莊思薇
出版社:經濟日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8月
定價:80.00元
媒介信息影響信任。本書基于社會情景、媒介技術與受眾特征三個維度,建構起媒介影響農民工政治信任態度的理論框架。這一框架,考慮到了傳媒體制市場化與主流意識形態交織的背景,媒介通過信息傳播強化群體對政府的信任,也因報道偏差或刻板印象引發信任危機。傳播媒介既成了信息獲取的渠道,也成了信任構建的催化劑。政府需要引導媒體平衡報道的視角,既要宣傳政策成效,也需客觀反映農民工的真實困境,構建更具包容性的信任環境。雖然作者側重于分析媒介因素對群體的影響研究,但在研究中不否認教育程度、媒介素養、經濟地位等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與傳播媒介共同作用于農民工的政治信任態度,這一結論也為相關人員進行城鄉治理提供了參考。
(作者單位中共天津市委黨校)
本文系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天津行政學院、中共天津市委黨史研究室)2023年度“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育項目”委托課題“印尼選舉政治中的民粹主義:類型與根源”(項目編號:23QMWT05)的研究成果。
【編輯:李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