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要求,“構建適應全媒體生產傳播工作機制和評價體系,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這是黨中央對主流媒體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出的新目標、新任務、新要求。(以下簡稱“貴州日報”)緊跟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新聞輿論工作形勢的變化,強化改革意識、系統觀念和戰略思維,堅持守正創新,推動融合發展,編制《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戰略綱要》,持續推進技術革新、考核評價體系創新,著力建設在全國有影響力的綜合性時政黨報《貴州日報》,著力鑄造全國有影響力的“大黨建、大時政、大理論”類精品黨刊《當代貴州》,著力打造以“天眼新聞”為核心的融媒體矩陣和全國一流新型主流媒體,為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作出新貢獻。
一、平臺融合 流程再造
將“平臺融合、流程再造、策劃先行、導向為魂”的媒體融合發展理念作為系統性變革的突破點,整合資源,精準發力,推動媒體深度融合向縱深發展。
1.深化平臺融合,打造全媒體傳播矩陣。堅持并完善2019年以來探索的“平臺融合、流程再造”運行機制,以《貴州日報》《當代貴州》“天眼新聞”“當代先鋒網”為核心品牌,不斷優化采編流程再造體系。同時重點深耕第三方頭部平臺,實現借梯登高、借船出海,拓展微博、微信、頭條號、抖音號、快手號、小紅書、B站等第三方平臺,開設天眼新聞系列賬號,創新傳播形式,做好精細傳播,持續擴大“天眼新聞”品牌影響力。
2.重組內部機構,建立“1+4”"指揮調度體系。建立“新聞宣傳管理辦公室 + 融媒體指揮中心、采訪中心、編輯中心、技術中心”的“1+4”指揮調度體系。其中,新聞宣傳管理辦公室發揮“中樞”作用,負責統籌調度策、采、編、發資源;融媒體指揮中心負責具體指令的落實;融媒體采訪中心是“神經末梢”,對各終端內容進行融合策劃和采集;融媒體編輯中心是“集成處理器”,完成各終端平臺內容的編發;融媒體技術中心是“保障系統”,統籌技術研發工作。各中心協同作戰,實現新聞采編業務的優質生產、特種作戰、云端集成、技術賦能,推動報、刊、音、視、網、端、微、號八大平臺及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共享共建。
3.優化“策采編發評”流程,提升媒體融合傳播效能。緊緊抓住“策采編發評”牛鼻子,依托“天眼云”融媒體平臺優勢,抓好策、采、編、發、評五大環節,深化策劃先行、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的新型采編流程。重點圍繞貴州日報編輯出版系統和“天眼新聞”客戶端技術迭代,建立共享稿庫,各類新聞資源、人力資源、技術資源、設備資源等一體化整合與互聯互通,改變了傳統媒體煩瑣耗時的生產模式,研發智能編校、智能創作、熱點數據分析等功能,優化策劃、采訪、寫作、編審、發布等過程,完全打破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生產流程。同時,實行新聞傳播“四步響應工作法”,徹底打破傳統媒體工作周期,提高新聞播發時效,在多媒體平臺終端實行24小時值班、24小時不間斷發稿,實現全程媒體。
4.堅持內容為魂,以優質內容提升傳播效果。始終堅持“深挖、提煉、擴面、廣傳”的工作方針,把內容建設作為終身課題,推動優質原創作品“泉涌”。樹立深入踐行“品牌戰略、黨建引領、創新驅動、制度保障”的發展理念,發揮比較優勢,持續提升黨報黨刊質量,樹立黨報黨刊品牌;緊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不斷加強傳播手段,創新話語表達,提升重大主題報道能力,實現報道質量、數量、流量“三量齊飛”;深入推進“打造精品力作三年行動計劃”,實施內容建設大提質工程,深入踐行“四力”,促進精品原創內容“泉涌”。圍繞“短”“新”“微”“快”的傳播節奏,堅持不解改進創新報道方式。
二、移動優先 考核保障
堅持移動優先策略,將“新媒體開路、傳統媒體跟進,新老滾動、上下聯動、內外互動”的融媒體傳播打法作為系統性變革的著力點,落實移動端首發制度與以移動端為主的考核評價體系,進一步優化視頻生產能力,做大做強國際傳播,堅持內容、技術人才等資源全面向天眼新聞客戶端匯聚。
1.堅持移動優先,所有資源向客戶端匯聚。舉全社之力鞏固天眼新聞客戶端的龍頭和核心地位,擴大天眼新聞頭部效應,持續推動人、財、物、技術等資源向天眼新聞傾斜,推動文字、視頻、圖片等所有內容資源向天眼新聞客戶端匯集,打造以“天眼新聞”為核心品牌的融媒體矩陣。
2.強化視頻生產,推動內容創新提質升級。堅持樹立“視頻強則天眼強、天眼強則貴報強”的理念,按照“無視頻不傳播、無圖片不新聞”的要求,加大優質視頻內容生產,打造更多群眾喜愛、刷屏熱轉的作品;成立視頻專班,負責各自短視頻生產工作的全流程,推動所有采編部門參與視瀕生產運營;在短視頻、專題片、紀錄片制作及慢直播、新聞直播、第三方平臺視頻傳播等方面持續發力。開展短視頻技能大賽,定期召開融媒體傳播打法分享交流會,激發全體職工參與短視頻產品創作的熱情,發掘一批優秀的短視頻創作人才,選拔青年崗位能手,提升青年職工的本領和技能,實現“全員采編視頻化、新聞報道視頻化、平臺傳播視頻化、媒資內容視頻化”,形成人人會拍視頻、人人會剪視頻、個個會傳視頻的良好氛圍。
3.用好“天眼之問”,走好新時代網上群眾路線。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蘊含著推動主流媒體服務功能拓展以契合國家治理、公共服務等需求的重要內涵。持續搭建“天眼問政”“天眼問醫”“天眼問學”等“天眼之問”系列平臺,走深走實網上群眾路線。聚焦天眼新聞客戶端增比進位目標,做精內容、做強平臺、做大影響,以創新力增強天眼新聞客戶端傳播力影響力,進一步唱響主旋律,傳播好聲音。
4.做大國際傳播,切實擴大海外聲量。成立貴州國際傳播中心,全力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推出天眼新聞Fast頻道,開設“DiscoverGuizhou”海外平臺,打造具有較大粉絲群體和傳播力的海外社交媒體賬號矩陣,形成具有特色優勢和區域影響力的國際傳播平臺。“DiscoverGuizhou”賬號已成為和關鍵詞“Guizhou”關聯度最高的社媒賬號之一。探索建立“多平臺矩陣 + 多語種報道”的立體傳播網絡,創新表達方式,策劃國際傳播活動,制作發布國際傳播產品,講好中國故事、貴州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貴州聲音,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
5.以傳播力為導向,創新考核評價制度。充分發揮考核“指揮棒”的作用,落實移動端首發制度,構建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化全媒體傳播體系。科學合理、分級分類核定各崗位職能職責、量化指標、負面清單。繼續完善實施5年的績效考核評價辦法,以“天眼新聞”客戶端傳播力星級為重要考核標準,以傳播力為導向,建立起以新媒體為主的考核評價體系。
三、技術支撐 智媒傳播
智能時代已經到來,以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驅動轉型,面向新賽道重構技術底座,是下一階段媒體融合的顯著特征。以先進技術為引領,推動關鍵核心技術主動創新,貴州日報按照“虛擬軟件、架構設計、消化吸收、集成創新”的理念,自主研發天眼云融媒體平臺,將技術“為我所用、為我所控”作為系統性變革的關鍵點,緊盯技術前沿、瞄準發展趨勢、補齊技術短板,把技術創新革命作為推動媒體融合發展的重中之重。
1.提升天眼云智能化水平,夯實融媒體技術底座。堅持技術為我所用、為我所控,持續自主研發“天眼云”融媒體技術平臺,推動技術為傳播服務,技術為經營服務。持續開發升級“天眼云”的功能和場景運用,同步打通紙媒生產全流程的完善技術支撐體系。探索將人工智能運用在新聞“策采編發評”及商業運營各環節中,推動貴州日報全媒體采編體系“內容 + 技術”雙核驅動,廣泛運用AI選題策劃、AI寫稿、智能化編校、算法推薦等新技術,利用AI技術培育智媒新質生產力,以“智媒大腦”助力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創建在“全國叫得響、貴州有影響”的“天眼智媒”品牌,構建自主可控、可擴展的創新技術系統,助力貴州日報構建更加完善的全媒體傳播體系。
2.自主可控,推動客戶端迭代升級。天眼新聞客戶端完全由自有技術團隊打造,保障了客戶端的安全性和版本迭代的快捷性,避免了由于第三方技術公司帶來的留后門、卡脖子等技術隱患。技術上的更新推動著客戶端不斷迭代升級,優化用戶使用體驗,增設天眼培訓模塊,用戶可以參與貴州日報組織的更專業、更系統的培訓。全新升級打造“天眼廣播電視臺”,上線“多彩拍”“天眼新聞”客戶端成為集影像采集、生產、發布于一體的移動UGC影像聚合平臺。新增視頻分享到第三方平臺的功能,增強了產品的實用性和便捷性。擴大用戶生產,開放完善客戶端社交互動功能,通過增加問答、問政、爆料、點贊、評論等功能設計,積極做大長尾效應,形成多渠道、廣覆蓋的用戶群體。2024年,天眼新聞客戶端從“移動 + ”走向“智能 + ”,邁向媒體深度融合新階段,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客戶端高質量發展之路。
3.豐富人工智能應用生態,構建智媒傳播新場景。主流媒體要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打造第二增長曲線,實現從內容到傳播再到服務的多點位創新、變革性躍升,在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中展現AI的重塑效應。貴州日報依托天眼AI編輯部(AI創新應用工作室),構建以“智能采編中心、創作中心、數據中心、商務中心”為主的四大智能中心,推動以“天眼云智能融媒平臺”為陣地的關鍵技術自主創新不斷突破,逐步實現AI視頻創作、AI數字人分身、AI國際傳播、AI問答助手、AI打標/校檢、AI輿情追蹤/分析等功能和應用場景,構建更為智能化的媒體傳播生態。繼續辦好數字主持人“幫幫哥”主持的天眼問政網評欄目《幫幫哥來了》、AI“主筆”欄目《夜問》等,創造出更多的數字新聞主播、電商主播、文旅推薦官等數字人,應用在媒體全天候主播、市政、能源、展會、電商等行業的內容講解、客戶服務等場景。
四、創新引領 系統集成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統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更加注重改革實效”。貴州日報將“創新引領、系統集成”作為系統性改革的支撐點,推動內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創新,優化資源配置,加強業務保障,提升系統性改革實效。
1.創新選題策劃制度。堅持策劃先行,在內容生產中充分發揮自身內容建設優勢和專業優勢,以選題策劃創新為抓手,實現季策劃、月策劃、周策劃、日策劃、時策劃、緊急策劃和部門策劃、個人策劃“6+2”個層面的選題策劃,覆蓋“365天 × 2 4 小時”。樹立精品意識、堅持精品生產、開展精品傳播,打造融合傳播精品,形成“選題競爭是重頭、稿件競爭成常態”的良好氛圍,實現了“報紙版版頭條有質量、雜志期刊期期有分量、網端首屏屏屏有能量”的好態勢。
2.創新頻道負責機制。貴州日報創新天眼新聞客戶端頻道負責機制,采編部室、記者站、子報子刊、出版社、經營單位負責人兼任天眼新聞客戶端頻道負責人,96個縣級融媒體中心全面運營管理縣級頻道,貫徹“緊嵌行業、深耕基層”運營理念,對頻道內容生產、融合傳播和意識形態安全進行管理和運營,持續增強貴州日報的傳播力、影響力。
3.創新內容生產協作機制。為推動“新媒體開路、傳統媒體跟進,新老滾動、上下聯動、內外互動”融媒體傳播打法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貴州日報建立融合創新工作室,類別涵蓋視頻、設計、融合創新等方面。由員工自主申請,實行跨部門合作、扁平化管理,協同作戰,實行策劃、制作、營銷、推廣為一體的項目制生產,不僅激發了全體員工的創造力和團隊協作能力,還打破了傳統采編流程的限制,集中力量打造精品欄目,推動核心創意快速生成和落地。
4.創新選人用人機制。以深化人才發展機制和人事制度改革為動力,創新選人用人機制,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一方面,在采編經營、事業產業“兩分開”的前提下,打破身份壁壘,實現綜合管理、后勤服務崗位人員的統籌配置,減員增效;另一方面,實施采編播管崗位干部人事改革,除黨報黨刊核心業務外,其他業務崗位干部實現統籌選任使用,確保在編與非編人員普升通道一致。此外,建設薪酬管理體系,改革薪酬制度和績效考核制度,實現管理崗位、采編崗位編制內、編制外人員同工同酬,薪酬分配和激勵政策向業務一線傾斜。
(作者單位)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N].人民日報,2024-07-22.
[2]黃楚新,李一凡.以深度融合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J]新聞與傳播研究,2024(11).
[3]陳陸軍.以系統性變革提升國際傳播效力[J].中國記者,2024(09).
[4]李丹陽,沈金萍.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的實現路徑探索一 2024傳媒年會綜述[J]:傳媒,2024(23).
【編輯:孫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