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文化和旅游部打造的大型文化節目《非遺里的中國》于2022年12月開播。截至2025年4月,微博#非遺里的中國#話題閱讀量高達27.5億,共有829家媒體發布相關信息,引發廣泛影響。該節目重視非遺的創新轉化,展現非遺不斷再嵌融入現代生活的過程,并借此講述新時代中國發展的故事,提升民族文化自信與認同,符合當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廣的需求。鑒于此,筆者基于哲學家、政治經濟學家卡爾·波蘭尼的嵌入理論視角,對《非遺里的中國》節目內容展開研究,就非遺脫嵌與再嵌現代社會的現象進行討論,試圖呈現非遺通過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再嵌入現代生活的文化實踐路徑。
一、“脫嵌與嵌入”理論在非遺研究中的適用性
卡爾·波蘭尼在《大轉型:我們時代的政治與經濟起源》一書中通過論述經濟對社會關系“嵌入的必然性”和“完全脫嵌的不可能性”,認為經濟生活從屬于特定的政治、宗教和社會關系,從而得出經濟生活和社會系統的雙重互動。在理論發展的過程中,卡爾·波蘭尼的脫嵌與嵌入理論早已沖破經濟與社會關系研究的邊界,向更廣泛的研究領域滲透,該理論也為非遺傳承與創新表達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
(一)“脫嵌”概念與非遺歷史生產語境相契合
基于“脫嵌”的理論內涵,脫嵌指原本屬于某整體的事物,由于主客觀發展不相適宜,現在卻呈現分離狀態,致使從屬關系發生了變化。非遺技藝原本產生于傳統的生產實踐,內嵌于傳統生活。當前,隨著社會變遷,人們生活方式發生巨大改變。基于傳統社會的非物質文化技藝在當下社會的文化語境、經濟社會和日常生活場域中呈現脫嵌的風險。此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遺產”二字,實則是一種現代性話語的表達方式。這意味著雖然非遺在歷史語境中契合脫嵌的內涵,但在現代生活場域中,非遺呈現脫嵌的趨勢。
(二)非遺“完全脫嵌”的不可能性
雖然非遺在現代生活場域中呈現脫嵌趨勢,但其完全脫嵌是不可能的。波蘭尼在提出嵌入脫嵌理論時,強調了完全脫嵌是不可能發生的。波蘭尼的論述更像是把脫嵌當成一種隱喻或者一個虛擬的靶子,實則是為了論述嵌入的普適性邏輯,即特定事物是無法脫離其所處的社會大環境而單獨存在的。非遺形成于農耕時代,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代代傳承創新,成為民族文化符號,凝聚著集體記憶,使其完全脫嵌于文化、經濟和社會發展是不可能的。
(三)“嵌入”概念與非遺的創新轉化相契合
非遺在傳承與創新的動態發展中完成對日常生活的脫嵌與再嵌。波蘭尼描述的嵌入是指經濟與社會其他因素具有不可分割的特性,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經濟的整體性嵌入觀。后來,此理論視角常被用于研究某些特定事物經過創新發展,以新的形式“再嵌”到某一系統中。當下基于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的需求,需要非遺經過創新發展實現對現代生活的多維再嵌入。因此,嵌入理論與非遺通過創新性轉化再嵌入現代社會的文化實踐相契合。
二、非遺“脫嵌再嵌”與“傳承創新”的辯證關系
非遺體現著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的綿延傳承,其在脫嵌與再嵌的動態發展中不斷傳承與創新,兩者之間具有辯證關系。
(一)非遺在脫嵌中創新轉化
非遺生成于農耕時代,其在歷史語境變遷中會面臨與生活生產實踐不相匹配的風險,只有不斷進行創新轉化,才能適應具體的生活場域。《非遺里的中國》呈現了非遺傳承發展面臨的困境,講述了非遺脫嵌于現代社會的危機。例如,被視為云南“根譜”的梅葛,因為老一輩傳承人相繼離世陷入傳承發展困境;原本制作茶具的龍泉青瓷面臨創新轉化難題;需要工匠上萬次捶打的南京金箔鍛造技藝,在時代變革中面臨技藝失傳風險等。與此同時,節自基于非遺傳承困境強調傳承創新的必要性,重點展現了非遺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通過講述非遺與新技術、新業態創新融合的故事,展現了非遺在創新性轉化過程中不斷自我發展。
(二)非遺在嵌入中傳承發展
非遺通過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不斷以新形式嵌入當代生活場域中,使自身得以傳承發展。例如,《非遺里的中國》在呈現四川省的傳統峨眉武術時,不僅展現老一代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的傳統武術表演,凸顯了老一代傳承人的守正立本;還呈現了新生代峨眉武術傳承人利用數字化傳播技術提升峨眉武術國際影響力的創新應用,展現了新生代傳承人的創新發展;同時以峨眉刺體驗和峨眉扇打氣球描繪了峨眉武術與體驗經濟相融合的創新路徑;最后通過峨眉武術創新秀演的形式傳遞峨眉武術精神和文化內核。整個節目通過主持人和參與者的對話訪談,將峨眉武術的歷史淵源呈現給觀眾。至此,傳統峨眉武術通過新生代傳承人、新技術、新業態等對現代社會的不斷嵌入,喚醒了超越時空的文化記憶以及連接了對未來的創新想象,在不斷嵌入的過程中得到創新發展。
此外,為改善非遺脫離現代社會的困境,我國為非遺的傳承創新做出頗多努力。例如,我國《非遺法》第四條表述,保護非遺“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和可持續發展”;從2006年起,我國先后五次更新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及拓展名錄;國家多部委出臺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政策支持,我國的非遺工作走過了“搶救保護、建章立制”“鞏固搶救保護成果、提高保護傳承水平”“創新融合其他業態”“非物質遺產的數字化”等不同階段。這不僅體現出非遺對于現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重要意義,也展現出非遺不斷與現代社會的融合嵌入。
三、非遺“再嵌”現代生活的多重路徑
為滿足人民群眾對復興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需求,《非遺里的中國》展示了非遺不斷融合到現代生活空間的多重路徑,包括科技創新、場景空間、多元主體、代際關系、藝術美學等。通過非遺再嵌現代生活的路徑,講述新時代我國改革發展的輝煌成就。
(一)科技再嵌:技術圖景轉化非遺應用
科技為非遺的創新發展提供了一種嶄新的圖景,“非遺 + 科技”的融合極大地促進了非遺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并且已經成為民族文化遺產研究的重點領域。《非遺里的中國》著重展示“傳統非遺與創新應用”的對比,展示科技對非遺的創新活化應用。如輯里湖絲制造技藝由于現代技術賦能,發現蠶絲的光學特性,研發的創新應用產品為蠶絲骨釘、蠶絲硬盤以及蠶絲腦機接口;布袋木偶劇由于技術賦能,研發出能模仿傳承人手掌的機械臂等。科技創新非遺,非遺賦能科技,科技對非遺的再嵌入,加速推進非遺對現代社會不同領域的嵌入,使被封印的非遺借由科技重新活化再嵌入現代生活之中。
(二)場景再嵌:重構時空增強非遺體驗
場景化敘事的特點能帶給觀眾身臨其境的體驗。很多文化類節目通過起承轉合的方式建構場景化敘事三要素,即時間、空間和環境的變化,使非遺在多重時空場景維度得以嵌入。
1.空間變化。《非遺里的中國》常搭建非遺創新應用的場景,融合歷史敘事、現場人物闡釋等方式營造空間變化,展現非遺的傳承創新。以自貢井鹽深井鉆井技藝為例,觀眾首先看到一個新時代深水鉆井平臺的場景,再強調旋轉導向鉆井和隨鉆測井系統在中國海洋石油“璇璣”系統中的重要功能,通過主持人提問“這與非遺有什么關系?”回到自貢井鹽深井鉆井非遺技藝本身,再通過場景轉化呈現了傳統技藝在新時代的發展與創新,使非遺再嵌入現代生活的應用場景之中。
2.時間變化。數字化傳播技術能夠打造不同場景的變化,可以打通歷史現在未來的時間維度。以蠶絲織造技藝為例,從絲織藝術品的現場介紹以及三位嘉賓的體驗互動,給觀眾營造一種當下的時間維度,通過傳承人講述傳統絲機的歷史,把觀眾帶回過去的時間維度,又通過對蠶絲硬盤生命信息和數字信息的記錄功能,引發人們暢想未來時間維度。從蠶絲織造的錦書到數字生命信息的記錄,蠶絲記錄信息的功能未變,但是對載體蠶絲的創新應用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3.環境變化。《非遺里的中國》以各省著名古街古鎮為拍攝環境,室內外環境相結合,臺上臺下不斷變換。拍攝環境隨著節自進展不斷轉變,增加了共時性場景的多樣化和歷時性場景的連續性。同時,數字化技術營造的虛擬場景與現實場景交相呼應,突破古鎮古街的環境限制,實現了非遺場景的多維、交叉、融合再嵌入。
(三)主體再嵌:多元對話拉近觀眾距離
對話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方式和基本屬性,不僅是人們面對面的、直接的、發出聲音的言語交際,同時也是與長遠時空內的“超受話人”展開對話。《非遺里的中國》采用對話模式,即主持人撒貝寧和龍洋等;還有文化專家單霧翔和潘魯生等;演員歌手祖峰、杜江、蔡國慶等;非遺傳承人以及觀眾的人物對話則展現非遺的傳承創新。節目人員組成,從不同立場講述非遺的傳承與創新,使非遺通過多元主體間的對話得以再嵌入日常生活中。在非遺梅葛的介紹中,這一點體現尤甚。不僅有老年梅葛、中年梅葛、娃娃梅葛的參與,還有梅葛文化專家郭曉煒、梅葛傳播者現代樂隊山人樂隊、西洋樂樂隊的加入。民間語言、專家語言、主持語言等不同人物之間的多重對話,展示梅葛背后的民族文化和生活實踐智慧,也展現出梅葛對外傳播的創新性發展。
(四)代際再嵌:代際傳承隱喻生生不息
非遺傳承創新常常依靠代際傳承的隱喻來完成。在非遺介紹展示環節,通常出現老中青三代人,以此隱喻非遺的傳承創新代代相傳、后繼有人。例如,峨眉武術國家級傳承人王超作為老一代傳承人,凌云作為創新應用人,以及小朋友們作為新生代力量,隱喻峨眉武術代代相傳。在莆田戲中,臺上是青少年表演者,臺下是中年表演者,兩代人共同表演同一出戲,也隱喻莆田戲不斷傳承創新,后繼有人。除此之外,節目中展現出不少非遺傳承人打破小家族內的師徒傳承關系,轉而面向更廣泛的人群,表明非遺傳承氛圍更加開放包容。
(五)藝術再嵌:創新秀演展現非遺美學
非遺作為一種無相無形的技藝,更適合用詩意的文化符號來呈現。《非遺里的中國》與中國國家歌舞劇院的合作,以創新秀演的形式呈現非遺的藝術價值與視覺美學,同時減弱了文獻考證、歷史考證等內容,以藝術的文化符號梳理非遺的歷史淵源與文化內涵,將非遺技藝背后的精神內核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呼應對照,詩意化呈現非遺在當代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多樣化非遺主題創新秀演,更是以東方美學展示非遺的創新轉化,不僅通過歌舞等形式詮釋了非遺的傳統內涵,也強調非遺的創新轉化,對非遺與現代生活的融合進行展演。如蔡倫古法造紙技藝的秀演,不僅展示了古法造紙濕抄法技藝,講述了一張紙的誕生過程,更從身著傳統服裝的歌舞秀演過渡到現代芭蕾舞秀演,從《天工開物》對造紙的歷史介紹到新型材料芳綸紙的絕緣性能在高鐵、飛機等領域的創新應用,詩意化地呈現了非遺技藝對現代社會高精尖領域的融入,體現了非遺的創新轉化。《非遺里的中國》凝練了非遺的傳統文化符號,闡釋了非遺的現代文化精神內核,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生活頻頻呼應,通過藝術再嵌,呈現了非遺在現代生活中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四、結語
《非遺里的中國》作為一檔非遺主題的文化節目,通過非遺的創新應用講述新時代中國發展故事。該節目具有文化引領的功能,起到號召人們關注非遺的傳承創新與再嵌入現代生活的議題。非遺以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為路徑,通過科技再嵌、場景再嵌、多元主體再嵌、代際再嵌、藝術再嵌,實現了傳統技藝與現代生活的碰撞與交融。非遺的再嵌入,以脫嵌為邏輯起點,而非遺的脫嵌又以曾經的已嵌入為前提,非遺的脫嵌與再嵌在動態循環過程中傳承創新。非遺的不斷演變看似技藝本身的變化,實則體現傳統非遺與現代社會發展的互動協商,即通過再嵌入達到非遺的傳承創新,并經由傳承創新達到非遺對現代生活的不斷再嵌入。伴隨著大眾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的不斷覺醒,以非遺為題材的大型文化類節目可繼續深挖時代性、生活化以及活態化的內生命題,通過非遺的器物載體、綿延的精神內核以及獨特的文化體驗,展現非遺對現代生活不斷嵌入的動態過程,強化民族文化認同,增強文化自信。
(作者郭晨系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陳曉偉系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本文系2024年度河南省高等學校重點科研項目“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河南黃河文化傳播力測量機制及提升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4A630030)、河南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團隊項目“影視傳播與文化研究”(項目編號:2023CXTD02)、2023年度河南興文化工程文化研究專項課題“數字化時代黃河流域‘非遺’傳播力優化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3XWH140)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潘寶.遺產人類學視域中的非物質文化[J].民俗研究,2020(02).
[2]符平.“嵌入性”:兩種取向及其分歧[J].社會學研究,2009(05).
【編輯:錢爾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