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強國的戰略背景下,主流媒體近年來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潮流化、年輕化、網感化表達。尤其是在音樂文化持續盛行、國風國潮強勢回暖的時代趨勢下,出現了一批備受關注的國風類音樂綜藝節目,比較典型的有《經典詠流傳》《國樂大典》《最美中軸線》《少年新國潮》《跟著國樂去旅行》等。其中,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于2024年6一8月推出的國風音樂創新節目《國風超有戲》更是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節目創作的基本底色,跨界邀請百余位音樂人聯袂打造百余首國風音樂,開辟國風類音樂綜藝節目“音樂 + 國風”模式的新路徑。《人民日報》海外版評價這檔節目“將植根傳統文化的國風音樂以全新的視聽藝術樣態呈現出來,為更多人了解中華傳統文化打開一扇窗口”。本研究重點從節目形態創新、話語表達形式、融合傳播方式等方面對國風類音樂綜藝節目進行探討。
一、國風融入音樂:煥新節目視聽形態
近年來,主流媒體不斷探索傳統文化的表達與傳播新形態,吸引了越來越多年輕人關注、熱愛并傳承中華文化,從而使得傳統文化傳播的形式得到了拓展、渠道得到了豐富、受眾規模得到了大幅提升、傳播效果得到了有效改善。其中,國風類音樂綜藝在青年群體中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強烈的反響,它將多樣化的中華傳統文化要素與備受大眾喜愛的潮流音樂相融合,在節目的內容環節穿插歷史人物、事件及其趣聞逸事,豐富了敘事節奏,打造出一種令人眼前一亮的音樂綜藝節目新形態。
1.節目形態:潮流音樂融入傳統經典。民族的與世界的、經典的與流行的、傳統的與現代的各種要素之間并非簡單的二元對立,當它們以巧妙的方式被重新連接與組合之后,將會產生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國風類音樂綜藝所進行的形態煥新,就是這樣一種以聲切入、以樂會友、以文化人的新穎節目模式,開拓了中華傳統文化創新性表達的新領域,涌現出了一批觀眾喜聞樂見的爆款節目。例如,北京衛視推出的文化音樂競演類真人秀《最美中軸線》,將中國建筑要素有機地與流行音樂進行了結合,多維度地展現與發掘北京中軸線上古建筑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內涵,借助音樂的感染力和媒體的傳播力為中軸線申遺助力。再如,由廣東衛視、山西衛視聯合推出的中國經典音樂競演類節目《國樂大典》,將中國傳統樂器中的琵琶、二胡、嗩吶等與傳統文化形式中的吟誦、戲曲、詩賦等進行混搭組合,并與壯、滿、藏、蒙古、維吾爾等民族樂風進行巧妙勾連,在國風國潮國樂中奏響了民族融合的時代新篇章。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琴棋書畫、詩詞歌賦中的每一種元素都可以探索與音樂等潮流形式進行結合,從而打造垂直細分的文化綜藝新形態和新賽道。
2.內容形態:人物故事深化音綜內涵。以往的音樂類節目其關注點和聚焦點都在音樂本身,但國風類音樂綜藝卻擺脫了就音樂而音樂的內容編排,將音樂背后的歷史典故、重大事件、人物故事與節目的敘事節奏進行了糅合,形成了邊唱邊說、夾敘夾議、有血有肉的全新內容形態,提升了節目的信息密度、擴大了節目的受眾范圍、充實了節目的敘事節奏,深化了音樂綜藝的內涵,獲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例如,廣東衛視推出的文旅類音樂綜藝節目《跟著國樂去旅行》,不僅將中西方音樂和綠水青山進行完美融合,更是深度挖掘每一曲國樂背后的文化內涵。其中節目原創曲目《鹿鳴謠》,在由嘉賓唱出古韻新聲的同時,也向廣大觀眾講述著我國古代學子金榜題名后在“鹿鳴宴”上吟唱“金榜題名歌”背后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使得更多人了解中華傳統文化中仁德與禮讓的要義。再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經典詠流傳》運用“和詩以歌”的形式,將中華傳統文化中的詩歌與現代流行音樂進行結合,使二者彼此呼應形成互文。其中,中國香港演員羅家英演唱的《鵲橋仙》改編自宋代秦觀的同名詞牌,他與妻子汪明荃的愛情故事與詩詞中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相對比,作為跨時代的古今案例相互詮釋與佐證,在故事中穿插音樂,在音樂中講述故事,從而完成了對這首國風音樂及其中詮釋的愛情真諦的深度建構。
3.視聽形態:聲光交融演繹文化盛宴。國風類音樂綜藝節目不僅在內容形態上不斷出新,其給廣大觀眾帶來的視聽體驗也越來越豐富,尤其是當如詩如畫的傳統審美與激情澎湃的現代潮流相結合之后,使得節目更具觀賞性。可以說,這些節自所展現的傳統審美一直從漢唐氣象馳騁到宋元境界,再進一步延續到明清風韻,它們通過聚焦特定的細分音樂話題,將國風國潮作為線索創作了一批兼容吟唱、舞蹈、武術、音樂等多樣化元素的視聽內容新形態,不僅體現了中華傳統美學獨有的詩情畫意,更是演繹了東西方不同文化交融互鑒而塑造的全新視聽體驗。以《國風超有戲》為例,整個節目的視聽體驗不僅精致、精美,而且恢宏大氣,時時處處盡顯傳統審美的意蘊。身著古裝造型的嘉賓和演員以優美典雅的身姿搭配飽含東方意境的舞蹈,再將戲曲、民樂、方言等腔調有機融入搖滾、說唱之中,視覺上韻味綿長、聽覺上東西交融,真正將傳統戲曲的影響力和感染力與現代音樂的覆蓋力和穿透力在傳統審美的形式與意境中發揮得淋漓盡致。
二、多重表達策略:激發共鳴強化民族認同
每個國家或者民族都有著共同的文化記憶,而這些共同的文化記憶會借助特定的符號、場景和情感被激活,從而跨越時空作用于當下群體成員的認知、態度和行為。很大程度上,國風類音樂綜藝節目恰恰就是這樣一種激活廣大觀眾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記憶和強烈共鳴的媒介手段,它通過符號化、場景化和情感化的表達,增強了觀眾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1.符號化表達,承載情感引發共鳴。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各種要素在過去幾千年的歷史沉淀中已經被符號化、象征化為某種文化記憶,它們承載著這塊土地上祖祖輩輩的生活印記,并不斷與現代生活相互疊加。當國風類音樂綜藝將這些符號重新與音樂結合之后,民族情感就有了更加具體的承載媒介,使得觀眾對音樂中所表征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變得更加堅定。例如,《經典詠流傳》中所選取的《明日歌》作為一種符號表達了古人教導后輩珍惜光陰的勸學思想,《歸田園居》作為一種符號體現了中華兒女對土地的依戀情結,將這些文字符號用傳統音樂的形式演唱出來,既是對文化記憶的符號化詮釋,更是對民族氣質的深層次挖掘,它引領著當下觀眾的無限想象,帶領他們共同穿越至祖先們所生活的場景中去。再如,《國樂大典》將西漢音樂理論著作《樂記》中所提到的“金、石、土、革、絲、木、匏、竹”等八種中國傳統樂器制作材料作為一種符號引入節目,帶領觀眾一同見證它們之間相互組合所創造出來的美妙音符,并在這些音符中感受祖先們的勤勞和智慧。
2.場景化表達,跨越時空連接記憶。作為一種視聽藝術,綜藝節目主要以聲音和畫面傳播符號強化觀眾的視聽通感,而觀眾的視聽通感更多是建立在舞臺場景表演空間及其中所發生的故事基礎之上的,因此,舞臺場景的搭建及在場景中的故事呈現和身體展演都對觀眾的視聽體驗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國風類音樂綜藝節目通過對文化記憶的場景化演繹,將古今時空進行了重新連接,實現了時空的穿越。例如,《少年新國潮》通過“分班練習 + 舞臺表演”的方式,帶領著一群十三四歲的青少年去理解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建筑、民俗、音樂等豐富元素,并把重新演繹傳統與現代交融之美的重任交給這些朝氣蓬勃的未來之星。再如,《國風超有戲》所開辟的“國風音樂融合創演”模式,通過將京劇、昆曲、豫劇、越劇等戲曲和民族音樂進行糅合嫁接等方式,在聲光音效的全新組合中運用音樂重混、二胡表演和快板技藝對《穆桂英掛帥》選段進行了全新的場景化演繹,從而制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節目名場面。此外,其中的《我名叫太陽》和《智謀無雙》則分別將昆曲小生唱腔、河南墜子等傳統戲曲唱法與搖滾說唱進行了結合,并在舞臺化的全新場景中對夸父逐日、木蘭從軍等經典故事進行了新維度的表達和演繹。
3.情感化表達,堅定信念強化認同。近年來,音樂綜藝節目逐漸呈現出輕競技重情感的發展態勢,以情感的成功傳遞完成閉合。音樂本身是一種表達情感的重要手段,其中或舒緩或強烈的節奏或輕柔靈動或低沉莊重的風格都向觀眾傳遞著各不相同的情感信息,引導著他們的情緒節奏。除此之外,國風類音樂綜藝節目中主持人、嘉賓、表演者乃至現場觀眾的聲音、動作和表情也都表達著他們對所聞所見的心理體驗和真實感受,通過將這種具身體驗傳達給更多的觀眾,他們完成了節目所賦予的激發民族自豪感、堅定文化自信心、強化文化認同感的重任。例如,《最美中軸線》中拾音團成員們所選取的音樂和所穿著的服飾都好像與馬路上的行人別無二致,但恰恰正是這種高度強調日常化表演風格的思想,使得表演者們在中軸線上任何一個地點進行“快閃”的時候,能夠快速拉近與觀看者的心理距離,引發其情感上的共鳴。這也恰恰正是這檔節目所一直貫徹的理念,那就是讓中軸線文化回歸人民,喚醒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民族文化的持續認同。
三、融媒傳承文化:融合傳播增強文化自信
除了搭建完整的符號體系和敘事場景之外,隨著全新的數字媒體技術快速發展,國風類音樂綜藝節目也開始嘗試用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全新技術對人、物、事件、文化等元素的認知空間進行延展,并借助融媒體、全渠道、短視頻等傳播方式打造全新的跨媒介文化流動空間,從而更好地再現民族文化景觀,擴大傳統文化觸達,優化文化傳播路徑。
1.數字媒體技術再現民族文化景觀。當前,5G通信、4K/8K、VR/AR/XR、全息投影、人工智能等多樣化的數字媒體技術對綜藝節目的舞臺效果和屏幕效果都帶來了較大程度的提升,國風類音樂綜藝將這些媒體技術運用到節目中來,創造了極具科技范的舞臺審美,打破了傳統節目的時空限制,以全新質感再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繁榮景觀。例如,作為總臺重磅推出的音樂文化綜藝,《經典詠流傳》秉承著總臺“思想+技術+藝術”的創作原則,將XR、CG、裸眼3D、全息影像等當前大量的先進科技手段與音樂、詩歌、舞蹈等元素進行了形態多元的融合,讓歷史人物走到音樂中來,讓靜態的經典作品動起來,還原其中的詩化意境,再現古人的別樣浪漫。又如,《國風超有戲》同樣運用“數字 + 藝術”“傳統 + 科技”的多媒體呈現手段,營造國風國潮完美展示的多場景、全開麥效果。尤其是在“以戲命題”的環節中,節目將總臺首個國風AI數智人“國小風”引入進來作為開題人,實現了當前最為火熱的人工智能技術與傳統文化的新穎共創。
2.社交媒體手段擴大傳統文化觸達。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觀眾逐漸從電視終端轉移到手機終端,社交網站成為他們了解傳統文化、表達個人觀點的重要渠道。與此同時,社交媒體用戶的個性化、社群化特征明顯,加速了以趣緣、情感為核心的互聯網新圈層的建立。在這樣的情況下,國風類音樂綜藝將“傳統文化”與“綜藝娛樂”相結合,并在社交網站上進行話題討論或內容共創,能夠滿足年輕群體的個性化參與需求,擴大節目的聲量,為電視終端或網絡終端的節目觀看引流造勢。例如,《經典詠流傳》高度重視在微博、微信、B站、小紅書等平臺上發聲,邀請年輕人參與傳統文化相關話題的討論。尤其是在微博上,截至2024年9月,這檔節目主話題#經典詠流傳#的閱讀量已經超過了92億,討論量和互動量更是高達1768萬和2258萬,在這個話題之下的原創帖子有47.9萬之多,有效地幫助節目進行了宣傳推廣。除此之外,節目創作團隊也非常重視用戶參與,先后發起了#全網共創心有所向MV#、#我為經典詠流傳填歌詞#等互動活動,截至2024年9月,前者收獲了1253.7萬閱讀量,后者收獲了486萬閱讀量。可以說,通過借助社交媒體手段,這些節目很好地提升了其傳播內容的“話題性”、傳播渠道的“多元性”和傳播受眾的“契合性”,從而使得國風國潮能夠很好地觸達更廣泛的網絡用戶群體。
3.融合媒體策略優化文化傳播路徑。除了在社交媒體上發力之外,越來越多的國風類音樂綜藝在傳播渠道方面還高度重視大小屏融合傳播,在電視大屏上沿用之前的策略播出節目完整內容,并通過口播、二維碼等方式引導他們借助小屏參與節目互動。與此同時,創作團隊還會對大屏內容進行重新編輯加工,從而使之更加適合小屏的圖文傳播、短視頻傳播。例如,《國樂大典》《最美中軸線》《舞千年》等節目的創作團隊,都將節目拍攝過程中的花絮或節目正片中的精彩片段重新剪輯,在抖音、快手、微信、微博等平臺進行發布,以拓展節目內容的傳播渠道和傳統文化的傳播路徑。值得一提的是,《舞千年》還開辟了全新的網絡播出渠道B站,截至2024年9月,這檔節目在B站的播放數據已經超過1.5億,彈幕數據超過了41.7萬,有133.3萬用戶的追更量。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在站博士后)
參考文獻
[1]王云哲.音樂類綜藝節目的情動機制與共情化表達策略[J].聲屏世界,2024(12).
[2]李宏,魏靜瑤.“固圈”與“破圈”:社交媒體時代嘩哩嘩哩圈層傳播策略[J].編輯學刊,2021(05).
【編輯:李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