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賴以發展的基礎,將傳統文化融入幼兒園教育之中,不僅可以拓寬幼兒的視野,而且能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對幼兒的素養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數字化的發展為幼兒園的傳統文化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與設備支持,可以為幼兒創設濃厚的文化環境,使幼兒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激發其對傳統文化的熱愛。為此,教師應轉變傳統教學觀念,積極探索數字化技術的內容與應用方式。同時,應立足幼兒園教育內容,深挖傳統文化融合方式,并通過設計多樣化的教育形式,培養幼兒文化傳承意識。
一、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現狀
1.教育理念單一
游戲是幼兒園教育活動的重要環節,也是能夠吸引幼兒參與活動的重要方式。但是,大部分教師在設計游戲活動時,主要關注游戲活動設計的內容,卻忽視了傳統文化的滲透,這樣容易降低幼兒接觸傳統文化內容的機會,影響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不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此外,教師在構建區域活動時,由于受傳統教育理念影響,設計的內容側重對幼兒肢體動作、行為能力、語言交流能力等方面的引導,沒有融入適當的思想、文化內容,導致教師設計的活動雖然具有一定的豐富性,但是缺乏靈魂,從而影響了活動的效果。
2.數字化應用不足
數字化是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產物,也為教育改革注入了強勁的動力。但是,部分教師受傳統觀念影響較深,對數字化技術的認知不足,使其在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時,無法充分挖掘數字化技術的優勢內容,影響數字化應用效果。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教師對數字化應用的信心,對幼兒園的傳統文化教育也有一定的影響。
二、數字化時代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的價值
1.拓展學習空間與資源
數字化技術與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的融合,可以使教師在設計傳統文化教育內容與方式時,擁有更多的途徑與渠道。這樣可以使幼兒在接受傳統文化教育時,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有助于使其深刻認知傳統文化內容,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比如,數字化技術中的多媒體技術、互聯網技術、AI智能技術等,可以幫助教師搜集與整理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也可以為幼兒建立趣味文化體驗場景。這樣能夠使其在具體的情景中,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方式,深刻理解傳統文化的精髓,激發其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有利于培養幼兒的文化認同感。
2.促進幼兒心智啟蒙
幼兒時期是幼兒心智發展的關鍵階段,此時對幼兒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不僅可以培養幼兒的文化傳承意識,而且能夠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幼兒教師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新模式探索,可以為傳統文化教育注入活力,更加符合幼兒的心智發展。這樣可以激發幼兒參與傳統文化活動的熱情,并能夠使其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實現愛國意識、文化認同等方面的發展,這對幼兒素養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數字化時代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新模式
1.結合節氣文化,滲透文化內容
節氣文化是我國農耕文明發展的產物,它是勞動人民經驗的總結與智慧的結晶,體現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種境界,對指導農事活動與社會生活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見,節氣文化屬于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內容。為此,教師在開展數字化時代下的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時,可以結合節氣文化內容,運用數字化技術設備與資源,將抽象的節氣文化中的內容,轉換為直觀形象的內容。這樣可以使幼兒通過視覺、聽覺等方式,深入感受節氣文化與季節更替、農事活動、社會活動等方面的聯系,有利于激發其對傳統文化的熱情,從而達到滲透文化內容的目標。
例如,教師在講解“二十四節氣”知識內容時,首先,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二十四節氣歌,引導幼兒通過反復誦讀的方式,對二十四節氣內容形成基本的認知。其次,可以將提前搜集與整理的二十四節氣相關視頻進行播放,引導幼兒通過視頻的方式直觀感受二十四節氣對于季節變化與農事活動的意義。以立春節氣為例,立春有三候,一候是從東面吹的風越來越頻繁,氣溫開始回升,大地開始解凍;二候是冬眠的動物開始慢慢蘇醒;三候是河水結的冰開始逐漸融化。這樣可以使幼兒在視頻中感受大地復蘇的景象。為了使幼兒感受立春前后的太陽照射南北半球的變化情況,一方面,可以通過生動的視頻,展示實際生活中南北半球太陽光照的情況;另一方面,可以借助虛擬模擬技術,為幼兒演示太陽照射位置的變化。再次,由于二十四節氣涉及的知識內容較多,為了增加知識學習的趣味性,教師可以將節氣文化內容插入其中,以此豐富幼兒的學習體驗,使幼兒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比如,立春節氣到來時,很多地方都有咬春的習俗,即嚼蘿卜、吃春餅、吃春盤等。此外,教師也可以引導幼兒利用空余時間,與家長一起運用互聯網技術,探尋節氣文化的相關內容,挖掘節氣文化中涉及的農事活動與文化習俗,并制作節氣文化卡片等。教師通過講解節氣文化內容,可以使幼兒在學習中體會傳統文化的價值,有利于激發其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2.依托數字技術,助力節日活動
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凝聚著歷史發展過程中民族文化的積累與沉淀,其中包含了祭祀文化、文化信仰、天文歷法等內容,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價值。為此,幼兒園教師在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新模式的探索時,可以依托數字化設備與資源,創設豐富的節日活動內容,以此豐富幼兒的文化體驗,使其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中,體會傳統文化的魅力。這樣不僅可以使節日活動貼合幼兒的實際需要,而且能夠發揮節日活動的最大化效果,有助于培養幼兒的文化傳承意識。
首先,教師可以利用AI智能搜索技術搜索與傳統節日由來相關的故事,如中秋節的嫦娥奔月、吳剛折桂、玉兔搗藥等內容,端午節的紀念屈原、孝女曹娥救父投江等內容。這樣可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對傳統節日文化習俗的興趣,而且有利于培養幼兒愛國精神與良好品質。其次,在幼兒對傳統節日文化內容有了基本了解后,可以引導幼兒結合相關節日習俗,組織開展節日文化實踐活動。比如,在端午節來臨時,教師可以將端午節的文化習俗通過視頻進行展示,如包粽子、佩戴五彩繩與香囊、放紙鳶、賽龍舟等。以五彩繩的制作為例,在制作之前,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展示五彩繩的制作視頻,使幼兒對制作步驟形成基本認知。在制作過程中,可引導幼兒結合視頻步驟,自主進行實踐操作,并鼓勵幼兒結合自身的審美特點,自主設計五彩繩的掛件與搭配方式。再次,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回到家中,與父母一起設計與制作端午文化卡片、制作端午節文化的風箏、包粽子等活動,并引導家長將幼兒參與活動的過程錄制成視頻,附上幼兒參與活動的感想,并將其投放到學校平臺之中。教師在創設傳統文化節日活動時,依托數字技術可以為節日活動帶來諸多元素,在豐富節日活動的同時,可以強化幼兒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認知能力。
3.融入地域文化,拓展認知范疇
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存在著地域文化的差異性,具有多元化與包容性的文化發展特點。在開展實際的傳統文化教育模式探索時,可以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特點,搜索與地域文化相關的資源,并為幼兒創設相應的地域文化情境,使其在情境中感受我國地域文化的特點。這樣可以使幼兒在輕松的氛圍中,拓展自身的認知視野,有利于培養幼兒的文化自信與愛國情感。
例如,教師可以結合戲曲藝術的內容,引導幼兒感受不同地域文化的特點,比如,京劇、河北綁子、越劇、川劇、秦腔、豫劇等戲種。首先,可以利用AI智能搜索技術,選取上述戲種的部分經典片段,并通過多媒體設備進行播放,引導幼兒感受每個戲種的區別。其次,可以通過展示相關服裝圖片的方式,引導幼兒感受不同地域文化在服飾方面的特點。比如,在蟒服方面,京劇的服裝色彩更為多樣化,紋樣也具有復雜性,而秦腔的蟒服顏色較為單調,基本以黑白色為主色調,紋樣也相對簡單;在靠旗方面,京劇的靠旗裝飾更加豐富,主要以龍鳳圖案為主,而秦腔的靠旗也延續西北地域的特點,圖案相對簡單。再次,可以組織幼兒制作戲劇的臉譜,并通過多媒體設備展示臉譜制作的過程,以及不同顏色的運用特點。比如,紅色一般代表正直與勇武,如三國武將關羽;黑色一般代表公正、廉潔,如宋代包拯;藍色一般代表有勇有謀,如清代竇爾敦;黃色代表殘暴,如隋代的宇文成都等等。此外,教師可以結合戲劇經典視頻片段,利用AI技術將其修改成適合幼兒表演的內容,并引導幼兒利用不同地域戲劇的表演方式進行演繹。教師通過融入地域文化內容,可以拓展幼兒的視野,培養幼兒文化自信心。
4.融合民間藝術,培養創造能力
民間藝術是勞動人民依據生活經驗與智慧,將自身的情感與對生活的觀察內容,運用藝術的手法進行表達,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與文化價值。因此,教師在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時,可以基于民間藝術內容,利用數字化設備與資源,引導幼兒鑒賞民間藝術作品,并引導其通過動手制作的方式,感受藝術作品傳遞的情感與蘊含的文化內涵。這樣可以培養幼兒的創造力與審美能力,對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中國的民間藝術形式包括剪紙、泥塑、編織、折紙等內容,教師可選取其中的部分內容,通過視頻的方式,幫助幼兒了解相關民間藝術的文化特點。以剪紙藝術為例,可以將剪紙藝術的發展歷史、發展歷程、剪紙種類等內容,通過趣味視頻的方式進行展示。同時,可以引導幼兒結合相關藝術作品進行鑒賞。如教師通過發布AI指令,利用AI軟件搜集具有典型特點的南方剪紙與北方剪紙的作品圖片,引導幼兒結合線條特點、風格特點、造型特點等進行鑒賞。同時,可以引導幼兒結合剪紙的視頻內容,自主進行簡單剪紙圖案的制作。當幼兒基本掌握簡單的剪紙工藝后,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開展小組剪紙比賽活動。在幼兒小組制作剪紙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智能設備錄制與監控幼兒小組的制作過程,針對幼兒比較危險的動作,或者錯誤的剪紙方式,智能設備可以及時發出警告,并將相關內容傳輸到教師那里。這樣可以使教師隨時了解幼兒對剪紙技術的掌握程度,也能夠起到保護幼兒安全的作用。教師在民間藝術教學中運用數字化技術,可以使幼兒全面了解民間藝術的價值與內涵,在調動幼兒對傳統文化的熱情的同時,培養幼兒的創造力與審美能力。
5.構建家園平臺,強化環境引導
家庭與幼兒園是幼兒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場所,家庭教育與幼兒教育的有效銜接,可以為幼兒的發展創設良好的環境,對幼兒的未來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教師在傳統文化教育新模式的探索過程中,應將家庭教育融入其中,這樣可以強化環境的引導作用,發揮家庭與幼兒園合作的效果。在數字化背景下,教師可以利用數字化技術搭建家園交流合作的平臺,以此強化教師與幼兒家長之間的聯系,創設豐富的家園合作活動,以此為幼兒創設良好的文化環境,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數字化技術的優勢,搭建家園合作平臺,比如,利用微信、釘釘、QQ等軟件,創建班級家長交流群。同時,可以定期向家園合作平臺投放與傳統文化教育相關的視頻,引導家長通過相關內容開展相應的傳統文化教育。比如,教師可以通過AI智能技術自動搜尋我國古代典型教育故事視頻,如《孟母三遷》講述了孟母為了給孟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舉家搬遷了三次,體現了母愛的偉大與環境影響的重要性。再如,《懸梁刺股》講述了古代賢士孫敬非常熱愛讀書,為了能夠有效利用時間,他將自己的頭發系上繩子,并將繩子的另一端系于房梁,這樣可以防止瞌睡。此外,也可以利用家園交流平臺,定期與幼兒家長開展線上的傳統文化教育研討會,鼓勵家長分享自身教育的經驗,或者共同探討適合幼兒園、家庭之間共同開展的傳統文化主題活動內容。比如,教師可以在園內將春秋時代魯國的貴族季文子的故事通過多媒體設備進行展示,并引導幼兒分享自身的體會與感想。同時,引導幼兒在家中將故事內容講述給自己的父母,并由家長記錄幼兒在家庭中的勤儉節約行動。如節約用水、光盤行動等。這樣可以為幼兒創設良好的環境,有利于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幼兒時期是人生發展的初期,也是幼兒積累知識與經驗,實現思維與能力發展的重要階段。在幼兒園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內容,可以使幼兒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對幼兒的綜合素養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在數字時代背景下,數字技術為幼兒園的傳統文化教育提供了新的視角與思維,拓寬了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促使傳統文化教育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對促進幼兒的綜合發展,提升幼兒園的教育質量具有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鄧萍《幼兒園教育中信息技術與傳統文化融合的策略探析》,《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8年第7期。
[2]朱婭婷《“互聯網 + ”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幼兒園教育的融合》,《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3年第1期。
[3]王雨婷《“互聯網+”背景下幼兒園傳統節日主題活動的融合開展》,《家教世界》2023年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