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獨居的青年更抑郁嗎?

2025-06-12 00:00:00和紅焦軍王鑫
人口學刊 2025年3期
關鍵詞:心理健康影響

【關鍵詞】獨居;抑郁;體育鍛煉;青年【中圖分類號】C924.24 【文獻標志碼】Adoi:10.16405/j.cnki.1004-129X.2025.03.004【文章編號】1004-129X(2025)03-0050-15

一、引言

隨著社會轉型、人口流動性增加、城市化進程加速、現代婚戀觀的多元化以及家庭結構與規模逐漸向“核心化”“微型化\"轉變,獨居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現象。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獨居人口數已超1.2億,獨居率達 2 5 . 4 % ;其中15\~34歲獨居青年規模達到3488萬,相比2010年的1584萬增加一倍有余,目前占獨居人口的 2 7 . 7 9 % ,約占15\~34歲青年人口的1/10。[2]這意味著中國每4個獨居人口中就有1個是獨居青年,每10個青年中就有1個人是獨居。青年已成為中國獨居人口的主要群體之一,獨居青年規模在青年人口萎縮的態勢下仍然呈現快速增長趨勢,青年獨居現象不容忽視。

青年期是人生至關重要的階段,青年不僅面臨著從學生到職場人士、從兒女到婚姻伴侶乃至父母等多個身份的深刻轉變,還需要適應社會和環境的跨越,其心理健康極易產生變化?!吨虚L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明確指出“部分青年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是當前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青年產生心理健康問題可能導致生產力下降、認知功能衰退、罹患各種慢性身體疾病,甚至自殺,對個人、家庭和國家都將造成巨大的醫療成本和經濟損失。3]相比健全的家庭形式,獨居家庭是一個獨立的生活單位,有著較高的脆弱性、風險性和不完整性。4]脫離家庭獨自居住的年輕人普遍面臨著發展性、適應性和障礙性等心理問題,容易產生社會剝奪感和集體性焦慮,[5]尤其是在特大城市有較強的孤獨感。英、日、韓等發達國家研究顯示青年從父母之家向獨立性生活過渡時的心理健康令人擔憂,相當一部分青年的死亡原因是“孤獨死①”。7-9]有年輕人用“無人問我粥可溫,無人與我立黃昏\"來形容自己的獨居生活狀態,并表現出孤獨、空虛、焦慮等負面心理情緒。]目前,獨居青年這一群體的生存狀況和心理健康已經成為不少影視作品創作的主題,并頻頻登上各類新聞報道頭條,成為被廣泛討論的社會群體。

青年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力軍和中堅力量,是國家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重要驅動力,更是在人口結構轉型的背景下承載著提升人口質量、激發創新發展活力的重大使命。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用黨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熱心人、青年群眾的引路人”的號召,促進青年發展目標的落實。本文關注青年獨居現象,探討獨居是否以及如何引起青年的心理健康脆弱的社會問題。本文利用了2012—2022年5期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面板數據探究中國情境下青年獨居對抑郁風險的影響,并分析這種影響的異質性和潛在機制,旨在從家庭生命周期和居住安排視角下為提升青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促進青年的全面健康發展建言獻策。

二、文獻回顧

1.獨居定義及趨勢

獨居往往作為居住安排的一種類型出現在人口學、社會學、統計學、管理學和經濟學等領域的研究中。居住安排則是指個體生活的家庭戶結構以及同住成員之間的固定聯系,即與誰生活。在以“與誰生活\"為依據劃分居住安排類型時,可以根據生活人數分為一人戶、二人戶、三人戶、四人戶等,對于非一人戶的可進一步根據同住人關系分為與伴侶同住、與父母同住等,聯合國將老年人的居住安排分為獨居、僅與配偶同住、與子女(包括孫子女)同住、其他四種類型。在我國人口普查統計資料中顯示的一人戶就是本文關注的“獨居”,國內外研究中同樣利用一人戶(One-person Household)測量獨居。11-14]因此,在后文的變量測量中將以一人戶的概念界定獨居。

一人戶是世界范圍內增長最快的家庭戶,它的興起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重要人口變化。1960年至今,絕大多數國家的一人戶家庭數明顯增加。2020年歐洲和美國的獨居率最高,15]歐洲一人戶已超過家庭戶規模的 1 / 3 ; 2 0 2 4 年瑞典、芬蘭、丹麥的一人戶占比甚至接近 5 0 % 。 年日本的一人戶達到 3 8 % 年韓國的一人戶占比為 3 4 . 1 % ,預計2052年增長到 4 1 . 3 % 。18]相比于發達國家,亞洲發展中國家的一人戶呈現出不一樣的特征。印度的獨居率較低,但一人戶家庭數量很大,預計未來幾十年內會有大幅增長,老年女性和年輕移民將是獨居人口中潛在的弱勢群體。13]越南的一人戶主要由四種群體組成:最大的群體是老年寡婦和夫,幾乎占據一人戶的一半;第二類群體的人口特征更多樣化,主要特點是都是本地人;第三類和第四類獨居群體規模較小,分別由未婚人口和遠距離移民組成。14中國的一人戶呈現出空間異質性,越來越多的獨居人口聚集在發達地區,年輕人和老人生活在一人戶的可能性都在增長。12]

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者們注意到青年一人戶的增長,并開始關注青年獨居現象。全球視角下的研究表明男性青年比女性青年更早、更果斷地打破傳統家庭制衡選擇獨居,但女性年輕人獨居的增長速度比男性快得多。19而在亞洲地區,由于結婚延遲、離婚增加和地理流動性增強導致的城市年輕人獨居增加是引起亞洲獨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20韓國社會調查數據也顯示了同樣的結果,截至2020年在所有一人戶家庭中,20~39歲一人戶的占比最高,快達到一半 ( 4 5 . 9 % )。[2而我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15~34歲的獨居青年規模達到3488萬,相比2010年增長了 12 0 % 。獨居青年的增加已經成為獨居人口快速攀升的重要因素。

2.獨居對青年心理健康的影響

現有研究中針對獨居對青年心理健康影響的分析較少。Kim等發現獨居的青年患抑郁癥和自殺的風險更大。22Park等發現獨居者表現出更高的廣泛性焦慮障礙,尤其是在19\~29歲青年中。[23]黃蘇萍和李倩倩發現獨居的青年更容易感到孤獨,且戶籍與收入情況會影響其孤獨水平。24鄭曉冬等指出我國獨居的青年比其他青年的抑郁程度更高,生活滿意度與幸福感更低。10]一項中國臺灣地區的橫斷面研究表明獨居是精神疾病的危險因素,未婚者的精神疾病風險不受獨居的影響,但是離婚、分居、喪偶的獨居者更容易患精神疾病。25]另一部分研究認為獨居對青年心理健康未產生顯著影響。Hughes和Gove在控制收入、年齡和性別等因素基礎上進行分析,發現盡管獨居未婚群體存在酗酒等不良行為,但與非獨居未婚群體在心理幸福感上差異很小。26]聶偉和風笑天指出我國一、二線城市獨居的青年總體生存狀態是良性的和正常的,甚至比普通青年的心理健康問題更少,并未出現較高程度的緊張、沮喪、價值缺失等情緒。27還有研究打破了對獨居青年的刻板印象,發現獨居青年過著美好的生活,不沉迷于網絡,有良好的社交關系,并且在遇到困難時能感受到幫助和支持。[28]

獨居對青年心理健康產生何種影響尚未有一致結論。從社會支持理論的角度來看,個體在社會交往中所得到的情感支持、物質支持和信息支持等對于其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29共同居住和家庭支持可以使青年獲得情感支持和經濟支持,獨居青年相對缺乏與他人互動的機會,在面臨生病等突發情況可能無法及時獲得親人或朋友的幫助,缺乏抵御風險的能力。長期的社會支持缺失或低質量的社會支持會加重孤獨感、抑郁和焦慮,從而對青年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根據Ryan和Deci提出的自我決定理論,自主、能力和關系是個體生存和發展的三大基本心理需求,是心理成長和幸福感的必要條件。30獨居為青年個體提供了更多的生活空間和決策自由,培養了獨立處理日常事務的能力,滿足青年自主性和能力方面的心理需求,從而有助于青年的心理健康;但也可能因為缺乏情感支持和他人反饋導致青年個體質疑自己的能力和自我決定的正確性而使自主、能力和關系需求得不到滿足,從而誘發或加深負向情緒。

獨居青年群體的共性特質突出,諸如居住于大城市、未婚狀態以及較高的受教育程度等,2現有獨居青年群體的研究往往聚焦這些共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不同青年人群的全面審視,從而出現研究結論不一的情況。因此,本文聚焦中國情境下獨居對青年抑郁影響的同時,注重對其內部差異性的探討,深人探究不同情況下獨居對青年抑郁的影響,并辨識這兩種理論在不同青年人群中的適應情況和解釋力度。

3.體育鍛煉的中介機制

基于上述理論解釋,目前大量研究以孤獨感和社會孤立、31社會支持、29社會參與32為中介因素,從社會心理因素和社會支持網絡層面解釋獨居與抑郁的互動機制,鮮有研究從健康行為層面關注體育鍛煉的中介機制。健康社會決定因素模型表明體育鍛煉等健康行為是健康的重要決定因素,神經生物學假說認為體育鍛煉能夠促進神經營養因子、單胺類遞質、B-內啡肽等興奮類神經遞質的釋放,提高個體的積極感受,從而減輕抑郁癥狀;33心理學中的社會交互假說和注意力轉移假說也認為體育鍛煉中的人際交往會促進個體產生積極情緒、轉移個體的消極情緒。34Grossman健康需求理論則從健康資本積累的角度解釋參與體育鍛煉可作為一種增加健康的投資。35事實上,大量研究表明經常參與運動鍛煉的群體罹患抑郁癥的風險相對較低,運動鍛煉已被專門用作治療抑郁癥的方法,3體育鍛煉降低個體抑郁水平的因果關系較為清晰。

盡管體育鍛煉是一種可以改善抑郁的健康行為,較少研究分析不同居住安排下體育鍛煉或身體活動的差異,即獨居是否對體育鍛煉行為產生影響。社會控制理論強調社會關系對行為的影響,對獨居與健康行為之間的關系提供了可能的解釋:在直接或間接的社會控制下,由于同住人的勸說、要求或是對家庭、同住人的責任,個體不得不改變抽煙、酗酒、久坐不動等不良生活方式,試圖養成更健康的行為;37而獨居者不會面臨這類社會控制,在健康行為方面會更“隨心所欲”,尤其是對于依賴他人期望或獎勵等外在動機而進行體育鍛煉的獨居者而言,體育鍛煉就變成一個沒有人要求的可有可無的活動。據此,我們認為在獨居狀態下,由于社會控制和外在動機的削弱,青年個體將傾向于減少體育鍛煉,從而影響心理健康狀態。有學者發現獨居的老年人表現出較低的身體活動水平,38但在青年群體中是否存在該互動機制有待進行驗證?;谏鲜鍪聦?,本文考慮以體育鍛煉為中介變量,探究獨居與青年抑郁的互動機制,一方面補充和拓寬了居住安排與心理健康的互動機制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為青年健康發展提供干預措施,更有效應對獨居的潛在消極效應。

三、研究設計

1.數據來源

本文采用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數據進行實證研究。CFPS是由大學負責調研實施的全國性跟蹤調查數據庫,為研究中國居民的經濟活動、教育獲得、家庭關系與家庭動態、人口遷移、身心健康等多種研究主題提供數據基礎。本文利用2012年、2016年、2018年、2020年和2022年的成人庫和家庭庫,對數據進行清理匹配合并。依據國家統計局和《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對青年的界定和就業人員年齡要求,本文以年齡在16\~35歲的青年人群作為研究對象,同時剔除在上學、不是中國國籍、短期居住以及存在變量缺失的樣本,保留至少觀測兩次的樣本,最終得到19220個觀測值。其中2012年、2016年、2018年、2020年和2022年分別有3441、4751、4729、3540和2759個觀測值。

2.變量選取與描述性統計

本文的被解釋變量為抑郁風險,根據流調中心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測量過去一周各種感受或行為的發生頻率。CFPS在不同年份分別采用了20道和8道題目構成CES-D量表,以往研究表明CES-D8量表的應答情況更好,信效度與CES-D20無異。為保持測量變量的一致性以及較高的應答率,本文在基準回歸中利用CES-D8量表建立抑郁得分,反映個體的抑郁風險。這8道題目包括:感到情緒低落、覺得做任何事都很費勁、睡眠不好、感到愉快、感到孤獨、生活快樂、感到悲傷難過、覺得生活無法繼續。本文對其中6個反映消極情緒的問題,依據里克特量表進行賦值:幾乎沒有 = 0 ,有些時候 ,經常有 = 2 ,大多數時候有 = 3 ;對2個反映積極情緒的問題進行反向賦值,最后相加得到CES-D8得分,取值范圍為0\~24,得分越高表明抑郁風險越高。

本文的核心解釋變量為獨居,定義為一種單獨居住的居住安排,即長期居住在以一人規模存在的家庭戶中。該定義與人口普查中一人戶的統計口徑一致。本文對各個年份的CFPS家庭庫進行清理,剔除不在家住的家庭成員,將“家庭庫\"轉換為“家戶庫”,據此計算家戶規模,家戶規模 人識別為非獨居,賦值為0,家戶規模 人識別為獨居,賦值為1。

本文的中介變量為體育鍛煉,參考以往研究選擇每周鍛煉時長(小時)進行測量。2012年CFPS未涉及鍛煉時長的調查,故排除;2016年和2018年根據問題\"過去一周您總共鍛煉了多長時間(小時)\"測量;2020年和2022年根據問題“過去12個月,您有多經常參加體育健身休閑活動”和\"過去12個月,一般情況下,您每次鍛煉多長分鐘\"進行換算①,在實證分析中刪除異常值后縮尾 1 % 處理。

為準確估計獨居對青年抑郁風險的影響,本文基于健康社會決定因素模型與相關文獻,個體層面納入了受訪者的人口學特征和經濟特征,包括性別(女性 = 0 ,男性 : = 1 )、年齡、民族(漢族 = 0 ,少數民族 )婚姻狀態(單身 ,已婚 1 = 1 )、流動狀態本地 = 0 ,外地 )、醫療保險(沒有 = 0 ,有 )、受教育年限、工作狀態(否 = 0 ,是 = 1 )收入水平、社會地位、超重/肥胖(否 = 0 ,是 )、自評健康(相比一年前更好/沒有變化 = 0 ,更差 );家庭層面納入租賃住房(否 = 0 ,是 )家庭負債(沒有 = 0 ,有 )和取對數的家庭保健支出;社區層面納入受訪者所在社區的城鄉類型(鄉村 = 0 ,城鎮 ? = 1 )。變量的定義及描述性統計如表1所示。

3.估計方法與模型設定

面板數據模型可有效解決不隨時間變化而隨個體而變的遺漏變量問題,其中最為常用的是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隨機效應模型要求個體效應與所有的解釋變量均不相關,從經濟理論的角度來看較少存在。因此,本文考慮固定效應模型,模型設定如下:

為居住在省份 j 的個體 i 在時間 時的抑郁風險, 為截距項, 是核心解釋變量,表示居住在省份 j 的青年個體i在第 年是否獨居, 為獨居的估計系數; 為控制變量向量, 為其估計系數向量: 分別為個體固定效應、年份固定效應和省份固定效

表1變量設置及描述性統計

應, 是隨機擾動項。由于面板數據的特點,同一個體在不同時期的擾動項之間往往存在自相關,本文對標準誤的估計使用聚類穩健標準誤。39]

固定效應模型的估計方法常見的為組內估計量(FE)和一階差分估計量(FD)。一般認為FE比

FD更有效率,39故本文使用組內估計量進行固定效應模型的回歸。此外,估計面板數據的一個極端策略是將其看成截面數據進行混合最小二乘(OLS)回歸,存在的問題是可能忽略個體間不可觀測或遺漏的異質性,而該異質性可能與解釋變量相關而導致估計不一致。隨機效應模型對假設條件更為嚴格 與所有的解釋變量均不相關),但在實際中難以滿足,容易導致估計失真。本文在基準回歸結果中將會提供混合OLS回歸和隨機效應模型結果以進行模型比較。

表2獨居與青年抑郁風險的單因素分析
注:采用獨立樣本單尾 T 檢驗; ,下表同。

四、實證分析結果

1.單因素分析

為了初步查驗獨居對青年抑郁風險的影響,本文通過獨立樣本單尾T檢驗進行單因素分析(見表2)。結果顯示在總樣本中獨居青年抑郁風險平均值為6.051分,非獨居青年的抑郁風險平均值為5.126分,存在顯著差異。從各年份樣本來看,2012—2022年青年抑郁風險的平均值隨時間逐漸提高,除2012年以外,非獨居青年的抑郁風險始終顯著低于獨居青年。

2.基準回歸結果

表3顯示了獨居對青年抑郁風險影響的混合OLS回歸、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的結果。結果顯示固定效應模型的估計結果與混合OLS回歸、隨機效應模型在大部分變量的顯著性水平和回歸系數符號上存在差異,使用固定效應模型是必要的。

表3獨居對青年抑郁風險影響的基準回歸結果
注:括號內數值為聚類穩健標準誤;性別和民族不隨時間變化,在固定效應模型中無法估計,回歸系數以None表示;F 為混合OLS回歸和固定效應模型的 F 統計值, W a l d c h i 2 為隨機效應模型的似然比;觀測值為19220,個體值為6

固定效應模型結果顯示:在保持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獨居對青年的抑郁風險產生正向影響,相比非獨居的青年,獨居青年的抑郁風險得分平均高出0.368分??刂谱兞糠矫?,已婚青年的抑郁風險比單身青年的抑郁風險更低;有醫療保險的青年比沒有醫療保險青年的抑郁風險更低;收入水平和社會地位的提高也與較低的抑郁風險顯著相關;相較于自評健康更好或沒有變化的青年,自評健康更差的青年抑郁風險也更高;居住在租賃住房的青年比居住在非租賃住房青年的抑郁風險高;年齡、流動狀態、受教育年限、工作狀態、超重/肥胖等個體控制變量以及家庭負債、家庭保健支出和社區控制變量未表現出對青年抑郁風險的顯著影響。

3.穩健性檢驗

首先,由于性別和民族不隨時間而變,在固定效應模型中無法被估計,對此本文調整估計方法,使用豪斯曼-泰勒估計進行穩健性檢驗。其次,本文通過改變樣本量進行穩健性檢驗。從統計學上來說抽樣規模越大越能夠反映總體情況。CFPS數據庫中某些省份的樣本量極少,不足以反映該省的總體情況。為了降低樣本量過少可能帶來的不穩定性,提高估計結果的可靠性,本文統計了最終樣本各個省份的有效觀測值,剔除了各省份觀測值少于200例的樣本,基于剩余樣本進行估計。最

后,本文通過替換被解釋變量進行穩健性檢驗,將抑郁風險的測量由8道題目構成的CES-D8得分替換成由CFPS構建的CESD20sc。相比CES-D8的雙因素結構,CES-D20得分包括抑郁情緒、軀體癥狀、人際關系和積極情緒四因素結構,對抑郁風險的反映更為全面。[40]CFPS的實地調查反饋顯示受訪者對CES-D20量表接受程度不高,因此CFPS在2016年之后對受訪者中隨機1/5的樣本延用CES-D20,剩下4/5的樣本使用CES-D8。同時,CFPS數據處理人員在后期使用百分位數等化方法將兩套題自的分數進行了對等操作,生成了可比的CESD20sc,以實現不同調查年份間抑郁分數的可比。與真實的CES-D20量表測量相比,CESD20sc仍存在不足,因此僅用作穩健性檢驗。以上三種穩健性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結果均表明獨居對青年抑郁風險存在顯著正向影響,研究結果具有穩健性。

4.機制分析

傳統中介效應分析存在諸多問題,本文依據江艇的中介機制檢驗建議進

表4穩健性檢驗結果

注:括號內數值為聚類穩健標準誤; F 為固定效應模型的 F 統計值,Waldchi2為豪斯曼-泰勒估計的似然比。

表5獨居對青年體育鍛煉影響的回歸結果
注:括號內數值為聚類穩健標準誤; F 為固定效應模型的 F 統計值; ;下表同。

行機制分析。4前文的基準回歸結果證實了獨居對抑郁風險的顯著影響,基于社會控制理論和自我決定理論的分析可繼續識別獨居對體育鍛煉的影響,結果如表5所示:獨居與體育鍛煉的關系在10 % 水平上為負,說明獨居會顯著降低青年的每周鍛煉時長。結合前文分析的體育鍛煉與抑郁之間的因果關系假說和理論分析,可知獨居會減少青年的體育鍛煉,而體育鍛煉的減少會使抑郁風險增加。

5.異質性分析

不同性別和年齡階段的青年面臨的婚姻壓力和經濟壓力不同,不同婚姻狀態下的青年承擔的家庭角色不同,擁有的資源稟賦也不同,不同教育水平青年的自我認知也有高低,獨居在不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地區的青年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成本也會大相徑庭,2這些經濟基礎、家庭角色、生活方式和生活成本等方面的差異可能會使青年有不同的獨居體驗和生活質量,影響體育鍛煉的可及性和動機,從而可能表現出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差異。因此,有必要進行獨居對不同特征青年人群抑郁風險影響的異質性分析,以明晰獨居對青年抑郁風險產生影響的重要人群。

獨居對不同亞組青年群體抑郁風險影響的固定效應模型回歸結果如表6所示。在保持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獨居對女性青年抑郁風險的回歸系數為0.138,獨居女性和非獨居女性的抑郁風險沒有差異( P=0 . 6 1 5 ),但會使男性青年的抑郁風險增加0.526分( ),這與Park等人在韓國成年人群中的發現一致。23]受女性教育水平提升的影響,女性獨立生活的能力得到提高,增強其獨立生活的信心。相比男性,女性在烹飪、家務等方面反映出一定的獨居優勢,獨居則可能會使男性面臨生活質量的下降而產生健康風險,因此在本文中,獨居對青年抑郁風險的不利影響主要表現在男性青年中。

表6獨居對青年抑郁風險影響的異質性分析結果
注:模型已控制所有協變量、年份固定效應和省份固定效應。

在保持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獨居使16~30歲男性的抑郁風險增加0.564分( P=0 . 0 5 4 ) ,但使31~35歲女性的抑郁風險( P=0 . 0 0 1 ) 降低2.216分,這可能與年齡增長帶來的婚姻壓力和財富增長相關。 歲以下的男性正面臨事業發展和財富積累的壓力,獨居不利于情感互動和社會支持的提供,也會進一步加大其生存壓力,因而表現出抑郁風險的增加;30歲以上的青年往往具備了一定的經濟基礎,獨居對其而言不再是經濟負擔,反而是避免家庭沖突的最優選擇,因此表現出降低抑郁風險的有利影響。尤其是隨著年齡的提高,女性更容易背負“剩女”的心理困擾和壓力,獨居可緩解催婚引發的家庭沖突和矛盾,因此首先在女性青年人群中發現獨居降低抑郁風險的有利影響。

在保持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獨居使單身男性青年的抑郁風險增加了0.643分( P = 0 . 0 8 8 ,這意味著婚姻是男性青年獨居的保護因素。單身獨居的男性青年獲得了空間自由,但面臨著偏離家庭期望和社會規范的壓力。此外,婚姻與財富的關系在以往研究中得到肯定,尤其是房屋、存款與耐用消費品等財富在單身青年中的劣勢更大,42]獨居會進一步加大生活成本,增加經濟負擔,減少健康投資,因此可能表現出較差的健康風險抵御能力。正如Caputo的研究所示,43]與父母同住對青年特別有益,因為父母可以幫助單身青年支付生活費用,緩解壓力,改善心理健康。同理,一般來說已婚青年具備一定的經濟基礎,獨居是利益權衡后的主動選擇。44]此外,已婚者的生活行為會受到配偶的控制而不容易出現體育鍛煉減少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單身獨居青年在缺乏監督下則更容易出現此類情況,可以說單身加深了獨居對男性青年抑郁風險的不利影響。獨居對抑郁風險的影響雖然在單身和已婚女性青年中均不具有顯著性,這可能與前文分析的女性生活能力較強有關,即便單身也能獨立生活和自我約束,但從回歸系數的方向上來看同樣表現出與男性青年一樣的婚姻對獨居青年心理健康的保護趨勢,有待未來進一步關注。

在受教育程度方面,研究表明教育能夠通過改善個體的健康與認知能力,提升個體的社會經濟地位進而降低抑郁水平,但存在著“健康紅利”上限,其臨界點在是否受過高等教育。45異質性分析發現獨居使大學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男性青年的抑郁風險增加了0.858分( P = 0 . 0 2 1 ),對大學及以上受教育程度女性的抑郁風險沒有顯著影響,甚至出現降低抑郁風險的趨勢。高學歷青年雖然具有資源和認知能力優勢,但這一優勢也可能在教育-勞動力市場不匹配、就業前景不樂觀的情況下增加緊張和焦慮,46]尤其是在獨居狀態下這種心理困境未能通過家庭支持有效化解時,可能導致抑郁風險上升。然而在女性青年群體中未發現教育的“健康紅利”上限,表明教育對健康的積極效應是女性青年不受獨居影響的重要因素之一。

從居住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方面考慮①,獨居使居住在城鎮的男性青年的抑郁風險增加了0.690分 scriptstyle P = 0 . 0 2 4 ),使居住在欠發達地區和發達地區的男性青年的抑郁風險分別增加了0.676分( P = 0.075)0.750分( P = 0 . 0 7 0 )。城鎮和發達地區繁榮的經濟、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為青年獨居提供了物質條件,4獨居規模和獨居率在全國范圍內遙遙領先。北、上、廣、浙等發達地區青年的獨居率已經超過 1 5 % 。但對于青年也意味著更大的生存壓力,尤其是對獨居住房成本的焦慮。一部分青年可能選擇“蝸居”“群租”,擁擠的居住空間更易產生心理健康問題。有限的收入可能僅夠維持日常生活,會相對忽視健康的投資,長此以往極易陷入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困境。欠發達地區的獨居青年大多是支援地區建設而流動過來的青年人才,受教育水平較高,雖然獨居青年規模較小,但青年獨居率較高,如西藏地區的青年獨居率接近 1 5 % 。2獨居可能增加了此類青年在流動狀態下的孤獨感和空虛感,不利于心理健康。

五、結論與討論

隨著社會結構轉型和城鎮化進程加速,獨居已成為青年普遍的生活方式,居住獨立也是成年的重要標志之一。本文運用面板數據模型探究中國情境下獨居對青年抑郁風險的影響,并分析體育鍛煉在其中的作用機制,為社會轉型、快速城鎮化及家庭結構變遷的新形勢下提升青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促進青年的全面健康發展,激發青年的創造活力提出針對性建議。

首先,本文發現青年群體的抑郁風險隨時間逐漸加深,表明青年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嚴重。當前抑郁癥的發病率逐漸上升,且年齡越來越小。正如《2022年國民心理健康調查報告:現狀、影響因素與服務狀況》顯示,在成年人群中,青年是抑郁的高風險群體,尤其是18\~24歲的青年抑郁風險檢出率高達 2 4 . 1 % , 2 5 ~ 3 4 歲年齡組的人群抑郁風險檢出率為 1 2 . 3 % ,顯著高于35歲及以上各年齡組的人群。48]青年人群已然成為抑郁的高危人群,因此有必要及時關注和干預青年的心理健康,以實現青年發展規劃中的健康發展目標。

其次,本研究發現獨居對青年的抑郁風險有顯著影響,獨居青年的抑郁風險顯著高于非獨居青年,這與以往大部分研究保持一致,,[10][2-25進一步補充了獨居在青年人群中的健康消極效應的證據。此外,本文認為體育鍛煉可能在獨居對青年抑郁風險的影響中發揮中介機制,獨居會通過減少青年的體育鍛煉時長而加深抑郁風險。一方面,在社會控制理論和自我決定理論的理解下,獨居青年擁有決策自由,不受同住人的約束和監督,進行體育鍛煉的外在動機削弱,非獨居青年則可以與他人共同制定鍛煉計劃、共同運動和健康飲食,體育鍛煉更易堅持。另一方面,在Grosman健康需求理論下,體育鍛煉時長可視為對健康的投資,35]付出的是時間的機會成本和一定的經濟投入,當青年的時間資源稀缺或是認為投資成本過高時將會放棄或減少投資,即不進行體育鍛煉或減少體育鍛煉時長。此外,獨居者往往需要獨自承擔所有家務,時間和精力相對有限而無法長期堅持體育鍛煉,因此表現出獨居使青年體育鍛煉時長減少而加深抑郁風險的影響路徑。政府和用人單位可考慮為青年提供住房補貼等保障性政策,增強其抵御獨居風險的能力,或是增加體育鍛煉的可及性,例如在獨居青年規模較大的區域增設室內和室外運動場地和器械,社區和用人單位可組織開展青年健身活動,在增加體育鍛煉的同時促進獨居青年的社會交往,改善其抑郁風險。

最后,本文對不同特征的青年群體進行了異質性分析,發現獨居對青年抑郁風險的影響具有較強的人群和區域異質性。與女性青年相比,男性青年在獨居狀態下具有更明顯的心理健康脆弱性,具體表現在:獨居增加30歲以下男性青年抑郁風險,獨居對單身男性青年的抑郁風險有顯著的不利影響,獨居對受過高等教育的男性青年的抑郁風險有不利影響,獨居加深了居住在城鎮、欠發達和發達地區男性青年的抑郁風險。綜合上述的異質性分析結果,建議在醫療保健規劃中,需要考慮男性青年獨居者更大的心理健康需求和抑郁風險,尤其是16\~30歲、單身、大學及以上受教育程度、居住在城鎮、欠發達或發達地區的男性青年。

獨居青年的出現是在宏觀社會經濟發展、個體主義價值觀盛行以及微觀層面婚姻推遲、人口流動和受教育程度提高等人口轉變因素的推動下逐漸興起,以往研究也表明經濟發達的地區聚集更多的獨居青年,單身、高知青年更傾向于獨居。2]7]本文的異質性分析發現這些具有高獨居傾向特征的青年具有顯著的獨居脆弱性——抑郁風險上升,這或許意味著無論是追求高質量婚姻家庭生活和個體精神自立的主動選擇還是迫于婚姻擠壓和職業發展的被動選擇,選擇獨居的青年尚未真正準備好獨居。對個人來說,獨居僅僅是當下年輕人生活方式的一種選擇,但青年自身應當客觀認識到獨居本身帶來的各種風險和系統矛盾,如自由、體面的獨居生活背后潛藏著未預想到的孤獨、突發事件下的無人照料與支持等,49]慎重考慮選擇獨居生活,也要注重培養自已獨立生活的能力,積極與社會擁抱,獨居但不自我孤立。對社會而言,應當高度關注獨居青年這一群體中的抑郁高危人群,為獨居青年的居住場所和社會活動創造更好的外部條件和環境,以避免獨居引發更多青年健康問題。

本文是關于獨居對青年抑郁影響及機制的初步探索,尚存在不足:首先,本研究通過面板數據分析方法初步論證獨居對青年抑郁風險的影響,但該因果關系有待未來更為嚴謹的因果推斷方法進行檢驗;其次,體育鍛煉作為中介機制解釋了健康行為在獨居-抑郁關系中扮演的重要作用,未來有待補充其他層面的影響路徑;最后,獨居對青年的抑郁風險影響存在地區和人群異質性,囿于樣本量限制,沒有作更多的異質性交叉分析,未來可擴大樣本量探究更多青年人群中獨居與抑郁風險的關系。

【參考文獻】

[1]豆小紅.“空巢青年\"社會心理問題與應對[J].中國青年研究,2018(2):89-95.

[2]Wang X,Yan C,Deng C,et al.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and Chinese Young Adults'Propensity to Live Alone:An ExtendedReplicationStudy[J].Demographic Research,2024,51:965-998.

[3]Herrman H,PatelV,Kieling C,etal. Time for United Action on Depresson:A Lancet-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Commission[J].Lancet,2022,399(10328):957-1022.

[4]穆光宗.當前中國家庭戶小型化的社會意涵[J].人民論壇,2021(21):68-71.

[5]胡玉寧,祁彬斌,朱學芳.從“空巢”心態到“集群”行為:“空巢青年”現象透視與網絡映射[J].中國青年研究,2017 (8):36-43,84.

[6]韋淑珍.特大城市獨居青年的孤獨感及影響[J].當代青年研究,2022(4):55-62.

[7]HoJH.The Problem Group?Psychological Welbeingof UnmarredPeople Living Alone in theRepublic of Korea[J]. Demographic Research,2015,32(47):1299-1328.

[8]Seo BK,Park GR. Housing,Living Arrangements and Mental Health of Young Adults in Independent Liv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21,18(1O):5250.

[9]NHK特別節目錄制組.無緣社會[M].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95-102.

[10]鄭曉冬,周如茵,方向明.“空巢青年\"的健康狀況與生活狀態研究[J].南方人口,2018(4):1-11.

[11]Michael R T,Fuchs VR,Scott SR.Changes in the Propensityto Live Alone:1950-1976[J].Demography,980,17 (1):39-56.

[12]Cheung AKL,YeungWJJ.Temporal-spatial Paterns ofOne-Person Households in China,1982-2005[J].Demographic Research,2015,32:1209-1238.

[13]Dommaraju P.One-Person Households in India[J].Demographic Research,2015,32(1):1239-1266.

[14]Guimoto C,LoenzienMD.Emerging,Transitoryor Residual?One-Person Households in Viet Nam[J].Demographic Research,2015,S15(42):1147-1176.

[15]Cohen PN.The Rise of One-Person Households[J].Socius,2021,7:1-3.

[16]Eurostat.Distributionof Households byHouseholdSize[EB/OL].(2025-03-15)[2025-03-21].htps://c.europa.eu/ eurostat/databrowser/view/ilc_lvphO3/default/table?lang=en.

[17]Statistics BureauofJapan.2020 Summaryof the Results and Statistical Tables[EB/OL].(2021-11-30)[2025-03-21]. https://www.stat.go.jp/english/data/kokusei/202O/summary.html.

[18]Statistics Korea.Household Projections for Korea(2022-2052)[EB/OL].(2024-09-12)[2025-03-21].htps:/ostat. go.kr/board.es?mid=a20108020000amp;bid=11742amp;act=viewamp;list_no=433742.

[19]Esteve A,Reher DS,Trevino R,etal. Living Alone over the Life Course:Cross-National Variations on an Emerging Issue[J].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2020,46(1) :169-189.

[20]Yeung WJJ,Cheung A K L.Living Alone:One-Person Households in Asia[J]. Demographic Research,2015,32: 1099-1112.

[21]Statistics Korea.2021 Statisticsof One-Person Households[EB/OL].(2021-12-08)[2025-03-21].https:/kostat.go. kr/board.es?mid=a20111080000amp;bid=11763amp;act=viewamp;list_no=416751.

[22]KimA,Park NL,LeeJA,etal.HealthBehaviors and Mental HealthofKoreanYoung Adults from Single Households: Data Analysis from the 5th Korea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2O10-2O12)[J]. Korean Journal ofFamily Practice,2017,7(5):667-673.

[23]Park SM,DB Kim,MJJoo,etal.Asociation between Living Alone and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in Korean Adults[J].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24,362:630-637.

[24]黃蘇萍,李倩倩.大城市獨居青年的生活與心態研究[J].青年探索,2018(4):75-87.

[25]Chen TY,GengJH,ChenSC,etal.Living AloneisAssociated withaHigher Prevalenceof Psychiatric Morbidity ina Population-based Cross-sectional Study[J/OL].(2022-11-17)[2024-09-28].https:/doi.org/10.3389/fpubh.202.105 4615.

[26]Hughes M,Gove WR.Living Alone,Social Integration,and Mental HealthJ].American JournalofSociology,1981,87 (1):48-74.

[27]聶偉,風笑天.空巢又空心?——“空巢青年\"的生存狀態分析與對策[J].中國青年研究,2017(8):57-63.

[28]Zhang L,Fan X,Yu Z.Living Alone butNotFelingLonely:The EffectofSelf-Concealmenton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of Youth Living Alone in China[J/OL].(2022-10-24)[2024-09-28]. https://doi.org/10.390/ijerph192113805.

[29]樂章,馬珺.居住安排對農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基于社會支持為中介變量的考察[J].湖南農業大學學 報(社會科學版),2017(6):74-81.

[30]丁軼飛,陳蘭雙,張鎮.中老年人線上社會參與和抑郁癥狀的關系:基于自我決定理論[J].心理與行為研究,2023 (1):86-93.

[31]Holt-LunstadJ,Smith TB,Baker M,etal.Lonelinessand Social IsolationasRisk Factors for Mortality:A MetaanalyticReview[J].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A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for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5,10(2):227-237.

[32]韓東良,秦澤盈,徐明圖,等.離退休職工獨居狀態與抑郁和焦慮的關系及社會參與質量的中介作用[J].吉林大 學學報(醫學版),2019(4):944-949.

[33]陳敏,張曉波,羅玉珍,等.運動鍛煉改善抑郁癥的神經生物學相關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體育科技,2021(4): 89-97.

[34]Nolen-Hoeksema S.Responses toDepressionand Their Effcts ontheDurationofDepressiveEpisodes[J].Journalof Abnormal Psychology,1991,100(4):569-582.

[35]鐘華梅,許文鑫.體育鍛煉參與的主觀福利效應研究:基于中國家庭追蹤調查數據的實證分析[J].西安體育學院

學報,2024(1):62-75.

[36]Toups MT,CarmodyT,GrerC,etal.ExerciseisanEffctive TreatmentforPositive Valence Symptoms in MajorDepression[J].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17,209:188-194.

[37]Umberson D.Family Statusand Health Behaviors:Social Controlasa Dimensionof Social Integration[J].JournalofHealthandSocialBehavior,1987,28(3):306-319.

[38]KongS,W-Yo.GenderDierencesinBodyComposition,PhysicalActivityLevel,hysicalFitness,ndBoneieralDensityamong Elderly Individuals Living Alone Compared to Those Living with Their Spouses[J].Journal of MensHealth,2017,13(2):60-67.

[39]陳強.高級計量經濟學及Stata應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40]劉峻良,任芬,房玉上.流調中心抑郁量表在成人群體中的模型比較[J].心理學進展,2018(12):1829-1837.

[41]江艇.因果推斷經驗研究中的中介效應與調節效應[J].中國工業經濟,2022(5):100-120.

[42]李婷,鄭葉昕.中國單身青年的規模、特征及其演進態勢[J].中國青年研究,2023(9):5-15.

[43]CaputoJ.ParentalCoresidence,YoungAdultRole,Economic,andHealth Changes,andPsychological Wellbeing[J].Society and Mental Health,2020,10(3):199-217.

[44]陳香君,劉慧君,趙敏.現代化進程中的通勤婚姻:都市青年夫妻異地而居的決策與家庭風險[J].中國青年研究,2024(12):58-66.

[45]石智雷,楊宇澤.高學歷的人更容易抑郁嗎?——教育對成年人抑郁情緒的影響[J].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148-160.

[46]BrackeP,Vande StraaV,Misinne S.Education,Mental Health,andEducation-Labor MarketMisfit[J].JournalofHealthandSocialBehavior,2014,55(4):442-459.

[47]和紅,王鑫,閆辰聿,等.影響中國人群心理健康的人口因素及機制: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24(3):56-63.

[48]陳祉妍,郭菲,方圓.2022年國民心理健康調查報告:現狀、影響因素與服務狀況[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3:1-29.

[49]李芳芳,朱冬亮.從“結婚難\"到“獨居”:單身現象的變遷、影響及反思[J].中國青年研究,2024(5):61-69.

[責任編輯 韓淞宇]

Abstract: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ety,the increase of population mobility,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the diversification of modern concepts of marriage and love,and the miniaturization trend of the family structure,living alone has become a common lifestyle.The rise of living alone has also become an important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 of modern society. Youth is a critical stage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n individual's life course,facing multiple identity transitions and prone to changes in mental health.As research has progressed,scholars have focused on the mental health vulnerabilityof youth living alone,but there is a lack of strong empirical evidence in terms of data and methodology,and research conclusions are inconsistent.Meanwhile,although physical activity is considered a health behavior thatcanrelieve depression,more studies have explained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living alone and youth depression risk in terms of loneliness and social support,with few mediating mechanism analyses atthe health behavior level.This paper used five periods longitudinal data from the CFPS in 2O12-2O22 to explore the efct of living alone on youth's depression and the mediating role of physical activity through fixed-effcts modeling,and to discuss the heterogeneity across diferent youth populations.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the risk of depression among youths tends to increase over time;living alone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the depression and decreased the hours of physical activity,and living alone deepened the risk of depression by decreasing the hours of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youths. According to social control theory and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youth living alone have relative decision-making freedom,without the constraints and supervision of cohabitants,and their extrinsic motivation to engage in physical activity is weakened; Grosman's health needs theory explain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alth investment,that young people who live alone often need to take care of household chores and living expenses on their own,and are unable to keep up with their time and financial investment in physical activity.Heterogeneity analyses found that living alone increases the risk of depression among male youth,especially those aged 16-30 years,single, collegeeducated,and living in urban,underdevelopedor developed areas.It is suggested that there is a need for the governmentand society to paytimely attention to and intervene in the mental health of youth,to enhance care for youth living alone,and to consider the greater risk of depressionand mental health needs of male youth living alone in health care planning inorder to achieve the health development goals of youth development planning.Communities and employers can consider creating beter external conditions and environments forthe places of residence and social activities of young people living alone,soas to enhance theirabilityto withstand the risksof living alone,for example,by increasing the accesibilityof physical exercise facilitiesand fitness activities.At the same time,young people themselves should objectively recognize the risks and systemic contradictions associated with living alone and develop the ability to live independently.

KeyWords:Living Alone,Depression,Physical Activity,Youth

猜你喜歡
心理健康影響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是什么影響了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2期)2022-03-14 08:49:56
哪些顧慮影響擔當?
當代陜西(2021年2期)2021-03-29 07:41:24
沒錯,痛經有時也會影響懷孕
媽媽寶寶(2017年3期)2017-02-21 01:22:28
擴鏈劑聯用對PETG擴鏈反應與流變性能的影響
中國塑料(2016年3期)2016-06-15 20:30:00
基于Simulink的跟蹤干擾對跳頻通信的影響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美极品| 国产青榴视频| 色有码无码视频| 国模极品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0| 亚洲精品欧美日本中文字幕| 亚洲香蕉久久| 久久亚洲国产视频| 亚洲无码电影| 伊人天堂网| 日韩免费视频播播| 国产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高清视频|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古装片| 国产人碰人摸人爱免费视频| 亚洲区一区| 亚洲欧洲天堂色AV| 人妻免费无码不卡视频| 91口爆吞精国产对白第三集| 国产在线日本| 免费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 99精品国产电影|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色播五月婷婷| 亚洲精品午夜无码电影网| 澳门av无码| 国内精品久久人妻无码大片高|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不卡| 超级碰免费视频91| 国产精品99一区不卡| 欧美激情综合一区二区| 99在线国产| 久久人与动人物A级毛片| 午夜欧美在线| 特级毛片8级毛片免费观看| 丁香五月激情图片| 日本黄色不卡视频|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q| 亚洲天堂精品视频| 2021国产精品自拍| 国产第八页| 一本色道久久88| 日本成人精品视频| 18黑白丝水手服自慰喷水网站| 欧亚日韩Av| YW尤物AV无码国产在线观看| 欧美va亚洲va香蕉在线| 精品国产自在在线在线观看| 丝袜美女被出水视频一区| 久久永久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 欧美亚洲第一页| 天天综合网站|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鸭| 孕妇高潮太爽了在线观看免费| 精品视频在线一区| 欧美一级色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67194亚洲无码|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 97在线公开视频| 91成人精品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码在线中文在线观看| 伦伦影院精品一区|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欧美日韩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91网址在线播放| 久精品色妇丰满人妻| A级全黄试看30分钟小视频| 69av在线| 大香网伊人久久综合网2020| 国产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香蕉在线视频| 一级黄色网站在线免费看| 97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色婷婷在线播放| 乱人伦视频中文字幕在线| 欧美成人亚洲综合精品欧美激情| 色婷婷丁香| 国产波多野结衣中文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