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25)04-0020-02
筆者結合對教學實踐的梳理,對“素質體能課課練”的實踐策略提出思考拙見,與同行共勉。
一、素質體能課課練內容選擇靈活多樣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修訂組專家提出,水平學段是按照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水平來劃分的,不是按年級劃分。例如,四年級學生具備了五年級學生的運動能力和身心發展水平,可以定位為水平三的學習對象。因此,素質體能課課練的內容要根據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水平來選擇設計,學習內容要運用不同層次的學習方法,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不同學習對象的需求,更好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如對我校五年級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50米 × 8 往返跑成績匯總后發現,這一項目比較薄弱,教師在制定發展耐力輪流領先跑練習時進行分組,遵循毛振明教授提出的課課練分組分班競賽原則,按耐力素質強弱進行分組,避免弱的同學跟不上前面同學從而影響教學組織,也避免了因運動量過大導致個別同學的運動傷害事故發生。設置“貪吃蛇”游戲時,把耐力素質相對較弱的同學安排到隊伍后面進行,耐力素質較好的同學先開始或領頭,這樣排尾同學就能縮短跑動距離,降低運動強度,全員參與游戲的同時又使不同耐力素質水平的學生得到鍛煉和提升。根據核心素養發展水平不同和性別差異,設置不同的素質體能課課練內容,從而提升素質體能課課練效果。
也可以結合主教材特點安排學練內容。例如,在執教水平二(四年級)《跳箱——跳上起立轉身跳下》時,由于主教材強調支撐跳躍安全防范,所以筆者組織教學時會更多強化安全教育,教學中學生隊伍變化和練習次數較少,運動負荷相對較低。安排課課練內容時結合水平二(四年級)學生身體素質之靈敏素質發展的敏感期,制定“捕魚、存錢、馬頭抓馬尾、長江黃河”等游戲,以發展靈敏素質,增強心肺功能。主教材的特點要作為素質體能課課練內容制定的依據,根據主教材來發展素質能力、掌握技戰術的特點,安排補償性、遷移性的學練內容,這樣更有益于學生發展能力,掌握運動技術。
二、素質體能課課練因人而異內容形式創新
當前大多省份中小學仍然采取大班制教學,課課練的內容和評價標準都一樣,這樣的教學中勢必會出現運動量過大和運動量不足的現象,所以要做好素質體能課課練內容形式因人而異的提前設計。針對有免體和術后恢復的同學制定適合他們的練習內容,如可以讓他們充當小裁判、器材管理員、教師課堂教學小助手、成績登記管理員等,讓他們參與課堂學練并盡責履職,從消極的旁觀者轉變為積極課堂活動的參與者。
發展耐力、力量素質訓練比較枯燥乏味,可以改變升學考試800米和1000米實地重復跑的練習,用好校園定向跑、圖形跑,有條件的可設置越野跑、騎行賽等,讓學生在不同的練習環境下輕松鍛煉發展耐力。在發展力量進行負重練習時可采用器材增趣,改變器材,采用同伴互助靠墻蹲起、爬墻手倒立、平板支撐競賽、男女生對抗等練習。內容形式方面創新增加練習趣味性,激發學生的鍛煉熱情。
三、素質體能課課練預防傷害提升實效
課課練環節常常由于師生對安全問題認識不足,思想上重視不夠,出現只注重教和學而忽視安全問題的現象。例如,小學三年級利用迎面接力發展學生快速跑、合作跑能力時,教師只重視技術教學和怎樣跑得快,沒有強調用哪只手交接棒,交棒后的跑動方向;利用投擲發展學生力量素質時,沒有做到令行禁止,沒做到同拋同撿的紀律強調。這樣在練習中往往就會發生傷害事故。
為避免課課練運動傷害事故發生,課課練教學要加強教研組的溝通協調,教師之間場地協調劃分應禁止不合理或同場多班同時開展幾種練習,出現隨意穿越投擲區現象。對身體不適的學生如果不控制運動量,則容易發生安全事故。為預防課課練環節傷害事故的發生還要做到思想重視,學練需符合教學常規,應加強課堂組織管理。一旦出現傷害事故,就一定要認清傷害的類別和責任的范圍,同時對受傷學生積極采取補救措施,把傷害降到最低。確保體育教學課課練安全有序開展,促進青少年兒童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核心素養健康發展。
四、素質體能課課練融合發展以體樹人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25年)》的出臺進一步完善了綜合育人體系,體育與健康新課程標準也提出了跨學科育人的具體要求,一線體育教師要充分放大體育的育人功能。小學階段課課練內容多通過游戲教學開展,在接力賽練習時更多關注跑得快的隊伍,而忽略了團結協作、遵守規則的隊伍進行評價鼓勵。要樹立正確的比賽觀,賽技術、賽體能,同時更要賽品德、賽風格,融合學科開展來發展素質體能。如小學二年級體育勞動教育學科融合設計“垃圾分類”游戲,學生在奔跑躲閃中發展素質能力,又進行垃圾分類知識的普及強化;中高年級可以設置開火車、風火輪、搭火車等團隊游戲,發展素質體能培養團結協作、克服困難和愛國主義精神教育。總之,課課練在發展素質體能的同時,要關注體育品德的滲透、規則意識的培養,提倡“體育+1”(體育和一門學科)、“體育+N”(體育和多門學科融合)育人、育心、育德。
五、素質體能課課練重在傳承貴在堅持
我校體育教學始終秉承“增強體質”第一要義,堅持“目標素質體能課課練”這一教學方向,并歷經了40年的傳承發展。阮光清老師和原福建師范大學陳智壽教授繪制的體質綜合評價圖一直在我教研組傳承創新。體質綜合評價圖是根據不同水平學生體質發展情況制定并繪制的“八卦、蜘蛛網”圖(圖1,以小學一年級男生為例)。
在平常教學小組中開展學生體質測試,評價繪制體質綜合圖,讓學生直觀看到自身體質薄弱項目,在課課練中因人而異地設計運動處方,進行有自的的身體鍛煉。素質體能課課練的內容和方法手段在教研組年齡梯隊中要傳承創新,不同學段的素質體能課課練內容方法可以匯編成冊,任課教師在新學期任教不同學段時應做好文本交接,以便于學段素質體能課課練內容、方法、學段間銜接順暢,進而為學校體育提質增效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毛振明,論“素質體能課課練”的必須與實現(一)—“體育課不出汗”的困局與“課課練”的必然[U].體育教學,2025,03.
[2]《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http://www.ahjgxy.edu.cn/2025/0121/c500a12184/page.htm
[基金項項目:教育部福建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2024年開放課題立項編號KCA2024138《體育跨學科主題學習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