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聲演唱中音域的拓展是通向更廣闊藝術的必由之路,是衡量演唱者技藝精湛程度的關鍵指標,更是解鎖聲樂作品深層情感的密鑰。在聲樂藝術中,美聲演唱以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熠熠生輝,而音域的有效拓展能夠讓演唱者在藝術舞臺上繪制出更為絢麗多彩的畫卷。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美聲演唱在聲樂歌曲中的運用,揭示其與音域表現的緊密關聯。其次,闡述了音域拓展的訓練方法,包括氣息控制、共鳴調節、發聲技巧等維度。最后,進一步探究不同聲部及不同演唱風格中的音域拓展實踐,通過實例與理論結合,展現音域拓展在豐富美聲演唱藝術表現力方面的作用,為聲樂教學、演唱實踐及學術研究提供全面的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美聲演唱;音域拓展;訓練方法
[中圖分類號] J61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5)06-0-03
音域拓展是提升美聲演唱水平與藝術感染力的核心要素。在聲樂歌曲的演繹進程中,音域的靈活運用直接影響著作品情感的傳達與意境的塑造。當前在美聲演唱音域拓展方面,無論是訓練方法的整合優化,還是不同演唱情境下的實踐應用研究,均存在可以進一步挖掘的空間。本文旨在梳理美聲演唱音域拓展的訓練方法,深入探究其在多種聲部與演唱風格中的實踐路徑,以填補現有研究空白,為美聲演唱者、聲樂教育者及相關研究者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與實踐指南,助力美聲演唱藝術在現代語境下的傳承與創新發展。
一、美聲演唱在聲樂歌曲中的運用
美聲演唱在聲樂歌曲中具有廣泛的運用,獨特的演唱風格與技巧為各類聲樂作品注入了豐富的藝術內涵與表現力。在歌劇舞臺上,美聲演唱是塑造角色和推動劇情發展的關鍵元素。以賈科莫·普契尼(Giacomo Puccini)的《蝴蝶夫人》為例,美聲歌唱家通過細膩的發聲技巧與富有層次的聲音表現,將女主角巧巧桑的純真、深情及悲劇命運展現得淋漓盡致。在表現巧巧桑對愛情的憧憬時,歌唱家運用輕柔而明亮的高音唱出婉轉的旋律,仿佛將那美好的愛情愿景化作了靈動的音符飄蕩在舞臺之上。而當劇情發展到高潮部分,強烈的情感宣泄則依靠美聲演唱中強大的氣息支撐與飽滿的共鳴,使聲音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讓觀眾深刻感受到角色內心的痛苦與絕望,從而全身心地沉浸于歌劇所營造的情感世界之中。在藝術歌曲方面,如德彪西的《月光》,美聲唱法能夠精準地捕捉到作品中那朦朧、靜謐的意境。歌唱家憑借著靈活的氣息控制,巧妙地調節聲音的強弱與明暗,在輕柔的哼唱中,讓聽眾仿佛置身于灑滿銀輝的靜謐月夜之下,感受著月光的溫柔撫摸與周圍環境的清幽寧靜。同時,美聲演唱對于藝術歌曲中復雜的音樂線條和細膩的情感變化有著出色的詮釋能力,能夠將作曲家在音符間隱藏的微妙情感細膩地挖掘并傳達出來,使每一個旋律起伏、每一個和聲變化都能直擊聽眾的心靈,引發強烈的情感共鳴。在音樂劇方面,在《歌劇魅影》這類經典音樂劇中,美聲元素與現代流行音樂風格相互交融。在一些主角的重要唱段中,美聲演唱技巧的運用為角色增添了高貴、深情的氣質。其悠長的氣息、圓潤的音色使歌曲具有更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無論是表達愛情的熾熱還是內心的掙扎與痛苦,美聲演唱都能以其獨特的方式將這些情感放大并傳遞給觀眾,進一步豐富音樂劇的音樂層次和情感維度,推動了音樂劇藝術在音樂表現上的多元化發展,也拓寬了美聲演唱自身的應用邊界與藝術表現空間,促進了不同音樂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
二、美聲演唱的音域拓展訓練方法
(一)氣息控制訓練方法
氣息是美聲演唱的動力源泉,精準的氣息控制能夠解鎖音域的無限可能。良好的氣息控制能為聲帶提供適宜的振動環境,靈活的氣息運用能夠賦予聲音豐富的色彩與情感張力。因此,氣息控制在美聲演唱音域拓展中具有關鍵作用。
1.深呼吸訓練
演唱者要放松身體,通過鼻腔緩慢而深入地吸氣,使腹部像氣球一樣向外擴張,感受橫膈膜的下沉,以儲存充足的氣息。在日常練習中,可進行慢吸慢呼的練習,每次吸氣持續5~8秒,呼氣時則控制在10~15秒,注重呼氣的平穩與均勻,避免氣息的急促涌出,如此反復訓練,逐漸增強橫膈膜的力量與氣息的控制能力。
2.橫膈膜呼吸法
可平躺在床上,在腹部放置一本輕書,吸氣時感受腹部上頂使書本抬起,呼氣時腹部收縮使書本回落,以直觀地體會橫膈膜的運動并加以強化訓練。在發聲練習中,結合斷音訓練氣息的爆發力與彈性,如短促有力地發出“哈”音,每次發聲都以橫膈膜的快速收縮推動氣息沖擊聲帶,且要保證聲音的清晰與集中,通過不斷重復,提升氣息在瞬間釋放時的控制精度與力度,進而在高音區演唱時為聲帶提供穩定而有力的氣息支持。
3.氣息的保持與流動訓練
以長音練習為例,選擇一個舒適的音高,深吸氣后均勻地唱出長音,盡量保持音準、音色的穩定,持續時間可從最初的5秒逐漸延長至15秒,甚至更久,在這個過程中感受氣息如溪流般持續穩定地通過聲帶振動發聲,避免氣息的卡頓或松懈。這種練習對于中低音域的音色塑造與音域的鞏固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能使聲音在中低音區更加飽滿、深沉且富有質感,為整體音域的連貫與拓展奠定堅實的氣息基礎。
(二)共鳴調節訓練方法
共鳴調節能夠極大地豐富聲音的色彩與質感,助力演唱者跨越更廣闊的音域范圍。胸腔共鳴訓練對于拓展低音域以及強化中音域的堅實感極為重要。其一,演唱者可通過降低喉位,使聲音在胸部產生更為明顯的振動感來實現。例如,在練習時,可先發出低沉的“嗚”音,感受胸部的共振,逐漸增加音量并保持聲音的渾厚與穩定,注意氣息的均勻推動,避免喉部過度用力。在演唱一些音域集中在中低音區的歌曲片段時,如《綠樹成蔭》的起始部分,胸腔共鳴的運用能讓聲音更有磁性、更溫暖,使聽眾深刻感受到歌曲所蘊含的深沉情感。其二,口腔共鳴。口腔形狀的精準調整是正確元音發音的關鍵所在。當發出“a”“o”“e”等元音時,要注重口腔的打開程度與形狀,使聲音在口腔內得到充分的共鳴與反射。比如在練習音階時,以適中的音高唱出元音,仔細感受聲音在口腔前部與硬腭之間的振動與回蕩,讓聲音明亮且集中。在演唱一些節奏明快、旋律優美的中音域歌曲段落時,如《我親愛的》,口腔共鳴能夠賦予聲音清晰的質感與靈動的表現力,使歌聲更具感染力與親和力,讓聽眾能夠清晰地捕捉到歌曲中的每一個情感細節與旋律變化,從而使中音域的演唱更加出色與穩定。其三,頭腔共鳴。尋找哼鳴位置是頭腔共鳴訓練的重要基礎,可通過閉口哼鳴“嗯”音,感受眉心處的振動與集中點,仿佛聲音是從眉心上方發出的。在高音區演唱時,巧妙地引入頭腔共鳴能夠使聲音輕松地穿透樂隊的伴奏,達到明亮、輝煌且具有穿透力的效果。例如,在演唱《今夜無人入睡》的高潮部分時,演唱者借助強烈的頭腔共鳴,將高音區的旋律演繹得激動人心,仿佛璀璨星辰閃耀在夜空之中,讓觀眾沉浸于歌曲所營造的宏大氛圍里。
(三)發聲技巧訓練方法
發聲技巧是美聲演唱藝術的靈魂,唯有以細膩而精準的發聲技巧雕琢,方能繪就音域拓展的壯麗畫卷。從聲帶機能的科學運用到氣息與聲帶的精妙協同,發聲技巧的每一個層面都與音域的拓展緊密相連。一方面,聲帶閉合與打開的訓練,通過哼鳴練習,可有效鍛煉聲帶的閉合能力。比如,以輕柔的哼鳴起始,感受氣息平穩地通過閉合良好的聲帶,產生均勻且集中的振動,注意將聲音集中于眉心處,隨著練習的深入逐漸延長哼鳴的時長并嘗試在不同音高上進行哼鳴,以此提升聲帶在不同張力狀態下的閉合穩定性。氣泡音練習則側重于聲帶的放松與打開,在清晨醒來或喉嚨較為放松時,發出類似氣泡破裂的聲音,從低到高緩緩滑動,體會聲帶由松弛到適度緊張的變化過程,有助于在演唱低音區時保證聲帶能夠以松弛且靈活的狀態振動,從而使低音更加深沉、飽滿且富有彈性,為音域的向下拓展奠定堅實基礎。另一方面,真假聲轉換技巧的訓練。從低到高逐步進行不同音區的真假聲過渡練習,在中低音區以真聲為主,隨著音高上升,逐漸增加假聲的比例。比如在演唱音階時,當過渡到換聲區附近,要細膩地調整聲帶的振動方式與氣息的支持力度,使真假聲能夠自然、流暢地銜接,避免出現明顯的音色斷層或發聲卡頓。可選取一些經典的聲樂練習曲,在練習過程中,精準地感知氣息與聲帶在真假聲轉換瞬間的協同變化,通過反復練習,不斷縮小真假聲之間的差異,使聲音在跨越音域界限時能夠如絲般順滑,實現從低音區到高音區的無縫對接,從而拓寬有效演唱音域。
三、美聲演唱中音域拓展的實踐
(一)不同聲部的音域拓展實踐
在美聲演唱的不同聲部中,音域拓展的實踐各有特色。女高音聲部天然具有較高的音域起點,但仍需要不斷拓展高音區的極限并確保中低音區的穩定與豐滿。在高音區拓展實踐中,女高音歌唱家常常借助強化頭腔共鳴與精準的氣息控制相結合的方式。例如,在演唱朱塞佩·威爾第(Giuseppe Verdi)歌劇《茶花女》中“啊!也許靈魂所渴望的就是他”時,歌唱家在深吸氣后,用極為集中的氣息沖擊聲帶,同時將聲音焦點精準定位在頭腔眉心處,使聲音如同一束明亮的激光穿透整個劇院空間,實現高音區的華麗拓展與震撼呈現。而在中低音區,通過適度調整共鳴腔體比例,提高胸腔共鳴的參與度,如在演唱一些抒情慢板段落時,以輕柔且深沉的中低音吟唱展現出角色細膩的情感變化,使聲音在不同音域間過渡自然流暢,整體音域得到有效且和諧的拓展。
男高音聲部同樣致力于高音區的突破與全音域的貫通。在高音拓展訓練實踐中,注重真假聲轉換技巧的極致打磨。像在葛塔諾·多尼采蒂(Domenico Gaetano Maria Donizetti)的歌劇《軍中女郎》中那極具挑戰性的九個高音C的唱段,男高音歌唱家需要在快速的旋律節奏中,精準地切換聲音位置,使每個高音C都能清晰、明亮且穩定地唱出,在日常訓練中對氣息流量、聲帶張力及共鳴腔體的瞬間調節都達到極高的精準度。在中低音區,男高音則通過加強氣息的深度與胸腔共鳴的渾厚感來豐富音色與拓展音域下限,在演唱一些敘事性較強的歌曲時,以沉穩而富有磁性的中低音吸引聽眾,從而構建起從低沉到高亢的完整音域體系,為不同風格作品的演繹奠定堅實基礎。
女中音聲部在音域拓展實踐上,重點在于挖掘低音區的深沉魅力與提升高音區的延展性。在低音區,女中音歌唱家憑借較大的胸腔共鳴優勢,通過深度的橫膈膜呼吸與放松的喉部狀態,發出極具感染力的低音。例如,在焦阿基諾·安東尼奧·羅西尼(Gioacchino Rossini)《塞維利亞的理發師》中“我聽到美妙的歌聲”唱段,女中音歌唱家通過沉穩的橫膈膜呼吸將氣息緩緩送出,并放松喉部,使聲音能夠在胸腔內充分共鳴。而在高音區拓展方面,通過細膩的頭腔共鳴引入與聲帶邊緣振動技巧的運用,使音域得到上下延伸,能夠增強角色塑造的豐富性與音樂表現力。例如,在《塞維利亞的理發師》中一些情感高潮段落,當角色情緒激昂地表達自己堅定意志時,女中音歌唱家運用上述技巧,可以實現高音區的精彩呈現。
男中音聲部則著眼于中低音區的深度雕琢與高音區的適度拓展。在中低音區,男中音依靠其寬厚的聲帶與強大的胸腔共鳴,在演唱意大利作曲家朱塞佩·威爾第歌劇《弄臣》中的經典唱段時,以沉穩有力的中低音將角色復雜的性格與情感展現得淋漓盡致。對于高音區的拓展,男中音通過特殊的換聲區訓練,使聲音在向高音攀升過程中能夠自然過渡,在一些需要情感爆發的時刻,能夠以堅實而明亮的高音震撼觀眾,實現音域在不同風格作品演繹需求下的有效拓展與靈活運用。
(二)不同演唱風格中的音域拓展實踐
在歌劇演唱風格中,音域拓展實踐緊密圍繞角色塑造與劇情推進展開。由于歌劇角色豐富多樣,音域要求跨度極大。以威廉·理查德·瓦格納的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為例,劇中不同角色涵蓋了從極低的男低音到極高的女高音等多個聲部,且在劇情發展過程中,角色的演唱音域常常需要在瞬間進行大幅度跨越。歌唱家為了戰勝這樣的挑戰,在排練過程中會針對角色的特定音域需求進行專項訓練。如飾演女主角布倫希爾德的女高音歌唱家,不僅要在高音區保持長時間的華彩演唱以展現英雄氣概,還需要在一些抒情段落自然地過渡到中低音區以表達內心的柔情。
藝術歌曲演唱風格對音域拓展有著獨特的要求與實踐方式。藝術歌曲通常注重情感的細膩表達與音樂的精致雕琢,音域的運用相對較為內斂但富有深度。以舒伯特的藝術歌曲為例,其作品雖然整體音域跨度可能不如大型歌劇那般寬廣,但在有限的音域內卻要求極高的音色變化與情感層次。歌唱家在演唱時,需要通過微妙的氣息控制與共鳴調節來拓展音域的表現力。在演唱一些抒情的藝術歌曲時,如《小夜曲》,歌唱家在中低音區通過輕柔的氣息推送與口腔共鳴的巧妙運用,營造出靜謐、溫柔的氛圍,而在歌曲的高潮部分,適度引入頭腔共鳴與增加氣息壓力,使音域向上拓展,以表達情感的升華,但又不失藝術歌曲整體的優雅與含蓄,使音域拓展服務于情感的細膩傳達與音樂意境的營造。
清唱劇演唱風格中的音域拓展實踐則側重于與合唱及管弦樂隊的配合,以及宏大敘事的表達。在清唱劇作品中,獨唱者的音域需要在與眾多合唱聲部以及龐大管弦樂隊的交織中凸顯出來并推動劇情發展。例如,喬治·弗里德里希·亨德爾(George Friedrich Handel)的《彌賽亞》,獨唱者在其中的音域拓展既要考慮自身聲音在大型音樂織體中的穿透性,又要符合作品宗教情感的表達需求。在高音區演唱時,獨唱者要憑借強大的頭腔共鳴與充足的氣息支持,使聲音凌駕于合唱與樂隊之上,傳達出神圣、激昂的情感;在中低音區,則要通過與合唱低音聲部的呼應與融合,增強音樂的厚重感與莊嚴感。這就要求獨唱者在日常訓練中,不僅要強化自身音域的上下拓展,還要注重在不同音域下與其他音樂元素的配合能力訓練,以實現音域拓展在清唱劇演唱中的多元價值與藝術使命。
結 語
綜上所述,從對美聲在聲樂歌曲運用的深度分析及對音域拓展訓練方法的闡述,到不同聲部與演唱風格的實踐案例研究,能夠為其音域拓展訓練提供科學的指導與方向,使其在藝術表現上更進一步。未來,隨著聲樂藝術的不斷發展與演變,音域拓展的研究也要與時俱進,不斷吸收新的理念與技術,進一步探索更加高效、個性化的訓練模式,以持續推動美聲演唱藝術向著更高的境界邁進。
參考文獻:
[1] 夏帥.美聲唱法在昆曲演唱訓練當中的運用[D].蘇州:蘇州科技大學,2017.
[2] 馬丹.美聲演唱中的特殊呼吸法研究[J].黑河學院學報,2022,13(7):155-157.
[3] 王慧慧.簡析流行音樂演唱訓練中混聲技術運用[J].大觀(論壇),2019(2):134-135.
[4] 趙藝琳.談合唱藝術中聲樂發聲技巧的訓練策略[J].大眾文藝,2024(14):55-57.
(責任編輯:趙清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