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兒童研究兒童”是教育家季吉林的核心理念,短短七字卻蘊含深刻意義。近年來,兒童研究(兒童學)作為一個新興學術領域不斷被世人所關注;德育作為培養學生人格、心理素質以及價值觀念的教學模式,也越發受到教育部門和社會大眾的重視。如何將二者緊密結合,實現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已然成為當代教育領域的重要課題。
一" 接納一開啟兒童的心門
兒童既是教育對象,也是教育主體。但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成人視角的局限常常導致兒童的話語權被忽視。唯有打破固有框架,傾聽兒童真實的聲音,才能與兒童建立有效溝通。
在一節識字課上,一位小男孩對我在黑板上范寫的“三”字產生了質疑,并高呼:“老師,你寫得太丑了!”幾個調皮的學生連忙跟著起哄。身為老師,筆者的第一反應是自己的專業素養和師長權威都受到了挑戰,但很快冷靜下來,接納自己字寫得不夠好的事實,也接納孩子不成熟的表達方式。課后,筆者向小男孩真誠致謝,并詢問他字的問題所在,他告訴筆者:“‘三’第二橫從橫中線起筆但微微朝右上傾斜,你寫得不太明顯…”筆者驚嘆于孩子的細致觀察,并給予了他充分的肯定:
“黃老師覺得你特別棒,能夠觀察得這么細致,還愿意及時指出,幫助黃老師進步!”他聽到后兩眼放光,驕傲地挺了挺自己的小胸脯。筆者接著說:“一開始,我看到你在那么多同學面前大聲地說我的字丑,我真的很傷心。但是老師知道你是為了幫助我進步,是出于好意,所以我現在完全不傷心啦!”在伸出手與他握手的那一刻,筆者意識到我倆之間的芥蒂已經消散了。第二天晨會課上,我再次表揚了小男孩,并再次寫下一個漂亮、標準的“三”字。讓我感到意外的是,小男孩向筆者表達了誠懇的歉意。自此,語文課上少了一位挑剔的學生,多了一位老師的好幫手。
傾聽兒童的聲音,并不意味著要摒棄成人的立場,而是應當探尋平等對話的途徑,以合作的姿態共同探討并構建更具包容性的教育生態。唯有秉持為人師的基本準則,悉心考量兒童的觀點與想法,才更有可能發現我們未曾關注的視角,進而將這一視角與我們現有的視角相互融合、協同構建,營造出一種和諧的、更易被兒童接納的教育生態。
二、尊重一啟迪兒童的智慧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是天生擁有自信和驕傲的精靈,他們渴望被看見、被讀懂、被認同。然而,兒童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基于科學兒童觀所構建起的兒童立場,應當具備全面性與完整性,不可顧此失彼。我們不僅需要看到兒童作為人類偉大史詩的雛形,更需要意識到,兒童在不斷成長中需要接受教育,并克服成長中的種種問題。身為教師,我們肩負著重要使命,需要引導兒童妥善平衡規范與自由、協調快樂與刻苦、把握個人與他人之間的關系,為他們提供準確無誤的價值澄清,給予堅定有力的價值引領,助力他們在成長道路上穩健前行。
在一節數學課上,一位同學情緒突然失控,用拳頭、書本砸自己的臉,把數學老師嚇了一跳。作為班主任,筆者第一時間趕到,安撫學生的情緒,并將他帶回辦公室詢問情況。原來,小組算術接龍時,同組同學算錯,導致全組輸掉比賽,他很懊惱,但又不好指責同學,情緒無處發泄,才想出砸自己腦袋的辦法。了解情況后,筆者首先肯定了他的集體榮譽感,又肯定了他對其他同學的尊重和保護。待他平靜下來后,筆者引導他復盤整件事。讓他談談對輸贏的看法,引導他嘗試站在算錯同學的角度思考,并想一想是否還有其他紓解情緒的方法。當給予孩子充分尊重時,他便會展現出理性與智慧,學會自省,逐步樹立起正確的團隊意識,對他人也更加寬容了。
兒童正處于成長階段,在面對童年的忙碌與困惑時,他們迫切需要更多的肯定與鼓勵,我們應毫不吝嗇地給予他們熱烈的掌聲與由衷的夸贊。當看到兒童因肯定、鼓勵與表揚發生積極變化,感受到解放兒童、賦予其自由的重要性,以及他們在解放后展現的蓬勃力量時,就能深刻領悟到這種教育意義非凡、價值無量。
然而,我們更要將規則平衡其間。陶行知先生說:“教育要給兒童一個真實而完整的世界,而社會與世界,是需要規則與規范的。”面對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無意識的探索行為,成人應及時給予幫助,充分踐行“極高明而道中庸”的理念,積累教育實踐智慧,以寬廣的胸懷包容并悉心呵護兒童立場的完整性。
三、信任一一激活兒童的潛力
美國存在主義和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洛·梅在其著作《愛與意志》中指出:“沒有愛的意志只是一種操縱,缺乏意志的愛,必然只是一種無謂的傷感。”羅洛·梅堅信,愛與意志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它們是在存在中相互結合的過程,并且始終將“愛與意志”視為一種至關重要的價值觀。這一理念同樣適用于教育領域,在對待兒童的成長教育中,我們給予的鼓勵與肯定是愛的體現,而在規則與自由間把握平衡則是意志的彰顯。只有愛與意志并存,給予兒童充分的信任,營造出和諧且有利于他們發展的教育環境,才能真正助力兒童健康成長。
在日常教育教學中,筆者總是抓住機會,留出課堂時間,鼓勵更多學生走上講臺,充當小老師。每節課的最后15分鐘,就是學生們的專屬舞臺。筆者讓他們翻開課本,觀察田字格、四線三格里的生字與拼音,用筆者示范的句式,講解書寫要點。不管是生字、拼音認讀,還是朗讀,只要筆者問“誰來當小老師”,學生們總是踴躍響應。筆者跟學生說,說得不好也沒關系,勇于嘗試、挑戰自我就是成功。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們從最初的羞澀變得越來越大方自然。教育就是一種雙向奔赴。筆者在教學方面言傳身教,學生們也在這個過程中提升了自我表達、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汲取成長能量,逐漸成長為能獨立思考、心懷愛與同情心、精神世界明亮且豐富的個體,這才是“為兒童研究兒童”的意義所在。
然而,我們教育的終極目標始終是學以成人。專注于兒童研究,為兒童的成長而探索,不僅是向兒童傳授知識,更關鍵的是要深入剖析并讓兒童理解學習的根本目的。古人云:“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這句話深刻地道出了學習的真諦一充實自身的心智,潤澤自己的心靈,塑造一個有獨立思想、高尚品格的真正的人,而非將學識當作裝點門面、自我炫耀的工具。教師肩負著引導學生走向成人之路的重任,應當助力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引領他們成長為順應時代發展需求的新人。讓學生在愛與意志并存的教育環境中,實現知識與品德的同步成長,真正達成“學以成人”的目標。
“為兒童研究兒童”不僅是理念,更是教育者的終身課題。德育的萌芽,始于對兒童笑容的珍視。正如春日的生機源于融雪,教育的真諦亦藏于每個孩子的蛻變之中。孩子就是奇跡。這世上許多看似毫無關聯的事物,卻能夠在一群孩子身上勾勒出一個充滿童真與美好的浪漫之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