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間,在“山東航空”的航班上,我被舷窗旁的一行字所吸引—“子曰:‘君子不器’”。這句簡短而深邃的名言,瞬間勾起我塵封已久的記憶。
三十多年前,我在師范學院讀書時,這句名言掛在班級的墻壁上。我曾查閱《論語》注解,探尋其真諦。其大意是,君子不能夠像器血那樣,僅局限于某一方面的用途。為了更深入地理解《論語》的智慧,我購買了于文斌編著的《論語類解》。在課余時間里,我如饑似渴地閱讀這本書。《論語》對我的影響是深遠而持久的。當然,讓我感受最深刻的仍然是“君子不器”這句名言,它激勵著我在本專業基礎上,廣博學習,涉獵文學、藝術、自然科學等學科知識,努力做到一專多能,適應現代教育發展的需要。
去年寒假期間,我閱讀了鮑鵬山的《好的教育》一書。作者對“君子不器”提出了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君子首先是一個在某個或某些方面有所建樹的行家里手,即具備做事的能力。但君子不能僅僅滿足于做一個“器血”,還應具備判斷某事能否做以及把握事情發展方向的能力,即擁有正確的價值觀。我非常認同這種理解,因為它與孔子的思想相契合,而《論語》就是關于價值觀的經典之作。
教育的目標,絕非僅僅培養出一批批單純的勞動者,而是致力于塑造全面發展的人。在這一宏偉目標中,思政教師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他們既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學生品德的雕琢者。正因如此,教師應當積極踐行“君子不器”的古訓,進而實現“教師不器”的自我要求。
“君子不器”,深藏著古老而深邃的智慧,將這一理念映射到教育領域,思政教師無疑應當成為“不器”的典范。他們不僅需要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與教學技能,以滿足教育教學的需求,更需懷揣傳承和發展人類文明的理想,肩負起塑造未來一代的重任。這既是思政教師職業本身所承載的責任,也是時代賦予他們的神圣使命。
孔子,這位古代教育的偉大先驅,無疑為當代教師樹立了“教師不器”的標桿??鬃印叭ⅰ?,開始自己的教育生涯,開創我國私人辦學的先河。他精通“六藝”一禮、樂、射、御、書、數,以廣博的知識和卓越的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更重要的是,孔子在教育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創新,提出“有教無類”的教育主張,打破教育的等級界限;在教育目標上,他將教育視為治國安邦的重要工具;在教育方法上,他因材施教,注重個性發展孔子的教育思想和行為,深刻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教育史,同時為新時代教育者提供了寶貴的啟示和經驗。
除了《論語》之外,《禮記·學記》這部古代教育專著在其第七至第十一章中,明確提出了教師應當德才兼備的觀點。作為思政教師,必須具備一流的道德學識水準,正如書中所言:“故師者也,所以學為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边@句話意味著選擇教師時必須格外慎重。
《學記》還要求教師擁有高超的教學水平。需具備真才實學,而非僅僅照本宣科、掩飾自己的知識不足。如果教師不顧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缺乏誠心,教學內容漏洞百出,教學雜亂無章,那么教育就不會成功。相反,教師應循循善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他們積極進取,啟發他們獨立思考。與此同時,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幫助他們克服缺點,發揮長處,彌補短處。
近代以來,面對民族的積貧積弱,一大批先進的知識分子毅然選擇教育報國、學術報國的道路。在《先生》這本書中,詳細講述民國十位教育家的生平事跡,包括蔡元培、胡適、張伯苓、梅貽琦、馬相伯、陳寅恪、晏陽初、陶行知、竺可楨、梁漱溟等。他們將“教育救國”“教育強國”作為自己的使命,砥礪前行,用文字照亮黑暗,探究教育的未來方向,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從這些先生身上,我深刻理解了“先生”的含義。所謂先生,不僅是儒雅和端莊的化身,更是傳授知識和指引方向的燈塔。在《先生》一書中,十位先生就像十座燈塔,照亮我前行的道路。其中,陳寅恪先生的學識和人格尤其觸動我的靈魂。他雖無學位,但憑借對學問的執著追求和勤奮學習,知識淵博,成為清華國學研究院的四大導師之一。
此外,陶行知先生也對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的教學理念“生活即教育”獨樹一幟,認為生活決定教育。他主張的生活教育目標一健康的體魄、農人的身手、科學的頭腦、藝術的興趣、改造社會的精神一在當下仍然值得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深思和借鑒。
一代一代的先生們,深受“君子不器”理念的熏陶,塑造了“教師不器”這一獨特而崇高的教育品質,引領著中華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破浪前行。
“育才造士,為國之本?!闭缈倳浰佌伕嬲]的:“決泱大國幾千年的興盛,教育始終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在當代,教育事業不僅是黨和國家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大使命,這對廣大思政教師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人大考察時曾強調,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教師既精通專業知識、做好“經師”,又涵養德行、成為“人師”,努力成為精于“傳道授業解惑”的“經師”與“人師”的統一體。在清華大學考察時,總書記又提出:教師要成為大先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典范,激勵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這些教導不僅是對傳統教育理念的繼承,更是對“君子不器”精神的傳承,并賦予“教師不器”新的時代內涵。
隨著時代發展,教師們正不斷轉變工作理念與工作方式,著力提升自身修養,力求成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在教育戰線上,涌現出于漪、衛興華、高銘暄、黃大年、張晉藩、張桂梅為代表的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的優秀教師,他們以實際行動踐行“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以及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的教育家精神。這種精神不僅彰顯我國廣大教師的共同價值追求和精神目標,更與中國特有的“四有”好老師、“四個引路人”及“大先生”等理念相融合,共同鑄就中國教師的“根”與“魂”,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堅實而有力的基礎保障。
在當今這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隨著信息社會的飛速發展,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每個人都深受這種大環境的影響,思想行為、價值觀念也在不斷地調整與重塑。教育自然也不例外,一些教師不自覺地產生認識偏差、價值錯位等問題。例如,許多教師以提升學生成績為唯一目標,忽視了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以及自身教育素養的提升。因此,對教師的價值引領顯得尤為重要。
“君子不器”這則經典語錄所蘊含的深邃思想與文化價值,至今仍閃耀著智慧的光芒。我們每位思政教師都應當從中汲取智慧與力量,像“君子不器”那樣,努力做到“教師不器”,以更加開放的心態、更加全面的素養、更加高尚的情操,投身到偉大的教育事業中去,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成為學生的引路人,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