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抵抗力差,容易受外邪侵擾而發生咳嗽。咳嗽本質上是機體的一種保護性反射,有助于清除呼吸道中的分泌物。但是,如果咳嗽經久不愈,會影響患兒的進食、睡眠,甚至不利于其生長發育。經過醫師明確病因、辨明證型,以中藥內服和外治法對癥調治小兒咳嗽,能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中醫對小兒咳嗽的認識
中醫認為,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在季節交替、氣候變化時,小兒容易受邪氣侵擾,導致肺部功能失調,進而發生咳嗽。根據病因、病機不同,可以將小兒咳嗽分為四大類:
1.風寒咳嗽
風寒咳嗽由風寒外邪所致。患兒多表現為咳嗽聲重、痰白清稀、鼻塞、流涕、頭痛等癥狀。此類咳嗽多見于冬季,在寒冷潮濕季節的發病風險較高。
2.風熱咳嗽
風熱咳嗽由外感風熱邪氣所致。患兒多表現為咳嗽不爽、痰黃黏稠、體溫升高、舌苔發紅、頭痛等癥狀。此類咳嗽多發生于春夏兩季。
3.痰濕咳嗽
痰濕咳嗽由外感濕邪、飲食不節、脾胃虛弱等因素,導致體內痰濕聚積所引起。患兒多表現為咳嗽痰多、痰白黏稠、舌苔呈淡紅色或發白,大便黏滯不成形。此類咳嗽在多雨的春季較為常見。
4.陰虛咳嗽
陰虛咳嗽多由患兒陰液不足、肺失滋潤所引起,多見于干燥的秋季。患兒多表現為干咳少痰,或是有黏痰但是難以咳出,同時伴有口干咽燥、舌苔暗紅等癥狀。
中醫講求“辨證施治”,對于小兒咳嗽患者,中醫師會通過望聞問切“四診”確定咳嗽的具體類型,然后采取針對性治療方式。
調治風寒咳嗽
對于風寒咳嗽,應遵循疏風散寒、宣肺止咳的調治原則,具體治療方法如下:
1.中藥內服
中成藥感冒清熱顆粒含有荊芥穗、防風、紫蘇葉等成分,具有祛風散寒、解表退熱的效果,能緩解患兒的頭痛、咳嗽、流鼻涕、四肢酸痛等癥狀。中藥方劑荊防敗毒散是治療風寒感冒的經典方劑,由荊芥、防風、柴胡等藥物配伍而成,對緩解頭疼身痛、胸悶咳嗽、痰多色白等癥狀有良好效果。
2.飲食調理
對于風寒咳嗽患兒,可適當以蔥、姜、蒜、蘿卜等溫性食物進行食療調養。生姜蘿卜飲和蔥白粥都適合風寒咳嗽的患兒食用。
3.推拿療法
調治風寒咳嗽的常用推拿手法有以下4種:
(1)開天門:將雙手大拇指指腹從患兒的眉心輕柔向上推至發際線處,重復進行50次,有發汗解表、開竅醒神之功效。
(2)推坎宮:雙手大拇指指腹從患兒的眉心分別推至眉梢,重復進行50次,有疏風解表、醒腦明目之功效。
(3)分推膻中:雙手大拇指指腹同時從膻中穴(位于兩乳頭之間,胸骨中線上)向兩側平推,直至乳頭處,重復進行80~100次,可緩解痰喘咳嗽、胸悶氣短癥狀。
(4)推四橫紋:將患兒的四指并攏,用拇指指腹從患兒的食指橫紋推向小指橫紋(手指根部與手掌的交接處),重復進行200~300次,有化痰止咳、清熱散結之功效。
調治風熱咳嗽
對于風熱咳嗽,治療原則為疏風清熱、宣肺止咳,具體治療方法如下:
1.中藥內服
風熱咳嗽患兒一般可使用銀翹解毒片、桑菊感冒片等中成藥進行對癥治療。銀翹解毒片由金銀花、連翹、荊芥等配伍而成,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桑菊感冒片由桑葉、菊花等配伍而成,能夠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2.飲食調理
對于風熱咳嗽患兒,日常飲食可增加具有辛涼解表作用的食材,如薄荷、金銀花、菊花、葛根等,同時,應避免食用蔥、姜、羊肉等辛辣溫燥的食物。家長可用桑葉、菊花、杏仁制成桑菊杏仁飲,讓患兒日常代水飲。
3.耳穴貼壓
以耳穴貼壓法調治小兒風熱咳嗽,通常選擇肺耳穴、氣管耳穴、神門穴、交感穴、咽喉耳穴。將王不留行籽粘在對應耳穴上,家長每日為患兒按壓3次,以耳部發熱、有明顯脹痛感為宜。
調治痰濕咳嗽
對于痰濕咳嗽,應遵循健脾化濕、化痰止咳的調治原則,可采取以下治療方法:
1.中藥內服
患兒可服用二陳丸、蘇子降氣丸等中成藥治療痰濕咳嗽。二陳丸由陳皮、半夏、茯苓、甘草制成,可燥濕化痰、理氣和胃。蘇子降氣丸由炒紫蘇子、厚樸、前胡等配伍而成,可降氣化痰。
2.飲食調理
痰濕咳嗽患兒可適當多吃能夠健脾化濕的食物,如山藥、茯苓、薏苡仁等。家長將橘紅、茯苓、羅漢果與甘草搭配煮水讓患兒飲用,能夠燥濕化痰、潤肺止咳。患兒應少吃油膩、生冷食物,以免加重痰濕癥狀。
3.針刺療法
針刺患兒的特定穴位,能起到疏通經絡、扶助正氣、祛濕化痰的效果。以針刺法治療痰濕咳嗽,通常選擇足三里穴、肺俞穴、豐隆穴等穴位。
調治陰虛咳嗽
對于陰虛咳嗽,應遵循養陰潤肺、化痰止咳的調治原則,可采取以下治療方法:
1.中藥內服
陰虛咳嗽患兒可服用百合固金丸、養陰清肺丸等中成藥,達到調和氣血、止咳化痰的效果。百合固金丸含有百合、地黃、麥冬等成分,可養陰潤肺、化痰止咳。養陰清肺丸由地黃、麥冬、玄參等藥材配伍而成,能夠養陰潤燥、清肺利咽。
2.飲食調理
家長可安排患兒多吃具有滋陰潤肺功效的食物,如雪梨、銀耳、百合、山藥等,不要讓其食用辛辣、油膩食物。銀耳雪梨羹、玉竹百合瘦肉湯等食療藥膳的口感很好,很適合患兒食用。
3拔罐療法
以拔罐療法治療陰虛咳嗽,可選擇患兒的天突穴和肺俞穴等穴位。天突穴位于頸前區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對其拔罐治療有宣肺通氣、利咽止咳之功效。肺俞穴位于人體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約5厘米)處,對此穴進行拔罐治療,有止咳化痰、肅降肺氣之功效。由于幼兒皮膚嬌嫩,因此,拔罐療法多用于3歲以上的患兒。拔罐后,家長應為患兒做好保暖,不宜讓其立即沐浴,以免受涼。
溫馨提示:本文中所列舉的中成藥均屬于非處方藥。不過,咳嗽患兒的具體證型不同,而且幼兒對藥物的代謝能力比成年人弱,不建議家長自行用藥。如果家有咳嗽患兒,家長應帶孩子前往正規醫院進行對癥治療,規范使用相關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