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7.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4-7662(2025)03-0095-03
在小學課間體育游戲和活動中存在著學生多、活動室(場)少和小的“三難”問題。學校可以以零散器材、軟器材、傳統器材和新興器材、器材組合以及廢品制作器材的六“物”代償方式,以學校固有地形開發、組織形式創新、統籌規劃多種形式組合成的三“形”代償形式來彌補小學課間體育活動的“三難”問題。這里的“物”主要是指體育游戲器材,“形”主要是指學校固有的場地設施和課間體育游戲的組織形式,而“代償”則是指代為償還(圖1)。

一、六“物”代償補缺
(一)零物化整 促積水成淵
零散小器材占地小,化“零”為整,可巧妙組合或衍生出多樣的活動。
如,繞足球標志盤“S”形跑或者跳的游戲(圖2-1),雙腳夾著標志盤的跳躍游戲,以及將標志盤間隔成“Z”字排列組合集體游戲(圖2-2)等。

(二)軟物易形 -生萬千變化
軟器材形態可塑并有安全特性,可成為體育活動的創新載體。以海綿棒為例,其可通過改變形態開展3個經典游戲。棒式競技:開展“移位接棒”團隊賽,四人持棒定點站立,聽令移位接棒,練反應與空間感(圖3-1)。弧線童趣:彎曲成環演繹“炒黃豆”韻律游戲,配合傳統童謠節奏完成蹲起、轉體等協作動作,提高協調性。組合共創:兩人協同操控多根海綿棒,模擬“竹竿舞”開合節奏練默契,融傳統文化于體育(圖3-2)。

(三)“老”物賦能 一傳統煥新生
“老”是指傳統體育器材,如,空竹、沙包、鍵子等,有輕便靈活、高效集約的特點,占地僅需
(圖4-1、圖4-2);長繩、皮筋等器材更能實現
空間支持10人協同活動的高效參與,充分釋放有限場地的運動潛能。
課間活動可利用新型的運動器材開展多樣活動。如,氣排球因其軟彈材質可讓課間活動既安全又好玩,如小境 圖組合作用膝蓋夾球接力比賽(圖5-1);用形態各異的泡沫積木拼接出各種組合,開展蒙眼走“彩虹橋”游戲,以發展平衡能力(圖5-2)。

整合學校的不同器材進行“跨界”混搭,可以產生新的游戲類型,從而將常規活動轉化為多維能力提升練習場。如,海綿棒配套雙通、三通接連器,自由拼接環形或方陣圖案,衍生“急速換圈”接力賽(圖6-1),完成鉆圈、跨圈、套圈3項動作循環練習。將海綿棒與軟式壘球相組合,可設計開展“夾球競速”游戲——雙人持棒夾住軟式壘球進行搬運接力(圖6-2)。

(六)廢物變寶 倡節約意識
可將廢棄輪胎改造為跳圈、搬運道具、支撐跳躍架及滾動訓練器材(圖7-1);廢舊紙箱(圖7-2)構建組合式體能隧道與可調節障礙系統等。

二、三“形”代償補缺
(一)原有地形功能挖掘
1.室內教室利用
利用課桌間 1 . 5 m 通道開展“投壺”游戲,調節“壺口”大?。?1 5 ~
)可升級難度(圖8-1)?!按虻厥蟆庇螒颍簩W生持海綿棒穿梭于桌椅間,快速擊打從座位區隨機站起的“地鼠”(圖8-2)。

2.校園環境充分利用
學校林蔭道設“摸石過河”賽道一 1 . 5 m 寬通道布設輕質泡沫磚( 3 0 c m× 3 0 c m ),6\~8人同步接力移動, 2 0 m 路徑可容納3組同時競技。綠化帶打造“叢林穿越”系統(圖9):彈性繩網( 4 0 c m~ 8 0 c m 高) + 標志桿,組合鉆越、跨欄、變向跑3項挑戰?;ㄆ?5cm寬路緣石變平衡木,開展活量;墻面繪制不同高度環形靶區,學生用自制輕質沙包完成精準投射。

3.三維空間求開拓
充分利用學校的地面、墻面、上方空間三個維度空間,開展課間體育活動。
地面空間。在地面上利用彩漆繪制跳格矩陣,進行單雙腳跳;設置折線跑道,進行變相跑;開展“聽信號搶圈”游戲,即在地面上布設四色定位圈(紅左手/藍右手/黃左腳/綠右腳),要求根據指令用對應肢體搶占目標圈。
墻面空間。將黑板轉化為呼吸訓練場,學生吹氣讓紙巾不掉落(圖上方空間。將上方空間轉化為懸浮挑戰區,“吹羽毛”不論在室內還是室外都可開展,比比羽毛在空中的時間長短(圖11);利用輕質泡沫棒模擬標槍投擲,限定安全弧線內比拼高度與準度。

(二)組織形式新穎
在有限空間內,多樣幾何隊形可突破傳統限制一—圓形陣列中,學生通過“聲控傳球”實現隨機指令接球與深蹲聯動;同心圓陣則設計內外圈反向換位挑戰,結合跨步擊掌提升協調性;正方形區域內,設置推倒標志桶半蹲走扶正對抗賽,通過限制移動姿態控制速度與風險;回型路徑利用折返特性開發“極速換裝”,在環形通道中嵌入跳繩解鎖關卡,同步鍛煉耐力和節奏感。
(三)統籌設計多種形式

10),看誰的紙巾堅持時間久,既有趣味性,又鍛煉了學生的肺
將不同年級、不同班級的課間活動場地,分時分域統籌規劃,避免活動的扎堆,提高場地的使用率。統籌的方法大致分為3種:“一日輪換”,即每天每班課間活動內容相同,第二天換活動內容;“一課輪換”,即各班每天每節課后活動的內容都不相同,結合課堂內容進行輪換;“半日輪換'(每到下午輪換),該方法是上述兩種方法的折中方法,既避免人流疊加引發的碰撞風險,又通過區域責任制(每個區塊配置兩名護導教師)強化安全管理。
三、六“物”三“形”評價
課間體育活動的六“物”三“形”代償評價,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結合過程性評價、表現性評價等多種方式,深入挖掘學生的運動潛能,旨在構建一個科學、全面、個性化的評價量表體系,全面反映運動素養提升。
(一)評價導向,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通過“六物三形”代償策略的實施,結合學生參與、活動多樣性、健康效益、安全性、創新性、組織執行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表1),校園課間活動從“被動安排”轉向“主動創造”,學生的笑聲與汗水填滿了曾經被忽視的方寸之地,更在趣味與協作中悄然重塑校園運動生態。
(二)反饋激勵,賦能學生成長進階
六“物”三“形”代償策略的實施,不僅關注評價的導向功能,更重視評價的反饋激勵作用,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多個方面進行評價,既關注過程,又關注結果。以“廢品制作器材”這一活動評價量表為例(表2),既關注學生的創造能力、環保意識,又關注學生的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等方面的變化與進步,真正實現評價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
除了常規的過程性評價和表現性評價之外,更關注學生的反思性評價(表3),引導學生在多元、融通、開放的體育活動過程中,主動反思、發現問題及時改正,以評促學,以評促練。
四、六“物”三“形”實踐成效
(一)空間重構:從“閑置”到 “活用”
六“物”三“形”代償策略的核心在于充分利用有限空間,挖掘每一寸場地的運動潛力。 2 0 m 長的走廊原本只能容納學生緩慢通行,但通過巧妙設計,被改造成一條充滿趣味與挑戰的“網紅賽道”。學生將泡沫磚排列成直線、波浪形或鋸齒形,創造出不同風格的“賽道”,讓每一次挑戰都充滿新鮮感。
(二)器材創新:從“單一”到“多樣”
傳統的課間活動往往受限于器材的單一性,而六“物”三“形”代償策略則鼓勵學生利用身邊的材料,創造出豐富多樣的運動器材。這些器材不僅成本低廉,還能根據學生的年齡和能力進行調整,培養了他們的環保意識、創造力和團隊精神,為構建充滿活力的校園文化注入了新的動力。
(三)參與升級:從“被動”到“主動”
六“物”三“形”代償策略的實施,改變了課間活動的形式,重塑了校園運動生態。曾被忽視的方寸之地,如今充滿了學生的笑聲與汗水;曾經單調的“追跑打鬧”,如今被“花樣百出”的創意運動所取代。這種從“被動安排”到“主動創造”的轉變,不僅讓學生成為了課間活動的主角,還培養了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