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三角形作為高中數學的重要內容,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對三角形各種性質的研究是學生日常學習的重點.“奔馳定理”的常規認識是通過向量的角度并結合三角形重心的性質推導得出的,本文從定比分點的視角,對“奔馳定理”進行探究,以期幫助學生對三角形的性質形成進一步的認識.對于平面上的任意一個三角形,它的“四心”(即重心、內心、垂心和外心,它們分別是三角形三條中線、三條角平分線、三條高線、三條垂直平分線的交點)是學生學習的重點,因此文末附上關于三角形“四心”坐標公式的簡單推導思路.
1定比分點
1. 1 定比分點公式1
定比分點公式1:已知平面上不同的兩點
和點 P ,若" A P =λ"P B",則點 P 的坐標為 
證明當 λ = - 1 時,點 A 與點 B 重合,不符合條件,故 λ ≠ - 1 ,取一點 O ( 0 , 0 ) ,設點 P ( x , y ) .因為
,即
0
,所以 O P"="
,則點P的坐標為((+λx2,y1+λy2).
對比定比分點公式與中點坐標公式(+2,y1+y2),可以發現定比分點公式只是給該端點增加了權重,使得原本的中點向該端點的位置偏移,這也就是定比分點公式的本質.那么可不可以將這一結論推廣至更一般的形式:在同一平面內,對于 n 個點,它們是否可以決定點 P 的位置呢?
1. 2 定比分點公式2
在定比分點公式1中,注意到點 A 與點 B 的關系是不對稱的,為了更好地實現推廣,需要將其轉化為如下的對稱形式.
定比分點公式2:已知平面上不同的兩點
和點 P ,若它們滿足a""P A + b P B = "0"(
,則點 P 的坐標為
:
證明當 a = - b 時,點 A 與點 B 重合,不符合條件,故 a ≠ - b ,即 a + b ≠ 0 . 若
( ( a b ≠ 0 ) ,則
即
令
,由定比分點公式,可得到點 P 的坐標為

1.3 廣義定比分點公式
廣義定比分點公式:已知平面上 n 個點
,
和一點 P ,若
,則點 P 的坐標為

證明 設 P ( x , y ) ,由
,知


將 x 和 y 視作常數,化簡后可得

至此,得到了廣義的定比分點公式,對于平面內任意 n 個點,都可以通過公式找到點 P 的坐標,也為后續研究三角形(解析幾何)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工具.下面以三角形中的“奔馳定理”為例,看看定比分點在研究這方面的內容時有哪些獨特的優勢.
2 三角形中的“奔馳定理”
三角形中的“奔馳定理”:如圖1所示,對于Δ A B C 內任意一點 P ,都有


證法1 如圖2所示,延長 A P 與 B C 邊相交于 點 M ,則
故



因為


所以



證法2(定比分點視角)根據廣義定比分點公式,可知對于每一個平面內的點 P ,其坐標的唯一性等價于
中系數的唯一性.
設系數 α , β , γ 滿足

令
,如圖3所 示,延長向量
,則
,故 點 P 為 Δ D E F 的重心,則


同理可得


因為點 P 為 Δ D E F 的重心,所以

故


定比分點視角的證明方法從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看待點 P 和 Δ A B C 中三點的關系,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入地感受遞推所帶來的推廣能力.它不一定比常規方法簡單很多,只是從另一個視角讓學生深人理解“奔馳定理”.
3 應用
例1 設點 P 在△ABC內且為△ABC的外心(即△ABC外接圓的圓心),其中
.如圖4所示,若 Δ P B C Δ P A C , Δ P A B 的面積分別為
y ,則 x + y 的最大值為
根據“奔馳定理\"可得
,即
.兩邊同時 平方可得


又點 P 是 Δ A B C 的外心,所以
,且


解得
,當且僅當
時,等號成立,故 x + y 的最大值為 
例2如圖5所示,已 知點 A , B , C , P 在同一平 面內,且滿足
,
(20 則 

O 由
,可得
解析
,所以

由RP
,可得
1PC,所以
,整理得

根據“奔馳定理”,可得 
以“奔馳定理”為例,可以用定比分點的視角解決三角形(解析幾何)中的很多問題(如有關三角形“四心\"的很多性質與問題),本文給出三角形“四心”的向量表示及坐標,感興趣的讀者可自行學習和證明.
4拓展與補充:三角形的“四心”
設△ABC三個頂點的坐標分別為
,
,則 Δ A B C 的重心坐標為
結合上面所推導出的廣義定比分點公式,可以得到 Δ A B C 重心的向量公式為

設△ABC的內角 A , B , C 的對邊分別為
記△ABC的內心為 I ,則三角形內心的向量公式為
aI A + b" I B"+ c I C "=0 .
設△ABC的三個頂點的坐標分別為
,
,根據上面所推導出的廣義定比分點公式可以得出 Δ A B C 的內心坐標為

記△ABC的垂心為 H ,則三角形垂心的向量公式為


同樣地,根據廣義定比分點公式,可以得到三角形的垂心坐標公式.設 Δ A B C 三個頂點的坐標分別為
,則 Δ A B C 的內心坐標為


記△ABC的外心為 O ,則三角形外心的向量公式為


根據廣義定比分點公式,可以得到三角形外心的坐標公式.設 Δ A B C 三個頂點的坐標分別為
.
,則△ABC的外心坐標為


例3 (多選題)瑞士著名數學家歐拉在1765年證明了定理“三角形的外心、重心、垂心依次位于同一條直線上,且重心到外心的距離是重心到垂心距離的一半”,后人稱這條直線為“歐拉線”.直線 l 與 y 軸及雙曲線
的兩條漸近線的三個不同交點構成集合 M ,且 M 恰為某三角形的外心、重心、垂心所構成的集合.若
的斜率為1,則該雙曲線的離心率可以是( ).

由題意可知 a ≠ b .設直線 l 的方程為 y = x + m ,l 與雙曲線
的兩條漸近線及 y 軸的交點分別為 A , B , P .聯立
可得點 A 的坐標為
.聯立
可得點B 的坐標為
.聯立
( 可得點P 的坐標為 ( 0 , m )
因此,

接下來進行分類討論.
若 A 為重心, B 為外心, P 為垂心,則
,化簡得
,故離心率為 
若 A 為重心, B 為垂心, P 為外心,則
,化簡得 a = 0 ,故離心率不存在.
若 A 為垂心, B 為重心, P 為外心,則 ∣ B P ∣ =
,化簡得 a = 0 (舍)或2b,故離心率為 
若 A 為外心, B 為重心, P 為垂心,則 ∣ A B ∣ =
,化簡得 a = - 3 b (舍)或 5 b ,故離心率 為 
若 A 為垂心, B 為外心, P 為重心,則 ∣ B P ∣ =
,化簡得
或 b = 3 a ,故離心率為
或
:
若 A 為外心, B 為垂心, P 為重心,則
,化簡得 a = - 3 b 或 b = - 3 a ,故離心率不存在.
綜上,選ABD.
本文從教材上介紹的簡單定比分點視角出發,先將定比分點公式的形式進行變換,使之變為對稱的形式,之后將定比分點公式進行推廣.推廣之后,合理將其應用到三角形的“奔馳定理”及三角形的“四心”中,從推導過程來看,從一個新的視角看待點與點之間的關系,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數學抽象和邏輯推理等數學學科核心素養.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