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課標I卷與新課標Ⅱ卷在立體幾何方面的命題風格仍保持穩定,其核心考點是幾何體表面積與體積、線面關系、線面角與二面角等,試題均以學生熟悉的棱錐、棱臺、圓柱等圖形為背景,難度整體分布在高、中、低檔各個區間,既能考查學生的直觀想象、邏輯推理、空間思維等核心素養,又有一定的區分度.本文對試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幾點備考建議,
1命題導向與試題評析
1.1立足教材,考查基礎知識
隨著高考的不斷改革,高考試題與教材的聯系愈發緊密,以強調基礎知識的重要性.2024年新課標I卷與新課標Ⅱ卷多數立體幾何問題以教材例題、習題為基礎,通過改造、變形,最終形成高考題,這提醒學生在復習備考時要重視回歸教材.
例1 (2024年新課標I卷5)已知圓柱和圓錐的底面半徑相等,側面積相等,且它們的高均為 ,則圓錐的體積為( ).
A.2根號下 3π B .3 根號下3 π C . "6根號下3 π D ."9根號下3 π
設圓錐和圓柱的底面半徑為 r ,則圓錐的母 線長為 .因為它們的側面積相等,所以
,即
,解得r = 3 ,所以圓錐的體積為
,故選B.
例2(2024年新課標Ⅱ卷17)如圖1所示,平面四邊形ABCD 中, A B = 8 , ,
,
, ∠ B A D =
,點 E , F 滿足
,
將Δ A E F 沿 E F 翻折至 P E F ,使得
·
(1)證明: E F ⊥ P D :
(2)求平面 P C D 與平面 P B F 所成的二面角的正 弦值.
0 (1)由題意可知 解析
.在△AEF中,由余弦定理得
則 E F = 2 ,故 , A E ⊥ E F ,所以D E ⊥ E F ·
由折疊的性質知 P E ⊥ E F .因為 P E ∩ D E = E ,P E ? 平面 P D E , D E = 平面 P D E ,所以 E F 工平面PDE.又 P D 平面 P D E ,所以 E F ⊥ P D
(2)連接 C E ,因為 ! C D =
,所以
又 P E =
,所以
,故 P E ⊥ C E . 又P E ⊥ E F , E F ∩ C E = E , E F ? 平面 D E F , C E C平面
D E F ,所以 P E ⊥ 平面D E F .又 平面D E F ,所以 P E ⊥ E D ,故E F , E D , E P 兩兩垂直.分別以 E F , E D , E P 為 x 軸、 y 軸、 z 軸,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如圖2所示.
易得
,所以
設平面 P C D 的一個法向量為 ,則
取 ,得
,所以
設平面 P B F (即平面 P A F )的一個法向量為 ,則
取 ,則
,所以
1).設平面 P C D 與平面 P B F 所成的二面角為 α ,則
所以si
綜上,平面 P C D 與平面 P B F 所成的二面角的正弦值為
本題以平面四邊形翻轉為背景,以線的位置關系、二面角設問,考查學生對翻折的性質、勾股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當立體幾何題以解答題的形式出現時,往往考查知識的綜合應用,設問方式常為位置關系、二面角問題.
1.2 考查思維能力
近年來,高考數學真題不再停留在對知識的機械考查,更加看重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考查.因此,高考中常出現一些“高等思維、少量計算”的問題,這就需要學生多思考,綜合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例3 (2024年新課標Ⅱ卷7)已知正三棱臺 的體積為
,則
與平面 A B C 所成角的正切值為( ).
A. B. 1 C.2 D.3
由題意得
設正三棱臺 的高為 h .由臺體的體積公式可得
則
如圖3所示,分別取上、下底面的中心 ,連接
,已知
上底面ABC.過點
作底面的垂線,垂足為 M ,易知
,則
由正三棱臺的結構特征可得 ,所以tar
,故選B.
本題以三棱臺為背景,求解線面角問題,主要考查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計算能力.解題時首先要構建準確的空間模型,繪制符合題意的圖像,而后分析其中存在的數量關系,此過程往往需要借助輔助線.
2復習備考策略
2.1立足教材,打牢基礎
對高考真題進行分析可以發現,試題對書本知識的考查愈發頻繁,立足于基礎知識,考查學生數學核心素養.棱臺的體積問題、圓錐類問題等在教材必修課程中均有所涉及.因此,學生在復習備考中應立足教材、回歸教材、吃透教材,熟練掌握教材的例題與習題
2.2 開展專項訓練
高考是對相關知識的綜合考查,學生在復習備考中應重視知識的整體框架與相互聯系,以此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提升解題效率.尤其在解答題中,其所設置的問題較為統一,如位置關系、二面角等,但涉及勾股定理、正(余)弦定理、位置關系的判斷、二面角性質等諸多知識.因此,學生可以通過專題訓練,在提升解題效率的同時,促進知識體系的構建,
2.3培養學生思維素養
近年來,高考對學生各類素養的考查愈發突出.求解立體幾何問題,需要學生擁有較強的空間想象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此外,解題中常用到的割補法、垂面法等,同樣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空間想象能力.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