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 10.19619/j.issn.1007-1938.2025.00.017
引文格式:.點擊與分享背后的力量:學術期刊新媒體傳播效能研究[J].出版與印刷,2025(2): 18-28.
一、研究背景與問題的提出
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指出:“要辦好一流學術期刊和各類學術平臺,加強國內國際學術交流。”[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新媒體平臺日益成為傳播學術成果的重要渠道之一。傳統上的學術傳播主要依靠紙質出版物和專業數據庫,其信息傳播速度和覆蓋面存在局限。近年來,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為學術界提供了突破傳統學術傳播困境的新契機,使得學術內容能夠跨越時空界限,廣泛地觸達不同受眾。
傳播渠道的多樣化為學術內容快速、廣泛傳播提供了助力,[也對其傳播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單一傳播模式已無法滿足新媒體環境下多元化的受眾需求。[]隨著數智時代的到來,學術傳播的速度、廣度、深度和精度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學術閱讀的個性化與碎片化特征日益凸顯,促使學術期刊持續發展新業態,[4以適應新的學術傳播環境。面對新媒體平臺上越來越多的非傳統學術受眾,[5學術期刊的新媒體傳播必須提升內容的質量和針對性,才能在激烈的信息競爭中脫穎而出。同時,大數據的發展為學術期刊提供了精準的受眾分析和傳播效果評估工具,有助于優化內容策劃和傳播策略,提高傳播效能。
1.既有研究成果述評
當前,關于學術期刊新媒體傳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關于傳播策略與技術應用的理論研究。已有研究多從傳播運營、流程再造、重點選題策劃8、用戶體驗效果等角度探討學術期刊的新媒體傳播,為學術期刊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傳播策略提供了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二是以新媒體平臺作為傳播工具的實證研究。以微信公眾號為例,不乏研究者將其作為學術傳播工具并分析影響其傳播效果的因素,[]比如聚焦高校社科學報微信公眾號的相關研究指出,期刊所屬高校類型、內容發布時間、微信公眾號菜單功能設計等是影響高校社科學報微信公眾號傳播效果的主要因素。[]
總體來看,這些研究存在一定的研究空白。已有研究多從傳播策略和技術應用的角度出發,忽視了學術期刊本身的學科屬性[12]與內容組織形式[13對其新媒體傳播效能的影響。學術期刊作為學術部門的一部分,[14其內容組織形式(專刊、特稿、專題、專欄和學科欄目)在新媒體傳播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但相關研究對此缺乏系統的分析。部分研究將新媒體傳播簡單等同于紙質內容的電子化,未能充分考慮新媒體環境下內容組織形式對傳播效果的獨特影響,這導致其在探討新媒體傳播效能時,往往更多地關注運營策略和技術層面的問題,而忽略了內容組織形式對于學術價值傳遞[15和學術生態構建的深遠影響。
2.研究問題
學術期刊的核心使命在于學術創新和知識傳播,而不僅僅是內容的出版和發行。在新媒體環境下,學術期刊傳播效能受到內容組織形式、平臺特性及受眾結構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本文以此為研究方向,提出以下研究問題:不同內容組織形式如何影響學術期刊在新媒體平臺上的傳播效能。具體分解為以下兩個問題: ① 不同學術內容組織形式如何影響新媒體傳播效能的系統比較。通過分類分析專刊、特稿、專題、專欄和學科欄目五種內容組織形式,深入探討其在閱讀量和分享量上的差異,以揭示不同內容組織形式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傳播特性和受眾接受度。② 學術期刊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傳播現狀與優化策略。結合網絡議程設置理論,分析學術期刊在新媒體平臺上的傳播現狀,并基于實證數據提出優化內容組織和傳播策略的建議,以提升學術期刊的整體傳播效能
上述研究問題的提出聚焦學術成果的傳播范圍,并進一步關涉學術交流的深度和廣度。通過對研究問題進行解答,本研究嘗試探索學術期刊如何在新媒體環境下發揮其學術引領作用進而促進學術交流和知識生產,以及學術內容如何基于新媒體平臺上的有效傳播、廣泛閱讀、積極互動來產生學術影響力和促進知識共享。
二、分析框架:網絡議程設置理論
在新媒體環境下,學術傳播效能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為了深入探討不同內容組織形式如何影響學術內容在新媒體平臺上的傳播效果,本研究引入網絡議程設置理論(NetworkAgendaSettingTheory)作為分析框架。
1.網絡議程設置理論
本研究將網絡議程設置理論作為分析框架,主要是考慮到其對于復雜多變的新媒體環境的適應性,而其他傳播理論在這方面有所欠缺。比如,經典的“雙向傳播理論”側重于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互動,忽視了議題之間的關聯網絡;“使用與滿足理論”關注受眾的心理需求,難以解釋內容組織形式對整體傳播效能的影響。網絡議程設置理論是對傳統議程設置理論的拓展和深化,由麥庫姆斯(MaxwellMcCombs)和中國學者郭蕾(LeiGuo)提出。[16-17]該理論強調,在網絡環境下,媒體、公眾和議題之間的關系更加復雜多元,不僅涉及單一議題的重要性排序,還關注議題之間的關聯性和網絡結構的動態變化。該理論能夠較為全面地反映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的復雜性與多樣性。
傳統議程設置理論主要關注媒體如何通過選擇和突出某些議題來影響公眾的議題關注順序,強調的是媒體與公眾之間的單向影響。網絡議程設置理論則擴展了這一視角,強調在多元化的網絡環境中,議題之間的相互關聯以及多元主體的互動對議程設置的影響,進而形成更為復雜的議題網絡。相比傳統議程設置理論,網絡議程設置理論通過分析議題之間的關聯網絡,能夠更全面地理解內容組織形式對傳播效能的影響,而不僅限于單一議題的關注度。
網絡議程設置理論的核心觀點包括:① 多層次議程設置。不僅媒體可以影響公眾對議題的關注程度,還存在媒體之間的議程相互影響,以及公眾之間的議程互動。 ② 議題網絡的構建。不同議題通過各種關聯形成復雜的網絡結構,媒體則在這一網絡中起到核心和連接節點的作用。 ③ 多元主體互動。在網絡環境中,除傳統媒體外,社交媒體、公眾以及各類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議程設置過程,形成多向互動。就本研究而言,通過分析議題之間的關聯網絡,能夠更全面地理解內容組織形式對傳播效能的影響。同時,該理論強調多元主體在議程設置中的互動作用,有助于解釋社交傳播對學術傳播效能的影響。
2.網絡議程設置理論在本研究中的應用
本研究借助網絡議程設置理論,分析不同內容組織形式的學術論文在新媒體平臺上的傳播效能,重點關注以下四個方面。
(1)揭示議題網絡結構
本研究以學術期刊不同內容組織形式(專刊、特稿、專題、專欄、學科欄目)為單元,分析其在新媒體平臺上的傳播效能。這些不同的內容組織形式構成了多樣化的學術議題網絡,而哪種議題組織形式在議題網絡中占據核心位置、哪種處于邊緣節點,需要進一步探索。
(2)探討議題之間的關聯性
本研究通過分析不同內容組織形式之間的相互鏈接和主題關聯,評估其對整體傳播效果的貢獻,嘗試回答圍繞同一主題展開論述的多篇論文是否有助于增強該主題在網絡中的傳播深度和廣度,以及議題之間的關聯性如何體現。
(3)分析多元主體的互動作用
學術傳播不僅依賴于期刊自身的內容推送,還受到讀者互動[18]、平臺算法推薦[等多元主體帶來的影響。網絡議程設置理論的多主體互動視角有助于理解這些因素如何共同作用,影響內容的閱讀量和分享量。
(4)優化傳播策略
本研究通過識別不同內容組織形式在議題網絡中的位置和作用,為學術期刊優化內容組織和傳播策略提供理論支持。嘗試回答如何通過強化核心議題內容的關聯性和傳播節點的互動性提升整體傳播效能,
三、研究設計:基于案例分析的混合研究
本研究選取《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作為案例,分析其在微信公眾號平臺上的傳播情況,比較不同內容組織形式的具體傳播表現,在此基礎上提出適用于學術期刊的研究結論和建議。
1.分析方法
為了將網絡議程設置理論具體化,本研究將理論中的關鍵概念化為可測量的變量。① 通過不同內容組織形式(專刊、特稿、專題、專欄、學科欄目)的閱讀量和分享量來反映其在議題網絡中的位置和影響力。 ② 分析不同內容組織形式之間的相互鏈接和主題關聯,以評估其對整體傳播效果的貢獻。 ③ 通過閱讀后關注人數、分享次數等指標,衡量期刊編輯、讀者、作者及平臺算法等多元主體的互動程度。
在案例的具體分析上,本研究分別采用以下方法進行研究。 ① 分類比較。將論文按照內容組織形式分類,統計各類別的閱讀量和分享量,評估其在議題網絡中的傳播位置和影響力。這對應網絡議程設置理論中議題網絡結構的分析,旨在揭示各內容組織形式在整體傳播網絡中的重要性。 ② 描述性統計。通過描述性統計分析受眾的人口學特征(性別、年齡、地域等)及傳播效能指標(總閱讀次數、總分享次數等),為理解不同內容組織形式的傳播效果提供背景資料。 ③ 非參數檢驗。鑒于數據的非正態性,采用Kruskal-Wallis檢驗和Mann-WhitneyU檢驗對不同內容組織形式在閱讀量和分享量上的差異進行顯著性檢驗。此步驟對應議題網絡結構和議題之間的關聯性,以檢驗不同內容組織形式是否在傳播網絡中表現出顯著不同的傳播效能
2.案例的選擇
本研究以《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為案例對象,采集其在微信公眾號平臺上從2019年8月19日至2024年8月12日推送的573篇論文的7日推文數據。這些論文根據內容組織形式被分類為專刊、特稿、專題、專欄和學科欄目五種類型。
選擇該期刊作為典型案例的原因如下。① 學術期刊的代表性。在中國知網的影響因子年報中,《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自2017年以來持續位居教育類期刊前列,2023 年復合影響因子達到8.418,[20]顯示出其在學術界的高影響力和廣泛認可。 ② 新媒體活躍度。截至2024年9月,該期刊的微信公眾號擁有近13萬的總用戶數,且長期位于“CSSCI源刊公眾號傳播力指數”中社會科學期刊前列,體現了其在新媒體平臺上的強大傳播力和影響力。 ③ 內容組織多樣性。該刊涵蓋專刊、特稿、專題、專欄和學科欄目等多種內容組織形式,提供了豐富的研究樣本,有助于比較不同內容組織形式在新媒體傳播效能上的差異。 ④ 樣本數據的可得性。本研究采集的5年內573篇論文的推文數據不僅保證了研究的深度,還提供了足夠的數據支持,以確保研究結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3.傳播對象特征
基于總閱讀人數,了解學術期刊在新媒體上的傳播對象的人口學特征有助于描繪受眾的基本構成,進而為分析不同內容組織形式如何影響傳播效能提供背景支持。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微信公眾號的傳播對象人口學特征具體如下。① 性別分布顯示,女性讀者在篇均讀者數(1492)上整體略高于男性讀者(1348),此外,女性讀者在不同內容組織形式下的閱讀量波動較大(標準差為992.77),說明某些論文更能引起女性讀者的關注。不過,男性讀者在部分內容組織形式上的閱讀量也顯示出較高的活躍度(標準差為803.64),表明男性讀者在特定的學術主題上具有較強的參與意愿。② 年齡分布顯示, 26~60 歲的群體是期刊新媒體傳播的主要受眾,特別是處于職業發展關鍵期的 26~35 歲群體(篇均讀者數為960)和職業生涯中期的 36~45 歲群體(篇均讀者數為761)。基于學齡分析,該群體大多為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對專業知識和最新學術研究有較高的需求,且對新媒體平臺的使用較為熟練。18歲及以下群體(篇均讀者數為4)和60歲以上群體(篇均讀者數為83)對期刊的關注度相對較低,前者主要處于基礎教育階段,后者則大多已退休或不再積極參與學術活動。 ③ 篇均讀者數地域分布顯示,東部地區的篇均讀者數顯著高于其他地區,這可能與該地區學術資源集中、高等教育人口基數大等因素有關。相對而言,西藏、澳門等地的篇均讀者數較少,反映出這些地區在學術資源配置和學術交流方面不具備優勢。
四、數據分析與結果
1.學術論文推送效果的描述性分析
表1為573篇學術論文推送效果的描述性分析,呈現了這些論文在微信公眾號推送中的整體傳播態勢及其內部差異。根據微信公眾號的運營規則:送達人數為公眾號文章或消息成功推送給用戶的數量;總閱讀次數為公眾號文章被用戶打開閱讀的總次數;閱讀后關注人數為用戶在閱讀文章后選擇關注公眾號的人數;公眾號消息閱讀次數為用戶點擊公眾號消息列表中的文章標題或封面進入文章的次數;首次分享次數為用戶第一次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聊天窗口或其他社交平臺的次數;總分享次數為文章被用戶分享到朋友圈、聊天窗口或其他社交平臺的總次數,包括多次分享;分享產生的閱讀次數為通過用戶分享(朋友圈、聊天等)而進入文章的閱讀次數。推送數據的最小值顯示,部分論文在各項指標上表現較弱,未能有效吸引閱讀和分享,反映出相應內容與受眾需求之間的不匹配。此外,盡管大多數論文具備一定的傳播效能,但仍有少部分內容的議程設置效果有限,未能成功引導讀者
在推送覆蓋面方面,573篇論文平均觸達人數為76310人(標準差27637.43),最大觸達人數達123782人,顯示出這一推送策略能夠有效覆蓋大量潛在讀者。然而,觸達人數存在較大波動,說明不同論文的受眾覆蓋效果差異顯著。
在閱讀量方面,573篇論文的平均閱讀次數為3649次(標準差2345.96),最大達到18815次。這表明部分論文具備較高的吸引力,能夠顯著提升閱讀量,但從整體閱讀量的波動性來看,具體的內容類型對讀者興趣的影響較大。進一步分析顯示,平均每篇論文能夠吸引約27人關注公眾號(標準差37.32),最大關注人數為386人,表明高質量內容不僅能夠提升閱讀量,還能有效轉化為持續關注,有助于建立穩定的讀者群。然而,部分論文未能引導讀者進一步關注,其內容與讀者需求之間的匹配度有待提升。
在傳播互動方面,公眾號消息的平均閱讀次數為1366次(標準差571.29),平均首次分享次數為136次(標準差82.28),平均總分享次數為606次(標準差527.74),反映了論文在初次推送后的傳播潛力。此外,平均每次分享帶來約1906次額外閱讀(標準差1830.40),可見通過分享行為實現的二次傳播顯著增加了內容的曝光率。不過,總分享次數的高標準差表明,不同論文的分享傳播效能存在較大差異。
2.不同內容組織形式傳播效果的差異分析
(1)基于“總閱讀次數”的內容組織形式傳播效果的差異分析
考慮到數據不符合正態分布(Shapiro-Wilk檢驗 plt;0.001 ,Kolmogorov-Smirnov 檢驗 plt; 0.001),本研究采用Kruskal-Wallis檢驗分析不同內容組織形式(專刊、特稿、專題、專欄、學科欄目)的總閱讀次數差異。(見表2)五種內容組織形式之間存在顯著差異 (plt;0.001) 。具體而言,特稿的閱讀次數中位數最高(5542次),其次為學科欄目(3069次)、專刊(3049次),而專欄(2668次)和專題(2504次)的閱讀次數中位數相對較低。Kruskal-WallisH值(統計量)為51.73,表明在不同組(專刊、特稿、專題、專欄、學科欄目)之間存在顯著的中位數差異; plt;0.001 ,進一步確認了這種差異在統計上是顯著的。Cohen'sf值主要用于評估多個組之間的差異,一般認為0.10、0.25、0.40分別對應小、中、大的效應量。在基于“總閱讀次數”的內容組織形式傳播效果的差異分析中,Cohen'sf值為0.05,表明這種差異的效應較小。
進一步通過Mann-WhitneyU檢驗進行事后兩兩比較,其顯著性水平用來判斷差異是否顯著。(見表3)Cohen'sd值主要用于評估兩組數據之間的差異的效應量大小,并不直接決定差異是否顯著,通常認為0.2、0.5、0.8分別對應小效應量、中等效應量、大效應量。特稿的總閱讀次數顯著高于專題(Cohen'sd值1.45)、學科欄目(Cohen'sd值1.30)、專欄(Cohen'sd值1.11)和專刊(Cohen'sd值0.77)。專刊與專題之間存在小幅但顯著的差異(Cohen'sd值0.34),但與學科欄目(Cohen'sd值0.15)和專欄(Cohen'sd值0.22)的差異不顯著。學科欄目與專題的總閱讀次數差異顯著(Cohen'sd值0.29)。專題與專欄的總閱讀次數差異不顯著(Cohen'sd值0.13)。
(2)基于“總分享次數”的內容組織形式傳播效果的差異分析
同樣本數據不服從正態分布,采用Kruskal-Wallis檢驗分析不同內容組織形式的總分享次數差異。(見表4)五種內容組織形式在總分享次數上存在顯著差異 (plt;0.001) 。其中,特稿的分享次數中位數最高(471次),其次為專刊(242次)、學科欄目(228次)、專題(200次),專欄的分享次數中位數最低(173次)。Kruskal-WallisH值為49.77,表明在不同組(專刊、特稿、專題、專欄、學科欄目)之間存在顯著的中位數差異; plt;0.001 ,表明這種差異的顯著性。在基于“總分享次數”的內容組織形式傳播效果的差異分析中,Cohen'sf值為0.04,表明該差異的效應較小。
事后進行Mann-WhitneyU檢驗,其顯著性水平用來判斷差異是否顯著。(見表5)特稿的總分享次數顯著高于專題(Cohen'sd值1.38)、學科欄目(Cohen'sd值1.28)、專欄(Cohen'sd值1.01)和專刊(Cohen'sd值0.58)。專刊的總分享次數顯著高于專題(Cohen'sd值0.37)和專欄(Cohen'sd值0.28),但與學科欄目的差異不顯著。學科欄目與專題的總分享次數差異不顯著。專題與專欄的總分享次數差異不顯著。
不同內容組織形式傳播效果的差異分析結果表明,特稿在總閱讀次數和總分享次數上均表現出顯著的優勢,表明其在新媒體平臺上的傳播效能最高;專刊和學科欄目在這兩個指標上均表現穩定;專題和專欄的整體傳播效能相對較弱。這些差異反映了不同內容組織形式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傳播特性和受眾接受度的不同。
3.基于網絡議程設置理論的傳播效果的差異分析
不同內容組織形式學術論文的閱讀和分享情況具有顯著差異,這映射了網絡議程設置理論中關于媒體在信息選擇與結構化上的作用。為了更全面地理解和解釋實證分析結果,本研究結合網絡議程設置理論對研究發現進行深入分析,以揭示學術期刊的內容組織形式不僅僅是信息呈現的方式,更是構建知識網絡、影響議題關系和引導公眾關注的重要工具。
(1)特稿的高傳播效能
特稿在總閱讀次數和總分享次數上均顯著高于其他內容組織形式。特稿作為高質量、高權威性的內容,往往圍繞當前熱點或重大研究主題展開。這類論文不僅具備較高的學術價值,往往還能引起廣泛的社會關注。特稿通過其核心議題在網絡議程中占據中心地位,連接大量相關議題,形成緊密的議題網絡。這種中心地位使得特稿更容易被讀者發現、閱讀和分享,從而提升其傳播效能。特稿的高傳播效能表明,學術期刊在新媒體傳播中應重視特稿的選題策劃,通過聚焦學術熱點和高關注度的研究主題,增強期刊在知識網絡中的核心競爭力,進一步提升期刊的學術影響力和社會影響力。
(2)學科欄目的穩定傳播
學科欄目論文的傳播效能雖然不如特稿顯著,但也能保持較高的總閱讀次數和總分享次數,表現出穩定的傳播基礎。學科話語體系是學科立場、學科思想、學科概念和研究方法等的系統集成。[21學科欄目涉及廣泛的學術主題,能夠滿足不同學術受眾的多樣化需求。學科欄目作為連接多個相關議題的橋梁,幫助構建多樣化的議題網絡。這種多樣性使得學科欄目在傳播過程中能夠覆蓋更廣泛的受眾群體,由此維持長期穩定的傳播效能。學科欄目的穩定傳播表明,學術期刊應在保持高質量特稿的同時,繼續發展和優化學科欄目,通過多樣化的內容組織滿足不同學術群體的需求,促進議題網絡的多元化,從而確保期刊在新媒體環境中的持續影響力。
(3)專刊與專題的傳播效能差異
專刊和專題均圍繞特定主題進行內容整合,但專刊通常涵蓋多個專題,在系統性和綜合性方面更為凸顯。在網絡議程設置中,專刊通過整合多個關聯議題,構建更為復雜和緊密的議題網絡,提高其在知識網絡中的地位和傳播效能;專題則集中于單一主題,雖然具備深入探討的優勢,但在議題網絡中的廣度和連接性上可能不及專刊。立足于專刊和專題的相對傳播效能差異,學術期刊在內容策劃時應根據不同傳播需求選擇合適的內容組織形式。對于系統性探討某一領域的深度研究,專刊是更優的選擇;對于聚焦某一具體熱點問題的研究,專題則更具針對性和時效性。
(4)專欄的傳播局限性
專欄論文的閱讀次數和分享次數相對較低,顯示出其在新媒體平臺上的傳播效能較弱。專欄通常具有固定的主題和作者群體,其內容的連續性和專一性雖然有助于建立忠實的讀者群體,但這種相對封閉和單一的議題網絡限制了其傳播的廣度和深度。專欄的議題連接性較低,難以在廣泛的知識網絡中形成強有力的傳播節點,導致其傳播效能相對較弱。專欄的傳播局限性表明,學術期刊在新媒體傳播中應增強專欄議題的相關性和多樣性,提升其與相關議題的連接性。此外,可以探索跨學科合作和互動性的專欄形式,增加其傳播的廣度和深度,從而提升專欄的整體傳播效能。
五、提升學術期刊新媒體傳播效能的策略
本研究通過實證分析學術期刊不同內容組織形式的傳播效能差異,進一步驗證了網絡議程設置理論在新媒體環境下的適用性和解釋力。基于研究結果,本文提出以下策略,為提升學術期刊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傳播效能提供參考。
1.強化稿件的質量評估與精準推送
特稿的閱讀量和分享量數據表現較好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內容質量普遍較高,能夠引發學術界與社會大眾的關注與討論。首先,學術期刊在新媒體傳播中應構建高水平內容的質量評估機制,嚴格把控審稿與編校流程,從源頭上保障稿件質量。其次,應建立稿件的精準推送機制,通過用戶標簽、興趣偏好和學科背景等信息,設計智能化的推薦引擎,使高水平特稿能在新媒體平臺中迅速觸達目標人群。最后,定期開展選題效果評估,以此為基礎及時調整選題策劃與編排方式,從而在數字化環境下不斷強化學術期刊的核心影響力。
2.優化學術期刊的內容組織與數字化體驗
在多樣化的內容組織形式中,應充分發揮專刊、專題、學科欄目和專欄的功能互補,通過打造層次分明、脈絡清晰的知識圖譜,滿足不同讀者的多元化需求。一方面,可通過視覺化與交互式的呈現方式,讓讀者更直觀地理解關鍵議題之間的關聯與差異;另一方面,針對專欄的相對傳播局限性,應嘗試增強其與其他議題的連通度與兼容度,引入跨學科合作或主題訪談等形式,形成富有深度與廣度的議題網絡。同時,利用音視頻融媒體、互動評論與在線研討等方式,讓讀者在數字化平臺上獲得更豐富的認知體驗,提升內容的吸引力與參與度。
3.推進學術評價數字化迭代與政策支持
應構建從數據收集到政策落地的綜合性鏈條。通過對閱讀量、分享量、引用率與讀者反饋等指標進行多平臺、多維度監測,動態更新并迭代傳播策略,實現對熱點議題與高價值研究的實時識別與資源傾斜。以此為基礎,將這套動態化的評價體系與政策制定深度結合。在宏觀層面,學術期刊主管主辦單位和出版單位可依托評價結果優化資源配置和審核流程;在微觀層面,期刊編輯部可利用評價數據對選題策劃、編審流程以及傳播方式等進行相應的調整,通過對接多元學術評價,使政策落地,以打造更具權威性、公信力與實效性的數字化學術評價生態,助力學術期刊在新媒體格局中持續提升傳播效能,提高社會影響力。
六、結語
本研究基于網絡議程設置理論,通過對《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在微信公眾號平臺推送的573篇學術論文數據進行分析,揭示了不同內容組織形式在新媒體傳播效能方面的差異及其成因。結果表明,特稿在傳播效能上顯著優于其他內容組織形式,專刊和學科欄目表現比較穩定,專題和專欄則相對較弱。總體來看,在新媒體環境下,高質量、高權威性的研究內容更易引發多元群體的關注與互動,而多樣化的內容形式也有助于學術期刊構建穩固而互聯的議題網絡。
本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① 研究僅選取單一學術期刊作為案例,相關傳播表現不能全面概括各類學術期刊的整體新媒體傳播狀況; ② 數據主要來自微信公眾號平臺,相關研究結論對于其他新媒體平臺的適用性、可比性及演化趨勢有待進一步考察。后續研究可在多類型學術期刊及多平臺背景下對新媒體傳播效能進行探索,并展開橫向比較與深入剖析,以期為學術期刊在新媒體環境中的傳播策略與數字化轉型提供更具普適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議。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9-12(2).
[2]馬勇,芮海田,王磊,等.全方位傳播助力科技期刊學術影響力提升[J].科技與出版,2023(9):56-61.
[3] 江波,劉小姣.學術期刊新型學術共同體的構建與運行[J].出版發行研究,2024(5):43-50.
[4]晏小敏,黃谷香.數智時代學術期刊傳播力建設:關鍵問題與路徑選擇[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7(4):158-167.
[5]張弘楊,劉舒婷,彭熙.媒體深度融合背景下學術期刊社群跨界融合探索——以重慶理工大學期刊社為例[J].出版廣角,2022(20):46-51.
[6]張賢志,嚴秀蓉.傳播學視角下教育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運營策略[J].編輯學刊,2022(5):34-39.
[7]治丹丹,張盛男,占莉娟,等.學術期刊知識生產一傳播一應用—反饋全程化知識服務構建[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3,34(1):15-23.
[8]龔紫鈺,徐延輝.重點選題策劃推動學術期刊出版深度融合發展的路徑探索[J].出版廣角,2023(1):30-34.
[9]李宇佳,陳為東.學術微信公眾號用戶體驗效果及優化策略研究[J].現代情報,2022,42(2):117-129.
[10]李蕾,王栩彥,黃崑,等.學術期刊微信公眾號推廣模式對論文傳播效果的影響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24,68(16): 50-61.
[11]周付軍.高校社科學報微信公眾號傳播效果的影響因素與驅動機制——以16種CSSCI學報為例[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2,33(5):622-628.
[12]陳曦.“新文科”范式下文科學術期刊的地位與發展路徑[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63(3):146-151,156.
[13]郭慶華.學術期刊的“整體”變革與編輯自處[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39(5):215-224,244.
[14]楊九詮.論學術期刊的學科建構功能[J].澳門理工學報,2022(2): 117-124.
[15]趙愛清.傳播力評價對我國學術期刊評價體系的補充與發展趨勢[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43(10): 235-240.
[16]麥庫姆斯,瓦倫蘇埃拉.議程設置:新聞媒體與輿論[M].郭鎮之,徐培喜,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3: 167-178.
[17] GUO L, MCCOMBS M. Network agenda setting: athirdlevel of media effects[C]//Annual conferenceof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Boston:MA,2011.
[18]許麗梅.倚數字時代之利器:探索綜合性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之路[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63(4): 181-188.
[19]楊欣.教育數字化轉型中的算法權力及其規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4,42(1):114-126.
[20]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清華大學圖書館.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人文社會科學)[R].北京:《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有限公司,2023:49.
[21]袁振國.教育學的歷史轉向——關于教育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的思考[J].教育研究,2023,44(5):4-15.
The Power Behind Clicks and Shares: A Study on the New Media Communication Effectiveness of Academic Journals WANG SenFAN Xiaoxian HU Yan
Abstract: With the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the digital dissemination channels for academic achievements are constantly expanding,but the traditional paper journals and database models stillhave limitations in termsof the disseminationspeed and coverage.Inthis context,how to develop and optimize thenew media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foracademic journal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in enhancing their influence and deepening academic exchanges.The article studies the dissemination efficiency of different content organization forms of academic journals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and proposes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for the new media disemination of academic journals,in order to provide practical guidance and policy references for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academic journals.
573academic papers pushed by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 Science Edition) on the WeChat oficial account platform from 2019 to 2024 are selected as the analysis samples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by the colected data such as thereading volume and the sharing volume.Firstly,the five types ofcontent organization forms (special issue,special feature,special topic,column,and subject column)areclasified and statistically analyzed,and the dissemination efctivenessof various types of articles is compared based on this.Using the Network Agenda Setting Theory,the further interpretation of empirical results isconducted to explore how to construct knowledge networks for diferent forms ofcontent organization to atract audience attention.
The study finds that special features have significantly higher dissemination eficiency (reading and sharing) than the other forms,reflecting that the high-quality research content ismore likely to resonate with theacademic community and the general public. Compared with this,special issues and subject columns have a more stable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while the performance of special topics and columns is slightly inferior.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Network Agenda Seting Theory,itcanbeconcluded that the factors suchas thecontent atractiveness,topic importance,and multi-party interaction will all afect the overall disemination effectof an article.In thenew media environment, the high-qualityand authoritative research content is more likelytoattract the atention and interaction of diverse groups,and diversecontent forms also help journals build a stable and interconnected topic network.
Byempirically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s in communication effectiveness among different forms of content organization,this study further validates the applicability and explanatory power of the Network Agenda Setting Theory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The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dissemination effectiveness of academic journals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depends not only on the qualityof articles and content organization forms, but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recise push,policy support,and digital experience.In response to the demand for high communication efciency,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rigorous review mechanism, enhance the quality and diversified presentation of manuscript topics,andatract more potential readers'attention.Atthe same time,the visibility and influence of high-quality articleson thenew media platforms can be further expanded through the improvementof algorithm recommendations,the enhancement of user tag recognition,and the promotionof digital evaluation systems.
Keywords: academic journal; new media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efectivenes; Network Agenda Setting Theory
Author Affiliation: Periodical House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作者貢獻聲明
王森:研究總體構思,研究方法設計與數據分析,撰寫論文;
范笑仙:文獻分析,修改論文;
胡巖:數據收集,修改論文。
收稿日期:2025-02-10 修回日期:2025-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