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綜合與實踐作為小學數學學習的關鍵組成部分,其核心目標是發展學生整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為此,小學數學教師應依據不同階段學生的認知發展特征,通過設計情境真實、內容較為復雜的跨學科主題活動,引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靈活運用數學和其他學科的知識與技能,從而培養其核心素養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后續深度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1立足生活經驗,設計跨學科主題活動
學生是課堂活動的參與者和創造者,因此,教師在主題準備階段就應該充分考慮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創造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場景[2],激發和調動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自主遷移已有的認知經驗,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實際應用價值,從而喚醒學生內在的求知欲,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
以\"綜合與實踐\"領域第二學段中的“年、月、日的秘密”主題活動為例.在設計主題活動前,教師通過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學生對于年、月、日有著大量的生活經驗,能主動運用已學的知識解釋或解決相關的數學問題,但是大部分學生并沒有接觸過日歷制作的過程,在動手操作與審美創新方面有所欠缺.為了使學生能運用多學科的知識與技能解決該問題,筆者設計了“年、月、日的秘密\"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一一我的年歷我做主.該活動有四個任務(見表1).

在上述活動中,學生在原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有機融合了數學知識、美術設計與勞動技能,從而解決了實際問題.各學科的教師在此過程中形成了差異化指導策略:數學教師側重邏輯建模指導,美術教師聚焦審美表達引導,勞動教師強化實踐操作訓練,道德與法治教師滲透愛國主義教育.這種既保持學科特質又強調跨學科協同的課程設計,有效促進了學生對“年、月、日\"的進一步認知.
2融合多元技術,構建跨學科主題場景
跨學科主題學習強調在現實的問題情境中組織探究活動,這樣具象化的問題情境既能讓學生沉浸其中,也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活動導人環節,構建合適的問題場景就顯得尤為關鍵.教師應當充分發揮各學科的優勢特點,靈活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通過整合多學科課程資源,圍繞核心主題,構建多維度的教學情境
以“綜合與實踐”領域第三學段中的“校園平面圖\"主題活動為例.這個跨學科主題活動對于學生而言,需要經歷一個較長的活動周期.盡管六年級的學生具有一定的跨學科主題活動的經驗,且校園圍墻和教學樓輪廓是相對規則的,但他們仍缺乏長距離實地測量、根據條件確定比例尺、將立體建筑的輪廓按照比例尺精確地畫成平面圖的經驗.因此,筆者設計了“校園平面圖\"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一我為母校\"hua\"像.該活動有四個任務,具體見表2.

在上述活動中,教師借助虛擬現實技術與數字化工具等多元技術,通過構建具象化場景,既突破學生無法在短時間內精準測量長距離的難點,還提升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認知深度.多元技術的融合,不僅促進了不同學科的融合,也使學生在跨學科學習中獲得更深刻、更直觀的體驗.相信隨著虛擬現實技術的不斷更新迭代,多元技術也將推動小學數學跨學科主題學習創新方面的發展.
3聚焦學生主體,深化跨學科主題探索
主題式學習作為以生為本的教學模式,注重系統性培養學生的探究實踐、協作互動和創意實踐能力,引導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逐步建構知識體系、提升綜合素養、塑造健全人格.基于此,在跨學科主題學習實踐中,各學科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協作研究等方式進行深度學習,并結合學科特點開展針對性指導,幫助學生將創新構想轉化為實踐成果,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
以\"綜合與實踐\"領域第一學段中的“數學連環畫\"主題活動為例.這一跨學科主題活動是以一年級學生為主體.一年級的數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連,既涵蓋了數的認知、數量關系,也包含基礎幾何圖形.考慮到一年級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知識結構相對零散,因此,筆者設計了“數學連環畫”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一一我了解的數學(包含數學、語文和美術學科).該活動有四個任務,具體見表3.

在上述活動中,學生通過回憶生活現象并通過連環畫記錄背后的數學原理,這個過程就是理解和呈現數學知識的過程.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對于數學的了解也是不一樣的,因此,筆者認為這個主題式活動可以延伸到第二、第三學段.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學實踐中,不同學科的教師應以“顧問”的角色參與其中,通過適時的啟發,促使學生主動把不同學科的知識進行融合,從而有效地應對實際情境中的復雜問題.這樣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應用能力與創新意識,更能為其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4貫穿知行理念,呈現跨學科主題成果
主題學習活動通常圍繞真實問題展開,旨在幫助學生運用跨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體現知行合一和學以致用的理念.[3]因此,在推進跨學科主題學習時,各學科教師應協同策劃成果匯報展示活動,鼓勵學生通過多種方式呈現探究過程與實踐成果,系統地梳理學習軌跡中的經驗與不足;鼓勵學生分享個人生活經驗和創新收獲,幫助學生提升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促進深度學習的實現
以“綠豆的一生”主題活動為例.教師會安排展示環節,要求各小組展示所培育的綠豆芽成果,同時呈現制作的統計圖表(含數據統計表和生長折線圖)及相關實驗材料,詳細講解培育流程與實驗設計方案.通過小組間的互動討論,學生歸納出培育綠豆芽的科學原理、技術要點、生態需求與發育規律等,在此過程中深入理解折線圖在呈現生長趨勢方面的可視化優勢及統計價值.
需要注意的是,在主題學習成果匯報階段,教師應秉持真實性原則接納各組的探究結果,不能為了追求“理想化”呈現而忽視學生的真實體驗.針對探究過程中產生的非預期現象,教師應著重帶領學生溯源歸因并探討改進策略.以“綠豆芽生長觀測”項目為例,部分小組因植株未達成熟期或提前枯萎導致生長數據缺失,無法完成預設的折線圖繪制任務.此時,科學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系統分析失敗的原因,以溫度調節、光能供給及濕度調控等維度開展實證研討,在問題溯源中強化實證精神與科學思維.這種基于真實數據缺陷的教學引導,既能深化學生對科學嚴謹性的認知,又能培養其對數據處理的批判性思維,即當統計圖表無法呈現理想數據時,應著重剖析\"失敗\"背后的意義而非強行美化結果.這種基于真實情境的探究訓練,有效優化了學生的思維品質,也真正提升了學生的素質水平.
5重視表現評價,量化跨學科主題效果
新課標明確提出“教一學一評”一致性的重要性,重視發揮評價的導向功能,促使師生依據評價結果,及時優化教學策略與實施方案.因此,在實施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時,教師需重視活動中的表現性評價,觀察并記錄學生在主題探究中的各項表現,總結并梳理活動中的成功與不足,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以“綜合與實踐”領域第三學段中的“體育中的數學”主題活動為例.這一跨學科主題活動以學校將要舉辦一場運動會為背景,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發現、提出體育賽事中的問題,并針對要解決的問題撰寫活動計劃、展示研究過程.在“提問一研究一總結\"的主線中,教師融合數學、體育與健康、語文等學科內容,幫助學生積累應用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經驗.在實踐過程中,筆者設計了表現性評價量表(見表4、表5).


教師可以結合表現性評價表對學生當前不同層次的學習表現進行分析與闡釋,從而調整教學目標和教學活動設計.教師要善于把握表現性評價在數學跨學科主題學習中的作用,科學地運用評價量表和恰當的方式去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促進他們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實踐能力,促進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6結語
在小學階段開展數學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能夠有效培養學生運用數學思維觀察生活現象、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為實現這一目標,數學教師需要立足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設計跨學科主題任務,通過整合各學科間多元化的教學資源,借助信息化工具創設具象化的問題情境,同時依托多維度的成果展示與過程中的表現性評價體系,引導學生主動投入探究實踐與創新活動中,不斷優化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最終達成德、智、體、美、勞全面融合的育人目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郭海娟.小學數學跨學科主題學習主題的確立[J].教學與管理,2024(23):35-37.
[3]謝珍娟.跨學科理念下小學數學組織主題式學習活動的有效策略J.天津教育,2023(22):18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