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深人發展,數字化教學工具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日益廣泛.數字化教學工具具有多媒體性、交互性和即時性等特點,能夠有效支持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深入探討數字化教學工具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作用,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和促進教育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1數字化教學工具優化教學資源呈現
數字化教學工具通過多媒體資源動態呈現數學概念,使抽象概念形象化1,如在乘法規律教學中展示計算過程,幫助學生發現數字間的關系.同時,虛擬操作工具為學生提供了探索和實踐的平臺,如在面積學習中通過數字化方格紙操作,引導學生由具體感知到抽象認知,實現了教學資源的優化整合,提升了數學概念的理解效果.
1.1多媒體資源呈現促進數學概念理解
以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下冊》中“有趣的乘法計算”為例,本課是在學生掌握基礎乘法計算的基礎上,探索兩位數乘法的有趣規律.通過觀察兩位數與11相乘的結果,發現積的個位、十位和百位數字之間的關系,為后續復雜乘法運算打下基礎,這是對乘法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拓展.針對小學生初次探索乘法規律的特點,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呈現采用動態化方式.教師設計了以下三個呈現環節.
(1)規律觀察:數字化展示 24×11.53×11 等算
式的計算過程.(2)結果分析:動態標注積的每一位數字與原兩
位數的關系.(3)規律驗證:呈現更多算例驗證發現的規律.
【設計意圖】多媒體資源的呈現,給予學生觀察和思考的支持平臺.學生通過動態演示,關注到積的個位數與原來兩位數個位數相同,積的百位數與原來兩位數十位數相同,積的十位數等于原來兩位數個位與十位數的和相等規律.這些發現引導學生思考“其他兩位數乘11時是否也有這樣的規律”“當個位和十位上的數相加滿10時該怎樣做”等問題在多媒體資源的支持下,學生對乘法規律的認識更加深人,他們的學習興趣也隨之提升.
1.2虛擬操作工具輔助數學思維發展
以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下冊》中“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為例,這一課是在學生已經認識面積這一概念的基礎上,通過具體的操作和觀察,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這一內容為學生進一步理解面積公式的由來提供基礎,形成對面積測量的系統認識.針對學生理解抽象公式的困難,設計了以下三個學習任務.
(1)操作比較:在數字化方格紙上繪制不同的長方形并比較大小.(2)數據記錄:統計每個長方形占用的方格數(3)規律探索:分析長方形面積與長、寬的關系.
【設計意圖】虛擬操作環節的設計,為學生提供了探索和驗證的空間,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2學生在操作中發現\"紅色長方形有16格,綠色長方形有15格,紅色長方形面積大\"的現象,通過數方格的方式理解面積的含義.在探索過程中,學生思考“長方形的面積與什么有關”,進而發現“長方形的面積
長 × 寬”的規律.通過虛擬操作的引導,學生由具體感知上升到抽象認知,逐步建構起面積概
念的系統理解.
2數字化教學工具支持學習過程
數字化學習平臺通過智能分析和資源推送,為不同水平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支持,滿足差異化教學需求.數字化協作工具搭建了便捷的交流平臺,使得學生在小組協作中互相啟發,共同探索數學規律.這些工具突破了傳統課堂的限制,激發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形成了積極的數學學習共同體,
2.1個性化學習平臺滿足差異化需求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生是知識建構的主體,而非被動的接受者.學生在數字化教學工具的支撐下,經歷知識的生成過程,感悟算法.[2]數字化學習平臺通過智能分析學生的學習表現,為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支持.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的學習中,教師利用數字化學習平臺設計了分層學習任務單.平臺根據學生對面積概念的理解程度,自動生成難度遞進的練習內容.在學生通過平臺完成數字化學習任務時,系統記錄學習軌跡,并推送適配的學習資源.教師通過數字化學習記錄,實時關注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態.課堂中,教師運用數字化學習平臺布置了以下三個任務.
(1)自主探索:獨立探索長方形的面積與長、寬的關系.(2)難度選擇:根據自身水平選擇不同難度的面積計算練習.(3)進度安排:按照個人節奏完成面積測量任務.
數字化學習記錄顯示,面對不同難度的學習任務,學生表現出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較強的自主性.基礎較好的學生通過平臺選擇較難的面積計算問題,探究長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基礎薄弱的學生從簡單的數方格入手,逐步建立面積的測量概念.個性化學習平臺的應用促進了差異化教學的深入開展.智能化的學習任務分配機制滿足了不同水平學生的發展需求.通過自適應的資源推送和個性化的進度安排,平臺為學生提供了自主選擇和探索的空間,激發了學習主動性.實時的學習跟蹤和個別化指導,有效提升了教學針對性和學習效果,推動了因材施教理念的落實.
2.2協作學習工具促進交流互動
數字化協作學習工具基于學習共同體理論,為學生搭建了便捷的交流互動平臺.在乘法運算規律的學習中,教師利用數字化教學平臺創建學習小組,設計在線協作任務.教師設計的任務包含三個環節.
(1)觀察算式:在平臺上標注 22×28.35×35 等算式的特點.(2)討論規律:對乘數的特點和積的規律進行在線交流.(3)驗證發現:通過小組合作完成更多算式的驗證.
教師巡查記錄顯示,在探究兩位數乘法規律時,B組的A同學提出疑問\"為什么 56×54 的積末尾是24′′ .組內同學通過平臺的即時通信功能解釋,因為 6×4=24 且十位數與個位數相乘滿十,所以積的末兩位就等于個位數相乘.在同伴的解答下,A同學對積的末位規律有了清晰認識,隨后積極參與小組討論.數字化協作學習工具營造了開放的學習環境,學生在交流合作中相互啟發,共同提升了數學思維能力.平臺的協作功能突破了傳統課堂的交流局限,激發了學生探索數學規律的興趣,促進了數學學習共同體的形成.
3數字化教學工具優化評價反饋
數字化評價工具通過智能算法實現即時反饋,提供實時的學習診斷和針對性指導,改變了傳統滯后的評價方式.同時,過程性評價工具對學習全過程進行跟蹤評價,通過記錄學習軌跡、分析思維策略,生成個性化改進建議,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實現了評價的診斷和改進功能
3.1即時評價提升教學效率
形成性評價理論強調評價的過程性和即時性,認為及時的評價反饋能夠有效促進學習效果的提升.數字化教學工具通過智能算法實現教學評價的即時反饋,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實時的學習診斷.在“有趣的乘法計算\"教學中,教師運用數字化評價系統設計了即時反饋任務.系統記錄顯示,當學生解決4 ?22×2899×35×359×56×543 等算式時,數字化評價系統能夠自動識別學生的解題過程.
教學記錄顯示,一位學生在計算 56×54 時未能發現兩個乘數十位數相同的特點.系統立即提示“觀察兩個乘數的十位數有什么發現”.學生通過系統反饋理解了計算規律,隨后積極探索新的算例.數字化即時評價系統的運用改變了傳統課堂中滯后的評價方式,通過智能識別和即時反饋機制,實現了教學評價的實時化和精準化.系統的錯誤分析和針對性指導功能,有效提升了教學診斷的效率,加快了學生的認知矯正過程.這種即時反饋的評價模式,既優化了教師的教學決策,又促進了學生的自主改進,推動了教學評價向更加科學高效的方向發展.
3.2過程性評價促進學習改進
數字化過程性評價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通過對學習全過程的跟蹤評價,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和能力提升.在面積計算單元中,教師利用數字化評價平臺設計了學習過程跟蹤方案,
系統記錄顯示,在探究長方形面積計算方法時,平臺捕捉到一名學生先通過數方格確定面積,繼而發現長乘寬的規律.教師基于系統記錄,引導學生思考“通過數方格得到面積后,你是如何發現長乘寬的關系的”.這種基于過程的評價方式,使學生在反思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實現了評價的診斷和改進功能.數字化過程性評價工具突破了傳統評價方式的局限,為學生提供了持續改進的發展性評價支持.
4結語
數字化教學工具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展現出顯著的教學優勢和發展潛力.通過優化教學資源呈現、支持學習過程和改進評價反饋,數字化教學工具有效提升了教學效果.教師應當立足教學實際需求,合理運用數字化教學工具,實現教與學方式的創新發展,推動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在具體實踐中,既要充分發揮數字化教學工具在概念呈現、思維發展和評價診斷等方面的優勢,又要注意其與傳統教學方法的有機融合,確保工具服務于教學目標的達成,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洪江.數字化教學輔助工具與小學數學課堂融合策略探析[J].理科愛好者,2024(5):151-153.
[2]陳燕云.數字化教育工具賦能小學數學精準化教學[J].新課程研究,2024(5):99—101.
[3]賈楠,王利.認知工具支持的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模式研究[J]中小學數字化教學,2021(1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