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樹人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根本任務,它闡明了社會主義人才培養(yǎng)的深刻內涵,是我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根本指向。歷史學科作為國家統(tǒng)編三科中的重要一科,承擔著學科育人、立德鑄魂的任務,其中,“立德”是手段,“樹人”是目的。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德”是什么?與具體的歷史學科知識之間有什么聯系?在實際的歷史教學中如何利用教材作為“立德”的主要材料?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本人。
通過“立德”達到“樹人”目的,要教給學生怎樣的“德”?首先得解決的是具有歷史學科屬性的“德”是什么的問題。本文通過對《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標準》”)和《中外歷史綱要(上)》(以下簡稱“教材”)的解讀,將“德”進行分類,并按此分類對教材各個欄目的內容進行梳理,結構化教材中“德”的教學材料,為“立德”提供一個新的思路。
一、歷史課程中“德”的內涵
筆者將具有歷史課程學科屬性的“德”分成了三個層次,包括國家層面的“德”、文化層面的“德”、個人層面的“德”。該分類是在《標準》對歷史學科課程目標細化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
(一)基于課標“德”的分類
《標準》中強調通過歷史課程學習,掌握必備的歷史知識,“能夠在樹立正確歷史觀基礎上,從歷史的角度認識中國的國情,形成對祖國的認同感和正確的國家觀;能夠認識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發(fā)展趨勢,形成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正確的民族觀,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1這是希望通過歷史教學,培養(yǎng)學生形成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增強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可以界定為國家層面的“德”。
《標準》中強調“了解并認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了解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英雄人物,傳承民族氣節(jié)、崇尚英雄氣概,認識中華文明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了解世界歷史發(fā)展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具有廣闊的國際視野,樹立正確的文化觀。”[2]這是希望通過歷史學科教學,傳承傳統(tǒng)文化,樹立學生的文化自信,讓學生能夠尊重文化差異,形成開放、包容全球文化視野。這可以界定為社會文化層面的“德”。
《標準》中強調,通過歷史課程學習,學生“能夠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3],這可以界定為個人層面的“德”。這是希望通過歷史學科教學,培養(yǎng)學生成為有道德、有目標、有擔當、有追求的發(fā)展中的人。
做好“德”的劃分,還需架構起歷史學科必備知識和教材內容之間的關系,才能有的放矢,利用教材,教授必備知識,從而落實具體類型的“德”。
(二)教材內容中“德”的歸類
教材也是學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授歷史知識的主要載體。葉小兵教授在2022年國家示范培訓歷史教材教學實施建議中多次提到,教材內容非常豐富,挑選的材料權威而且經典,盡量用“盡”教材。因此,依托教材,用透教材,是歷史學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點。本文通過研究《課標》、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并參考新教材總主編張海鵬教授和徐藍教授提供的新教材編寫理念及總體思路,將具體的歷史學科必備知識進行不同類型“德”的歸類。


將教材提供的材料進行歸類,上表是整理結果的最終呈現。可以看出,各個層面的“德”在教材提供的材料中側重點不同。
(1)國家層面的“德”是教材書寫主體
從上表可以看出,教材提供的各部分材料中,國家層面的“德”都占據主體。以學習聚焦為例,在總共103個學習聚焦中,敘述國家層面的德共62個,占 6 0 . 1 % ,超過了一半。如第3課《秦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秦順應歷史潮流,“空前統(tǒng)一的封建國家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動了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的發(fā)展。”[4通過這些內容涵養(yǎng)家國情懷,進而培養(yǎng)學生國家層面的“德”。
(2)文化層面的“德”通過思想發(fā)展歷程和圖片作品展示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教材幾乎對不同歷史階段都有專章敘述各個時期的文化成就,其中的主體是儒家思想的發(fā)展過程,如第8課《三國至隋唐的文化》第1子目就是“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fā)展”。教材在提供豐富的文字資料的同時,也提供了包括書法、詩歌等作品的圖片,如“文學藝術”子自就提供了8副圖片。這些圖片,能讓學生獲得視覺的直觀沖擊,進而引導學生欣賞美,理解藝術,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富、多元,從而自覺的弘揚和繼承,樹立文化自信,為教材落實文化層面的“德”提供了重要材料。
(3)個人層面的“德”通過刻畫人物表現
“立德”的最終目的和載體是“人”,歷史是人書寫的,人類的活動推動歷史的演進。教材對這部分的重視是通過提供歷史人物或主要代表作品的圖片,展示重要歷史事件中主要代表人物的風采,引導學生通過了解其生平進而理解該歷史人物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進發(fā)出的品質和精神。《中外歷史綱要(上)》提供了40余位歷史人物的圖片,包括政治家、思想家、革命家、文學家等。史料閱讀、歷史縱橫以重要歷史人物設問,引導學生了解關于重要歷史人物的經歷,讓干癟的歷史人物充實、豐滿,用“人”牽引人,用“心靈”去激蕩另一顆心靈,助力中學生作為“人”的發(fā)展。
二“德” 總 的落實示例與分析
地圖是國家疆域的書面載體,將國家的疆域形象化、直觀化。教材非常注重歷代疆域的變遷,教材中共26幅地圖,其中涉及中國疆域變化的有14幅,占了 5 3 . 4 % 。教師要利用好教材中的地圖資源,通過不同時期國家疆域的對比,創(chuàng)設時空情境,讓學生理解國家統(tǒng)一的主流趨勢,感知國家疆域拓展的不易,從而培養(yǎng)學生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進而培養(yǎng)學生國家層面的“德”。
示例:第13課《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疆域奠定[5]
1.觀察秦朝(教材17頁)、漢朝(教材23頁)、唐朝(教材37頁)、元朝(教材61頁)、清朝(教材79頁)5幅教材中提供的形勢圖,完成下面表格。
2.結合表格信息,對比現代中國版圖,回答“思考點”的問題:為什么說清朝基本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
3.“學習聚焦”提到“清朝國家疆域的奠定具有重要歷史意義”,你是否同意這一說法?請從國家統(tǒng)一、民族融合、對后世的影響等角度進行說明。

利用教材中的地圖資源牽引學生進行對比,利用思考點的問題啟發(fā)學生思考,最后回到學習聚焦,將學習聚焦的敘述變成問題引導學生從國家統(tǒng)一、民族融合、對后世影響角度進行思考,從而明確中國疆域從不斷變動到確定的過程,并提醒學生,“同學們算算這經歷了多少年?經歷了多少個朝代?”讓學生在冰冷的表格和地圖中感受疆域拓展的空間脈動,也感受時間流逝摩擦中的溫度。學生在解答這些問題的過程中也更能在時空中理解疆域拓展的不易和艱辛,從而認識到維護國家統(tǒng)一、維護國家主權的重要性,在和平年代肩負起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主權完整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
中國,是一個動態(tài)的概念,中國疆域的變化、拓展、最終確定的過程也是民族交融和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這一過程增強了民族凝聚力,也推動了中華民族的形成。
學生通過由教材提供的各個國家層面“德”的材料創(chuàng)設的情境進行思考,不斷強化對國家主權、國家疆域、中華民族重要性的認識,進而深化對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激發(fā)學生維護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實現國家層面“德”的培養(yǎng)。
最后要指出的是,歷史學科的“立德樹人”是系統(tǒng)工程,本文是對歷史學科立德樹人的一點粗淺的理解,存在著很多不足。第一,三個類型“德”的劃分標準僅是個人的嘗試。第二,歷史學科必備知識、教材內容的“德”的歸類有明顯的重合性,后期課堂落實需要教師引導。
【注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第7頁。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第7頁。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第7頁。
[4]《中外歷史綱要(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17頁。
[5]《中外歷史綱要(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77—79頁。立德樹人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根本任務,它闡明了社會主義人才培養(yǎng)的深刻內涵,是我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根本指向。歷史學科作為國家統(tǒng)編三科中的重要一科,承擔著學科育人、立德鑄魂的任務,其中,“立德”是手段,“樹人”是目的。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德”是什么?與具體的歷史學科知識之間有什么聯系?在實際的歷史教學中如何利用教材作為“立德”的主要材料?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