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底,第四屆廣東省中小學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大賽落下了帷幕。作為參賽選手,我非常幸運地獲得高中歷史學科組決賽的一等獎第一名。作為工作5年來里程碑的一步,我意識到要對自己的專業成長和職業規劃進行梳理,從而明確下一步的發展之路,希望我的體驗和經歷能夠對廣大青年教師的成長有所啟發。
一、啟蒙階段:打開視野,培養興趣
我的高中就讀于順德一中,師從廣東省特級教師、中學歷史正高級教師季長福,在我高中時代,他的歷史課堂給我種下了最初對于歷史學科興趣的種子。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長福老師的歷史課從不拘泥歷史知識本身的講授,他始終提倡的是“做有思想的老師,建有思維的課堂”,[這就決定了他給予我們的內容不僅僅局限于對知識的背誦,而更希望我們遷移出對現實問題的認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雖然當時沒有課程的觀念,也沒有建構的意識,但對于這種可遷移能力的培養給了我深刻的印象,這讓我在以后的教學生涯中,能夠以關聯現實的思辨精神去研讀、思考和架構歷史教學中的很多問題,比如在選必1第二單元《官員的選拔與管理》的教學中,我就圍繞著“國家與人才”的話題組織學生討論“我們應該成長為國家需要的何種人才?”再比如講到兩次世界大戰各國博弈的國際環境時,引發學生討論“我們也許不會再經歷世界大戰,但現實中的人際關系和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無不困擾著我們進步,那么我們應該以什么樣的態度去解決現實環境中的沖突和矛盾?”這些可遷移的認識和能力,無疑是符合公民教育導向和立德樹人主旨的。總體而言,長福老師的歷史課讓我在啟蒙時代就有了跨越學科去思考問題的意識。
真正接觸中學歷史教學,從更專業化的角度成長是在大學以后,我的導師是黃牧航教授。對于研究生階段的我,觸動最深的是關于課程的設計,這種課程的觀念能夠引領我們從一個更高維度的視角去組織教學內容,形成體系化、結構化的認知。大課程觀是一種現代教育理念,它強調課程的整體性和綜合性,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課堂教學,而是將課程視為一個廣泛的、包含多種學習經歷和體驗的系統。在這一過程中,有三個核心內容影響了我后來課程的實踐:第一是課程的整體性,它包含了學生在學校獲得的所有學習經驗,不僅僅是課堂教學,也包括課外活動、社會實踐、校園文化等等。第二,課程的開放性,課程應該與社會、文化、科技等外部環境聯系,不斷吸收新的知識、技能和價值觀。第三,課程的主體性,大課程觀認為學生是課程的主體,課程設計和實施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和興趣,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2]
為此,在研究生階段,結合當時的時政熱點,我設計了《歷史之“思”,牽思維之“路”》的活動課程。課程靈感源自2013年國家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從課程目標來看,課程立足于歷史思維的培養和訓練,以絲綢之路途徑的西安、敦煌、樓蘭、威尼斯、泉州、廣州、印度、日本,這八個地點作為線索串聯,致力于培養學生相對應的時序性歷史思維意識、歷史證據意識、歷史想象力、歷史理解能力、創造性歷史思維能力、審辯式思維能力、歷史邏輯推理能力、歷史解釋能力。[3之所以選擇這樣的課程目標,不僅是緊扣當時的社會發展熱點,充分發揮鄉土資源的優勢,更是因為從大課程觀的層面理解課程內容要跨越課堂、跨越學科,從更加高維、更加多元的視角呈現歷史教育活動。但這一時期的探索只停留在理論層面,并沒有機會付諸實踐。
關于教學方式的變革與探索,課程是解決教什么的問題,而教學論則是解決怎么教的問題。牧航教授總能夠引導我們嘗試更多樣的教學方式,讓教無定法成為可能,同時用多種多樣的任務,驅動歷史活動情境,讓課堂方式更加靈活有趣。[印象比較深的有學案教學、翻轉課堂和數字化賦能教學方式。歷史教育致力于現代合格公民的培養,國家對人才的需求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更新,一種教學方式不可能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一種教學方式也不可能適應不同時期的學生,這就要求我們要有前瞻性的視野,靈活的頭腦、大膽嘗試的勇氣,不斷探索內容豐富、理論成熟、趣味性和實用性兼具的教學方式。
二、積累階段:博采眾長,勇于嘗試
在經歷了學校階段的理論學習和形成紙質成果的背景下,步入一線教學崗位的我開始嘗試把學校積累的理論知識付諸實踐。在大課程觀的影響下,我始終思考著如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如何增強課程的開放性,如何把握課程的結構性和整體性。此時,研究生階段那個課程設計的小種子又重新發芽,在“一帶一路”政策提出來十年后,我又翻出研究生階段開發的課程,思考著如何讓它從文字變成現實,從理論走向實踐。為此,我結合了選擇性必修3第四單元《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的內容,更聚焦地開發了《重走絲綢之路》的課程,將課堂教學、學生活動、課外研學深度結合,具體課程框架如表1。

相較于研究生階段的課程設計,雖然是同一主題,但在原有的基礎上,結合工作以來的實踐經驗,我做了以下幾點升級:第一,主題更加聚焦。研究生階段的課程雖然緊扣時事熱點和社會話題,但是選取的地點是雜亂無序的,沒有一個著力點可以深入探究。到了實踐層面,我把課程探究的主題更加聚焦為“陸上絲綢之路”,圍繞這個小切口,貫通古今中外,聯系現實歷史,讓結構更完整、主題更明確。第二,內容結合教材。研究生階段設計的課程更多的是校本課程,與課上所學聯系不大。但新教材的重要性不斷突出,使得我們在課程設計中需要充分重視。《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作為經濟活動卻放在了選必3《文化與社會生活》的模塊中,這需要我們挖掘經濟活動背后的文化意義,理解經濟活動作為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文化交流的核心就是一個跨越時空的繼承、交流、融會、發展、完善的歷史現象。它既有地域文化歷時性的傳承與豐富,也有異域文化共時性的交往與互補。因此在橫向和縱向的發展中,我找到了“絲綢之路”這樣一個交匯點,從橫向上來看,它就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符號,從縱向上來看,它歷時千年依舊延續。第三,形式更加鮮活。之前的課程大多還是以課堂教學為主,具體到實踐層面,做到了課堂教學、課外活動課和戶外研學相結合,屬于綜合性和社會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這也是最大的突破。學生能夠走出課堂,真正去重走絲綢之路,當書中的文物、故事真正浮現在眼前的時候,那種體驗和觸動是在教室中永遠也無法感受到的。此外前期研學活動的任務單也是課程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些都可以成為后來課堂教學豐富的材料,以終為始,形成課程閉環。
在教學方式變革的層面,我也持續探索,呈現更加豐富的課堂形式,尤其是依托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嘗試開發深度學習的課程活動。例如在講到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我將歷史劇融入課堂之中,學生們演繹了王導的歷史大戲;在進行《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單元教學時,我嘗試進行了大單元的整合,重新編排了單元的三個課時;在進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新授課時,我嘗試使用劇本殺游戲化的教學方式,圍繞主線情節編寫劇本,學生閱讀劇本、進入情境,解決問題。劇本殺完整的故事便于體現歷史的敘事性,豐滿的人物突出了歷史人物的時代性,沖突的情節和探尋真相的過程滿足了學生的興趣點。通過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實現課程的整體性、開放性和主體性的目標。
三、歷練階段:走向賽場,厚積薄發
在理論學習和實踐嘗試積累以后,接下來就是在公開課、交流學習和比賽中磨礪自己。我參加了全國的作業設計大賽、全省的教師演講比賽以及精品課的錄制。在準備這些比賽的過程中,我快速學習大量知識、閱讀大量書籍,掌握專業理論,這些輸入與頭腦中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歷相融合,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結構化的體系,并在比賽中能夠充分調動。
歷史是知人論世的學科,我慶幸自己每日都能浸染著古往今來先賢的智慧和貫通中外宏大的視野。學科挖掘過去的特質和教育培養人才的現實讓我對于人生、成長、蛻變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正是這種過去與現實的碰撞,成為我在歷史教育中無數次享受其中的高峰體驗,而這一體驗,就是我前進的巨大動力。
【注釋】
[1]李長福:《質疑教材表述,鍛煉歷史思維》,《中學歷史教學》2016年第10期,第34頁。
[2]陳志剛:《歷史課程論》,長春:長春出版社,2012年,第39頁。
[3]歷史思維能力的分類和選取主要參考:孫立田,任世江:《論歷史思維能力分類體系》,《歷史教學》2014年第11期;趙恒烈:《歷史學科的創造教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年;劉葳:《審辯式思維能力的培養與訓練》,《內蒙古教育》2014年第19期。
[4]黃牧航:《指向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任務設計》,《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23年第1期,第7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