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初中統編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以下簡稱“七上教材”)依照《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的精神和要求,重點突出教材的主線: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初步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逐步發展。而此次修訂的一個重點就是通過具體的史實使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筆者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例,結合自身教學實踐,擬對“七上教材”的主線內容進行教學理解,并提出教學建議。
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學理解
(一)橫向聯結,多領域的歷史印證
費孝通先生曾指出,“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近百年來中國和西方列強對抗中出現的,但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則是在幾千年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2]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與發展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中國的歷史是中國境內的各民族共同締造的”,二是“移民和民族融合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3由此可知,七年級的歷史教學可以從政治、經濟、文化、民族交往等維度強化學生對偉大祖國、對中華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基于‘紅色基因’教育的政史情境教學案例研究”(項目編號:E-c/2021/34)的階段性成果。“七上教材”在原來的基礎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加(修改)了一些內容。在中華民族生存空間上,強調是多民族共同開拓。對于中華民族偉大成就,突出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例如: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七上教材”圍繞主線,通過政治、經濟、文化、民族交往各個領域的具體史實(表1),讓學生認識到雖然政權分立,政局紛亂復雜,但是各民族之間交往交流交融,為隋唐統一局面的重新出現奠定基礎。這樣多維度、多領域的橫向聯結,使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是教師的生硬說教,而是在歷史印證中讓學生認識到這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二)縱向貫通,長時空的歷史傳承
目前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容構成大多以“五個認同”為主要內容,即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4但是結合“七上教材”的內容時間跨度,七年級歷史教學應著重增強學生“對偉大祖國、對中華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中華民族共同體從其內容構成來看,其實也是一個文化共同體,即中國人民、中華民族對于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傳承。筆者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漢字”的演變為例(表2),發現漢字的演變貫穿“七上教材”各歷史時期。各種漢字本質上都是一種書寫文字,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記載保存了大量的中華民族古代文獻,使中華傳統文化具有“同一性”,這也是文字除本身歷史價值之外所特有的持久的文化價值。因而,漢字完整演變的歷史脈絡讓學生清晰的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延續和傳承,進而再次讓學生認識到這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三)深度學習,跨學科的主題理解
“新課標”的一大亮點就是優化了課程內容結構,設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加強學科間的相互關聯。“七上教材”依照新課標的精神和要求進行修訂。因此,我們在進行教材主線理解的時候,要著重關注學科關聯,通過跨學科主題學習,加深對教材主線的理解。
本文列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關學科內容(表3),跨學科學習活動可以使學生綜合多個學科的知識、技能、方法,多角度、多領域、多層次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概念內涵、歷史意義等。[學生借助問題的解決,將不同學科的相關知識整合在一起,進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主題的跨學科學習,既加深了對學習主題的理解,又提升了各學科核心素養,使學生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中打牢愛國主義基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學建議
(一)精讀歷史教材,關注歷史主線
“七上教材”按照時序進行編排,從史前時期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從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重點包含中華文明的起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這樣的編排體例和內容設置,明確了“七上教材”的教學主線,即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初步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逐步發展。
那三條主線又有怎樣的聯系呢?高中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有如下的表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依存、互相影響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共同推進著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7]也就是說:三條主線貫穿“七上教材”始終,既彼此交匯,又互相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發展是一種自然凝聚的過程。在這個過程里,各民族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逐漸密不可分,形成共同體。同時也是政治凝聚的過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反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也進一步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更加緊密。
(二)精選歷史細節,具象歷史主線
“七上教材”在編寫上采用點線結合的方式,“點”是具體的歷史事實,“線”是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以“點”連“線”、以“線”穿“點”。[這樣的編排特點,實際上為歷史教學提供了使用教材的方法,即我們在使用教材的時候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具體細節,使歷史主線具象化。
欄目眾多、史料豐富的“七上教材”,除正文以外,還設置了“課前導語”“相關史事”“材料研讀”“人物掃描”“學史崇德”“想一想”“讀地圖”“課后活動”“知識拓展”等欄目。因此,我們教學中不僅要充分用好,更要用透。
例如:在講述對中華民族認同的時候,可以充分利用各時期教材上列舉的歷史細節(表4)。從這些歷史史料中,我們發現“來自海內外”“宅茲中國”“基本形制”“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昌意少子”等歷史細節。這些歷史細節既形象又具體,仿佛讓我們看到了那段時期,在偌大的中國大地上,各民族大交融的現象。各民族間不斷交融,逐漸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局面。這種對細節的解讀也讓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與發展”有了形象而又具體的理解。
(三)精煉歷史“問題”,理解歷史主線
“七上教材”特別增加了“學史方法”的指導,強調如何閱讀歷史地圖,從圖名、圖例、圖注再到圖與文內容進行對照。要想真正理解地圖,筆者認為必須依托有效的歷史提問。讓學生在解決歷史問題的時候,不僅看懂歷史地圖,掌握學史方法;更理解歷史知識,提升歷史思維,加深對歷史主線的理解。

例如我們進行《史前時期:原始社會有中華文明的起源》相關內容教學時,可以通過指導學生閱讀《中國主要古人類遺址分布圖》和《中國境內新石器時代重要遺址分布圖》,進行提問:中華文明的起源及發展有何特征?學生結合地圖和考古發現,可得出他們雖然長期分隔在各地,但是卻又各自發展。這時教師可以引入多元起源的概念,借用“七上教材”材料研讀中梁啟超的表述“華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來,諸族錯居,接觸交通,各去小異而大同,漸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謂諸夏是也”。[9讓學生對先秦時期,各民族在往來中融合形成華夏族有直觀的畫面感。
在利用教科書上的相關史事和課后活動,講述三國兩普南北朝時期的民族大交融時,可以提問:少數民族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有什么作用?學生通過對“七上教材”相關史事和課后活動的閱讀,能夠感悟到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與交融不僅使各民族緊密相連,也為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內容、注入了新的活力。各民族都生活在中華大地上,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過幾千年的歷史發展,在漢族這個核心的凝聚下,各民族不斷交融,從多元走向一體,逐漸聯合而成“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在這個格局下,各民族緊密相連,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大交融局面,自然凝聚,逐漸形成“共同體”,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鞏固。進而在近代的大變局中自覺凝結而成中華民族。學生通過七年級的學習,加強了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再學習八年級有關不同民族、不同階級進行救亡圖存相關史事時,便有更深的情感共鳴,也一定會有更深刻的學習體驗,也必然會對當下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本文對“七上教材”如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出了一些教學理解與教學建議,旨在拋磚引玉,希望如筆者一般的中學歷史教育工作者,能用好新教材,更好的體現歷史課程的育人功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強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注釋】
[1]葉小兵、孫妍:《新修訂歷史統編教材七年級上冊的新變化》,《中小學教材教學》2024年第9期,第10頁。[2]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17頁。[3]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第124頁。[4]郎維偉、陳瑛、張寧:《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五個認同”關系研究》,《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第3期,第12頁。[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年,第15頁。[6]孫妍:《統編歷史教材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內容教學指要》,《課程·教材·教法》2022年第3期,第51頁。[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組織編寫:《中外歷史綱要(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年,第200頁。[8]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第2頁。[9]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組織編寫:《中國歷史(七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4年,第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