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一共有3處提到“革命文化”:“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課程內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機融入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內容。”[2]在課程目標上,學生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要能夠“了解并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3從革命文化的角度來看,在課程內容中有機融入革命文化教育的內容,從而繼承和弘揚革命文化,使學生了解并認同革命文化,這是在歷史教育教學過程中進行革命文化教育的思維路徑。在落實歷史課程的課程目標上,革命文化非常重要。
什么是革命文化?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凝聚黨的最新理論成果的這份文獻可見,革命文化的歷史淵源可回溯到20世紀初期波瀾壯闊的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踐。在我國中學歷史教科書中,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一直是中國近現代史部分的重要內容。[4本文所述的主要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革命文化歷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運用。
那么,哪些革命文化的歷史課程資源可用于中學歷史教育教學中呢?筆者就如何在“課程內容中有機融入革命文化教育內容”做了許多實踐,對革命文化歷史課程資源的開發進行了長期的實踐和研究。本文主要論述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革命文化歷史課程資源開發的三個主要來源和運用。
一、充分運用教材中的革命文化歷史課程資源
“在人教社出版的歷史教科書中,革命文化形成與發展是與中國共產黨的活動相伴而行的。”[5]在課堂教學中,用好統編版歷史教科書中的革命文化歷史課程資源,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一份責任。
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從第20課到30課,一共11篇課文,闡述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筆者通過編制大事年表的方式逐一細致分析中國革命的發展歷程,讓學生理解在黨的百年征程中,在革命的危難關頭,是黨帶領人民走出困境,最終贏得革命的勝利、民族的解放。
以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講述為例,筆者將這一階段的歷史主題確定為:中國共產黨與中國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編制大事年表時,將黨的會議(政策)放在第1列,將革命的發展放在第2列。這樣學生就比較清楚地理解黨如何推動革命的發展。黨在一大召開后,積極投身工人運動,推動了一系列罷工運動的發展,形成了中國工人運動的第一次高潮。在大力開展工人運動的同時,中國共產黨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必須建立革命統一戰線。中共三大召開后,推動了以國共合作為特征的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這樣的敘述邏輯,強調了中國共產黨對革命的推動作用,同時也通過分析大量的史料來幫助學生理解革命的發展情況。
經過細致的分析,學生反饋:“分階段、分時期的講解邏輯清晰、思路順暢;強調了階段特征與中國共產黨的精神;特別是對西柏坡時期的毛澤東的講述十分生動。”“對黨的各次會議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對黨的會議的邏輯關系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了解了不同時期的不同精神”“理解了中國共產黨的會議(政策)推動了中國革命的發展。”“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黨的精神,那段崢嶸歲月!”…
課堂教學應該始終是我們進行革命文化教育的主陣地,統編版歷史教科書完整地敘述了中國共產黨的活動和發展歷程,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地使用好教材中的革命文化歷史課程資源,使學生充分理解革命文化的發展歷程,理解革命文化的內涵。
二、使用廣州市的革命舊址作為革命文化歷史課程資源
廣州有中國共產黨當年的許多革命舊址,這些革命舊址記載了當年那段光輝的革命歷史。筆者曾歷時3個月組織學生到革命舊址去參觀、學習,通過這樣的實地學習,幫助學生了解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了解黨在革命的過程中經歷的挫折,了解黨最終戰勝了困難,不斷取得新的勝利,了解了這個過程,進而由衷地熱愛我們的黨,熱愛我們的祖國。這個“行走——學習——感悟——熱愛”的過程,我們可以稱之為“行走的革命文化歷史課程”。
我們以研究性學習研究課題為課程實施的載體,通過實地參觀走訪的形式開展研究,一共去了14處革命舊址或紀念館。我們去過的革命舊址或紀念館主要在中山路和文明路上。
“行走的革命文化歷史課程”主要從三個方面對學生進行革命文化教育:
1.沉浸式研學課程,體驗革命精神
廣州起義紀念館開發了一項沉浸式研學課程《穿越1927廣州起義》,這門課程始終以廣州起義的歷史事實及意義貫穿,分為導入、分組情境式通關研學、紅軍劇場、儀式總結等四個環節。聚焦于起義籌備、發動、建立政府、戰略轉移四個關鍵節點,通過不同節點中的信息篩選、問題發現、策略分析、協作解難等完成最終通關,幫助學生梳理廣州起義的全過程,設身處地地理解和感悟廣州起義,并建構起自己對廣州起義的理解。學生通過不同的研學任務,實現對廣州起義的深入體驗,在革命先輩的歷史足跡中感受崢嶸歲月的個人信仰與選擇;體悟廣州起義的精神力量,弘揚中國共產黨人堅強不屈、團結大眾、深謀遠慮的革命精神,學會從歷史的角度認識理解中國的具體國情。

2.近距離觸碰歷史文物,理解文物內涵


孫中山先生評價黃花崗起義“與武昌革命之役并壽”,這段歷史可以作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背景來理解。我們來到黃花崗起義指揮部舊址紀念館,每位學生都拿到一本《紀念“三·二九”起義教育手冊》,這本手冊中陳述了黃花崗起義的革命過程。同學們一邊閱讀,一邊尋找文物貼,貼到相應的位子,一邊體會這一文物的內涵,思考它們在當時革命過程中發揮的價值和意義。
在兩廣總督署,當年革命黨人依門前的石獅、門柱等與清軍戰斗。經歷了猛烈的槍彈射擊,兩廣總督署門前的兩尊石獅子上留下了許多彈孔。同學們圍繞著這兩尊有百年歷史的石獅,尋找石獅身上的彈孔,觸碰著歷史的細節,在腦海里浮現出當年激烈的戰斗場景。革命黨人雖勢力單薄,但為了革命理想毫不膽怯。
3.行走歷史之間,學習和感悟革命歷程
計劃帶同學們行走廣州的革命舊址之前,筆者做了大量的前期準備。首先,筆者把所有準備去的革命舊址列了清單,接著,筆者先實地走訪,排列好行走的革命舊址的先后順序,做好教學計劃。做好了準備,規劃好時間,就可以帶領同學們出發啦。
中山路上,我們在廣州起義紀念館,參觀了專題展覽《紅色中國一一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展》;在嶺南金融博物館,學習了金融發展歷程,尤其學習了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紅色金融的發展歷史;我們走過了葉劍英商議討逆舊址、中共廣州市委機關舊址、楊匏安故居和萬木草堂;在位于廣州起義烈士陵園內的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內學習了整個中國近代的革命歷史,尤其是廣州的革命歷史。
文明路上,我們在中國國民黨一大會議舊址,學習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歷史;在魯迅紀念館,了解了魯迅先生的鮮明的性格特征和鮮活的斗爭歷程;我們走過了省港罷工委員會舊址(團一大舊址)、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越南青年政治訓練班舊址(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舊址)、中共兩廣區委舊址等。


同學們在“行走的革命文化歷史課程”實施之后,同學們自發地寫下了自己的感悟:“愿先烈之精神,星火世傳,奮飛不輟。愿諸生之后輩,肩負使命,涵養情懷。”“振興中華”“緬懷烈士,承先烈之精神,為中華之復興而讀書”“碎影搖木匾浩氣長存起義掀與黨同渡險”“前夜云昏暝一聲驚雷催夢醒筆繪啟明星”等等。




這個“行走的革命文化歷史課程”實施之后,我閱讀了《廣州紅色地圖》(劉鑒編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21.6)、《廣州紅色史跡》(中共廣州市委黨史文獻研究室編,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20.5)、《紅色印跡羊城烽火:廣州革命史跡圖錄》(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越秀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編,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23.8)這3本書,整理出了與統編版歷史教科書關聯度較高的24處革命舊址后續的革命文化教育中可以從這24個革命舊址(紀念館)作為學習的切入點,利用好寒暑假,組織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學習,比如制作參觀學習的視頻、手抄報、攝影活動、研究路線設計、歷史知識競賽等等。通過各種形式對這些身邊的革命文化歷史課程資源進行學習,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思考,進而認同革命文化,熱愛革命文化,熱愛中國共產黨。
(紀念館)。如下表:

三、挖掘校史中的革命文化歷史課程資源
執信中學是孫中山先生于1921年為紀念朱執信先生而創辦的,至今有百年歷史。校史中的革命文化歷史課程資源,主要運用在主題教育活動之中。例如,2021年在學校藝術節中,筆者的學生將1927年廣州起義發生后,執信中學女子飛蛾隊支持中國共產黨的故事改編成劇本,在全校演出。2024年,是五四運動105周年,筆者從執信中學的創辦緣起和執信中學百年歷程的研究中找到了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就是愛國主義精神。在2024年執信中學舉行的“挺膺擔當礪青春奮楫篤行向未來”五四主題教育活動中,筆者回溯執信校史,講述了一代又一代執信人用行動詮釋“五四”精神的事跡。
附:筆者在執信中學2024年“五四”主題教育活動中的主題發言稿《執信精神與五四精神》。
執信精神與五四精神老師們,同學們:
早上好!我是執信中學歷史科教師劉琴。今天我發言的題目是《執信精神與五四精神》。
【五四運動】
105年前的1919年5月4日是一個星期天。天氣晴朗。春暖花開。
這一天,與眾不同。
這一天,北京的3000多名學生,匯集在天安門前,提出“取消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高呼“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等口號,并舉行游行示威,五四運爆發了。
這一天,愛國的學生們以滿腔熱血、青春激情和一顆赤誠勇敢的中國心,譜寫了一曲中華民族歷史上的愛國之歌,贏得了歷史,也創造了未來。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身份:青年!他們,有一份共同的情感:愛國!
【五四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五四運動,孕育了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主要內容的偉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愛國主義精神。”
愛國主義一一這是五四運動平凡而又偉大的起點,也是五四運動的落腳點和終點。
【朱執信和執信中學的創辦】
青年時期的朱執信目睹晚清政府的腐敗,在民族危機的刺激下,產生了變革的愿望,走上了救亡圖存的革命道路。黃花崗起義中,有人指著朱執信仍舊穿著的兩截長衫風趣地說“若御此衫奈何能陷陣?”朱執信笑言:“是何難!”遂用刀將長衫下半截掉,手持兩顆炸彈,毅然“從黃胡子(指黃興)去拼命”。執信先生割袍上陣,其毅勇果敢的革命形象躍然眼前。中山先生贊譽執信先生說:“執信先生為革命實行家,又為文學家。.....先生不止為文武兼備之革命實行家,論其一生行為,算是中國之明星。”
執信先生以身殉國后,為紀念和傳承執信先生的功德偉業,中山先生親自創辦執信中學。為了推翻封建專制,建立民主共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急需培養大批像執信先生那樣既頑強學習知識又勇于獻身革命的人才。執信中學就是這樣,一開始就與中華民族的憂患與夢想聯系在一起,肩負著歷史的重任。
【歷史上執信人的愛國情】
一代一代執信人譜寫著熾熱的青春故事,他們的故事感人至深。
1927年12月廣州起義打響后,由執信學校幾十名女生組成的“飛蛾隊”到起義指揮部領取槍支參加街壘戰斗,失敗后其中八名女生被俘。當敵人押解她們經過長堤時,她們大聲地告訴市民“我們是執信學校的學生,我們是好人”,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最后全部英勇就義,為中國革命寫下絢麗的華章。
九一八事變后,執信師生義無反顧走出校園,義賣募捐支持抗日戰爭,支持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革命精神已經刻入執信人的基因,激勵一代又一代執信人為國家拼搏、為理想獻身。
新中國成立之初,國防和軍隊建設急需一批具備一定文化程度和技術能力的青年加入其中。當時正在執信學校讀書的秦桂芳、伍竹笛經過重重選拔成為新中國第一批女空軍飛行員。執信熱血青年,響應國家號召,參軍參干,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這是一代人的共同追求。
還有立志救國救民的共產黨員關澤恩、投身革命洪流的共產黨員陳大猷、粵北抗戰的領軍人物廖鑒銘、深受愛戴的將軍夫人李秀文、寧死不屈的地下黨員陳悅、鞠躬盡瘁的黨員干部何淑嫻,還有數不清的執信人的愛國故事..
一代一代的執信人用行動詮釋了“執德至弘,信道至篤”的執信精神,這八個字的意思是:執守仁德達到發揚光大,信仰道義達到專一誠實的程度。為民族、為信仰,無比忠誠,執著奮斗。
一代一代的執信人用行動詮釋了五四精神,愛我中華,為國家為民族舍生取義。
執信中學有什么獨特的魅力?執信人有什么特別的追求?答案就在執信的歷史里,答案就在100年來一代代執信人的故事里。
青年是國家的未來,也是世界的未來。習近平總書記殷切期望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樹立遠大理想,熱愛偉大祖國,擔當時代責任。執信青年前進在先烈路上,傳承、弘揚執信精神和五四精神,必將在新時代譜寫新的青春故事!
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不朽!
“執德至弘,信道至篤”的執信精神不朽!
【注釋】
[1]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前言第2頁。[2]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前言第4頁。[3]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7頁。[4][5]趙瑩:《統編版高中歷史教科書中的革命文化教育》,《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0年第8期,第6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