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258.6 文獻標志碼:A
0引言
21世紀以來,信息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讀者的閱讀習慣。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2023年公布的第二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成年讀者的數字化閱讀偏好正在持續增長[]。為了適應讀者需求的變化,高校進入數字化轉型階段。據統計,國內高校在文獻資源購置費中電子資源購置費所占比例已超六成,均值與所占比例基本呈逐年上升趨勢[2]
高校的圖書供貨主要通過館配商實現。館配商不僅要提供圖書銷售,還要承擔書自提供、圖書物流、數據編目、物理加工甚至圖書上架等專業技能服務[3]。隨著高校廣泛開展的以中文電子書資源建設為核心的數字化轉型,出版業、館配商也開始積極進行轉型,將數字資源納入業務范圍內,不斷發展壯大電子書館配市場。然而,實踐過程中諸多問題逐步凸顯,如電子書定價機制、版權糾紛等。因此,數智時代如何以科學合理的模式完成高校電子配成為館配市場關注的重點問題。
1國內電子書館配研究現狀
在中國知網數據庫中,以“SU σ= σ ‘’ANDK Y= (‘電子書 + ‘電子圖書’)”,時間范圍為2004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作為檢索條件,檢索到國內專家學者對電子書研究的相關文獻達1184篇,經過整理歸納得到有效文獻1174篇,紙質圖書、數字出版、資源建設、產業鏈、數字閱讀這些關鍵詞是近幾年的研究熱點。
由于檢索發現電子書館配相關文獻很少,基于此,重新設定了檢索公式:“
館配’AND K Y= (‘電子書 + ‘電子圖書’)”,據此篩選出國內學術界關于館配電子書的研究文獻共50篇,通過人工去重和整理歸納得到有效文獻數據為37條,相關研究主要針對電子書館藏建設與服務、館配服務平臺建設等開展。
2數智時代高校中文電子書館配市場現狀分析
關于電子書的定義目前學術界尚未達成共識,本研究的開展基于維基百科的定義。電子書即數字化圖書,是以數據格式發布的出版物,具有與實體書相匹配的容量,內容上可包含純文字、純圖片或圖文并茂的形式。它們可在各式電子設備,如臺式機、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及專門的電子閱讀器上完成制作、發布和閱讀的過程,體現了現代科技對傳統閱讀方式的革新。電子書有時是傳統書的對應物,有時是原生態(即直接以電子形態出版)電子書,可在計算機或其他電子設備上閱讀[4]。同時,考慮到社會大眾的一般認知,文中提及的電子書是電子圖書的簡稱。區別于新聞出版業標準下,電子書這一術語涵蓋電子圖書、電子期刊以及電子報紙的綜合范疇。此外,文中提及的電子書均指中文電子書,外文電子書并不涉及。
對電子書館配市場的深入了解是構建電子書館配服務模式的前提。本文通過文獻調研及網絡調查,分析了高校電子書館配市場發展現狀及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電子書館配市場現狀
2.1.1 高校電子書的采購需求上漲
(1)用戶導向。數智時代人們的閱讀條件、閱讀習慣及閱讀需求發生了顯著變化,讀者能夠借助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個人電腦等多種移動終端設備,實現電子書的即時下載與泛在閱讀,數字閱讀的潮流正日益強勁。為了滿足讀者多樣化的閱讀需求,高校開始增加電子書的采購。
(2)政策推動。一方面,教育部發布的《中國教育監測與評價統計指標體系(2020年版)》[5《普通高等學校規程》6等各類評估指標體系及規程,都將數字資源納入館藏建設要求,設立指標將數字資源量納入考評范圍;另一方面,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教高[2018]2號)7,對本科生的文獻閱讀量設定了具體考核指標。這些政策直接或間接提升了高校電子書的采購需求。
2.1.2 電子書館配市場多元主體供應格局形成
在電子書館配市場初具規模之際,電子書供給主體呈現多元化發展態勢,具體可歸納為3大主體[8]:(1)內容出版商。數字出版領域的產業融合發展,傳統出版社紛紛嘗試打破紙質出版的壁壘,開拓數字出版業務。(2)數字資源集成商。超星、方正Apabi、書生之家等數字資源整合商逐漸崛起,成了引領我國電子書館配市場前行的關鍵力量。(3)紙質書館配商。隨著電子書供給側與需求側的快速轉型,傳統紙質書館配商也紛紛抓住機遇進軍電子書館配市場。
2.1.3 數智時代電子書館配相關技術發生變革
數智時代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不斷升級,運用到電子書制作、出版、發行、銷售等環節,極大地提高了電子書館配服務效率與質量。如在電子書版權保護方面,利用通用型DRM不僅使內容出版商可直接掌控密鑰,制作可跟蹤授權碼,而且同時具備通用性好、安全性高以及適用范圍廣等特點[9]。區塊鏈的點對點技術、智能合約、時間戳技術則為數字版權保護中的版權確權、版權交易和版權溯源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10]。在電子書采購方面,利用云端數據的互聯互通、云計算以及人工智能算法,將用戶的閱讀行為、借閱行為、薦購行為數據化與海量的出版資源進行精確的匹配[\"],從而為提供更為優質的館配服務。
2.2電子書館配市場存在的問題
2.2.1電子書版權得不到有效保護
由于缺乏有效的解決方案來保障電子書版權權益,出版社在推進電子書館配市場業務時顯得格外小心謹慎。調查研究顯示,約 6 0 % 的出版社不愿出版發行電子書的主要原因是擔心電子書易被盜版[12]。一方面,版權保護問題已經成為阻礙電子書館配市場發展的關鍵因素。在實踐中,電子書版權侵權確實時有發生。如北京暢想之星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因電子書侵權責任糾紛,已陷入了217場司法爭端;北京世紀超星信息技術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因同類侵權行為遭遇的司法訴訟更是高達2672起。另一方面,在向讀者開放電子書服務時,可能會不經意間侵犯權利人的信息網絡傳播權與復制權,如未遵循復本數限制或提供免費下載、打印服務。
2.2.2電子書館配市場供需關系錯位
根據中國出版傳媒商報調查顯示,目前電子書館配市場格局中存在著供需關系錯位的現象[13]。各大高校的電子書采購經費相對充足,但往往卻面臨無書可采的窘境,主要原因是電子書館配市場的內容提供主體(出版社)由于某些客觀因素在實際出版時還是采用紙質圖書先行模式。因此,電子書館配商從出版社手中無法持續獲取多元電子書的資源,以致于出現所能提供的圖書種類有限且質量良莠不齊等問題,特別是知名出版社的高品質電子圖書種類稀缺。
2.2.3電子書平臺眾多,技術標準存在差異
當前,電子書館配服務供應主體眾多,各電子書館配平臺在電子書的封裝準則、技術規格、版權管控舉措及營銷方案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標準差異。以電子書格式為例,不同平臺所采納的格式標準不盡相同,常見的有EPUB、PDF、MOBI、AZW等。這些格式適用于不同的閱讀設備和場景,讀者在閱讀時可能需要進行格式轉換等操作。同時,不同的平臺在電子書封裝技術上也有所不同,如元數據編碼、加密方式、水印技術等。這些技術差異不僅導致電子書在不同平臺上的兼容性和安全性問題,而且增加了資源的整合難度。
3數智時代高校中文電子書館配服務模式的構建
針對目前電子書館配市場存在的問題,本文試圖運用信息生態理論構建電子書館配服務模式,理清電子書館配市場運行支撐要素,以尋求電子書館配市場發展對策。
3.1基于信息生態理論構建電子書館配服務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1978年美國學者F.W.霍頓(ForestWoodyHorton)借鑒生態系統理論,運用類比思維首次引入了“信息生態\"這一術語。信息生態學理論采用生態系統的分析框架,考察信息在社會中的傳播過程。其研究范疇涵蓋了信息系統中的人、信息、信息技術以及信息環境。信息生態系統是具有一定自我調節能力的人工系統。這一理論植根于共生并進的成長理念,強調人類、信息以及其所嵌入的信息環境等構成要素和其間的互動效應,共同編織成實現社會信息流通功能的統一整體——信息生態系統[14]。將信息生態理論運用于配業務工作可以發現:館配生態系統是指以的資源優化配置為核心,以出版社、館配商、為主體開展的一系列有組織、有目的的服務活動使得的資源配置得到優化的系統及其所屬環境系統的總和[15]
3.1.1構建要素相似
信息生態系統與電子書館配服務模式在構建要素上的高度一致性,為信息生態理論在電子書館配領域的引人奠定了基礎。信息生態系統主要由人、信息資源和信息環境3部分組成。在人的引導下,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實現信息資源的流通與共享,各要素間形成互動關系。同樣,電子書館配服務的構成包括館配商與高校、電子書館配服務和館配服務環境。在為高校提供專業館配服務的前提下,館配商利用信息技術對電子書進行分類、加工和存儲,以優化的資源布局。鑒于構成要素的相似性,信息生態理論在引入電子書館配市場時不會產生排斥,能迅速融合并產生積極效果。
3.1.2功能目標相似
信息生態系統的功能目標在于統籌人、信息資源、信息技術、信息環境各要素之間的關系,滿足信息用戶的信息需求。維持這一生態系統中各組成要素間的平衡狀態,不僅依賴于信息技術的持續進步與信息資源的高效處理及合理分配,而且要求人類主體與信息環境之間建立起緊密且有效的互動聯系。出版社與館配商針對電子書資源進行的系統化整理、深度加工以及信息技術領域的投資,其核心目的在于響應資源配置優化的迫切需求,進而提升的整體滿意度水平。據此,將信息生態理論引入電子書館配服務的實踐范疇,對于促進館配服務的優化升級與效率提升具有顯著的正向效應。
3.2館配服務模式運行框架
信息生態系統的有效運行依賴于服務主體、服務對象、服務內容和服務環境4大要素。將信息生態理論運用關于具體實踐時,必須從宏觀和微觀角度全面掌握服務主體與對象所在機構的業務流程。因此,在電子書館配的服務主體層面,應引入市場監管部門進行宏觀調控,以維護電子書館配市場的健康運行;在微觀層面,需構建一套完善的服務評價體系。由此,本文構建的電子書館配服務模式包括服務主體、服務對象、服務內容、服務環境和服務評價5要素。這5要素相互依托,形成整體的生態運行系統。在這個系統中,以服務對象即高校的需求為核心;以服務內容為基礎;服務主體根據高校的需求,對電子書進行加工、制作、存儲等為提供一系列電子書館配服務;服務過程中服務對象會對服務內容進行反饋,形成服務評價。上述4要素形成的信息流動構成了電子書服務模式的內部生態系統。外部生態即內部生態所需環境包括政策、技術要求、人員素質、資金保障等服務環境。當外部生態發展到一定程度時,能夠實現內部生態的優化。內外部生態的相互協調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電子書館配服務模式運行系統,如圖1所示。
3.3服務模式的構建要素解讀
3.3.1館配服務主體
服務主體包括電子書的內容提供主體、服務提供主體、市場監管主體。
(1)內容提供主體。電子書館配市場內容提供主體主要是作者、出版社。電子書館配市場發展初期,數字資源集成商向多個出版機構集中采購紙質圖書版權,隨后將紙質圖書內容轉換為數字形式,制作成電子書。隨著市場規模的擴大,出版社、傳統紙質書館配商進軍電子書館配市場,依據其資源優勢,面向高校建立了諸多電子書數據庫。另外,出版行業近年來大力推行紙電同步發行的策略,豐富了學術電子書的種類與數量。
(2)服務提供主體。我國的電子書館配服務提供主體正展現出多元化的供應局面,目前發揮重要作用的有出版社、數字資源集成商、傳統紙質書館配商。① 出版社。數智時代,傳統出版社逐漸向數字出版轉型,其中,電子書出版與服務是其轉型的重要內容,不少實力強勁的大型出版社紛紛參與高校的電子書資源供應。出版社依靠自己的資源優勢,建立了許多獨具特色的數據庫。例如,人民出版社推出的“中國共產黨思想理論資源數據庫”、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構建的“國別區域與全球治理數據平臺”科學出版社的“科學文庫”等。這些平臺的共同做法是,將自家的電子書資源進行打包整合或深度碎片化處理,轉化為數據庫產品,繼而向機構用戶或個人讀者提供訂閱服務。近年來,這種模式已被廣泛采納,逐漸成為電子書館配業務中的一種主流模式。 ② 數字資源集成商。數字資源集成商的產生源于數字出版的發展。數字出版初期,內容提供商擔心投資數字出版不會盈利,對投資轉型數字出版并不積極。它們采取的方式往往是將內容資源一次性或者分批授權給技術提供商,通過與其合作從后期的銷售額中獲得分成[16]。這種方式成就了當前的數字資源集成商如超星、書生、方正阿帕比、中文在線。 ③ 紙質書館配商。伴隨電子書館配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張,傳統紙質館配商憑借深厚的資源積累,快速在新興的電子書館配領域嶄露頭角,確立了自己的市場地位。2014年,湖北三新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率先行動,推出了“田田閱讀\"這一集紙質與電子書一體化的館配服務平臺。緊接著,在2015年,北京人天書店有限責任公司緊跟步伐,上線了“暢想之星電子書館配平臺”,為提供了更為多元化的資源獲取渠道。這些平臺普遍采取出版社與作者雙授權的機制,支持紙電同步的營銷策略,提供包庫、PDA等多種采購選擇。值得注意的是,與面向廣大消費者的電子書服務提供主體相比,服務于高校的電子書服務提供主體,存在一個明顯的不足一—電商平臺涉足較少。

(3)市場監管主體。電子書館配市場還未形成成熟的橫向的市場監管體系。現階段,我國電子書館配市場監管主體主要是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其對電子書館配市場進行總體的監督管理工作,確保市場有序運行。此外,出版社聯盟、館配商聯盟、聯盟、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等行業組織,通過制定行業標準、推廣行業規范等方式,對電子書館配市場進行自律監管。各行業監管主體各自為政,責任界限劃分并不清晰,各主體間存在壁壘,無法實現高效信息交流共享。
3.3.2館配服務對象
高校位于電子書館配市場的下游,是電子書館配服務的對象,高校的讀者群體(學生、教師)除了有一般閱讀需求外,還具有一定的專業、學術需求。
3.3.3館配服務內容
由于具體業務形式不同,電子書館配服務內容可以分為2類:一是電子書相關服務,二是衍生出的館配相關服務。前者主要包括電子書數據庫建設、電子書閱讀平臺建設、電子書管理平臺、電子書閱讀設備、書目數據建設等相關服務板塊。后者主要包括數據分析與服務、智能采訪系統、線下閱讀推廣服務、定制個性化服務、售后服務與支持等相關服務模塊。館配電子書服務模式主要有包庫模式和單本模式2種。除此之外,還有年度購買和基于用戶驅動的觸發式采購等或者采用某些混合型銷售策略以滿足不同的特定需求,如“包庫 + 年度購買”模式、“單本 + 年度購買”模式、“基礎費 + 實際訪問費”等,通過鏡像服務和在線閱讀2種方式供書。
3.3.4館配服務環境
電子書館配服務離不開各環境要素,如政策、技術和資金等。(1)政策環境。電子書相關的產業發展、版權保護、數據規范等文件相繼出臺,如《關于發展電子書產業的意見新出政發[2010]9號》[17《電子書內容標準體系表》[8]《電子圖書元數據》[9《電子書內容格式基本要求》[20]《電子圖書閱讀功能要求》21等,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電子書館配市場的運行,但其往往根據不同行業分別制定,沒有充分考慮館配電子書的特殊性。(2)技術要求。數智時代,館配相關技術發生了極大的變革,對出版社、館配商的館配服務相關技術要求包括數字資源開發與應用、數字版權保護與加密技術、跨庫集成檢索技術、數字資源管理與平臺技術、云計算與大數據處理技術、數據分析與讀者行為跟蹤技術、信息安全與隱私保護以及智能推薦與個性化服務技術等涉及一系列電子書的加工制作、版權加密、檢索、智能推薦等的信息技術。(3)資金保障。《中國教育監測與評價統計指標體系(2020年版)》要求將數字資源折合后計人圖書資源總量,所占比例最高不超過圖書資源總量的
此項規定只是統計要求,并未對包括電子圖書、電子期刊、學位論文及音視頻4大類在內的數字資源的購買數量提出要求。因此,為了同時保障電子圖書的建設,還需構建高校紙電圖書資源協同建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設立協同采訪、協同管理、協同服務等指標,推動高校紙質圖書與電子圖書資源建設[22]。
3.3.5館配服務評價
電子書館配服務還需要建立合理的評價體系,通過評價、反饋、改進、提高等環節,可以實現正反饋的閉環。電子書館配服務評價可劃分為兩個維度:一方面是電子書館配商服務評價體系,其核心在于對電子書館配商所提供服務的全面評估。建立健全電子書館配商服務評價體系,不僅能為高校在選擇館配商時提供有力的決策依據,而且能促使館配商提升服務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進而促進市場的規范化運行。另一方面是電子書服務評價體系,制定科學合理的電子書績效評估指標,有助于在有限的預算范圍內優化電子書館藏,提升電子書的利用率、效益和價值,提高服務質量與用戶滿意度,為采購數字資源的決策調整提供依據,從而推動服務向更高層次邁進,更好地滿足數字閱讀時代讀者的需求。
4數智時代高校中文電子書館配市場發展對策
為了保障前文構建的電子書館配服務模式有效運行,需要采取一系列相應措施。
4.1健全館配市場的法律法規,明確市場監管主體
面對電子書館配市場存在的種種問題,國家應完善電子書館配市場相關法律法規,明確電子書館配市場監管主體,劃清責任界限。如關于電子書侵權行為,不僅可以引進公共借閱權制度,從政府層面監控借閱行為[23],而且可以建立從館、社、商協調發展角度出發的監管部門,如成立館社商聯盟,繼續加大市場監管力度,打破信息交流壁壘,協調三方主體矛盾。
4.2完善電子書館配渠道,豐富館配服務產品種類
高校的讀者群體有通識閱讀、專業學習的雙重需求。據觀察,以亞馬遜中國、當當、京東為代表的電商平臺中,存在大量通識讀物和一定數量的學術性、半學術性電子書,其中包括不少知名出版社的最新電子書作品。因此,完善電商平臺這一渠道,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補充出版社和館配商提供的電子書品種不足,而且能增強行業內的競爭,推動出版社和館配商進行必要的改革,提升電子書館配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4.3推進館配應用服務平臺建設,連接館社商三方
為了緩解市場上存在的電子書版權糾紛、定價不合理、電子書館配商提供的電子書學術性不強等問題,需繼續推進統一的電子書館配應用平臺,加強館、社、商3方聯系。平臺應實現如下功能:(1)多主體授權鏈建設。根據電子書平臺的管理主體,將版權授權鏈劃分為3個主要模式:出版商主導模式、集成商主導模式和主導模式。當前,電子書授權許可協議的內容主要由出版商和集成商來主導,和用戶缺少足夠的話語權。這使得電子書提供商的商業利益與版權使用方的社會公共利益之間出現失衡[24]。完善電子書版權授權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電子書版權糾紛,平衡電子書提供者與版權使用者的利益。(2)版權保護機制。為了維護與出版社的合作,電子書館配平臺還應利用相關技術合理保護電子書版權。如可將數字版權管理(Digital
RightsManagement,DRM)技術應用于電子書發行銷售環節。在保護電子書作者或出版方利益時,還應考慮的合理使用,可引入“輕度內容保護技術”的EPUB3.0版封裝型電子書,解決機構用戶的靈活性訪問授權,提升電子書服務效益,保障用戶的隱私并優化閱讀體驗,平衡館社商各方利益[8](3)提供多種采購策略和合理的定價機制。一方面,要盡可能制定靈活多樣的電子書銷售策略以滿足高校的采購需求。如美國楊百翰大學建立了全面的電子書戰略,包括需求驅動的收購、短期貸款、循證收購、訂閱套餐、購買套餐和逐個標題的購買。這種寬泛的方法減少了根據一般國內審批計劃購買的圖書數量。同時,它通過提供更多內容的訪問、增加使用量和降低每次使用成本來增加價值,保持相同的年度支出[25]。另一方面,電子書的定價權應回歸出版社手中,消除出版社害怕不盈利的顧慮。在面向高校具體實施時,可根據電子書生命周期理論,不同階段采用不用的折扣策略,推動電子書館配市場健康協調發展。(4)實現異構平臺數據整合。當前,電子書資源平臺眾多,技術標準不一,給的數字資源整合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因此,電子書館配應用平臺與館配服務提供者達成合作,接入不同電子書資源平臺實現電子書數據的統一轉換。
4.4落實服務評價體系,促進行業發展的良性循環
高校在對紙質配商評估上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體系,評估內容涵蓋了圖書的種類、價格、編目、加工服務等多個方面。對于電子書館配商的評估,當前仍主要集中在電子書的價格和品種比較上。為了實現電子書采購更高效和更高質量,高校有必要構建一套全面的館配服務評價體系。這套體系不僅應涵蓋對電子書館配商服務的全面評價,而且應包括對其所提供的電子書內容的評估。在構建電子書館配商服務評價體系時,要針對電子書館配商服務的特點,圍繞電子書館配各個環節,從館配商的實力資質、服務能力、競爭力、到貨能力、折扣等方面綜合考慮評價指標體系的設立[26]。另外,在選取指標時,還應選取讀者反饋館配相關服務的內容作為指標,如電子書的質量評價、平臺功能、學術價值、閱讀體驗等維度作為一級指標而后考慮體系的建立。
5結語
科技的發展推動著數字閱讀習慣與理念的深化,高校應不斷加強電子圖書資源的建設,以適應和服務于數字閱讀的發展。為了促進電子書館配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還需以資源優化配置為核心,匯聚出版社、傳統紙質配商、數字資源集成商等關鍵角色的共同努力與協作。在這樣的市場生態體系內,關鍵在于精妙地平衡各參與方的利益訴求,以此激發行業內生的良性循環與蓬勃發展。這一目標的實現,不僅要關注市場內部的協作機制,而且要著眼于外部環境的支持體系,確保政策、技術、人員與資金等要素的協同發展,為電子書館配市場的健康成長提供全方位支撐。
參考文獻
[1]國家新聞出版署.第二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成果[EB/OL].(2023-04-24)[2025-03-26].https://www.nppa.gov.cn/xxfb/ywdt/202304/t20230424_713200 . h t m l
[2]吳漢華,王波.2022年中國高校基本統計數據分析[J].大學學報,2023(6):63-72.
[3]田利.館配工作研究與實踐[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7.
[4]安小蘭.電子書概念辨析及其意義[J].出版發行研究,2012(12):52-55.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部關于印發《中國教育監測與評價統計指標體系(2020年版)》的通知[EB/OL].(2020-12-30)[2025-03-26 ]. http://www. moe. gov. cn/srcsite/A03/s182/202101/t20210113_509619.html.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規程》的通知[EB/OL].(2016-01-20)[2025-03-2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36/s3886/201601/t20160120_228487.html.
[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EB/OL].(2018-10-08)[2025-03-2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
[8]張會田.中文電子書館配應用模式優化路徑研究[J].雜志,2021(6):40-48.
[9]宋旅黃.電子書數字版權保護的技術模型初探:以三新書業的探索為例[J].雜志,2016(3):33-38,47.
[10]趙秋利.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數字版權管理[J].出版廣角,2020(3):49-51.
[11]孔超,丁璇,唐亦玲
時代館配行業智慧服務新生態研究[J].出版發行研究,2022(1):92-97.
[12]肖婷,張軍.中文電子書館配研究:基于全國90家出版社的問卷調查分析[J].學研究,2017(15):22-27.
[13]張馨宇.紙書借閱走低館配漸陷膠著[N].中國山版仕附高 24-2-20/1)
[14]中國大百科全書.信息生態理論[EB/OL].(2022-12-13) 2 0 2 4 - 0 6 - 0 4 ] . https://www. zgbk. com/ecph/words?Si 
[15]張弘.“互聯網 + ”環境下館配生態系統現狀及其建構研究[J].出版發行研究,2019(11):90-93.
[16]張珂.數字化時代傳統出版的發展之道[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2020.
[17]新聞出版總署.關于發展電子書產業的意見(新出政發[2010]9號)[EB/OL].(2010-10-09)[2024-06-04]. http://www.gapp.gov.cn/news/1832/113637.shtml. 2012-09-28/202003-01.
[18]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子書內容標準體系表:CY/T25-2013[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3:1-14.
[19]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子圖書元數據:CY/T97-2013[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3:1-8.
[20]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子書內容格式基本要求:CY/T98-2013[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3:1-3.[21]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子圖書閱讀功能要求:CY/T113-2013[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3:1-4.
[22]傅文奇,鄭詩楓.高校紙電圖書資源協同建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學研究,2020(5) :44-49.
[23]趙宏源.數字配市場供需失衡探析[J].中國出版,2020(9):42-46.
[24]傅文奇,吳小翠.電子書版權授權模式研究[J].中國學報,2017(3):104-118.
[25]SCHROEDER R,BOUGHAN R.Doing more withless:adoption of a comprehensive e-book acquisitionstrategy to increase return on investment while containingcosts[J].Library Resourcesamp;Technical Services,2018(1):28-36.
[26]楊新明,李飛,尹苗苗.高校館配商評價指
標體系研究[J].出版發行研究,2022(1):98-104.
(編輯姚鑫)
Research on the Chinese e-book distribution service model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in the digital age
MENG Yue 12,JIN Xiaolu3,XIAO Dan
長
(1.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Hebei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Zhangjiakou O75Oo0, China;
2.Library, Hebei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Zhangjiakou O75Ooo,China; 3.Beijing Xinghua Zhongpan Technology Co.,Ltd.,Beijing 10000o,China)
Abstract:In theeraof digital inteligence,thedemandforreaders haschanged,anduniversity libraries have gradually increased the proportion of e- book purchases.As a result,the e-book distribution business of university librarieshas developed,and publishers,traditional librarydistributors,andothershaveenteredthee-book distribution market.In the process of cooperation between libraries,library service providers,and publishing houses,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copyright disputes and supply-demand imbalances have emerged,greatly hindering the developmentof the library service market.The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the Chinese e-book market in China,points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omestic e-book librarydistribution market,andconstructsan e-book librarydistributionservicemodelbasedoninformationecologytheory.Itprovidesadetailedinterpretationof the elements in the model from fiveaspects:library distribution service subject,content,object,environment,and evaluation.Finally,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operation of the constructed e- book library distribution service model,the article proposes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the current e- book library distribution market to ensure the healthy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ecosystem.
Key words: university libraries; e-books;hall configuration e-books
vendors;service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