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31 文獻標志碼:A
0 引言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調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1]。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強調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2]。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專門提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3]。高校要主動服務支持黨和國家重大戰略部署,明確自身責任、發揮獨特優勢。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既是落實國家政策的需要,又是履行社會服務職能的體現,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服務支撐。
1科技支撐鄉村振興政策背景及國內外研究現狀
1. 1 國家相關政策
鄉村振興離不開農業的發展,農業的發展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21世紀以來,已有20份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筆者梳理整理了2019—2023年1號文件中關于科技支撐農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要點,具體如表1所示。

中央一號文件中關于科技支撐農業發展,隨著社會發展在不斷加強和完善,如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大力發展數字農業,建設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加強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深人實施數字鄉村發展行動,推進智慧農業發展。
高等院校緊跟農業技術發展需求和中央一號文件精神以及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2年)》通知要求,開展科學研究支撐行動、技術創新攻關行動、能力建設提升行動、人才培養提質行動、成果推廣轉化行動、脫貧攻堅助力行動、國際合作提升行動7大高校服務鄉村振興行動,積極發揮高校服務社會的功能。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1.2.1國內高校與鄉村振興關系研究
冀文彥等[10]表示鄉村振興之于高校學科發展,是由“點”到“線”再及“面”的過程。鄉村振興中的科技創新是高校學科發展的外在動力“點”。張英彥等[]指出,地方高校作為智庫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參與鄉村振興戰略不僅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內在要求,而且是發揮地方高校核心價值的良好契機。
1.2.2國內高校助力鄉村振興對策研究
沈強等[2指出高校做好鄉村振興科技幫扶工作有4條路徑:一是加強組織保障;二是強化動員引導;三是聚焦科技精準幫扶;四是注重力量協同。韓嵩等[13]通過聚焦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推動農業轉型升級;對接新產業新業態,加速鄉村產業融合;構建科技支撐,服務龍頭骨干企業;融入鄉村“雙創”園區建設,激發鄉村“雙創\"活力4種方式,為我國脫貧地區的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1.2.3國外有關高校促進鄉村發展研究
SinhaS.K.[14]在其研究中指出農業其實是知識型農業,各種教育對于農業發展均有重要影響,尤其是高等教育對于現代農業發展具有關鍵性作用。Scott[15]認為美國高等院校及其分支機構主要通過調整角色,充分發揮其人力和智力優勢資源,深入挖掘農村資源,促進農村繁榮。
1.2.4 研究述評
縱觀國內外學者對于高校與鄉村振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促進鄉村發展的有關研究。高等教育對于現代農業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高校也應積極承擔鄉村振興的重任,從多方面多角度助力我國鄉村振興事業的發展。
2在常高校科技支撐鄉村振興現狀分析
2.1在常高校簡況
市共有高校13所,其中5所本科高等院校,8所專科院校,在校學生數約為17.25萬人。本科高校中大學擁有農學專業,工學院建有鄉村振興戰略研究院,江蘇理工學院正籌建鄉村振興研究院。本科高校積極探索鄉村振興理論和實踐研究,解決鄉村振興發展過程中的現實問題。專科高校中江蘇城鄉職業技術學院擁有農學類專業,為城鄉發展輸送高素質技能人才;紡織職業技術學院建有未來鄉村學院,助力推進農業與文化、科技、生態、旅游的數字化融合;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等組織科技特派員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為農業生產服務,促進農業技術協同推廣,為鄉村振興貢獻科技力量。
2.2市農業科技項目情況
市科技計劃是市科技局承接國家和江蘇省計劃體系。根據市科技發展規劃和戰略部署,結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科技創新的需求設立的市級科技計劃,主要包含基礎研究、重點研發、成果轉化和政策引導4個類別,包括應用基礎研究、產業前瞻與關鍵核心技術、農業支撐、社會發展、成果轉化、國際合作、軟科學7個計劃。其中,農業科技項目主要是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發揮科技創新對產業發展的引領支撐作用,形成農業產業發展關鍵核心技術,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加快實現全市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科技支撐。其主要研究指南是農業新品種選育、現代農業技術、生態農業技術、農產品深加工及安全技術、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5大方向和16個子選題。
近年來,市通過持續不斷的科技撥款投入,使產業科技創新能力、創新驅動和創新體系等方面得到了進一步發展,農業科技隨之也在不斷加強。2019—2021年,由市政府主導的農業科技項目撥款情況,如表2所示。

從表2中可以看出市農業科技項目數量在逐年增加,從2019年27項增加至2021年的47項,增長率為 7 4 . 0 7 % 。隨著項目數量的增加,撥款的總額度同時也在逐年增加,但平均到每個項目的平均撥款額度沒有逐年增加。
2.3在常高校農業科技項目情況
高校農業科技項目有國家級、省市級等級別,本課題整理參考市年鑒統計以2020一2022年市級科技計劃農業項目統計數據為樣本,分析在常高校申報市級科技計劃農業項目的情況,具體如表3所示。
從表3可以看出2020—2022年市級科技計劃農業項目數逐年增加。由2020年的27項增加至2021年的77項,增長率為 1 7 5 % ,但在常高校承擔的數量和參與數量并沒有逐年增加。2020年,在常高校無承擔農業項目,僅一所學校參與農業項目;2021年,在常高校承擔和參與的農業項目得到質的飛躍,分別為6個和12個;2022年,承擔和參與的農業項目又有所下降,分別為4個和8個。

在常高校涉及的農業科技領域范圍較窄且承擔主持及參與的農業技術項目較少。部分原因是在常高校的純農業類專業太少。很多在常的涉農企業更多與省內涉農高校如南京農業大學、揚州大學等開展合作。
3在常高校科技支撐鄉村振興案例分析
3.1在常高校樣本選擇
為保護在常高校農業科技項目的隱私,筆者不公開選取樣本的高校名稱和項目名稱,以G代表高校,數字1開始代表第1所學校,以X代表項目名稱,數字1開始代表第1個項目。筆者共調研選取了G1、G2、G3、G44所高校(G1、G2為普通本科院校,G3、G4為高職院校)及4所高校對應的X1、X2、X3、X44個項目,具體如表4所示。

3.2項目基本情況
3.2.1項目研究內容
筆者整理4個項目的研究內容如下:(1)G1X1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農田作業路徑規劃、農機轉向輪轉角自動標定、導航監控終端系統設計和系統測試與實驗。(2)G2X2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多元有機廢棄物肥料對土壤有機質積累、肥力增強、土壤理化性質的改善作用、開發農業廢棄物高值化利用技術、以市某農業公司為項目實施示范基地,開展綠色、優質安全農產品的培育與示范研究。(3)G3X3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區塊鏈基本理論與方法研究、區塊鏈上層應用研發、區塊鏈應用在茶果產品中的試點與示范研究。(4)G4X4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超高吸水高分子聚合物固化劑設計研究、超高吸水高分子聚合物聚合工藝研究、添加礦物質的復合聚合工藝研究、修復土壤機理研究。
4所高校的4個項目研究內容的專業技術要求都比較高,研究內容具有時代性和現實性,是農業農村發展的重點關切領域,也是鄉村振興所需的技術需求。
3.2.2項目社會效益
項目目前產生的社會效益做如下整理:(1)G1X1的研究社會效益主要有:提高了地區土地利用率,提高了地區農機作業的使用效率,降低了駕駛員勞動強度及駕駛技術要求,降低機械化作業損失。(2)G2X2的研究社會效益主要有:減少了農藥化肥使用,保證了農產品高產、優質與安全生產提供技術支持;大大降低農藥化肥的使用,降低企業生產成本。(3)G3X3的研究社會效益主要有:區塊鏈技術應用于水蜜桃、葡萄、蟠桃、弼猴桃、碧根果、甜瓜等農果品的溯源安全示范,推廣水果品牌的知名度和擴大潛在客戶數量。(4)G4X4的研究社會效益主要有對重金屬鉛和隔固化效果好:對其他重金屬固化效率可以預見,也會有好的效率;對土壤的保水率高,無二次污染,未來市場發展前景廣闊,具有積極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
農業科技項目與其他農業項目最顯著的不同是它具有創新性,將資金、人才等要素投人與農業科技相關的研制、推廣、采用中。4所在常高校的4個農業科技項目在進行過程中及完成后對社會發展產生良好的效益。這種效益除了在微觀上表現為保障項目相關利益群體的效益,還在宏觀上表現為提升農業的科技創新能力、現代化生產能力。
3.2.3項目實施問題改進
筆者根據4所高校項目組反應的項目實施中易存在的問題,整理了以下幾點需要改進的地方。(1)G1X1在實施中還需要改進的地方有:第一,系統的故障率較高,需要進一步提升其可靠性,完善其功能。第二,大型農場多臺農機協同作業技術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提高安全可靠的性能。(2)G1X1在實施中還需要改進的地方:第一,某些指標上有相互有著抑制作用,需要進一步的探究。第二,目前的研究仍未確定一種最佳的生物炭比例可普遍用于堆肥中。(3)G3X3在實施中還需要改進的地方:第一,區塊鏈農產品溯源應用雖然能為用戶提升產品的客戶信任度、增加品牌的附加值,但從短期來看,不能為用戶提升明顯的經濟效益。或者說用戶對整個新技術能給自己品牌和銷售帶來的潛在收益他們把握不準。第二,溯源應用的用戶如果定位為農產品個體戶、農業企業,那么對這些目標用戶而言,他們的文化素質層次相對不高,對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接受程度還有待提升。(4)G4X4在實施中還需要改進的地方:第一,修復后的環境條件變化可能會影響固化長期穩定性。第二,植物種植后,固化穩定性需要通過植物中重金屬含量變化來進一步評價。
4所在常高校的4個農業科技項目在實施中有的已經得到部分推廣,但同樣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面對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細化研究,完善實驗,加強與農戶的技術溝通,從而更好地將理論與技術相結合,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更好地將農業技術應用于相關領域并得到更大范圍地推廣;更好地服務于農村農業,科技助力鄉村振興。
4高校科技支撐鄉村振興的路徑策略
4.1深刻認識農業科技支撐鄉村振興的戰略意義
4. 1.1 高校科技支撐是鄉村振興的應有之舉
鄉村振興是國家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高校應該主動肩負起服務鄉村振興的重任與使命。鄉村振興的本質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過程;科技創新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根本動力;科技創新的前沿陣地在高校。
高校領導層要發揮總攬全局及頂層設計作用,踐行好鄉村振興的引領職責。廣大教師要利用好高校豐富的學術資源、科研平臺等優勢,將自己的專業特長與服務鄉村振興緊密結合,為鄉村振興提供科技人才支撐。大學生群體要主動關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把論文研究寫在廣袤大地上,積極參與鄉村振興的各類志愿活動,為鄉村振興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4.1.2加強農業科技是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
在新的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升級浪潮中,生態農業技術、智慧農業技術、農業信息技術、農業生物技術等為代表的現代農業技術成為推動農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高校要加大對農業技術的研究,增加相應的農業技術研究的政策支持、平臺支撐、資金幫扶。加強對農業科技項目申報的指導與幫助,聘請資深農業技術專家對農業技術項目申報、技術攻關等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從而更好地開展農業技術研究。
4.2強化學科專業課程緊貼鄉村振興的人才需求
4.2.1發揮在常高校特色專業,服務鄉村振興戰略
盡管在常高校涉及的農業科技領域范圍較窄且承擔主持及參與的農業技術項目較少,但并不影響在常高校利用自身優勢強化農業科技研究。河海大學校區可以利用水利資源優勢將水利與農業相結合,發展生態農業技術。大學可以利用化學、材料等優勢與農業相結合,發展農業生物技術。江蘇理工學院可以利用機械優勢與農業相結合,發展農業機械裝備技術等。
4.2.2課程融入鄉村振興,引導學生就業新途徑
教師團隊是鄉村振興的現有人才,大學生群體是鄉村振興的后備人才。高校部分課程可以適當融合鄉村振興戰略思想,選修課程可以開設農業類課程介紹市農業農村發展狀況、市特色農業等反映地方特色的農業知識。通過第二課堂大學生可以參觀市農業生產基地,在農業類科普基地做志愿者等切身感受實踐活動。加強對大學生志愿服務鄉村振興計劃地區大學生的指導與幫助,發揮大學生的專業與能力培養新農人。在深人實施“青春留常”計劃的同時,引導大學生們基層就業,偏向對農業農村地區就業的政策照顧。
4.3協同各方資源優化鄉村振興的生態環境
4.3.1強化深化高校合作匯聚智力支撐
盡管部分在常高校成立了鄉村振興研究院,但主要是松散型,局限于各自學校,缺乏市級層面、校與校之間的共聯。市級層面可以成立在常高校鄉村振興聯盟,搭建在常高校鄉村振興研究平臺,定期開展鄉村振興研討會,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及時解決在常涉農企業技術問題、農業農村發展問題、農民教育培訓問題等。
在強化市內高校合作的同時,目前在常高校存在缺少純農業類專業、農業類專業不齊全的現狀。在常高校進一步增設學科和專業需要一定的時間,短期內解決現狀存在難度,但可以積極加強與省內外涉農高校的合作與交流,加入農業科技項目的合作研究過程中,不斷學習與借鑒。
4.3.2深入開展產學研合作,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是科技成果與產業對接的“最后一公里”。在常高校與企業應共建產學研平臺,共同攜手走完最后一公里。在常高校要經常與在常涉農企業進行需求與科技服務進行對接,農業科技項目申報課題與農業企業需求銜接。在常農機裝備的企業較多,在常高校可為農業裝備企業提供設備改造升級技術服務,幫助農業裝備企業開發高質量、多元化的產品,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同樣需要平臺和人才,建立在常高校科技成果知識產權與農業需求產業鏈體系,利用政府成立的農業成果交易轉化平臺,通過線上交易、合作開發等多種形式轉化科技成果,以農業發展需求為主導,借助成果交易平臺實現信息互通交流,快速地將科技成果轉為農業生產力。努力為在常高校科技人員搭建服務地方平臺,與市相關企業、地方政府聯系,繼續加大科技人才對接地方服務水平和能力,切實加強以人才為支撐,推動產業鏈、資金鏈、創新鏈、人才鏈全鏈有機結合。
5結語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在二十大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部署下,各地高校要因地制宜,充分發揮科研平臺、專業優勢、人才隊伍等資源強化高校科技和人才支撐體系,全方面、全方位助力鄉村挖掘多種功能、特色和價值要素,從而帶動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進一步使高校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科技創新和成果供給的重要力量、高層次人才培養集聚的高地、體制機制改革的試驗田、政策咨詢研究的高端智庫。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17-10-27)[2023-11-20].https://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2]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習近平: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EB/OL].(2021-02-25)[2023-11-20].https://www.gov.cn/xinwen/2021-02/25/content_5588869.htm.
[3]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0L].(2022-10-25)[2023-11-20].https://www. gov. cn/xinwen/2022 - 10/25/content _5721685.htm.
[4]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EB/OL].(2019-01-03)[2023-11-20].https://www.m0a.g0v.cn/nybgb/2019/201902/201905/t20190518_6309486.htm.
[5]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EB/OL].(2020-02-05)[2023-11-20].http://www.moa.gov.cn/ztzl/jj2020zyyhwj/2020zyyhwj/202002/t20200205_6336614.htm.
[6]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EB/OL].(2021-02-22)[2023-11-20].https://www.moa.gov.cn/gk/zcfg/xzfg/202111/t20211103_6381180.htm.
[7]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EB/OL].(2022-04-01)[2023-11-20].http://www.m0a.gov.cn/nybgb/2022/202202/202204/t20220401_6395096.htm.
[8]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EB/OL].(2023-03-10)[2023-11-20].http://www.moa.gov.cn/nybgb/2023/202302/202303/t20230310_6422784.htm.
[9]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2年)》的通知[EB/0L].(2018-12-29)[2023-11-20].http://www. moe. gov. cn/srcsite/A16/moe _ 784/201901/t20190103_365858.html.
[10]冀文彥,劉林.構建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的科技創新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22(21):23-25.
[11]張英彥,周沖.地方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思考[J].安徽農業科學,2021(8):280-281.
[12]沈強,楊震,趙大虎.鄉村振興視域下高校開展科技幫扶工作路徑研究[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1):125-129.
[13]韓嵩,秦玉友.新時代高校助力脫貧地區鄉村振興的實現路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1(10):1-5.
[14]SINHA S K.Education for agriculture in India: time forachange[J].Current Science,2OoO(3) :48-50.
[15] SCOTT L.Opportunities for rural development in cooperative extension’s second century[J].Choices, 2014(4) :1126-1165.
(編輯姚鑫)
Research on the logic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upported by local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OU Ping,XU Baisong2 (1.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angzhou 2130O1,China; 2.Changzhou Productivity Development Center, Changzhou ,China)
Abstract:The report of the 2O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2022 proposed to comprehensively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and accelerate theconstruction ofan agricultural power.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thecommonresponsibilityand misionof the whole society,and oneof the functions ofcolegesand universities is social service.Colegesand universities haveuniqueadvantag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lentsandresources inserving the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However,at present,the continuityand strategy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uppor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arestill poor.There is a certain gap between scientificresearch ability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Scientific research results and rural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needsare not closely combined and other practical problems. Based onthis,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practiceoflocal colegesanduniversities tosupport therural revitalization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alyzes the problemsand shortcomings in the process of serv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andgivesspecific countermeasures andsuggestions from theaspects of ideological understanding, strengthening characteristic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coordinating resources of all parties.
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 local universities;technology sup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