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273 文獻標志碼:A
0 引言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工作作出要扎實做好非遺系統性保護、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等重要指示[1-2]。我國是非遺大國,非遺資源總量近87萬項,目前列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的項目44個,居世界第—[3-4]。非遺是人類文明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我國文化強國的重要根基,但非遺具有無形、動態流變等屬性,因而在傳承和保護上表現出一定的脆弱性,利用和創新更是任重道遠[5]
在數字強國戰略背景下,數字賦能非遺建檔是我國非遺保護、傳承、利用、創新等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數字賦能建檔是檔案工作者主動應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數字工具開展檔案建設與管理等創造性服務的過程[。本文分析了我國非遺數字化建檔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就發展策略進行了探討。
1我國非遺數字化建檔現狀
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下簡稱《公約》)提出建檔是保護非遺的重要舉措,我國積極響應,于2004年加人該《公約》。雖然目前非遺的價值逐漸在國際社會得到了更多的認可,但是我國對非遺進行的保護工作還很不充分,仍有數量龐大的非遺資源瀕臨消亡或失去了應有的價值[8]。運用數字化技術,將非遺以檔案的形式記錄和固定下來,不僅克服了非遺在傳承上的脆弱性,保證其更加安全和穩定,還克服了傳統方式建檔形式單一、檢索困難、傳播利用不便等弊端。
我國非遺數字化建檔任務艱巨。首先,我國非遺資源數量龐大,建檔任務艱巨。除44項世界非遺項自外,我國非遺資源總量近87萬項,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余項,2006—2021年國務院先后公布了5批國家級項目名錄,共計3610個子項[4]。非遺分布在不同機構和地區,區域間數字化技術發展不平衡,與當地的非遺結合程度也存在不確定性。其次,非遺自身的復雜性決定了非遺建檔是一項精準的工作。非遺種類各異、形式多樣,在實行保護措施時,不能從一而論,需要綜合考慮其文化內涵等多方面因素,制定個性化、精準的建檔保護方案。最后,外界環境因素時刻影響著非遺的存續狀況。非遺的傳承主要依靠言傳身教,使得非遺傳承極具不穩定性,很可能會出現人亡技絕、后繼無人的現象。現代信息技術更新迭代、人們需求日新月異等因素都影響了非遺的生存環境,很多國家級珍貴非遺面臨消亡的威脅[6-9]。以我國語言為例,我國56個民族使用100多種語言和60多種文字,其中如滿語、赫哲語、阿儂語等30多種語言瀕危[10]。由此可見,我國非遺存在的狀況不盡如人意,亟須通過數字化建檔等方式改善其狀況。
2我國非遺數字化建檔問題
我國非遺數字化建檔任務艱巨,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2.1 理論和法規建設尚不完善,缺乏統一規劃和標準
法規建設層面,2011年以來,我國先后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以下簡稱《非遺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12](以下簡稱新《檔案法》)等。技術標準層面,2013年,國家非遺保護工作專家委員完成了十大門類非遺數字化保護標準的制定工作[13]。整體上,法規和標準建設比較零散且數量較少,沒有系統全面涵蓋非遺數字化建檔的具體環節,不同非遺檔案的數據采集錄入尚未形成統一標準。
以非遺數字化建檔工作中類目的設置為例,十大類是非遺保護應用最廣的分類方法,但在實踐中也出現了諸多問題:類目的全面性不足,例如語言文字類非遺就沒有合適的歸屬類目;類目的互斥性較差,界限模糊,非遺歸類存在混亂和不匹配現象;單層級的分類體系,增加了類目的復雜度,影響分類體系的條理性和規范性等[14]。這些都反映了我國非遺數字化建檔尚未得到普遍而深入的重視,不利于建檔工作的規范開展和實現保護傳承非遺的目標。
2.2文化和旅游部主體傾向,檔案部門等參與度低
目前,我國有相當一部分的非遺檔案分散保存于博物館、文化館、非遺文化保護中心等文化機構,還有些非遺仍然活躍于民間,非遺檔案數據資源組織體系的建立是多方主體參與的過程[15]。2022年國務院辦公廳在相關文件中明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部際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增至20個,文化和旅游部為牽頭單位[16]。但隨著非遺保護工作的深人和普及,多頭管理,各自為政,觀念滯后或重復建設的情況較為嚴重,由此帶來了資源和經濟上的巨大浪費,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非遺數字化建檔工作是為非遺資源建立檔案的工作,需要具有檔案管理、信息技術等專業背景的復合型人才。然而在實際工作中,檔案部門被邊緣化,沒有明確其職責,很少能夠深度參與。在這種情況下,非遺建檔工作就很難深人推進,嚴重制約了非遺建檔保護工作的進度與成效以及后期的傳播和利用,
2.3非遺檔案與現代科技融合深度不夠,信息共享差
非遺數字化工作經過多方努力,取得了一定的實踐成果。如趙躍[5]歸納了非遺數字化實踐的經驗,面向用戶開發,重視傳承與傳播等。但非遺數字檔案整體層次不高,與數字技術融合深度不夠,主要還是在數據采集和錄入、展示層面等的案例報道,如山西襄垣炕圍畫數字博物館利用數字化技術立體地還原襄垣炕圍畫場景等[17]。種類各異的非遺檔案保管分散,數據采集、錄入尚未形成統一標準,導致數據兼容性、整合度、可獲取性較差,共享和利用困難[18-19]。非遺網站設計存在同質化現象,網站功能交互性不強[20]。2018年,中國非遺保護中心啟動“全國非遺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為社會提供非遺信息服務,但目前尚未建成可開放利用的檔案數據庫體系[5]。此外,各級各類非遺數字資源之間條塊分割,形成非遺數字檔案孤島,嚴重影響了非遺文化的傳播和利用。
2.4技術安全風險高,知識產權意識淡薄
非遺數字檔案本身存在一些不利于自身長久保存和利用的特性,如系統依賴性、信息與特定載體之間的可分離性等,都可能會影響非遺數字檔案的安全。這種獨立性使得信息內容易發生損耗、毀壞或其他改變,且不易被察覺。相對于紙質等物質載體,信息技術更新迭代快,數字載體壽命短,保護周期更加不穩定,而且預防困難。
非遺數字檔案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較弱。非遺檔案數字化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對非遺內容過度開發,商業性功利性質過強,甚至出現非遺核心技術信息泄露或被竊取、惡意搶注非遺商標、非遺文化元素被篡改歪曲等現象,影響了非遺數字化建檔的初衷,并對非遺知識產權產生影響[18]
2.5民眾非遺檔案意識差,文化體驗和獲得感少
非遺具有民間性、生活性等特征,國際上比較重視公眾在非遺建檔過程中的作用。比如加拿大某地區有超過160個民間組織專門收集非遺資源,社會公眾積極參與[21]。我國的公眾非遺檔案意識較差,參與度較低。群體傳承方式的非遺,如歲時節令、禮俗儀式等社區民俗活動歷史悠久,受益面更廣,卻在非遺保護工作中容易被忽視,政府資金投人、媒體關注少[22]。民眾對于一些專業性強的個體傳承項目如“中醫針灸”“傳統中醫藥文化”等的關注和參與度就更低了[23]。非遺相關政府機構多關注于非遺本體的保護,忽略了目標用戶的感受,沒有在社會中活化活用。民眾對于保護非遺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有所了解,但沉浸式文化體驗少,獲得感和滿意度差,難以廣泛參與到非遺數字化全生命周期中。
3我國非遺數字化建檔的發展建議
我國非遺數字化建檔工作起步較晚,目前仍然處于不斷探索的階段,發展建議如下:
3.1加強頂層設計,完善法規標準建設
在國家項目和國際公約的推動下,國際組織和許多發達國家均建立了保護傳承非遺的法律規章,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如澳大利亞分別從縱向和橫向對非遺設置了不同的層次并有針對性地進行了立法[24]。我國應當充分借鑒發達國家的科學經驗與手段,加強頂層設計,完善法制標準建設。我國《非遺法》雖然對非遺的傳承、傳播、法律責任等進行了規定,但沒有針對非遺建檔進行具體的規定,僅僅從宏觀層面提到要通過建檔來保護非遺。新《檔案法》設置了“檔案的利用和公布”“檔案信息化建設”等專章,要求保障電子檔案、傳統載體檔案數字化成果等檔案數字資源的安全保存和有效利用,這也為非遺檔案數字化的治理和利用指明了發展方向[15]在強調文化軟實力的今天,我國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體系和標準,對非遺建檔保護等工作進行規范和指導,使非遺數字化建檔工作有法可依,有據可循。
3.2多元主體參與,檔案部門主動服務
目前,我國非遺數字化建檔工作主要由文化主管部門牽頭負責,檔案部門在非遺保護中的職責義務尚未明確。檔案部門的積極參與和主動服務,可以充分發揮專業檔案管理知識和豐富建檔經驗的優勢,推進非遺數字化建檔工作的順利開展。檔案部門應當改變傳統的被動服務局面,真正將非遺建檔利用和非遺資源共享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從共享形式、共享內容、共享宣傳和公眾需求多方面入手,加強非遺數字檔案資源共享建設[20]。首先,檔案部門可以通過建立全國性的非遺綜合網站或全國非遺資源數據庫,對全國的非遺資源的現狀、分布、動態等情況進行記錄。其次,檔案部門作為共享工作主體,應當將最大程度的吸引用戶利用資源作為宣傳目標,依據共享非遺資源的內容,選擇合適的宣傳手段,綜合運用電視、網絡、報紙等傳播媒介,傳播非遺文化。最后,檔案部門應當加強與用戶之間的溝通交流,提高用戶使用資源的滿意度,更好地滿足用戶的需求。
3.3加強數字技術應用,推進平臺協同建設
“數字強國”背景下,各種新的數字化手段被廣泛應用于社會各個領域。最大程度實現非遺數字檔案的利用和共享,使更多人了解和認識非遺是非遺資源建設的重要目標。國內外已有不少成功案例,可根據不同非遺的特殊性選擇合適的數字技術建檔。新的技術不斷出現,如數字孿生、云計算、數據加密、數字保護技術、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也大大增加了非遺建檔的手段和途徑。非遺建檔過程中,提煉非遺檔案中的文化元素,包括時代特征、圖形符號、色彩特點、典型圖案等,結合非遺檔案的特點,加強技術研究,建立完善的非遺數據庫并提供便捷的檢索途徑,將會大大提升用戶的感官效果和體驗滿意度[15]。同時要注重數據安全和知識產權等的保護,防止歪曲褻瀆文化或是過度商業開發。在非遺數字檔案的利用和創新過程中,應提供數據恢復手段,保證信息安全,以便更好地實現非遺數字資源的共享和利用。
3.2重視檔案保護管理工作,提升工作人員數據素養
由于非遺來源具有廣泛性與多樣性,需因地制宜、個性化地采取保護措施。非遺數字檔案是信息時代的新產物,加上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和復雜性,使其在管理方面出現了更多的困難,對管理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針對這種情況,非遺管理部門應積極尋找方法,完善管理制度,培養檔案數據治理的專門人才,更好地對非遺數字檔案進行管理。可定期對非遺數字檔案管理人員開展系列培訓,增強責任意識,提高專業素質水平,在理論上認識到非遺數字建檔是非遺保護工作的重要舉措,在實踐中及時發現問題,有效解決問題,并有所創新。高校開展非遺學科建設意義深遠:一是積聚非遺理論研究人才,為非遺事業可持續發展儲備人才;二是為非遺保護與應用實踐提供人才,對中國巨大的非遺保護和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三是對年輕學生進行非遺通識教育,發揮高校傳承民族文明的積極功能[22]。我國已有高校開始培養非遺學高層次人才,設置檔案數據治理相關的課程和實踐,將在非遺數字化檔案保護和創新利用中發揮積極作用[13]。
3.3廣泛動員民眾,積極參與共建共享
非遺數字檔案的建設與開發利用、非遺文化的傳承發展創新,離不開社會公眾的廣泛參與。社會群體作為非遺數字資源共享的直接受眾,要提高檔案意識,了解非遺對見證民族歷史、保存民族記憶的重要作用,主動參與非遺數字化檔案的共建共享,活化活用。如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主辦非遺數字論壇、山西省首次推出非遺數字藏品等,為公眾提供了共享非遺資源的通道,推動了非遺數字化的發展[25]。文化數字化戰略背景下,各機構或組織首先需要樹立用戶思維,做好用戶細分及需求研究,充分使用如DeepSeek(深度求索)、百度文心一言、ChatGPT等新技術,推進多元化開發和智能互動,并給用戶提供生成內容的機會和方式,促進用戶參與。同時在客戶端將社會公眾納入非遺檔案數據資源組織過程,公眾及時將自己對于資源共享形式、共享內容等方面的感受和意見反饋給工作部門,幫助改進共享工作的服務質量。推進非遺資源利用和共享,需要非遺數字化建檔工作主體和檔案利用客體共同努力,促進非遺保護、傳承、利用、創新等高質量發展。
4結語
非遺融人現代社會過程中必然要進行創造性轉化,而數字化建檔可以保持其文化內涵和精髓,避免表象化、娛樂化。非遺數字化建檔是一項規模宏大的全國性工程,時代變化和技術迭代發展對非遺數字化建檔有著不同的要求,數字賦能非遺建檔任重道遠。首先,要認真學習和借鑒國外科學經驗與手段,結合我國國情,加強頂層設計和檔案部門主動作為,進一步深入開展非遺數字化建檔工作,共同推進世界記憶的保護傳承。其次,要加強現代信息技術與非遺建檔工作的深度融合,數字賦能將促進非遺高質量保護、傳承和發展,提高全民參與的可行性和獲得感。最后,數字化建檔不是非遺的終點,更是其活化活用的起點。除了昆曲、古琴藝術等國粹藝術外,一些促進人民健康的非遺項目,如中國針灸、太極拳、藏醫藏藥如果能在基層衛生、社區積極推廣應用,便能發揚光大,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增強民族的文化自信,助力健康中國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新華社.習近平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EB/OL].(2022-12-12)[2025 -02-10]. http://www. news.cn/politics/leaders/2022-12/12/c_1129201621.htm.
[2]央廣網.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總書記強調對非遺系統性保護[EB/OL].(2024-12-06)[2025-02-10].http://cul. china.com.cn/ 2024 -12/06/content_42981503.htm.
[3]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Worldheritage list[EB/OL].(2024-10-1)[2025-02-10].https ://whc.unesco.org/en/list.
[4]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EB/OL].(2024-12-13)[2025-02-10].https://www.ihchina.cn/project.html.
[5]趙躍,吳曉梅,朵婷,等.擁抱文化數字化戰略:非遺數字化實踐回顧與前瞻[J].圖書館建設,2023(6):80-87,99.
[6]聶云霞,龍家慶,周麗.數字賦能視域下非遺檔案資源的整合及保存:現狀分析與策略探討[J].檔案學通訊,2019(6):79-86.
[7]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EB/OL].(2003-10-17)[2025-04-03].https://www.unesco.org/en/legal-affairs/convention-safeguarding-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
[8]杜臻.非遺檔案的數字化管理及其價值實現[J].非遺傳承研究,2022(2):23-27.
[9]賈麗.國外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脈絡與走向[J].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24(6):112-124,155-156.[10]杜浩.國內瀕危語言問題的研究進展[J].文山學院學報,2020(2):90-93.
[1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主席令第四十二號)[EB/OL].(2011-02-25)[2025-04-03].htps://www.gov.cn/zhengce/2011-02/25/content_2602255.htm.
[12]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EB/OL].(2020-06-20)[2025-04-03].https://www. gov. cn/xinwen/2020 - 06/21/content_5520875.htm.
[13]董麗麗.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檔案數據治理策略研究[J].蘭臺內外,2022(17):4-6.
[14]段曉卿.非遺分類及非遺階元系統建構研究[J].文化遺產,2018(4):9-16.
[15]孫大東,向曉旭.新《檔案法》規制下非遺檔案數據化管理策略研究[J].山西檔案,2021(6):90-97.
[16]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同意調整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的函[EB/OL].(2022-02-17)[2025-02-10].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2/17/content_5674176.htm.
[17]李妍.非遺保護的數字化賦能:以“國家級非遺炕圍畫數字博物館·襄垣”為例[J].民藝,2021(6) :47-50.
[18]何帥.非遺檔案數字化保護的困境與出路[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6):138-139.
[19]鍋艷玲,司冬梅.京津冀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資源整合的SWOT分析及優化策略[J].北京檔案,2024(2):18-23.
[20]丁琬霖,王運彬.檔案部門在非遺數字化存檔中的責任擔當和協同路徑[J].浙江檔案,2021(10):17-20.[21]戴旸,胡冰倩,馮麗.國外公眾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建檔實踐及其借鑒[J].中州大學學報,2015(1):88-91.
[22]蕭放,張士閃,宋俊華,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十問\"[J].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23(1):1-15,153.[23]劉邁蘭,李芊,彭涵,等.以世界非遺“中醫針灸”與“二十四節氣”為主題的中醫藥文化進中小學校園的教學實踐與思考[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2(3):7-9,19.
[24]GRAMMALIDIS N, POULIOS I. ICT - Based participatory approaches for the exploitation and re-use of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M].Strategic Innovative Marketing and Tourism,Cham: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9.
[25]朱萌,郭志清.探索非遺的數字化保護傳承新模式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首次推出非遺數字藏品[EB/OL].(2023-03-09)[2024-02-10].https://www.ihchina.cn/art/detail/id/26743.html.
(編輯何琳)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statusand strategy of digital archives of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
XING Chunguo ',LUO Hui
, ZHANG Tianyu' (1.Jiangsu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Nanjing 210029,China; 2.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China)
Abstrac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the precious spiritual wealth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of China’scultural power. Digital document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laysa crucialrole in full protec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promoting its high-qualitydevelopment. On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existing practi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Chines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igital file,and discuses thedevelopment strategy emphatically.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ultimate goal offully protec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nheriting traditional skilsand promoting cultural development canonlybeachievedbyscientifically drawing onthe successul experience and mean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ile establishment,fullrealizingdigital empowerment and actively participating the whole society.
Key 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archives;digit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