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針對我國新形勢下民族關系和民族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地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重要論斷,為新時代民族工作提供了指導思想。在此背景下,如何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民心并廣泛傳播,成為推動頂層設計落地亟待解決的問題。作為少數民族聚居區,廣西民族問題復雜,宣傳工作面臨諸多挑戰。作為連接民族地區群眾的“最后一公里”關鍵節點,縣級融媒體在鄉村治理、輿論引導、文化認同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力推手。通過精準傳播與文化引領,縣級融媒體能夠促進群眾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刻認同與積極踐行。
針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議題,當前學界主要從政治學、歷史學、民族學等多個學科視角展開探討。各學科理論從不同維度進行解讀,逐漸完善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整體研究視角,對相關研究的推進具有宏觀層面的指導意義。針對縣級融媒體這一議題,當前學界主要從兩個層面進行探討。一是充分肯定了縣級融媒體在基層社會治理、民族文化傳播等方面的價值;二是對縣級融媒體的發展狀況、建設特色及其路徑進行經驗歸納和總結。從上述的研究來看,盡管相關學者在研究視角、研究宗旨等方面銳意進取,但是目前將縣級融媒體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兩者進行關聯的研究較為匱乏。鑒于此,文章以廣西縣級融媒體為研究對象,通過梳理廣西縣級融媒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工作的在地化經驗和具體實踐,旨在為其他縣級融媒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宣傳工作提供有益借鑒。
一、廣西縣級融媒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現狀
(一)內嵌本土文化資源,強化民族認同
縣級融媒體既是提升民族文化傳播力和影響力的關鍵載體,也是民族地區傳播主流意識形態與文化內容的重要渠道[1]。廣西地處我國西南邊陲,在民族構成、文化傳統等方面具有鮮明的區域特色,是一個多元文化交織與融合的典型區域。因此,廣西民眾在民族認同與文化認同方面存在的問題,尤其需要給予高度關注。在傳播內容構建方面,廣西縣級融媒體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公信力,以專業化的媒介力量挖掘文化基因,將民族團結的文化精髓融入當地特色文化資源,通過集體記憶的塑造,引導縣域居民形成共同的價值認同與追求。對本地傳統文化的報道,廣西縣級融媒體主要聚焦以下兩個著力點。一是聚焦本土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例如,賓陽縣融媒體在相關報道中不僅展示了“炮龍節”舞龍、放鞭炮等傳統民俗活動,還通過采訪當地居民和游客,深入探討了這一節日在民族團結、文化傳承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浦北縣融媒體對欽州市非遺文化“許福節”的歷史脈絡和人文特色展開了全方位的系列報道,從而增強民眾對家鄉文化的深切認同,凝聚共同的情感共鳴和價值認同歸屬。二是依循民族地區的語言環境創設雙語傳播欄目。民族語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民族語言欄目的開發對文化傳承而言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2]。例如,金秀縣融媒體通過制作“瑤語新聞”系列短視頻,對金秀縣的社會沿革、鄉村振興、風土人情、黨政宣傳等多個議題進行雙語報道,多樣化吸引了當地受眾,消弭了因語言解碼差異而導致的傳播隔閡。
(二)拓展社會服務模式,鞏固民族地區基層治理
作為基層服務創新的重要載體和縣域信息傳播的樞紐[3],縣級融媒體在打破政府與群眾之間的信息壁壘、實現政務信息及公共事務資源共享和平臺化呈現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廣西縣級融媒體發揮“廣西云”的技術優勢,以“內容 + 服務”的創新模式推動基層治理現代化;通過基礎信息傳播鏈接公共服務,持續深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成效。例如,為持續提升縣級融媒體融入民眾日常生活服務的能力,浦北縣融媒體與廣西云合作打造“山水浦北”客戶端,該平臺集成了媒體服務、黨建支持、政府服務、公共事務、商業增值等多元化功能板塊,顯著增強了縣級融媒體公共服務數字化建設的能力。都安縣融媒體則在“天下都安”客戶端中開設網絡問政端口,為政府部門提供高效的信息反饋渠道,搭建起百姓、社會與政府之間的溝通橋梁。環江縣融媒體在“環江融媒”客戶端中別出心裁地增設《旅游在線》欄目,整合縣域內的旅游資源信息,提供景區查找、旅游交通線路查詢、人文風情介紹等服務,從而增強游客的使用體驗。橫縣融媒體在“橫縣云”客戶端中開設《花鄉文化》專欄,深入介紹茉莉花文化,并提供實時交易價格查詢服務。同時,廣西縣級融媒體還充分發揮傳播力優勢,積極開展特產推介網絡直播活動。例如:環江縣融媒體邀請縣長走進直播間,幫助農戶拓寬銷售渠道,鞏固基層治理成果;三江縣融媒體則通過策劃旅游扶貧專場直播,向潛在投資者和合作伙伴展示本地經濟特色和優勢,助力產業生態發展。
(三)構建全方位信息傳播矩陣,打造民族工作宣傳新生態
廣西縣級融媒體在推動廣西基層群眾實現信息同步、深化觀念理解與促進行動協同的過程中,積極探索渠道建設,通過布局并持續優化融媒體傳播矩陣,致力于構建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信息傳播體系。例如,金秀縣融媒體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團結”“民族團結一家親”等核心主題為切入點,緊扣金秀縣民族團結的生動實踐,深入挖掘金秀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故事和感人事跡,并策劃推出“新時代‘中國好人’故事”系列融合報道,制作《鑄牢共同體中華一家親》等系列短視頻,以直觀、生動的形式展現廣西各民族和諧共處、繁榮發展的美好圖景。此類內容不僅能深刻體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內涵,還通過具象化的表達方式,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更加可感可知,有效深化了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又如,三江縣融媒體不斷探索跨平臺合作、內容共創等新模式,通過與政府部門、文化機構、社會組織等多方聯動,進一步豐富了信息傳播的內容與形式,顯著提升了傳播效果。同時,三江縣融媒體在抖音、快手等熱門社交媒體平臺開設“風情三江”賬號,并與政府宣傳部門共同推出《我是非遺傳承人》系列短視頻,通過聲像結合的方式多元化展示侗族木構營造技藝、琵琶歌、打油茶等特色文化。借助短視頻所具備的實時傳播特性與碎片化呈現優勢,三江縣級融媒體不僅成功開拓出民族文化宣傳的新領域,更在縣域內掀起一股保護本土優秀文化遺產的熱潮,極大增強了當地居民對本土文化的自豪感與保護意識。
二、廣西縣級融媒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困境
(一)民族敘事深度與多樣性的式微
報道語態是新聞敘事風格的直接體現,對傳播效果具有直接且深遠的影響[4]。語態的選擇不僅關乎信息的精準傳遞與文本的可讀性,更與受眾對新聞內容的接納度及信任建構息息相關。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一種蘊含深厚歷史底蘊、多元文化特色、復雜社會狀況的宏大概念,亟須通過多維度的敘事手法來彰顯其深邃內涵。然而,當前廣西縣級融媒體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新聞報道中,普遍存在語態刻板、創新不足的問題,導致民族敘事的深度和多樣性逐漸弱化。
當前,部分廣西縣級融媒體在相關報道中傾向于采用自上而下的傳播形式,脫離了受眾的實際日常生活,導致內容流于表面。以微信公眾號和抖音平臺為例,二者在傳播形式上各有特點,然而,部分廣西縣級融媒體在實際應用中未能充分發揮這兩個平臺的優勢。第一,微信公眾號主要以圖文形式為載體,這種形式比較適合深度閱讀與長文本內容的傳播。然而,當前廣西縣級融媒體微信公眾號的推文內容,普遍存在表達模式化、敘事吸引力不足的問題。第二,抖音平臺側重內容的視覺沖擊力,以此來吸引受眾的注意力。然而,當前廣西縣級融媒體在抖音平臺上發布的內容顯得過于嚴肅刻板,既不夠貼近大眾生活,又缺乏創新創意。這種敘事方式不僅忽視了民族文化的多元表達與深層挖掘,還導致傳播效能的弱化與受眾參與感的缺失。從內容生產的維度審視,廣西各縣融媒體中心在選題策劃、敘述范式、排版風格與視覺呈現等方面呈現高度同質化的傾向。例如,都安縣融媒體推送的文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丨都安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建設成效調研工作》與陸川縣融媒體推送的文章《沙湖鎮:“三進”舉措營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濃厚氛圍》均過度倚重理論原文的摘錄,并采用相似的黨建模板。盡管這種模式確保了政治話語的權威性與正確性,但是缺乏敘事創新,導致內容的吸引力與感染力不足,閱讀量與受眾互動數據表現平平,難以實現預期的傳播目標。
(二)傳播主體與受眾的雙向溝通機制構建不足
在新型主流媒體不斷發展前進的過程中,與用戶開展深度互動和溝通交流是洞悉用戶需求、把握用戶關切點,進而精準調整傳播策略,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要素。基于此,筆者通過參考瀏覽量、評論量以及點贊數等數據指標,對廣西縣級融媒體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新聞報道方面的互動成效與受眾參與狀況進行了評估。當前,相關新聞報道的傳播效果欠佳,圖文閱讀量與短視頻播放量普遍維持在200至600區間,且各縣級融媒體平臺間的傳播數據存在顯著差異。例如,為傾情展示侗鄉多彩風情,全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風情三江”公眾號所推送的文章《南站社區:千人月也展風情》閱讀量為4886次,點贊數為65次,轉發數為139次,展現較高的受眾參與度。相比之下,“陸川發布”公眾號所推送的文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共繪民族繁榮美好藍圖「陸川縣2025年迎新春慶元旦文藝晚會成功舉辦》閱讀量為173次,點贊數為0次,轉發數為5次,凸顯該賬號在用戶互動方面的不足。從受眾評論的角度來看,廣西縣級融媒體的受眾評論數整體偏低,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互動存在不足。值得注意的是,“風情三江”公眾號雖在內容創作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未開通留言渠道,未能發揮微信公眾號所具有的交互性優勢,致使受眾的反饋信息數量和互動頻率相對較低。這些現象表明,新媒體平臺的社交作用在縣級融媒體中并未得到充分發揮,仍須進一步探索和創新與受眾進行良性互動的方式,進而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三)融媒體矩陣的協同效應尚未充分發揮
廣西縣級媒體的媒體融合進程目前仍滯留在初級階段,相關部門缺乏清晰的發展規劃與戰略布局,盲目追逐新媒體平臺的風潮,倉促注冊各類賬號,卻未能構建起系統化的運營機制,導致內容質量參差不齊,傳播效能難以保障。例如,都安縣融媒體雖在微信、抖音、快手等多個平臺開設了賬號,但由于缺乏統一的內容策劃與運營策略,各平臺發布的內容重復率高,且更新頻率不穩定,用戶黏性較低。從敘事能力的維度審視,廣西縣級融媒體的作品形態呈現單一化的傾向。盡管在報道重大事件時,部分廣西融媒體嘗試引入航空攝影、虛擬現實技術等前沿手段,以提升內容的視覺沖擊力與沉浸感,但是囿于傳統的圖文展示形式,未能充分釋放多媒體技術的潛能。例如,盡管金秀縣融媒體在報道當地盤王節時運用了無人機航拍技術,取得了不錯的傳播成效,但是在日常新聞推送過程中,其報道形式主要還是以靜態圖文為主,缺少動態視頻、音頻等多樣化的呈現方式。融媒體技術的豐富形式與強大傳播力本應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力支撐。然而,廣西縣級融媒體在媒體融合的實踐中尚未實現技術與內容的深度融合,融媒體矩陣的協同效應亦未能得到充分發揮。這不僅降低了資源的配置效率,也弱化了整體傳播效果,使得融媒體的潛在優勢未能得到充分釋放。
三、廣西縣級融媒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路徑
(一)激活本地多元主體,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傳播新動力
要想構建具有廣西民族特色的本土化傳播生態體系,縣級融媒體亟須從內外兩個方面培育民族特色傳播隊伍,以實現傳播效能的最大化。在內部人才培養方面,廣西縣級融媒體應著力構建橫向穩定與縱向激勵的雙軌機制。其一,橫向穩定機制旨在確保核心人才隊伍的可持續發展,特別是對具備專業素養、深譜組織架構的在編人員,可通過優化薪酬體系與績效激勵機制,增強其職業認同感與組織歸屬感。其二,縱向激勵機制聚焦將具有獨特個性與專業能力的媒介人才培育為民族文化代言人,通過技術賦能、內容創新等多維聯動,使其成為傳播民族敘事的中堅力量。網紅孵化模式與傳統傳播范式的有機融合不僅能夠拓展傳播形態的多樣性,還能為縣級融媒體中心注入豐富的內容資源與受眾流量,實現私域流量向公共領域的價值轉化,從而提升主流輿論陣地的影響力。以四川理塘縣丁真與新疆昭蘇縣賀嬌龍為例,其個人IP的成功塑造,為縣域形象傳播構建了值得參考的實踐典范,顯著提升了區域知名度與影響力。基于此,廣西縣級融媒體可借鑒此類成功經驗,著力培育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民族網紅。在外部人才整合層面,廣西縣級融媒體應積極吸納縣域內的民族網紅以及具有獨特技藝的民族文化傳承者,并構建多元化的人才儲備體系。廣西縣級融媒體通過深度參與內容采集、傳播推廣及活動策劃等環節,根據傳播效果實施差異化的激勵機制,能夠為民族形象塑造與文化傳承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與人才保障。
(二)強化技術賦能,推進縣級媒體深度融合
技術平臺作為縣級融媒體建設的核心基礎設施,在提升傳播效能與服務品質方面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廣西縣級融媒體應當著力構建“技術一內容一服務”三位一體的融合發展模式,推動縣級融媒體從傳統傳播模式向智能化、數字化、服務化方向轉型升級。在技術層面,廣西縣級融媒體應重點推動大數據分析平臺建設,構建智能化數據采集網絡,實現多源數據的實時匯聚與動態分析;深入探究信息傳播、社會服務及基層治理等領域的數據指標,構建輿情監測、用戶畫像、內容推薦等智能化分析模型,為內容生產及社會治理提供科學依據。在內容層面,廣西縣級融媒體應當創新敘事方式,立足本土文化特色,將專業化融媒體生產有機融入地方文化語境;制訂差異化內容生產策略,針對不同受眾群體,推出定制化內容產品,構建與受眾的情感共鳴機制。在服務層面,廣西縣級融媒體應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數字化服務產品,滿足基層群眾多元化需求;依托融媒體平臺,整合政務、民生、文化等服務資源,打造“媒體 + 政務 + 服務”的一體化平臺,最終構建起具有區域特色的融媒體生態系統。
(三)拓展媒體社交屬性,增強價值引領能力
在數字化和社交化傳播的時代背景下,廣西縣級融媒體需要通過拓展社交屬性來增強其價值引領能力。首先,廣西縣級融媒體應積極構建多元化互動場景,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的社交功能,如通過設置話題討論專區、線上問答活動、互動投票等形式,吸引受眾主動參與,使媒體平臺成為用戶交流、分享和學習的社交空間。其次,廣西縣級融媒體應策劃跨區域的文化主題活動,展示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傳統文化和發展成就,增進民族間的了解與認同,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最后,廣西縣級融媒體應在內容創作中融入社交化元素,采用故事化、情感化的表達方式,增強內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采用接地氣的語言、生動的敘事方式和真實的情感表達手段,使傳播內容更具親和力和感染力,從而更好地傳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價值。
[參考文獻]
[1]段鵬.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傳播中主流媒體融合發展的實踐進路:以新疆為例[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0(07):13-17.
[2」吳鋒,鄭曉琳.民族地區縣級融媒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意蘊與創新路徑:基于西部12個省市區的考察[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01):18-27.
[3]郭小平,郭瑞陽.從“懸浮”到“嵌入”:縣級融媒體參與基層媒介化治理的路徑[J/OL].山東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0[2025-04-02].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7.1066.C.20241223.1018.004.html.
[4]胡鈺,楊鵬成.在地傳播: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人民性與地方性[J].青年記者,2024(07):5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