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春天,一場席卷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監管風暴悄然降臨。
從智駛話術的“大清洗”,到動力電池的“生死線”;從汽車門把手的“強干涉”,到OTA升級的“緊箍咒”,短短幾十天內,工信部、交通運輸部等多部門密集出臺多項政策和意見,將行業的“安全閥”擰至最緊。這場始于技術狂飆時代的“糾偏行動”,或將重塑中國新能源車的未來圖景。
2025年3月28日,工信部發布了《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被業內稱為“史上最嚴電池安全令”,從2026年7月1日起執行。
根據該要求,動力電池熱失控后的安全緩沖期從現行標準的5分鐘直接取消,“不起火、不爆炸(仍需報警)”成為終身承諾,且煙氣不能對乘員造成傷害。
這意味著,不少頭部企業引以為傲的“針刺實驗”已經不夠用了,電池需要被30毫米鋼球以150焦耳能量撞擊三次,且經歷300次快充循環后依然安全,無泄露、無外殼破裂,無起火無爆炸,滿足絕緣電阻要求。
“過去車企可以靠隔熱材料延緩熱失控時間,現在必須從電芯層面解決本質安全。”一位電池工程師透露,這場技術革命背后,是行業洗牌的加速,據說已有車企因為產品未能通過測試,延緩了某車型的上市。
2025年4月16日,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的會議公告攪動了汽車圈。
會議特別強調,汽車生產企業要深刻領會《通知》要求,充分開展組合駕駛輔助測試驗證,明確系統功能邊界和安全響應措施,不得進行夸大和虛假宣傳,嚴格履行告知義務,切實擔負起生產一致性和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切實提升智能網聯汽車產品安全水平。
更嚴厲的約束來自技術層面。車企被要求禁止申報代客泊車、一鍵召喚等高風險功能,駕駛員狀態監測系統必須通過人臉ID識別、座椅姿態傳感器確保“人機共駕”。
眾多汽車品牌連夜換下有“高階智駕”“解放雙手”等內容的宣傳物料。而此前部分車友用礦泉水瓶等卡在方向盤上、假裝有人駕駛的“破解術”也不再奏效。一位業內人士坦言:“以前我們賭算法能突破硬件限制,現在監管把桌子掀了,大家只能老老實實堆硬件。”
車企通過OTA(Over-The-Air,指通過無線網絡實現車輛軟件和固件遠程升級的技術)來升級汽車或修補漏洞,此前已被默認為常規玩法,如今也開始受到制約。
同樣根據上述《通知》,車企必須降低頻繁 OTA的做法,做好版本的風險管理,驗證充分再上車。對頻繁OTA的企業,要重點審查。緊急OTA走召回、停產,走市場監管總局審批,通過后再 OTA。
這場變革不僅終結了“先上車后補票”的研發模式,更將車企的軟件迭代能力與合規風險直接掛鉤,倒逼行業從“速度競賽”轉向“質量馬拉松”。
根據南都·灣財社公布的《2024新能源汽車百強報告》,不同車廠的OTA頻次天差地別,有的“月更”甚至“周更”,有的則一年半載也沒有一次。車企通過OTA實現的功能升級接近1000項,其中最多的就是行車輔助功能,次數遠超其他種類。
根據公開信息,目前已知在4月17日之后進行過OTA的車型有坦克500 Hi4-Z(2025年4月27日進行,涵蓋智能座艙優化、動力性能提升和駕駛體驗等)、小米 SU7 Ultra(2025年5月初推送)、小鵬MONA(2025年5月7日開始分批推送v18.3)、捷途山海T2(在5月9日至6月20日期間分階段推送)。問界M9的OTA活動則在近日開啟了報名活動。
值得注意的是,小鵬MONA的第七次OTA(版本號v1.8.3)上線了“手機遙控車輛直線進出車位”和“全場景智能泊車”功能,讓用戶通過App遙控其進出窄車位,這個場景下用戶可以離開駕駛艙,站在車外操控車輛。
而小米SU7 Ultra的OTA盡管優化了超速提醒、安全保護等功能,還設置了“排位模式圈速考核”,要求車主通過賽道考試來解鎖不同級別馬力,在安全性上是有明顯重視的,但此次OTA卻因引發車主廣泛爭議而暫停。
不論如何,車企過去靠頻繁OTA來修補Bug、提升性能、維持市場熱度的做法,已經被套上了緊箍咒。行業或許將逐漸告別“軟件定義汽車”的浪漫想象,轉向“安全定義生存”的硬核競爭。
2025年5月8日至6月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公開征集對《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制修訂計劃項目的意見,并發布相關文件。
文件規定了汽車應急式車門內把手的安裝要求、隱藏式車門內把手和應急式車門內把手的標志要求、電動式車門外把手的防夾要求與試驗方法、車門外把手和車門內把手的強度要求與試驗方法、電動式車門把手的動態試驗要求與試驗方法。
該《技術要求》指出,市場上的車門把手存在多種逃生與救援風險,包括碰撞、起火等事故中造成斷電現象,使電動式外門把手、電動式車門內把手失效,增大救援及逃生阻礙。無明顯、統一標志,增加緊急情況下的操作難度也是問題之一。
在不同車企中,對于門把手的設計風格一直存在多種流派。長城汽車的車企負責人就曾公開反對過隱藏式門把手,認為其“唯一作用就是減少風阻,但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小鵬汽車CEO何小鵬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面對相關提問時,也表示“正在做更好開的車門把手,不管在平時、冬天還是在異常情況下,都要更好開”。
小小的門把手設計,對于車企來說可能是“外科手術”級別的改造。2023年7月,一汽豐田曾因“內翻式”門把手的安全隱患問題,召回12205輛bZ3汽車,有業內人士估計損失成本或超2億元。
這場關于車門把手的“毫米級博弈”,或將扭轉“創新即正確”的產業敘事,推動中國車企重新衡量科技浪漫主義和安全孰輕孰重。
越發收緊的監管重壓之下,車企的生存邏輯正在改寫。頭部企業如比亞迪,2024年已投入超500億元用于電動化、智能化技術(如刀片電池、第五代DM混動系統、天神之眼智駕系統等),華為的乾崑智駕已將云端AI生成極端場景數據、車端激光雷達與高精地圖、端到端決策優化都結合進來,走“大而全”路線,它們與一些依靠宣傳話術蹭“智能化流量”的友商或將持續拉開距離。
市場格局也隨之動蕩,10萬元以下車型或許會因難以承擔激光雷達和4D毫米波雷達等硬件成本,在輔助駕駛方面難以繼續發力,2025年一季度激光雷達裝機量持續增加的數據,也側面印證著該現象。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這不是簡單的政策加碼,而是一場安全認知的革命。當動力電池的安全標準變為終身“不起火、不爆炸”、車企不能再靠頻繁OTA修補漏洞、電池回收率掛鉤企業征信時,新能源車行業已從“參數內卷”邁入“安全競賽”的新紀元。這場風暴過后,唯有將安全刻入基因的企業,才能穿越周期,贏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