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江,自古便以水色澄明、九曲如帶而得名,它哺育著潮南大地百余萬生靈,是當地名副其實的“母親河”。上世紀九十年代,練江沿岸紡織印染企業快速集聚,粗放發展導致污染加劇,練江一度成為粵東地區污染最嚴重的河流。
2018年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后,廣東省委、省政府將練江整治列為“1號民生工程”,汕頭市、潮南區兩級政府由此全面打響練江綜合治理攻堅戰。潮南區委、區政府更是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舉全區之力推進系統治理。經過持續攻堅,昔日的“污染典型”正蛻變為“治水典范”,成為生態治理與高質量發展協同推進的生動實踐。
綜合整治:從“污”到“凈”的生態涅槃
面對歷史遺留問題,潮南區委、區政府堅持“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構建起“黨政領導包干、駐點督導、全民參與”的綜合治理體系,舉全區之力推進“源頭截污、河道清淤、生態修復、產業升級”系統治理,決心以超常規舉措破解歷史頑疾。
據了解,攻堅戰一開始,潮南區就推出了《潮南區黨政領導包干練江流域潮南段8條重要支流綜合整治工作方案》,以“河長領治”破題水環境治理困局。8條重點支流迎來特殊的“管家”——區領導們“躬身入局”駐點督導治水工程,在練江岸邊搭建起“一把手”靠前指揮的立體治理網絡,高位推動的治水模式為練江流域的生態復興鋪就了堅實基底。
潮南區深諳“治水先治污”的生態治理之道,將環保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重塑練江生態的關鍵落子。如今,五座現代化污水處理廠如明珠般鑲嵌在峽山、兩英等5個鎮街,形成了日處理能力達37萬噸的“生態濾芯”,并通過894公里地下管網織就了一張看不見的截污“天網”。
與此同時,生活垃圾處理體系也完成了華麗變身——“村收集、鎮轉運、區處理”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理一體化模式也基本建成,1732噸的日轉運能力與1750噸的焚燒處理能力完美銜接,從“隨手扔”到“日日清”,讓曾經困擾城鄉的垃圾山徹底成為歷史。
歷時5年,練江綜合整治已取得顯著階段性成效:全流域水質從2018年前的劣V類提升至目前主要斷面穩定達IV類,新建污水處理廠、管網等環保基礎設施實現全覆蓋,河道清淤疏浚、堤岸綠化等工程逐步恢復流域生態功能。2024年后,練江治理工作更是轉入從“治標”到“治本”的長效鞏固階段。
2024年,潮南區以清污、清漂、清淤、清障、清違的“五清”行動為筆,繼續繪制著動人的治水圖景——機械的轟鳴聲中,上萬噸漂浮物告別河道;河長巡河的腳步里,172個問題銷聲匿跡。在地下,長達4136公里雨污管網經歷了全面“體檢”,近5000處“病灶”被悉心修復。數據顯示,2024年五座污水廠處理負荷達87.13%,COD、氨氮日均削減量達35.14噸和6.07噸,較2023年數據進一步優化。
潮南區的治水智慧,還體現在“三個結合”的深遠布局中——將階段性治理舉措和長遠性治理機制相結合,將練江整治和產業發展相結合,將生態環境改善和群眾綜合素質提升相結合,依托11個重點工程深化重點流域系統治理和水生態保護修復,推動潮南區練江流域“2.0”版本提檔升級。
農污治理:書寫“百千萬工程”的綠色答卷
水,是流淌的鄉愁,也是發展的命脈。曾幾何時,潮南的村巷間污水橫流,河涌散發刺鼻的氣味,成為困擾百姓生活的頑疾。如今,漫步村落,清澈的溪水傍村而過,整潔的巷道不見積水。這翻天覆地的變化,皆源于一場波瀾壯闊的治水行動——“源頭截污·雨污分流”工程。
2019年,潮南區峽山街道桃陳社區率先探路,通過鋪設3.2公里管網、建設生態濾池等工程,使污水收集率達98%,成為全市首個實現雨污分流的示范村。桃陳社區的成功,如同一顆火種,點燃了全區雨污分流建設的燎原之勢。短短五年間,潮南區累計敷設雨污分流管道5105公里,練江流域潮南段377個自然村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實現了全覆蓋,完成率100% ,全區截污納污治污系統基本構建形成。
鄉村治水,既要建好“大動脈”,也要疏通“微循環”。針對農村地域分散的特點,潮南區因地制宜構建“集中+分散”治理模式,大力完善污水處理設施建設。5座污水處理廠拔地而起,總規模達37萬噸,累計建成配套管網894公里。同時,95座村級處理站點深入田間地頭,確保潮南區1街10鎮污水“應收盡收”。
當清晨的陽光灑在峽山大溪水面上,岸邊晨練的老人已開始“徒步巡河”;放學時分,兩英鎮的小學生們提著分類垃圾袋走向回收站,這些“環保小衛士”正是從課堂上的治水科普中學到了守護家園的第一課……在潮南的治水攻堅戰中,沒有孤軍奮戰的英雄,有的是全民共建的生態自覺與集體智慧。潮南區將污水治理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通過“政府主導、村居主體、群眾參與”模式,激發出澎湃的內生動力。
產業轉型:減污降碳推動綠色發展
練江之畔,潮南紡織印染園區內的傳統印染產業正經歷著脫胎換骨的變革。2018年,汕頭市以中央環保督察整改為契機,下定決心開展行業整治,關停取締“散亂污”企業,推動127家合規印染企業于2020年3月起陸續遷入園區,實現了從分散污染到集中治理的歷史性跨越。
據了解,該園區創新構建了“六位一體”循環經濟產業模式,將紡織印染、供水處理、污水處理、中水回用、熱電聯產和固廢資源化等關鍵環節系統整合,在實現減污的同時,企業產能等也得到大幅提升。數據顯示,與入園前相比,印染企業入園投產后基本實現“三提三降”,分別實現生產效率提高1/4、年均產能翻番、畝產值提高5倍、水電汽消耗量降低30%以上的顯著成效。
如今的潮南紡織印染園區,已成為印染行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標桿示范。其創新的“集中入園、統一治理、循環發展”模式,為全國印染工業園區轉型升級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潮南方案”,探索出了一條產業集聚與綠色發展協同并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從練江清水重現到鄉村生態振興,從印染園區涅槃到循環經濟騰飛,潮南區以“治水”為筆,繪就了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壯麗畫卷。未來,潮南將繼續鞏固治理成果,探索“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創新路徑,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潮南經驗”。